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题(提分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题(提分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3 00:16: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题(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草皮屋,是北欧地区流传千年的建筑方式,留存于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下图为挪威南部某地草皮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们最初在屋顶上种植草皮的主要目的是( )
A.美化居住环境 B.减轻屋顶压力
C.加强御寒保暖 D.削弱太阳辐射
2.该草皮屋所处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对目前世界森林主要分布区,叙述正确的有(  )
①低纬度
②中纬度
③中高纬度
④高纬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原始森林面积最大的两种类型分别是(  )
①热带雨林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③温带落叶阔叶林
④亚寒带针叶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0秋·河北沧州·高一任丘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纳米比亚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广泛分布着耐旱的仙人掌等多肉植物。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纳米比亚沿海的植被类型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荒漠 D.亚寒带针叶林
6.纳米比亚沿海能够广泛分布多肉植物的原因是( )
A.夜间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
B.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形平坦
C.位于火山的脚下,土壤肥沃
D.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弱
(2021秋·广东·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针叶树被植物学家称之为“孑遗植物”,现存的针叶树有8科,包含70属。它大约3亿年前开始,直至5000万年前进入鼎盛时期,最后进入第三纪时期存活下来。从挖掘出来的植物化石还发现,远古时代的南极洲也有过针叶树的足迹。生长在北方高大的针叶树树形多为高大塔形,例如最大的巨型美洲杉大约有3000多岁。它十分喜光,在野外土质贫瘠、渗水性差,或者气候和土质都不稳定的地方,针叶树都可以生存,在气候稳定,适合生长的环境里,却有被被子植物取代的趋势。在当代北半球,针叶树的多样性最集中地体现在北美加利福利亚地区、墨西哥以及中国东部的大片区域,环拥四川和云南,并延伸至东边的喜马拉雅山脉、日本和中国台湾。根据以上素材回答下面小题。
7.针叶树做为“孑遗植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和海百合三叶虫繁盛时期同期 B.见过梁龙、禽龙
C.灵长类动物才诞生 D.与生命大爆发时期同期
8.针叶树多样性最集中体现的地区表现为( )
A.气候温暖湿润,水分充足 B.土壤肥沃,利于生长农作物
C.光照时长长,气候多样 D.被子植物稀少,草原广袤
9.分析“生长在北方高大的针叶树树形多为高大塔形”“低纬针叶树不高且顶部扁平”这两种现象的成因( )
A.高纬太阳高度角低 B.高纬积雪多,利于积雪 C.低纬太阳辐射总量大 D.低纬降水多风速小
(2022秋·四川内江·高一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四川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组织了野外地貌考察。下图为考察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甲、乙、丙、丁四地中,从宏观上观察图示地区地貌宜选择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返校后同学们写了观察报告,下列报告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地地形以平原为主②乙地坡度较丙地大③河流干流自西向东流④戊处附近存在瀑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观察发现丙坡植物生长茂盛,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丙坡为( )
A.阴坡,水分条件好 B.迎风坡,光照条件好
C.阳坡,光照条件好 D.背风坡,水分条件好
13.短生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据此短生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茎上开花 B.根系较深 C.叶面宽大 D.植株矮小
14.(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2021·高一单元测试)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受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16.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植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0~10厘米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层深度 B.降水 C.海拔 D.人类活动
18.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形式,若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推断该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B.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C.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
(2022·高一单元测试)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9.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20.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1.下列地区中,风化壳厚度最厚的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2021·高一单元测试)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有机质组成。下表中的土壤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22.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23.关于上述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a土壤分布广泛
B.美国中部b土壤分布广泛
C.我国北方地区c土壤分布广泛
D.a、b、c土壤都是肥沃的土壤
(2022·高一单元测试)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称为土壤容重。黄土区严重的流水侵蚀导致土壤养分的大量流失,土壤物理性质严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的增加。下表示意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题。
土层深度/cm 土壤容重/(g·cm-3)
自然恢复阔叶林 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旱作耕地
0—10 0.78 1.13 1.17 1.23
10—20 0.79 1.18 1.20 1.35
20—40 0.87 1.19 1.23 1.45
40—60 0.93 1.23 1.25 1.47
60—80 1.15 1.24 1.28 1.30
80—100 1.24 1.27 1.30 1.33
24.据表可知( )
A.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B.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
C.自然恢复阔叶林水土保持效果最好 D.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大
25.能减小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 )
