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题(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很多人都希望能够飞翔,现在热气球和飞机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个梦想。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热气球主要飞行在大气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星际空间
2.关于飞机稳定飞行的大气层叙述正确的是( )
A.有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 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C.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 D.云、雨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此层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堪称大国重器,能够拍摄卫星云图,监测陆地、海洋的状况,以及大气、臭氧、太阳辐射等。2021年6月3日00时17分,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卫星“风云四号B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此次B星的成功发射将确保我国静正轨道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风云4号”B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C. D.
4.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 )
A.能大量吸收红外线增温 B.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C.地面辐射是其直接热源 D.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低层大气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其中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的物质是( )
A.水汽和臭氧 B.二氧化碳和臭氧 C.氩和氖 D.水汽和杂质
6.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 )
A.水汽比重 B.杂质含量 C.有害气体成分 D.干洁空气成分
7.下列现象主要与大气中水汽含量相关的是( )
A.臭氧层变薄 B.酸雨加重 C.旱灾频发 D.全球变暖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民航客机起飞和降落阶段处于对流层,在平流层都是巡航阶段,也是飞机平飞阶段。民航客机一般巡航在一万米左右高空。孟晚舟女士2021年9月25日乘坐中国航空包机,从加拿大温哥华(49°13′N,123°06′E)出发,途经北极上空到达中国深圳(22°30′N,114°E)。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大气垂直分层中形成航空最佳飞行层的主要原因是该( )
A.气温下高上低,大气稳定
B.水汽含量多,但杂质少,水汽不易成云致雨
C.存在多个电离层,有利于保持与地面的短波通信
D.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的能见度好
9.孟晚舟女士回国乘坐的客机,其飞行所在大气层的变化是( )
A.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B.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C.一直在平流层飞行 D.一直在对流层飞行
(2021·高一单元测试)逆温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的一种现象。下图为牡丹江山区3月某日地形逆温过程平均温度梯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的变化值,“+”代表增加,“-”代表降低。单位为℃/100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牡丹江山区此次逆温( )
A.开始于20:00左右 B.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大 C.逆温层厚度逐渐减小 D.7:00逆温全部消散
11.此次逆温对该山区的影响最可能是( )
A.大雾持续时间延长 B.日落时分大风呼啸 C.山间大气污染严重 D.午夜时刻雨雪交加
(2021·高一单元测试)北京时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据此和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2.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3.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14.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不仅会影响通信,威胁卫星,而且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作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 )
A.波长较短的可见光 B.波长较长的可见光 C.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D.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021·高一单元测试)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
A.上冷下热 B.水汽、杂质含量多 C.对流旺盛 D.二氧化碳含量多
1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 )
A.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B.对流层气温随风向越来越低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某剧组12月5日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节目。图左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图右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弱 C.②强、④强 D.②强、④弱
18.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A.①的减弱 B.③的增强 C.④的减弱 D.①的增强
(2021·高一单元测试)美国空军试飞员基汀格曾在1960年乘坐氮气球飞到了3.1万米的高空,然后乘降落伞跳回了地面,创下的高空跳伞纪录。半个多世纪后奥地利极限运动员鲍姆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上空,乘气球升至约3.9万米的高空后,带着降落伞跳下并成功落地,打破了基汀格的高空跳伞世界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基汀格和鲍姆加特纳跳伞的位置分别位于地球大气的( )
A.对流层 对流层 B.平流层 平流层
C.对流层 平流层 D.平流层 高层大气
20.基汀格在跳伞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大气温度( )
A.先降低后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一直升高
21.鲍姆加特纳跳伞的位置所在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
A.水汽、杂质含量大 B.能反射无线电波
C.厚度夏季大于冬季 D.大气能见度较高
(2021·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2021年4月18日15时我国局部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甲乙丙丁四处风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3.下列关于北京和银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为西南风 B.银川为东南风
C.北京为东北风 D.银川为西北风
(2022·高一单元测试)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a)并获了相关数据(图b)。完成下面小题。
24.影响该时段数据变化(图b)的因素是( )
①纬度 ②太阳高度 ③下垫面状况 ④天气状况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5.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将瓶子悬空放置 B.将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电影《中国机长》改编自真实事件。2018年5月14日7:06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以800km/h的速度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9800米高空时,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飞机剧烈抖动。机长临危不乱,用冻得发紫的双手迅速手动操作迫降,34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成都机场,119名乘客无一伤亡,创造了民航史上的一次史诗级壮举。
(1)描述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的特征。
(2)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3)下列图示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的现象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27.(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以下问题(14分)
(1)若让你在左图中画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的界线,你认为容易画吗?为什么?
