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测试题(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表示地表中某一沙尘在一定时期内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代表了该地最为常见的外力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易形成沟谷
B.乙地以风力搬运作用为主,易形成戈壁、冲积平原
C.丙地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易形成沙丘
D.三地都以风力侵蚀为主,易形成风蚀蘑菇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这种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图中这种现象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常见
C.图中这种运动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类似
D.图中这种运动不参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2022·高二单元测试)受地质作用影响,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安徽省黄山多花岗岩。如图是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图中a、b、c表示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判断,张家界、黄山山体主要岩石类型分别属于图中的( )
A.c、b B.b、a C.a、b D.a、c
4.据图判断,形成黄山山体主要岩石的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侵蚀、重熔再生 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
C.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营。全长1679km,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首都万象,设计时速为为160公里。被称为一条“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铁路。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标志着老挝自此迈入了铁路运输时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中老铁路“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①保证列车运行安全②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③沿线河网密集④沿线冻土广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中老铁路开通对万象的影响( )
A.居民出行范围扩大 B.提高行政级别 C.扩大城市服务范围 D.吸引科技人才进入
7.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当日( )
A.昆明比万象正午太阳高度大 B.昆明比万象日出时间晚
C.昆明日出方位比万象更靠北 D.昆明比万象白昼时间长
(2022·高二单元测试)当地时间2022年7月24日晚8点05分,位于日本九州鹿儿岛县的樱岛火山再度喷发。日本共有111座活火山,其中樱岛火山的喷发非常频繁,近年来喷发规模有变大的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日本多火山是因其位于( )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内部断裂带
C.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9.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及形成的岩石分别主要是( )
A.地幔、侵入岩 B.地壳、喷出岩 C.软流层、喷出岩 D.软流层、侵入岩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位于川西的“墨石公园”拥有长达数公里的线状石林景观,该地区的石林与常见的喀斯特石林不同,由砂岩在地壳内部经过强烈的定向压力磨碎并重新胶结形成,随断裂隆升出露地表。有专家指出,“墨石公园”景观的维持面临潜在的风险。下图示意“墨石公园”的线状石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常见的喀斯特石林相比,“墨石公园”的石林( )
A.受流水溶蚀作用更强 B.受风力侵蚀作用更强
C.形成受到变质作用影响 D.形成受到岩浆活动影响
11.“墨石公园”面临的潜在风险最可能是( )
A.泥石流 B.地震 C.冻土融解 D.洪水
(2021·高二单元测试)2020年12月8日,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与2005年相比,珠穆朗玛峰“长高”了443米。据科学家推测,在58万年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能达到1万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珠穆朗玛峰高程不断增加,是由于其位于( )
A.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生长边界 B.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生长边界 D.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13.有科学家在珠峰峰顶的岩层中发现了化石,说明珠峰峰顶的岩石类型包括(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2020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15.阴影乙处岩石类型和甲乙丙岩层年龄正确的( )
A.花岗岩;甲乙丙 B.板岩;甲丙乙
C.页岩;乙甲丙 D.砂岩;丙甲乙
(2020秋·高二单元测试)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根据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16.红海将会不断扩大是因为它位于 (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撞处
C.板块的消亡边界 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处
17.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分布在( )
A.两个大陆板块发生碰撞的地区 B.两个大陆板块发生张裂的地区
C.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发生张裂的地区 D.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发生碰撞的地区
(2022·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河流上的a、b、c三点中的某一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a、c受到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
A.侧蚀、下蚀 B.下蚀、溯源侵蚀 C.下蚀、侧蚀 D.溯源侵蚀、下蚀
19.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的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加强 B.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