A.施用化肥 B.增施有机肥 C.掺熟石灰 D.压实保墒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在泰加林内部河道附近有很多树高不足两米、形态也不挺拔的森林,被称为“老头儿林”。塔里亚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平均水深80厘米、平均河宽20米,河道弯曲,形成繁复的河曲。图甲为我国泰加林分布范围图,图乙示意塔里亚河河曲。
(1)分析我国泰加林生长的气候条件。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老头儿林”的形成原因。
(3)指出塔里亚河繁复河曲的形成原因。
27.(2021·高一单元测试)裸地指自然界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图甲是某森林植被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著名景点煎饼岩及侵蚀裂缝中生长的绿色先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生长出一些植物,即先锋植物。根据图文信息中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推测先锋植物的特点。
(2)天然植被的形成过程是( )
①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 ②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
③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 ④更多植物生长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3)天然植被的形成经历不同的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形成各个阶段的顺序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B.后期阶段的植被不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
C.每个阶段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相同的
D.随着时间推移,植被中植物的种类愈发复杂多样
(4)植被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的状态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说明该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启发。
28.(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1)从土壤形成因素的角度,说出图中岩石风化产物的名称,并描述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指出岩石风化与温度、降水之间的关系。
(2)写出图中“吸收”的含义。
(3)说出图中生物与腐殖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4)图示“循环”的顺序可以表述为__________(选择填空)。
①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②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③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④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储存在生物体内
A.①→②→③→④→① B.④→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①
(5)写出与图中“淋失”密切相关的因素,并简要分析其关系。
29.(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774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砂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地下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下图为阿尔梅里亚省的等高线地形图,下表为该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日均最高气温(℃) 19 27 28 18
日均最低气温(℃) 10 18 19 10
平均降水总量(mm) 19 8 14 25
平均降水天数(天) 4 1 2 5
(1)阿尔梅里亚省的土壤贫瘠,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有______(选择填空)。
A.全年高温,光照充足,生物循环旺盛 B.昼夜温差大,植被茂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D.山地较多,地处背风坡,土壤发育程度低
(2)“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3)分析当地无土栽培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题(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草皮屋,是北欧地区流传千年的建筑方式,留存于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下图为挪威南部某地草皮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们最初在屋顶上种植草皮的主要目的是( )
A.美化居住环境 B.减轻屋顶压力
C.加强御寒保暖 D.削弱太阳辐射
2.该草皮屋所处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1.C 2.A
【解析】1.草皮屋,是在北欧地区,纬度高寒冷期长,在屋顶种植草皮可加强御寒保暖。选C正确。
2.草皮屋,是在北欧地区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该地区地处欧洲西部沿海,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选A正确。
【点晴】在屋顶上铺上土壤种上小草,这样一方面土层的重量能让墙面的木头结合得更紧密,一方面草皮起到缓冲作用,阻隔了外界的寒冷。同时密实的草皮也抵御了冬季的寒风,让室内能够更加保温。如今,这种传统的民居成为了游客眼中美丽独特的风景。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对目前世界森林主要分布区,叙述正确的有(  )
①低纬度
②中纬度
③中高纬度
④高纬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原始森林面积最大的两种类型分别是(  )
①热带雨林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③温带落叶阔叶林
④亚寒带针叶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C 4.D
【分析】3.直接根据图示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森林的主要分布区集中于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地区。①③正确,故选C。
4.结合图示的纬度位置和世界主要森林类型的分布判断,目前世界主要的森林类型为低纬度地区的热带雨林和中高纬度的亚寒带针叶林,①、④正确。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为主要的人类农业生产区域,故原始森林基本已不复存在而以人工林为主,②、③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低,能直接从图示提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等内容分析即可。注意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分析。
(2020秋·河北沧州·高一任丘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纳米比亚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广泛分布着耐旱的仙人掌等多肉植物。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纳米比亚沿海的植被类型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荒漠 D.亚寒带针叶林
6.纳米比亚沿海能够广泛分布多肉植物的原因是( )
A.夜间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
B.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形平坦
C.位于火山的脚下,土壤肥沃
D.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弱
【答案】5.C 6.A