(2)水圈是由各种水体构成的,其空间分布特点是 。
(3)有人说“生物圈只包括各种不同的生物”。你同意吗?请说说明理由。
(4)右图中A为 层,,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5)从飞机起飞到平稳飞行,舱外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
28.(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图a为我国某区域示意简图,图b为焚风形成示意图。焚风,是指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研究发现,冬季图a中甲山脉的东坡焚风多发,且夜晚发生频次高于白天。
材料二近年来,素有“煤都”之称的大同市聚焦“双碳”目标,在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基础上,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并推动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集群,力争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结合材料一和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石家庄冬季夜晚焚风现象显著的原因。
29.(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理解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知识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实验步骤:
①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②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
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1)给下图中线条画上箭头表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2)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___(填垂直或水平)方向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大气____(填垂直或水平)方向运动→热力环流。
(3)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换而转换,这是一种典型的热力环流。
(4)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填冬季风或夏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5)试分析白天的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从温度与湿度两个角度回答)带来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题(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很多人都希望能够飞翔,现在热气球和飞机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个梦想。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热气球主要飞行在大气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星际空间
2.关于飞机稳定飞行的大气层叙述正确的是( )
A.有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 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C.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 D.云、雨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此层
【答案】1.A 2.B
【解析】1.热气球通常在对流层飞行,故A正确;飞机一般飞行于平流层,故B不符合题意;人造卫星一般分布于高层大气,故C不符合题意;各种自然天体位于星际空间,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2.飞机一般飞行于平流层,电离层分布于高层大气,故A错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故B正确;对流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密切,故C错误;云、雨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对流层,故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平流层的特点:1、气温的的垂直分布除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堪称大国重器,能够拍摄卫星云图,监测陆地、海洋的状况,以及大气、臭氧、太阳辐射等。2021年6月3日00时17分,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卫星“风云四号B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此次B星的成功发射将确保我国静正轨道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风云4号”B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C. D.
4.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 )
A.能大量吸收红外线增温 B.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C.地面辐射是其直接热源 D.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答案】3.C 4.D
【解析】3.“风云4号”气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穿过整体大气层,地球大气层从下而上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向上气温降低,而D图中最底下大气层(对流层)气温向上升高,排除D选项。对流层大气的平均垂直气温递减率约6℃/千米,对流层平均高度约12千米,即对流层顶气温一般比近地面气温低约72℃左右,近地面平均气温约15℃,因此对流层顶平均气温约-60℃左右,而图B对流层顶气温低于-80℃,排除B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主要分布于平流层,即图中Ⅱ层,而图A中臭氧层位于高层大气(Ⅲ层),排除A选项,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4.臭氧所在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臭氧能够有效的吸收紫外线,并非红外线,A选项错误。平流层随海拔升高,气温不断上升,其大气对流运动弱, B选项错误。平流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所以海拔升高,气温越高,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而非平流层的直接热源,C选项错误。由于平流层大气对流运动弱,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平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平流层之所以与对流层相反,随高度上升而气温上升,是因为其顶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故在这一层,气温会因高度而上升。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低层大气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其中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的物质是( )
A.水汽和臭氧 B.二氧化碳和臭氧 C.氩和氖 D.水汽和杂质
6.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 )
A.水汽比重 B.杂质含量 C.有害气体成分 D.干洁空气成分
7.下列现象主要与大气中水汽含量相关的是( )
A.臭氧层变薄 B.酸雨加重 C.旱灾频发 D.全球变暖
【答案】5.D 6.B 7.C
【解析】5.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D错误;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因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二氧化碳有保温作用,但二者对天气影响小,AB错误;氩气和氖气在大气中含量较少,无法影响天气变化,C错误,所以选择D。
6.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杂质含量,B正确;水汽比重变化主要影响降水等天气现象,A错误;霾是烟、尘等杂质,不是有害气体成分,C错误;干洁空气成分的变化不会导致霾出现频率的增加,D错误,所以选择B。