C.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 D.河谷横剖面由“U”形变为“V”形
(2020秋·高二单元测试)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20.图1中a、b两处流水作用不同,其差异是( )
A.a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B.b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C.两处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D.两处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21.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 )
A.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 D.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
22.古印加文明分布于秘鲁山区,据图推测其中的原因应包括( )
①山区海拔高,气候凉爽②山区冰川融水量大,河谷水源充足
③山区地形崎岖,利于防御④山区为河流源头,水运便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21·高一单元测试)下图是模拟某地貌的形成小实验:将细沙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来面上形成的堆积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海滩 D.沙丘
24.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堆积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25.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有( )
①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
②没有选用颗粒不等的混合物作为实验材料
③堆积体的形状与实际地貌特征差别很大
④没有体现搬运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下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甲、乙两方框分别代表________岩和________岩。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高温熔融作用的是________。
(4)图中数字代号 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___。
27.(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某地沿北回归线的东西向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处的字母是________,说明判定该地地质构造的依据:________。图中共有______条断层;B处地形为__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虚线圈F处属于板块的__________边界,该地带往往形成______________。
(3)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________处。(填字母)
(4)若F处一侧为太平洋板块,则E处应处在__________板块中;若E处为我国的台湾岛,该岛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若在甲、乙两处中选择一处打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__处,因为______________。
28.(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全球板块分布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写出甲、乙、丙所在的板块名称。
(2)指出甲、乙之间的板块界线附近常形成的地貌。
(3)有人预测M海域将不断扩大,N海域将不断缩小,请依据板块理论证明该预测。
29.(2022·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政区简图。
(1)材料一图中四座“天生桥”可能出现的位置对应材料二图中甲、乙、丙、丁的相应次序为:黄土“桥”____;海蚀“桥”____;喀斯特溶蚀“桥”____;风蚀“桥”____。
(2)塑造④风蚀“桥”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3)材料一图中所示四个地区中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是____。
(4)材料二图中戊河流入海口常见的地貌是____,其成因是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测试题(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表示地表中某一沙尘在一定时期内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代表了该地最为常见的外力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易形成沟谷
B.乙地以风力搬运作用为主,易形成戈壁、冲积平原
C.丙地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易形成沙丘
D.三地都以风力侵蚀为主,易形成风蚀蘑菇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这种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图中这种现象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常见
C.图中这种运动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类似
D.图中这种运动不参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答案】1.C 2.A
【解析】1.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知,甲地以风力侵蚀为主,易形成戈壁、风蚀洼地,A错误;乙地表现为风力搬运,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流水沉积地貌,B错误;沙尘易在丙处沉积,故该处易形成典型的风力堆积地貌--沙丘,C正确;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分别是风力侵蚀、风力搬运、风力沉积,D错误。故选C。
2.图中这种物质的运动依靠风力,而风力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A正确;图中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B错误;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C错误;图中这种循环参与岩石圈物质循环,D错误。故选A。
【点睛】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1)侵蚀地貌: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V”型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地貌。(2)沉积地貌: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物质逐渐沉积下来。主要沉积地形有沙丘、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等。
