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2 21:4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解放区的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文件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解放区土改法》 D. 《中国土地革命法》
2.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三大战役”是( )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④渡江战役
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
3.《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 解放了东北全境 B.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 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对下图报道的头条新闻解读正确的是( )
①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取得胜利②宣告国民党政权被推翻③标志着全国大陆获得完全解放④新中国的建立
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D. ②③④
5.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A. 解放军打仗英勇B. 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C. 国民党指挥失当D. 共产党的军事力量超过国民党
6. 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7.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贡献的是和平解放( )
A. 徐州 B. 沈阳 C. 北平 D. 南京
8. 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B. 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 发生在1947年11月 D. 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9. 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
A. 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 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 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0. 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 )
A. 辽沈战役的胜利 B. 淮海战役的胜利 C. 平津战役的胜利 D. 渡江战役的胜利
11.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2.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
D.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13.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觉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其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4.《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5.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16.在一次人民解放战角的研究性党习活动中,同学们授集了很多学习资源,下表中的学习资源与主题完全相符的一组是( )
① B.② C.③ D.④
17.解放战争中,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8.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时反复强调:'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是挑这个担子。”这是刘邓大军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实现毛泽东战略决策的伟大壮举。“伟大壮举”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19.毛泽东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南京解放
20.某同学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内容时,将其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夺取胜利”四个阶段。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解放南京
二、非选择题
21.纪念章是为纪念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所发行的,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从中我们也可以提取历史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1)你知道图一的纪念章是为纪念哪一军事行动吗?该军事行动有怎样的影响?
(2)图二、三、四分别纪念的是哪场战役?这三场战役的胜利有何共同历史意义?
(3)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图几的战役有关?此战中,哪座城市和平解放?
(4)图四所纪念的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5)图五反映的是哪场战役?此战役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请你说出这个城市的名字以及这个政权的名称。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战争中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人民支援某一战役情况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 500只
筹粮 4.8亿千克
挑子 20.6万副
材料二 电影《大决战》共分3部,影片以史诗般宏伟的气魄艺术地再现了人民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战役。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为结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创作者对双方统帅部门的战略方针、作战计划、战役指挥的记录忠实于历史事实,在细节描写、战争场面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适度的渲染、铺衬,因而使人物形象在巨大的、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明决战的胜负并非单纯由军事指挥决定,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1)材料一与哪次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中心、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和参战部队。这次战役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电影《大决战》展现了解放战争期间哪三次重大战役的恢宏场面?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案
1-5BBACB 6-10CCBAD 11-15ABAAC 16-20BDBDB
21.(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图三、平津战役。北平。
(4)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5)渡江战役。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22、(1)淮海战役。
徐州;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分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