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题(真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题(真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2 23:38: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题(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1.(2013·广东·高考真题)图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
该省区可能是
A.西藏自治区 B.广东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甘肃省
2.(2022秋·云南大理·高二校考学业考试)樟树为高大乔木,树高10—55米,胸径30—80厘米。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红壤分布区,以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湖南、福建等省区最多,海拔500—600m以下的向阳山坡、丘陵、谷地常见。完成关于樟树的推测,说法正确的是( )
A.耐干旱环境 B.树叶呈针状 C.树根浅而细 D.喜酸性土壤
3.(2022春·云南文山·高一校考学业考试)下列关于森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带的森林类型单一
B.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
C.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带地区
D.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寒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021·陕西·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图甲为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乙为该区域来来利用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地区位于我国(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珠三角地区
5.从图中信息分析,远期预测该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发生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改变了灌溉条件,变旱地为水田 B.发展农业科技,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C.大气环流改变,降水明显增加 D.平均气温有所提高,热量增加
6.图中反映出的变化,给本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降低 B.河流结冰期缩短或消失 C.地形更加平缓 D.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
(2022春·福建龙岩·高一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校考学业考试)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垂直结构越丰富
B.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森林的分布越广
C.在所有的森林类型中,落叶阔叶林的群落垂直结构最为简单
D.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形成的原理是降水从森林顶端至地面的递减
8.下列植被类型中,常出现板状根现象的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022·湖南长沙·高一长郡中学校联考学业考试)骆驼刺对抑制草场退化、减轻土地沙化、保护及扩大绿洲等起着重要作用。下图示意骆驼刺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骆驼刺被作为防风固沙的物种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骆驼刺( )
A.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 B.茎叶细小,防风能力强
C.茎叶粗大,防风能力强 D.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10.骆驼刺主要指示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水源丰富 B.气候干旱 C.光照强 D.生物物种丰富
(2021秋·江苏盐城·高二统考学业考试)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B.乙——雪域高原,常绿林广布
C.丙——炎热干燥,土壤肥沃 D.丁——千沟万壑,地表崎岖
12.安徽黄山迎客松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大乔木,藤本植物层层缠绕 B.夏绿冬枯,为低矮的灌木林
C.冬季落叶,具有较宽的叶片 D.终年常绿,叶片多呈针状
(2023·江苏·高一学业考试)下图为齐齐哈尔市冬季局部景观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3.齐齐哈尔市的植被类型为( )
A.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
14.下列符合齐齐哈尔市植被特征的是( )
①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②具有肉质的叶或茎
③夏季盛叶,冬季落叶④叶面积较小,呈针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2016·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荒漠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6.(2009·全国·高考真题)读图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 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2022秋·江苏盐城·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有养分,能生长植物。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
A.② B.③ C.④ D.⑤
18.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是土壤形成的稳定因素 B.荒漠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生物是土壤形成决定性因素 D.地形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
(2022秋·江苏南京·高二校联考学业考试)位于贵州省腹地的开阳县,境内99.91%土壤富含硒元素,硒含量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开阳富硒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开阳县土壤中硒元素主要来源于(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生物 D.地貌
20.“开阳富硒茶”能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①富含硒元素的土壤②温暖湿润的气候③优良的生态环境④丰富的种植经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2·辽宁沈阳·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红壤,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含量高,质地较黏重,透气性差,呈酸性,下图为绘制的土壤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该报告有一处明显错误( )
A.质地较黏重 B.腐殖质含量高 C.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 D.呈酸性
22.红壤形成过程中( )
A.成土母质决定淋溶层厚度 B.生物是有机质主要来源
C.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D.母岩层影响其土层厚度