(2022·高二单元测试)受地质作用影响,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安徽省黄山多花岗岩。如图是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图中a、b、c表示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判断,张家界、黄山山体主要岩石类型分别属于图中的( )
A.c、b B.b、a C.a、b D.a、c
4.据图判断,形成黄山山体主要岩石的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侵蚀、重熔再生 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
C.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答案】3.C 4.B
【解析】3.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岩石类型主要为沉积岩,安徽省黄山多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中a通过变质作用形成c,说明c是变质岩;岩浆可形成b,说明b是岩浆岩;则a为沉积岩。因此张家界和黄山的岩石类型分别是a和b,C正确,排除ABD。所以选C。
4.组成黄山山体的岩石为花岗岩,主要是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岩石圈内部而冷却凝固所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断: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或沉积物)。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营。全长1679km,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首都万象,设计时速为为160公里。被称为一条“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铁路。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标志着老挝自此迈入了铁路运输时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中老铁路“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①保证列车运行安全②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③沿线河网密集④沿线冻土广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中老铁路开通对万象的影响( )
A.居民出行范围扩大 B.提高行政级别 C.扩大城市服务范围 D.吸引科技人才进入
7.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当日( )
A.昆明比万象正午太阳高度大 B.昆明比万象日出时间晚
C.昆明日出方位比万象更靠北 D.昆明比万象白昼时间长
【答案】5.A 6.C 7.B
【解析】5.中老铁路地处云南西南部和老挝北部山区,整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起伏剧烈,山高谷深,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900米,因此设立隧道和架桥可以减小坡度,保证列车运行安全,①②正确,BC排除;当地河流众多,因此需要不断架桥,③正确,D排除;当地纬度低,气温较高,因此没有冻土,④错误,A正确。故选A。
6.没有中老铁路,万象居民也可以利用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到达本国乃至世界各个地区,A错误;万象市已经是老挝的首府,不可能随中老铁路的开通而提高行政服务等级,B错误;中老铁路通车有利于加强万象市与其他城市间的联系,扩大了万象市的辐射范围,C正确;中老铁路连接地区经济落后,科技并不发达,对科技人才吸引力不大,D错误。故选C。
7.中老铁路12月3日开通运营,此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万象纬度更低,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比昆明大,白昼时间比昆明长,A、D错误;昆明和万象经度相差不大,但昆明昼长比万象短,因此日出时间晚,且日出方位更靠南,B正确,C错误。故选B。
【点睛】中南半岛地势具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地势犹如掌状。其次,地势久经侵蚀而呈准平原状,喀斯特地形发育。第三,平原多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2022·高二单元测试)当地时间2022年7月24日晚8点05分,位于日本九州鹿儿岛县的樱岛火山再度喷发。日本共有111座活火山,其中樱岛火山的喷发非常频繁,近年来喷发规模有变大的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日本多火山是因其位于( )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内部断裂带
C.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9.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及形成的岩石分别主要是( )
A.地幔、侵入岩 B.地壳、喷出岩 C.软流层、喷出岩 D.软流层、侵入岩
【答案】8.A 9.C
【解析】8.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可知,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后形成喷出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上的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三类:①岩浆岩:地幔软流层中的岩浆在内力的作用下,侵入地壳的上部,冷却凝结形成了侵入岩(如花岗岩);如果岩浆继续向上前进,喷出地表,则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②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高温、高压),原来的成分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岩石(例如片岩、片麻岩、大理岩)。③沉积岩:地表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外力的作用下(风化、侵蚀),被破坏成碎屑物质,并被搬运到地势较低处沉积、固结,最终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砂岩、页岩)。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位于川西的“墨石公园”拥有长达数公里的线状石林景观,该地区的石林与常见的喀斯特石林不同,由砂岩在地壳内部经过强烈的定向压力磨碎并重新胶结形成,随断裂隆升出露地表。有专家指出,“墨石公园”景观的维持面临潜在的风险。下图示意“墨石公园”的线状石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常见的喀斯特石林相比,“墨石公园”的石林( )
A.受流水溶蚀作用更强 B.受风力侵蚀作用更强
C.形成受到变质作用影响 D.形成受到岩浆活动影响
11.“墨石公园”面临的潜在风险最可能是( )
A.泥石流 B.地震 C.冻土融解 D.洪水
【答案】10.C 11.B
【解析】10.由材料信息“墨石公园”的石林由砂岩经过强烈的定向压力磨碎并重新胶结形成,随断裂隆升出露地表”可知,说明岩石受到超高压的作用,这是变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C正确。“墨石公园”的石林形成与流水溶蚀作用、风力侵蚀、岩浆活动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11.由于“墨石公园”的石林随断裂隆升出露地表,且位于川西,地质构造复杂,一旦发生较强烈的地震,可能导致石林被摧毁,B正确;泥石流多发生于沟谷地带,不符合题意,A错误;冻土融解和洪水对“墨石公园”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B。