【解析】5.纳米比亚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故其植被类型为荒漠,C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季风性湿润气候,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错误;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热带草原,B错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高纬度地区形成亚寒带针叶林植被,D错误。故选C。
6.纳米比亚气候干旱,晴天多,夜间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为多肉植物的生长提供水源,A正确;沙漠地区河流稀少,B错误;该地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无火山分布,C错误;该地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D错误。故选A。
【点睛】荒漠植被是极端大陆性干旱地区或雪线以上的高寒山地的植被类型。
(2021秋·广东·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针叶树被植物学家称之为“孑遗植物”,现存的针叶树有8科,包含70属。它大约3亿年前开始,直至5000万年前进入鼎盛时期,最后进入第三纪时期存活下来。从挖掘出来的植物化石还发现,远古时代的南极洲也有过针叶树的足迹。生长在北方高大的针叶树树形多为高大塔形,例如最大的巨型美洲杉大约有3000多岁。它十分喜光,在野外土质贫瘠、渗水性差,或者气候和土质都不稳定的地方,针叶树都可以生存,在气候稳定,适合生长的环境里,却有被被子植物取代的趋势。在当代北半球,针叶树的多样性最集中地体现在北美加利福利亚地区、墨西哥以及中国东部的大片区域,环拥四川和云南,并延伸至东边的喜马拉雅山脉、日本和中国台湾。根据以上素材回答下面小题。
7.针叶树做为“孑遗植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和海百合三叶虫繁盛时期同期 B.见过梁龙、禽龙
C.灵长类动物才诞生 D.与生命大爆发时期同期
8.针叶树多样性最集中体现的地区表现为( )
A.气候温暖湿润,水分充足 B.土壤肥沃,利于生长农作物
C.光照时长长,气候多样 D.被子植物稀少,草原广袤
9.分析“生长在北方高大的针叶树树形多为高大塔形”“低纬针叶树不高且顶部扁平”这两种现象的成因( )
A.高纬太阳高度角低 B.高纬积雪多,利于积雪 C.低纬太阳辐射总量大 D.低纬降水多风速小
【答案】7.B 8.C 9.A
【解析】7.由材料可知,针叶树大约3亿年前开始,且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从中生代开始出现,海百合与三叶虫的繁盛时期为早古生代,故两者不可能同期,A错误;梁龙,禽龙出现在中生代,故针叶树可能见过二者,B正确;灵长类为哺乳动物,在新生代诞生,晚于针叶林,C错误;生命大爆发为寒武纪,在早古生代,故D错误。故选B。
8.由题意可知,在当代北半球,针叶树的多样性最集中地体现在北美加利福利亚地区、墨西哥以及中国东部的大片区域,环拥四川和云南,并延伸至东边的喜马拉雅山脉、日本和中国台湾。这些地区中,针叶林耐寒冷、耐干旱,A错,这些地区不可能全部土壤肥沃,植被类型不是草原,BD错,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喜欢阳光充足而较干旱的环境,光照时长长,气候多样,C正确;故选C。
9.由题意可知,“生长在北方高大的针叶树树形多为高大塔形”,“低纬针叶树不高且顶部扁平”,高纬度太阳高度角低,所以树形高大,利于接受光照,A对;中高纬积雪多,树木塔形有一定坡度,不利于积雪,B错;太阳辐射总量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地势等影响,C错;上述生长特征与风速无关,D错;故选A。
【点睛】针叶林需要生长在高纬度,全年气温都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是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类森林的总称。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耐旱和喜温、喜湿等类型的针叶纯林和混交林。
(2022秋·四川内江·高一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四川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组织了野外地貌考察。下图为考察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甲、乙、丙、丁四地中,从宏观上观察图示地区地貌宜选择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返校后同学们写了观察报告,下列报告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地地形以平原为主②乙地坡度较丙地大③河流干流自西向东流④戊处附近存在瀑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观察发现丙坡植物生长茂盛,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丙坡为( )
A.阴坡,水分条件好 B.迎风坡,光照条件好
C.阳坡,光照条件好 D.背风坡,水分条件好
13.短生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据此短生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茎上开花 B.根系较深 C.叶面宽大 D.植株矮小
【答案】10.A 11.B 12.C 13.D
【解析】10.宏观上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读图可知,甲地海拔最高,视野最为开阔,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1.该地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m~500m之间,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丙地等高线更密,坡度更大;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河流流向大致自西向东;戊处有陡崖,又有河流经过,会形成瀑布。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B选项正确。
12.图示地区位于四川,丙坡是南坡,南坡是阳坡,光照条件更好,植被生长更好,A错误,C正确;迎风坡水分条件更好,BD错误。故选C。
13.根据材料信息"短命植物是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活周期的一类植物”可知,短命植物生长期内,土壤嫡情较好,为短命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水分条件,无需像旱生植物那样将根系扎向更深的土层内,即可获得所需要的水分,所以短命植物根系较浅,B错误。环境为短命植物提供的水分和养分有限,生产期短,因此植株矮小,D正确。该类植物生长期短,不会茎上开花、叶面宽大的特点,AC错误。故选D。
【点睛】早春短命植物是在温带气候区,植物利用早春雨水和融化的雪水生长发育,夏季来临之前枯萎,以种子或地下器官进入休眠的植物种群。
14.(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答案】B
【详解】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形成区域温度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温度低使土壤增粘作用弱,故AD错,B正确。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降水较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C错误。故选B。
(2021·高一单元测试)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受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16.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植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答案】15.A 16.C
【分析】15.黑土形成于中纬度地带,植物丰富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气温低分解较慢,腐殖质层深厚,A正确;红壤形成于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雨多,有机质容易被分解和淋溶,含量较少,B错误;水稻土是人工种植下形成的土壤,非自然发育形成,C错误;寒漠土枯枝落叶少,缺少生物参与,有机质含量低,D错误。故选A。
16.流水在岩石表面阻力小,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不利于形成土壤,A错误;风力的侵蚀会搬运走风化碎屑物,不利于土壤形成,B错误;苔藓类植物活动利于对岩石的分解和风化,可形成原始土壤,C正确;岩石表面缺少稳定深厚的土壤,没有高等植物的生长,D错误。故选C.