(2022春·云南文山·高一校考学业考试)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①至④代表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4.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25.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春·福建·高一统考学业考试)植被的生长特征具有环境的适应性。有的植物根系长达20米,地上茎叶很小(左图);有的植物枝繁叶茂,常常可见茎花和板根(右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来看,左图所示植被主要位于我国的______地区,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______。若该植被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______,以获得更多的地下水。
(2)右图所示的植被类型是______,其分布地区终年气温______,降水______,植物全年生长旺盛。
(3)比较图示两类型植被:右图所示植被的植物种类更______,垂直结构更______。造成两种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27.(2022·云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某高一研学小组到野外考察,绘制了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丁所示的地质现象发生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____,甲乙丙所示的地理要素属于地球外部圈层中的____圈。
(2)图中水循环构成要素中,能表示水汽输送的是____(填序号),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多的环节是____(填序号)。
(3)研学小组考察过程中,在丙地发现该地植被叶片宽而薄,多呈纸质,据此判断该植被类型可能为____阔叶林。在向乙地行进的过程中发现沿途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研学小组认为该地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有____等。
28.(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9.(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题(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1.(2013·广东·高考真题)图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
该省区可能是
A.西藏自治区 B.广东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甘肃省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该省区跨过的经度从100°E向东一直到125°E,东西距离大,东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大,水分条件好,西部地区植被覆盖度低,水分条件差,经度地带性明显,内蒙古自治区符合从东向西植被由森林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再到荒漠的状况,因而为内蒙古。C正确。
2.(2022秋·云南大理·高二校考学业考试)樟树为高大乔木,树高10—55米,胸径30—80厘米。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红壤分布区,以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湖南、福建等省区最多,海拔500—600m以下的向阳山坡、丘陵、谷地常见。完成关于樟树的推测,说法正确的是( )
A.耐干旱环境 B.树叶呈针状 C.树根浅而细 D.喜酸性土壤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樟树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降水丰富,说明樟树需水量大,A错误;常绿阔叶林树叶是阔叶,B错误;分布在“海拔500—600以下的向阳山坡、丘陵、谷地”,而“樟树为高大乔木,树高10一55米,胸径30一80厘米”,说明根系深而粗,C错误;樟树“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红壤分布区”,红壤属于酸性土壤,D正确,故选D。
3.(2022春·云南文山·高一校考学业考试)下列关于森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带的森林类型单一
B.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
C.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带地区
D.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寒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答案】B
【详解】温带的森林类型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A错误;热带地区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有森林分布,森林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B正确;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地区,不是寒带地区,C错误;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寒带地区主要是苔原等植被,没有森林,D错误。故选B。
(2021·陕西·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图甲为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乙为该区域来来利用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地区位于我国(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珠三角地区
5.从图中信息分析,远期预测该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发生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改变了灌溉条件,变旱地为水田 B.发展农业科技,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C.大气环流改变,降水明显增加 D.平均气温有所提高,热量增加
6.图中反映出的变化,给本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降低 B.河流结冰期缩短或消失 C.地形更加平缓 D.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
【答案】4.C 5.D 6.B
【解析】4.看图可知,该地位于33°N、118°E,由经纬度判定图示地区位于我国江淮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植被由落叶林变为常绿林,1月0°等温线向北移动,说明 在全球气候转暖的大趋势下,平均气温有所提高,热量增加,要“远期预测”该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发生变化的原因,要考虑的应是气候的长期的变化趋势导致,D正确;该地仍为季风环流,没有变化,C错误;改变灌溉条件、引进优良水稻品种不能使植被类型发生变化,AB错误。故选D。
6.看图可知,该地农田也由种植小麦变化为种植水稻,湿地面积增加,大气湿度应该增加,A错误;植被由落叶林变为常绿林,1月0°等温线向北移动,说明 平均气温有所提高,河流结冰期会缩短或消失,B正确;图中的地形和植被覆盖率没有变化,CD错误。故选B。
【点睛】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落叶阔叶林适于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温带地区;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我国南北跨纬度位置较广,南北温度差别大,因此形成植物从南到北,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分布的不同特点.影响植物类型的另一主要因素是降水,水分的多少不同植物类型也就不同,如长白山地区和锡林郭勒同处相同的纬度,降水量的不同,而植被类型也就不同.