【点睛】“墨石公园”的石林受到变质作用形成,随断裂隆升出露地表,沿断裂带延伸。
(2021·高二单元测试)2020年12月8日,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与2005年相比,珠穆朗玛峰“长高”了443米。据科学家推测,在58万年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能达到1万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珠穆朗玛峰高程不断增加,是由于其位于( )
A.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生长边界 B.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生长边界 D.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13.有科学家在珠峰峰顶的岩层中发现了化石,说明珠峰峰顶的岩石类型包括(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答案】12.B 13.D
【分析】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两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过程中,地壳隆起,使得喜马拉雅山及主峰珠穆朗玛峰不断上升,B符合题意,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珠穆朗玛峰并不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排除CD。故选B。
13.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在沉积作用中被掩埋,在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逐渐石化,从而形成化石,因此化石存在于沉积岩。有科学家在珠峰峰顶的岩层中发现了化石,说明珠峰峰顶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D符合题意;喷出岩和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冷凝形成的,生物遗体和遗迹进入岩浆会迅速破坏,很难形成化石,因此峰顶发现化石,不能说明峰顶岩石类型包括喷出岩、侵入岩,排除AB;化石在岩石变质过程中容易因重新结晶而消失,因此在变质岩中很难保存化石,因此峰顶发现化石,不能说明峰顶岩石类型包括变质岩,排除C。故选D。
【点睛】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在沉积作用中被掩埋,在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逐渐石化,从而形成化石。
(2020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15.阴影乙处岩石类型和甲乙丙岩层年龄正确的( )
A.花岗岩;甲乙丙 B.板岩;甲丙乙
C.页岩;乙甲丙 D.砂岩;丙甲乙
【答案】14.D 15.B
【解析】14.根据图示构造形态可以看出,在甲地层褶皱后,甲地层上部遭受到侵蚀而被剥离,后来发生沉积作用,覆盖了沉积岩Ⅰ;由于岩浆活动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体存在于甲地层和上覆沉积岩Ⅰ中。因此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发生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II出现了侵蚀作用,部分岩层被侵蚀掉,后出现了沉积岩层I,即岩层丙;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II和沉积层I,岩层II在与高温岩浆接触后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丙,因此甲乙丙岩层年龄由老到新依次为甲丙乙。花岗岩为岩浆岩,板岩为变质岩,页岩和砂岩为沉积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0秋·高二单元测试)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根据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16.红海将会不断扩大是因为它位于 (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撞处
C.板块的消亡边界 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处
17.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分布在( )
A.两个大陆板块发生碰撞的地区 B.两个大陆板块发生张裂的地区
C.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发生张裂的地区 D.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发生碰撞的地区
【答案】16.D 17.D
【解析】16.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红海处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两个板块不断扩大,因此红海将会不断扩大,D正确,故选D。
17.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大陆板块的下方,大陆板块隆起抬升,可能在大陆板块一侧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D正确故选D。
【点睛】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六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2022·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河流上的a、b、c三点中的某一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a、c受到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
A.侧蚀、下蚀 B.下蚀、溯源侵蚀 C.下蚀、侧蚀 D.溯源侵蚀、下蚀
19.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的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加强 B.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
C.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 D.河谷横剖面由“U”形变为“V”形
【答案】18.C 19.C
【解析】18.图中a、b、c三处所受到的侵蚀作用依次是a处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b处以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为主、c处以沉积作用为主,侵蚀以侧蚀为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A错误;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沉积,B错误;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C正确;从上游到下游,河谷横剖面由“V”形变为“U”形,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的凹岸、凸岸理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主要体现的是河流的侵蚀作用、堆积作用。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