【点睛】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0~10厘米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层深度 B.降水 C.海拔 D.人类活动
18.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形式,若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推断该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B.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C.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
【答案】17.C 18.C
【解析】17.图示反映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山地植被类型往往取决于气候中的水热条件,而山地海拔是山地气候的主导因素。综上分析,海拔是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由题干“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形式”可以推知,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是大气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进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C正确。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A错误,B错误;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无关,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包含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
(2022·高一单元测试)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9.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20.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1.下列地区中,风化壳厚度最厚的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19.C 20.B 21.A
【分析】19.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颗粒物粗细关系不大,A错误;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无关,B错误;岩石风化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成土生物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D错误。所以选C。
20.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地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因此②④正确,所以选B。
21.温度高和降水量大有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风化作用明显,风化壳最厚,A正确;热带荒漠地区,热量条件好,但全年干旱,不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风化壳厚度小,B错误;温带草原地区,热量条件较差,降水少,不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风化壳厚度较小,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降水较少,不利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发生,风化壳厚度小,D错误。所以选A。
【点睛】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地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
(2021·高一单元测试)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有机质组成。下表中的土壤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22.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23.关于上述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a土壤分布广泛
B.美国中部b土壤分布广泛
C.我国北方地区c土壤分布广泛
D.a、b、c土壤都是肥沃的土壤
【答案】22.B 23.B
【分析】22.我国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看出,故a为红壤;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且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c中水分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比较,相对较多,故为水稻土,所以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红壤、黑土、水稻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黄土高原主要为黄土,a为红壤,A错误;美国中部平原黑土分布广泛,b为黑土,B正确;c为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C错误;水稻土和黑土较为肥沃,红壤贫瘠,D错误。故选B。
【点睛】在我国,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区,主要特点是贫瘠、呈酸性、土质黏重;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属于水稻种植中长期培育出的土壤。
(2022·高一单元测试)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称为土壤容重。黄土区严重的流水侵蚀导致土壤养分的大量流失,土壤物理性质严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的增加。下表示意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题。
土层深度/cm 土壤容重/(g·cm-3)
自然恢复阔叶林 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旱作耕地
0—10 0.78 1.13 1.17 1.23
10—20 0.79 1.18 1.20 1.35
20—40 0.87 1.19 1.23 1.45
40—60 0.93 1.23 1.25 1.47
60—80 1.15 1.24 1.28 1.30
80—100 1.24 1.27 1.30 1.33
24.据表可知( )
A.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B.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
C.自然恢复阔叶林水土保持效果最好 D.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大
25.能减小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 )
A.施用化肥 B.增施有机肥 C.掺熟石灰 D.压实保墒
【答案】24.C 25.B
【分析】24.从表中看,自然恢复阔叶林土壤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水土保持效果最好,C正确;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A错;人为耕作活动下的土壤容重大于自然状态的土壤容重,说明人为耕作活动降低了土壤养分,B错;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小,D错。所以本题选C。
25.由材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流失,减小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措施如增施有机肥,B正确;施用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增加,A错;掺熟石灰是改良酸性土壤环境的措施,压实保墒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措施,不会增加土壤肥力,故CD两项错。所以本题选B。
【点睛】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因素中,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在泰加林内部河道附近有很多树高不足两米、形态也不挺拔的森林,被称为“老头儿林”。塔里亚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平均水深80厘米、平均河宽20米,河道弯曲,形成繁复的河曲。图甲为我国泰加林分布范围图,图乙示意塔里亚河河曲。
(1)分析我国泰加林生长的气候条件。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老头儿林”的形成原因。
(3)指出塔里亚河繁复河曲的形成原因。
【答案】(1)夏季温凉短促,冬季严寒漫长;年均温度较低;降水相对充沛(气候相对湿润)
(2)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冻土层使植被主根难以深入地下;冻土层上方的积水浸泡,植被根系呼吸作用受阻。