(2022春·福建龙岩·高一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校考学业考试)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垂直结构越丰富
B.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森林的分布越广
C.在所有的森林类型中,落叶阔叶林的群落垂直结构最为简单
D.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形成的原理是降水从森林顶端至地面的递减
8.下列植被类型中,常出现板状根现象的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7.A 8.A
【解析】7.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一般而言,气温高、降水多的地方,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得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垂直结构也较丰富,A正确;森林的分布的广度与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关系不大,B错误;在所有的森林类型中,亚寒带针叶林的群落垂直结构最为简单,C错误;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形成的原理是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D错误。故选A。
8.根据所学知识,热带雨林地区,降水量很大,降水对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作用强烈,树木生长过程中大量的枯枝落叶掉落到地表面,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很快腐烂,植物营养元素会释放到表层土壤中,高大乔木的根系要尽快把这些营养元素吸收,否则就会被雨水冲走或者被雨水带到地下土壤中,热带雨林下的土壤表层是比较贫瘠的,这些乔木进化出巨大的板状根就是为了增大与表层土壤接触面积,大量吸收植物营养元素。热带雨林乔木很高大,树根都比较浅,树根长成巨大的板状根也有利于支撑高大的树木,A正确;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 亚寒带针叶林所处的环境使得其均无明显的板状根,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一般情况下,降水丰富且高温的区域,最利于多种植物生长。高大乔木发育板状根是热带雨林乔木适应环境的显著特征之一,它由离地面或恰在地面的粗大侧根发育而来,在茎与沿土表走向的侧根之间构成一至多个扁平的三角形板以起到支撑作用,如榕树、木棉在茎基部的根就呈板状。
(2022·湖南长沙·高一长郡中学校联考学业考试)骆驼刺对抑制草场退化、减轻土地沙化、保护及扩大绿洲等起着重要作用。下图示意骆驼刺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骆驼刺被作为防风固沙的物种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骆驼刺( )
A.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 B.茎叶细小,防风能力强
C.茎叶粗大,防风能力强 D.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10.骆驼刺主要指示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水源丰富 B.气候干旱 C.光照强 D.生物物种丰富
【答案】9.A 10.B
【解析】9.由骆驼刺景观可知,骆驼刺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茎叶细小,防风能力弱,但是风力对植被的破坏作用小,故骆驼刺被作为防风固沙的物种之一,A项正确,B、C项错误。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有利于其存活生长,但是这不是其作为防风固沙物种选择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故选A。
10.由骆驼刺景观可知,骆驼刺茎叶细小,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防风能力强,同时也可以从更广泛的范围吸收水分,故骆驼刺主要指示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是气候干旱,多大风,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点睛】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比如,碱蓬的生长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则反映了水湿环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2021秋·江苏盐城·高二统考学业考试)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B.乙——雪域高原,常绿林广布
C.丙——炎热干燥,土壤肥沃 D.丁——千沟万壑,地表崎岖
12.安徽黄山迎客松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大乔木,藤本植物层层缠绕 B.夏绿冬枯,为低矮的灌木林
C.冬季落叶,具有较宽的叶片 D.终年常绿,叶片多呈针状
【答案】11.A 12.D
【分析】11.读图可知,甲地大漠胡杨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降水少,A正确。乙地兴安落叶松位于东北地区,雪域高原指的是青藏高原,B错误。丙地海南椰树地处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低,C错误。丁地黄山迎客松位于安徽黄山,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描述的是我国黄土高原,D错误。故选A。
12.由所学知识可知,黄山迎客松属于针叶林,终年常绿,叶片多呈针状,D正确。高大乔木,藤本植物层层缠绕描述的是热带雨林;夏绿冬枯,为低矮的灌木林描述的是温带灌丛草原;冬季落叶,具有较宽的叶片描述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AB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带植被,是分布在赤道南北纬十度以内的地带。在这一地带内,一般来说,终年高温多雨,生长着许多常绿高大、枝叶茂盛的乔木林,这种森林叫做热带雨林。在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冬季温暖,夏季多雨,生长着湿润亚热带森林,树木的叶子是常绿而带有光泽的。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温带地区。夏绿林的主要特征是,树木是阔叶树种,它们为了适应寒冷和干旱气候,冬季落叶。
(2023·江苏·高一学业考试)下图为齐齐哈尔市冬季局部景观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3.齐齐哈尔市的植被类型为( )
A.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
14.下列符合齐齐哈尔市植被特征的是( )
①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②具有肉质的叶或茎
③夏季盛叶,冬季落叶④叶面积较小,呈针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3.C 14.C
【分析】13.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是温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不可能有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A、B、D错;齐齐哈尔市的自然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C对。故选C。
14.由上题分析可知,齐齐哈尔市的自然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是热带植被特征,①错;具有肉质的叶或茎的是荒漠植被特征,②错;夏季盛叶,冬季落叶是落叶阔叶林植被特征,③对;叶面积较小,呈针状,是针叶林植被特征,④对。故选C。
【点睛】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其特点: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15.(2016·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荒漠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B
【分析】热带荒漠带,全年高温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温暖多雨的地区,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数量丰富,成土过程快。