(2020秋·高二单元测试)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20.图1中a、b两处流水作用不同,其差异是( )
A.a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B.b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C.两处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D.两处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21.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 )
A.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 D.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
22.古印加文明分布于秘鲁山区,据图推测其中的原因应包括( )
①山区海拔高,气候凉爽②山区冰川融水量大,河谷水源充足
③山区地形崎岖,利于防御④山区为河流源头,水运便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20.B 21.C 22.A
【解析】20.根据图示,a处流经安第斯山脉,地形陡峭,流速快,侵蚀作用强,该段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b 处流经亚马孙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作用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古印加文明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因地形崎岖,土层浅薄,且容易受到雨水淋失,一般不适宜开辟耕地,但是通过用石块垒成梯田,改造地表状况,可以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可以发展种植业,C正确;该地区降水多,土壤湿度大,石块中间有缝隙,不能防止雨水流失,A错;修梯田不能降低山地坡度,B错;梯田是为发展种植业而建,必然破坏原始植被,降低植被覆盖率,D错。故选C。
22.根据材料,古印加文明分布区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区,地处低纬,为热带气候,低地闷热,而山区海拔高,气候凉爽,①正确;山体海拔高,山上有积雪使得山区有冰川融水,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②正确;古代文明的发展,需要有较好的防御条件,山区地形崎岖,利于防御,③正确;山区为河流源头,但河源水量小,地势起伏大,水运不便利,④错误。由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A。
【点睛】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河流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河流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多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2021·高一单元测试)下图是模拟某地貌的形成小实验:将细沙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来面上形成的堆积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海滩 D.沙丘
24.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堆积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25.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有( )
①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
②没有选用颗粒不等的混合物作为实验材料
③堆积体的形状与实际地貌特征差别很大
④没有体现搬运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23.B 24.C 25.A
【分析】23.将书本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该书本位置高,相当于山体;在桌面上形成堆积体,相当于出山口后的地势平坦的山前地带,堆积体的轮廓大致呈扇状 ,因此判断为冲积扇地貌,故B项正确。三角洲、海滩主要在海滨地区形成,地形平坦,无需较高的山体,故AC错误;沙丘是岩石风化形成的碎屑颗粒,经风力的搬运作用,由于风力的减少或障碍物的阻挡搬运能力下降,发生沉积形成的沙质堆积体,形成取决于风力状况,地形不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24.根据上题该地貌为冲积扇,冲积扇为河流从山地流出,由于坡度骤降,流速减慢,对碎石和泥沙的携带作用减弱,使碎石和部分泥沙分带堆积形成的一种扇形地貌。所以该地貌主要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C正确,ABD错误。
25.根据冲积扇的地貌特点进行判断:形态呈扇形,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根据材料可知堆积体的颗粒物没有粗细差异以及属于干燥实验,没有体现流水作为媒介。而实验中堆积体的形状和实际地貌相差不大,流动的过程就能体现搬运过程,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故A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借助实验考查了山前冲(洪)冲积扇的成因。本题还可考查山前冲(洪)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的分布规律,颗粒细的沙质量轻,漂的远;颗粒粗的沙质量重,漂的近;距山口近的颗粒粗,距山口远的颗粒细。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没有选用颗粒大小不均的细沙,不能体现沉积作用的分选性,同时也不能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下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甲、乙两方框分别代表________岩和________岩。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高温熔融作用的是________。
(4)图中数字代号 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___。
【答案】(1) 岩浆岩 变质岩
(2)AC
(3) ③ ② ④
(4) ①③④ ②
【分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难点为各个物质的判断,需要从各个岩石的形成特点出发进行解题。
(1)图中甲是岩浆形成的,所以是岩浆岩,乙是岩浆岩和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2)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AC正确。气孔构造是岩浆岩,坚实致密是变质岩。BD错。故选AC。
(3)图中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中,岩浆岩和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表示变质作用的是③,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②,各类岩石,经过高温熔融,从新生成新的岩浆,表示高温熔融作用的是④。
(4)图中数字代号 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①冷却凝固③变质作用④高温熔融;来自地球外部的有②风化、侵作用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点睛】