7.臭氧层变薄主要与大气中臭氧含量的变化相关,A错误;酸雨加重主要与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的增多有关,B错误;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容易引发旱灾,C正确;全球变暖主要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D错误,所以选择C。
【点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如人类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会造成大气污染。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民航客机起飞和降落阶段处于对流层,在平流层都是巡航阶段,也是飞机平飞阶段。民航客机一般巡航在一万米左右高空。孟晚舟女士2021年9月25日乘坐中国航空包机,从加拿大温哥华(49°13′N,123°06′E)出发,途经北极上空到达中国深圳(22°30′N,114°E)。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大气垂直分层中形成航空最佳飞行层的主要原因是该( )
A.气温下高上低,大气稳定
B.水汽含量多,但杂质少,水汽不易成云致雨
C.存在多个电离层,有利于保持与地面的短波通信
D.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的能见度好
9.孟晚舟女士回国乘坐的客机,其飞行所在大气层的变化是( )
A.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B.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C.一直在平流层飞行 D.一直在对流层飞行
【答案】8.D 9.A
【解析】8.平流层由于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部分,导致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气温下冷上热,存在逆温现象,大气稳定,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同时,平流层的水汽含量和杂质含量稀少,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好,有利于飞机巡航飞行,AB错,D正确。电离层存在于高层大气中,不符合题意,C错误。故选D。
9.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需要穿越对流层,绝大部分时间位于平流层,所以飞机从起飞到中途到最终降落,飞行的大气层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故选A。
【点睛】大气垂直分层特点:对流层随高度增加温度下降,以对流运动为主;平流层随高度增加温度上升,以平流运动为主;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温度先下降后上升。
(2021·高一单元测试)逆温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的一种现象。下图为牡丹江山区3月某日地形逆温过程平均温度梯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的变化值,“+”代表增加,“-”代表降低。单位为℃/100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牡丹江山区此次逆温( )
A.开始于20:00左右 B.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大 C.逆温层厚度逐渐减小 D.7:00逆温全部消散
11.此次逆温对该山区的影响最可能是( )
A.大雾持续时间延长 B.日落时分大风呼啸 C.山间大气污染严重 D.午夜时刻雨雪交加
【答案】10.D 11.A
【分析】10.此次逆温开始于18点左右,强度随时间增大(20点时最大)然后减小,逆温层厚度随时间逐渐增加,逆温由近地面开始消散,最后在7点左右全部消散。故选D。
11.逆温会导致空气的对流减弱,产生近地面附近的低温环境,延长大雾持续时间,A正确;3月份牡丹江谷地日落时间为18点左右,此时已经开始出现逆温,空气对流较弱,风力小,B错误;牡丹江山区工业污染较小,C错误;逆温导致空气对流减弱,午夜很难出现高强度降水,D错误。故选A。
【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2021·高一单元测试)北京时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据此和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2.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3.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14.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不仅会影响通信,威胁卫星,而且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作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 )
A.波长较短的可见光 B.波长较长的可见光 C.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D.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答案】12.D 13.B 14.C
【解析】12.太阳的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甲表示光球层,乙表示色球层,丁是日冕层。从材料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日冕层。即图中丁处。甲处是光球层,A错误。乙处是色球层,B错误。丙处是日珥,C错误。丁处是日冕层,D正确。故选D。
13.由所学知识可知,能看到极光需要满足该地位于北极圈或南极圈内,必须是夜晚或极夜。英国、墨西哥在极圈外,不能看到极光,A错误。加拿大、挪威均北北极圈穿过,能看到极光,B正确。意大利、西班牙在极圈外,不能看到极光,C错误。印度、巴基斯坦在极圈外,不能看到极光,D错误。故选B。
14.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就是太阳辐射。因此,太阳辐射是电磁波,根据波长不同,太阳辐射可划分为:紫外光线、可见光线和红外光线三部分,其中臭氧层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光线。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的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021·高一单元测试)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
A.上冷下热 B.水汽、杂质含量多 C.对流旺盛 D.二氧化碳含量多
1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 )
A.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B.对流层气温随风向越来越低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15.D 16.C
【解析】15.受重力作用,水汽、杂质等成云致雨的物质主要集中分布在对流层,加上对流层“上冷下热”的温度结构,使得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中的水汽容易上升冷却而凝结形成云雨现象,因此ABC不符合题意;对流层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且二氧化碳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关系不大,D符合题意。故选D。
1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明对流层气温向上递减,这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地面辐射的吸收,海拔越高,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C符合题意,排除D;对流层空气的温度结构是“上冷下热”,不是上热下冷,排除A;对流层气温不具有随风向越来越低的特征,且不是题中诗句说明的现象,排除B。故选C。
【点睛】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的原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向上获得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平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于臭氧吸收太阳辐射,向上太阳辐射更强,气温升高。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某剧组12月5日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节目。图左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图右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弱 C.②强、④强 D.②强、④弱