【详解】热带荒漠带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干燥。区域内植被缺乏,沙漠广布,植物以耐旱的灌木、草本植物或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B对。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动植物数量、种类丰富,成土过程进行较快,A、C、D错。
16.(2009·全国·高考真题)读图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 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答案】D
【详解】分析、判别,提取图中横、纵坐标关联信息,归纳有效解题信息:①、②、③曲线所代表的有机质含量随图层变化的幅度不同;①曲线土壤有机质土层厚度大,②土壤类型有机质层厚度次之,有机质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20厘米土层,③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少,且随土层厚度变化不明显。草原土壤厚度最大,森林土壤厚度次之,荒漠土壤最薄,所以选D。
(2022秋·江苏盐城·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有养分,能生长植物。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
A.② B.③ C.④ D.⑤
18.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是土壤形成的稳定因素 B.荒漠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生物是土壤形成决定性因素 D.地形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
【答案】17.D 18.C
【解析】17.土壤剖面由上表层到深层依次是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基岩,其中成土母质为土壤矿物质的来源,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 ⑤为成土母质,ABC错误;故选D。
18.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稳定因素,A错误;荒漠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B错误; 生物是土壤形成决定性因素,C正确; 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和时间。
(2022秋·江苏南京·高二校联考学业考试)位于贵州省腹地的开阳县,境内99.91%土壤富含硒元素,硒含量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开阳富硒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开阳县土壤中硒元素主要来源于(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生物 D.地貌
20.“开阳富硒茶”能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①富含硒元素的土壤②温暖湿润的气候③优良的生态环境④丰富的种植经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9.B 20.A
【解析】19.土壤中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所以开阳县土壤中的硒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B正确;大气、生物、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会产生影响,但不会影响土壤中矿物质的组成,因此A、C、D排除,因此选择B。
20.根据材料,开阳县,境内99.91%土壤富含硒元素,硒含量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①正确;开阳县地处黔中腹地,具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优良的生态环境,②③正确;丰富的种植经验,不是自然条件,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成土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
(2022·辽宁沈阳·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红壤,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含量高,质地较黏重,透气性差,呈酸性,下图为绘制的土壤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该报告有一处明显错误( )
A.质地较黏重 B.腐殖质含量高 C.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 D.呈酸性
22.红壤形成过程中( )
A.成土母质决定淋溶层厚度 B.生物是有机质主要来源
C.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D.母岩层影响其土层厚度
【答案】21.B 22.B
【解析】21.红壤具有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低、酸性强、土质黏重的特点。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淀积层应位于淋溶层之下,ACD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2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的养分状况,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主要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B正确。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分解速度快,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C错误。地形坡度大小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从而影响土层厚度,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2022春·云南文山·高一校考学业考试)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①至④代表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4.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25.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23.A 24.A 25.C
【解析】23.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水文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变化也较大。气候①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生物②是影响其发育最活跃的因素,A正确。故选A。
24.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误。故选A。
25.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水热条件影响植被,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由此可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气候与生物,C正确。地形、地质、岩石、成土母质等对有机质含量高低的影响较小,ABD。故选C。
【点睛】气候为土壤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春·福建·高一统考学业考试)植被的生长特征具有环境的适应性。有的植物根系长达20米,地上茎叶很小(左图);有的植物枝繁叶茂,常常可见茎花和板根(右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来看,左图所示植被主要位于我国的______地区,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______。若该植被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______,以获得更多的地下水。
(2)右图所示的植被类型是______,其分布地区终年气温______,降水______,植物全年生长旺盛。