27.(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某地沿北回归线的东西向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处的字母是________,说明判定该地地质构造的依据:________。图中共有______条断层;B处地形为__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虚线圈F处属于板块的__________边界,该地带往往形成______________。
(3)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________处。(填字母)
(4)若F处一侧为太平洋板块,则E处应处在__________板块中;若E处为我国的台湾岛,该岛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若在甲、乙两处中选择一处打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__处,因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 B 岩层向下弯曲 2 山岭 向斜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实紧密,不易被侵蚀,最终形成为山岭。
(2) 消亡 海沟
(3)D
(4) 亚欧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5) 甲 甲处是背斜构造,岩层向上弯曲呈拱形,地质稳定,不易坍塌,且不易储水,安全性能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地质构造图的基本技能。体现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1)在纵剖面图中,一般根据岩层的弯曲状态判断背斜还是向斜: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处岩层向下弯曲。图中B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岩层断裂后形成断层面,断层面两侧岩层沿断层面产生错动,则形成断层;读图可知,图中共有两条断层,位于A处和G处。B处较周围高,为山岭。从岩层弯曲状态看,B处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实紧密,不易被侵蚀、搬运,最终成为山岭。
(2)读图可知, F处东侧大洋板块俯冲到西侧大陆板块以下。大洋板块位置低于大陆板块,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遇后,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熔融消亡,形成海沟。
(3)石油、天气资源挥发性强,而背斜处岩层封闭型好,因此利于储存石油、天然气。
(4)太平洋板块西侧应为亚欧板块。台湾岛所在的东亚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5)根据岩层的弯曲状态可判定,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乙处为向斜。背斜处岩层向上弯曲呈拱形,地质稳定,不易坍塌,且不易储水,安全性能好;而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易储存地下水,不利于开凿隧道。
28.(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全球板块分布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写出甲、乙、丙所在的板块名称。
(2)指出甲、乙之间的板块界线附近常形成的地貌。
(3)有人预测M海域将不断扩大,N海域将不断缩小,请依据板块理论证明该预测。
【答案】(1)甲为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板块;丙为亚欧板块
(2)裂谷、海洋
(3)M海域为红海,地处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张裂地带,两大板块不断地相离运动导致该海域不断扩大;N海域为地中海,地处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的碰撞地带,两大板块不断地相向运动导致该海域不断缩小。
【分析】本题以全球板块分布局部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板块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及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1)熟记六大板块的分布是回答本题的关键。甲虽然位于亚欧大陆,但就板块划分,属于印度洋板块;乙在红海以西的非洲,为非洲板块;丙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以北为亚欧板块。
(2)由所学知识可知,甲、乙之间的板块界线为张裂地带,板块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或海洋。
(3)由所学知识可知,板块学说认为,板块张裂会导致张裂处的海、大洋、裂谷扩大,板块碰撞会导致碰撞处的海洋面积缩小,山脉升高。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地带,海域将不断扩大;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地带,海域将不断缩小。
29.(2022·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政区简图。
(1)材料一图中四座“天生桥”可能出现的位置对应材料二图中甲、乙、丙、丁的相应次序为:黄土“桥”____;海蚀“桥”____;喀斯特溶蚀“桥”____;风蚀“桥”____。
(2)塑造④风蚀“桥”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3)材料一图中所示四个地区中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是____。
(4)材料二图中戊河流入海口常见的地貌是____,其成因是____。
【答案】(1) 乙 丁 丙 甲
(2)风力侵蚀
(3)乙
(4) 三角洲 流水沉积
【分析】本题以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与我国政区简图为情境,设置四道小题,考查风蚀桥的主要外力作用与水土流失问题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的“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对应乙;“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对应丁;“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是流水化学溶蚀的结果,对应丙;“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它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对应甲。
(2)由第1题分析可知,风蚀桥所示地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
(3)由第1题分析可知,图中四个地区中,图①所示黄土桥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地表植被较少,黄土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不合理。故①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
(4)图中戊位于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河流携带泥沙在此处堆积,由流水堆积而形成了常见的河口三角洲地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