18.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A.①的减弱 B.③的增强 C.④的减弱 D.①的增强
【答案】17.D 18.C
【解析】17.分析图形信息可知: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甘肃月牙泉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空气能见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即②强,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即④弱,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故选D。
18.分析图形信息可知: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深秋冷高压势力越来越强,天气晴朗,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大气逆辐射越来越弱,即④不断减弱,容易发生霜冻。与①③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太阳热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通过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一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地面又会向外辐射能量,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由于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使温度升高;晚上大气又会向地面辐射能量,称为大气逆辐射;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一部分能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021·高一单元测试)美国空军试飞员基汀格曾在1960年乘坐氮气球飞到了3.1万米的高空,然后乘降落伞跳回了地面,创下的高空跳伞纪录。半个多世纪后奥地利极限运动员鲍姆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上空,乘气球升至约3.9万米的高空后,带着降落伞跳下并成功落地,打破了基汀格的高空跳伞世界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基汀格和鲍姆加特纳跳伞的位置分别位于地球大气的( )
A.对流层 对流层 B.平流层 平流层
C.对流层 平流层 D.平流层 高层大气
20.基汀格在跳伞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大气温度( )
A.先降低后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一直升高
21.鲍姆加特纳跳伞的位置所在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
A.水汽、杂质含量大 B.能反射无线电波
C.厚度夏季大于冬季 D.大气能见度较高
【答案】19.B 20.A 21.D
【分析】19.由材料信息可知,基汀格3.1万米的高空乘降落伞跳回了地面,此时高度是31千米的高空,应位于平流层,AC错误。鲍姆加特纳跳伞的高度是3.9万米的高空,即39千米的高空,也处于平流层,B正确,D错误。故选B。
20.由所学知识可知,基汀格在跳伞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由平流层到达对流层,由于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平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上升而上升,所以温度应该是先降低后升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由第1题分析可知,鲍姆加特纳跳伞的位置位于平流层,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少,大气能见度较高,A错误,D正确。高层大气能反射无线电波,B错误。对流层的厚度夏季大于冬季,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是天气变化最明显的大气层、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一般飞机在这层飞行,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021·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2021年4月18日15时我国局部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甲乙丙丁四处风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3.下列关于北京和银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为西南风 B.银川为东南风
C.北京为东北风 D.银川为西北风
【答案】22.A 23.D
【分析】22.风力大小主要通过等压结的疏密进行判断,从图中的等压线分布情况来看,甲处的等压线最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小,风力最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3.根据等压线的气压分布可知,北京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东北指向西南,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东南风,AC错误;银川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北指向东南,吹西北风为主,D正确,B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考查风向的判断方法,解题的方法是根据等压线的疏密判断风力大小;根据气压梯度力的指向,再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偏向确定最终风的方向。
(2022·高一单元测试)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a)并获了相关数据(图b)。完成下面小题。
24.影响该时段数据变化(图b)的因素是( )
①纬度 ②太阳高度 ③下垫面状况 ④天气状况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5.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将瓶子悬空放置 B.将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答案】24.C 25.B
【分析】24.图b表示的空气和CO2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状况;该时段内的纬度、下垫面状况均不会有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进而影响空气温度,一天中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天气状况的变化也会影响气温的变化,②④正确。故选C。
25.将瓶子悬空放置,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弱了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大气温度的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天气状况等;第二题若对比显著则应从增强CO2的保温作用入手,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所以增强地面温度能够增强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温度。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电影《中国机长》改编自真实事件。2018年5月14日7:06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以800km/h的速度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9800米高空时,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飞机剧烈抖动。机长临危不乱,用冻得发紫的双手迅速手动操作迫降,34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成都机场,119名乘客无一伤亡,创造了民航史上的一次史诗级壮举。
(1)描述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的特征。
(2)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3)下列图示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的现象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答案】(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固体杂质多,天气复杂多变;贴近地面,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航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