(3)比较图示两类型植被:右图所示植被的植物种类更______,垂直结构更______。造成两种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答案】(1) 西北 干旱 下降(降低)
(2) 热带雨林 高 丰富
(3) 多样 复杂 水分(气候)
【分析】本题以不同植被景观图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植被类型、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左图所示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的很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地下深层水分,说明当地地表水缺乏,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若该植被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以获得更多的地下水。
(2)结合植被茎花、板根的现象,可知右图所示的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下,其分布区终年气温高,降水丰富,植被受环境影响,多茎花、茎果、板状根现象,植物全年生长旺盛。
(3)热带雨林中,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右图所示植被的植物种类更多样,垂直结构更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造成两种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的差异,左图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矮小,根系发达,右图降水丰沛,水热条件适宜,植被生长旺盛。
27.(2022·云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某高一研学小组到野外考察,绘制了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丁所示的地质现象发生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____,甲乙丙所示的地理要素属于地球外部圈层中的____圈。
(2)图中水循环构成要素中,能表示水汽输送的是____(填序号),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多的环节是____(填序号)。
(3)研学小组考察过程中,在丙地发现该地植被叶片宽而薄,多呈纸质,据此判断该植被类型可能为____阔叶林。在向乙地行进的过程中发现沿途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研学小组认为该地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有____等。
【答案】(1) 地壳(岩石圈) 生物
(2) ② ③
(3) 落叶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分析】 本大题以野外研学考察为情境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圈层结构、水循环、自然带、植被生态环境功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核心学科素养。
【详解】(1)地球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 地球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基本圈层,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基本圈层。读图可知,图中丁所示的地质现象是断层,岩层发生断裂并发生错位,该断层发生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最外层地壳。甲、乙、丙所示的地理要素属于地球外部圈层中的生物圈。
(2)图中水循环构成要素中,能表示水汽输送的是②,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多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即③。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丙地位于山麓地带,濒临海洋,降水丰富,该地植被叶片宽而薄,多呈纸质,叶面光滑,根据对植被类型的了解认识,可以判断该植被类型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植物被称为自然带的标志,森林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作用,例如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成分、增加空气湿度等生态功能。
28.(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
(2)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
【分析】本题以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影响土壤水分的变化、农业区位的改良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砂壤含砂粒多,黏粒少,粒间多为大孔隙,土壤通透性良好,蓄水保水抗旱能力差。黏土黏粒多,土壤透水通气性差,排水不良。该地降水总量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
(2)读图可知,该农田工程措施挖沟培垄。在垄背种植春种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沟底种植秋种夏初收的冬小麦。花生或地瓜的生长期降水多,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冬小麦生长期雨季还未来临,农作物面临缺水问题,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
29.(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答案】(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2)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
(3)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
【分析】本题以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图判读、影响土壤有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首先在等高线图中读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观测山脊和山谷中点位的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会发现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有机质输入和分解两方面决定,图中显示,该样地内相对高差不大,山谷与山脊的气温相差不大,且均比较水分充足,因此山谷与山脊有机质的分解差异不大,而土壤中有机质主要通过枯枝落叶来输入,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也因此树木更新快,有机碳的输入来源较多,从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
(2)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体固碳能力。由于长白山地区气候冷湿,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高于海南岛,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应表现在生物体固碳能力。与长白山相比,该地属于山地雨林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物条件更优,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从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森林的固碳能力取决于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从数量来看,当地应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从而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从质量来看,应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使得森林生长更加旺盛,从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