(3)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考查对图表和分析和知识的调用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9800米高空属于对流层。根据所学可知对流层的特征为: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固体杂质多,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贴近地面,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A层为对流层,其高度因纬度而异,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km。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旺盛,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的存在,大量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Ⅰ层为对流层,飞机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Ⅱ层为平流层,适合飞行;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的现象,称作逆温现象;Ⅱ层臭氧层以上紫外线强烈,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故D项错误。
【点睛】
27.(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以下问题(14分)
(1)若让你在左图中画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的界线,你认为容易画吗?为什么?
(2)水圈是由各种水体构成的,其空间分布特点是 。
(3)有人说“生物圈只包括各种不同的生物”。你同意吗?请说说明理由。
(4)右图中A为 层,,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5)从飞机起飞到平稳飞行,舱外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
【答案】(1)不容易 在地球表面附近,这几个圈层是互相渗透、相互重叠的。
(2)连续不规则
(3)不同意 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属于生物圈的范畴。
(4)对流;地面(地面辐射)
(5)先降低后升高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1)在左图中很难画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的界线,主要是因为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自然环境,三个圈层的界线并不明确。
(2)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属于生物圈的范畴,因此该说法错误。
(4)大气层由下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A为对流层,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5)从飞机起飞到平稳飞行,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因此舱外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28.(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图a为我国某区域示意简图,图b为焚风形成示意图。焚风,是指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研究发现,冬季图a中甲山脉的东坡焚风多发,且夜晚发生频次高于白天。
材料二近年来,素有“煤都”之称的大同市聚焦“双碳”目标,在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基础上,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并推动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集群,力争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结合材料一和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石家庄冬季夜晚焚风现象显著的原因。
【答案】石家庄位于甲山脉的东侧,干燥的冬季西北风越过甲山脉,在东侧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或石家庄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多焚风);(与平原上方同高度空气相比)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加强焚风。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某区域示意简图和焚风形成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一道小题,涉及焚风效应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石家庄位于太行山脉的东侧,冬季干燥的西北风越过太行山脉,在太行山脉东侧下沉增温明显,形成焚风效应;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温低,空气受冷,气流收缩,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使焚风加强,因而石家庄冬季夜晚焚风现象显著。
29.(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理解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知识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实验步骤:
①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②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
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1)给下图中线条画上箭头表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2)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___(填垂直或水平)方向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大气____(填垂直或水平)方向运动→热力环流。
(3)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换而转换,这是一种典型的热力环流。
(4)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填冬季风或夏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5)试分析白天的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从温度与湿度两个角度回答)带来的影响。
【答案】(1)
(2) 垂直 水平
(3)海陆热力性质
(4) 冬季 冬季风
(5)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益”;增加空气湿度。
【分析】本题以热力环流为材料,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火焰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周围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高空水平方向为火焰上方吹向四周,所以其图示为:
(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下垫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闭合的热力环流。
(3)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的,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成为海陆风,是一种典型的热力环流。
(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冬季的海陆风的天数偏少,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冬季风势力偏强,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海陆风不明显。
(5)白天陆地为热源,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会给滨海城市带来大量的水汽;同时,海风会使得城市降温,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