(3)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气候寒冷,永久冻土层广布,河流难以向下侵蚀;河流以侧蚀为主,凸岸泥沙堆积。
【分析】本题以泰加林植被的分布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植被的生长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河曲的形成原因,难度一般,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对较多,调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及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得出答案。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区域基础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详解】(1)我国泰加林生长的气候条件,应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可知,泰加林分布区纬度高,据此可得出其生长的气候条件为,年均温度较低,夏季温凉短促,冬季严寒漫长。泰加林作为森林的一种,其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泰加林生长地的气候是相对湿润的。
(2)根据材料信息,在泰加林内部河道附近有很多树高不足两米、形态也不挺拔的森林,被称为“老头儿林”。说明“老头儿林”长得较矮小,形态不挺拔,扎根不深,“老头儿林”的形成原因,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结合所生长的环境,主要分析气候、土壤、水文等要素对植被的影响。泰加林分布区气候寒冷,树木生长缓慢;气候寒冷导致冻土广布,影响树木根系深入。同时受到冻土层上方的积水浸泡,植被根系呼吸作用受阻,所以长得矮小不挺拔。
(3)塔里亚河繁复河曲主要是河流侧蚀的结果,而河流侧蚀主要是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水流平缓的地区。读图可知,塔里亚河流经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流速缓慢,利于侧蚀,凹岸侵蚀,凸岸泥沙堆积加剧了河曲的形成:同时该地区冻土层广布,河流难以下蚀。
【点睛】
27.(2021·高一单元测试)裸地指自然界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图甲是某森林植被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著名景点煎饼岩及侵蚀裂缝中生长的绿色先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生长出一些植物,即先锋植物。根据图文信息中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推测先锋植物的特点。
(2)天然植被的形成过程是( )
①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 ②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
③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 ④更多植物生长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3)天然植被的形成经历不同的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形成各个阶段的顺序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B.后期阶段的植被不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
C.每个阶段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相同的
D.随着时间推移,植被中植物的种类愈发复杂多样
(4)植被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的状态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说明该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启发。
【答案】(1)为了适应裸地、没有土壤等条件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先锋植物的植株多矮小,耐贫瘠、繁殖力强。(合理即可)
(2)C
(3)D
(4)天然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保护天然植被很重要。(合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新西兰煎饼岩为情境,涉及植被形成过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相关必备知识,突出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特点。地衣、苔藓是植物界的先锋植物,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特点有所差异,图文中呈现的是在裸岩中生长的先锋植物,具有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所以植物植株矮小、耐贫瘠、繁殖力强。
(2)考查从裸地到稳定植被的形成过程。结合某森林植被形成过程示意图和新西兰的岩石裂缝图,可以分析出形成的过程: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更多植物生长→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故选C。
(3)从裸地到稳定的森林的形成过程,是有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此各个阶段形成的顺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A错。从早期阶段到中期、后期稳定阶段,土壤等环境条件越来越适合植物的生长,植被中植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D正确。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植物种类,而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不同的,形成稳定的森林后,乔木就占据了优势,取代了之前草本、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阶段仍可以看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因此后期阶段的植被中是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的,B、C错。故选D。
(4)基于前面的思考,进一步设问天然植被形成的漫长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启发,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天然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所以保护天然植被很重要。
【点睛】
28.(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1)从土壤形成因素的角度,说出图中岩石风化产物的名称,并描述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指出岩石风化与温度、降水之间的关系。
(2)写出图中“吸收”的含义。
(3)说出图中生物与腐殖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4)图示“循环”的顺序可以表述为__________(选择填空)。
①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②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③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④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储存在生物体内
A.①→②→③→④→① B.④→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①
(5)写出与图中“淋失”密切相关的因素,并简要分析其关系。
【答案】(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植物通过根系,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大气(土壤)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
(3)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4)B
(5)气候(温度和降水量)。关系: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淋失作用也强。
【分析】本题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为情境,考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岩石风化产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保留了岩石中的矿物质,故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会影响土壤的质地。温度越高,岩石风化越快,降水量越大,岩石越易风化,故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图中“吸收”位于植物的根部,体现了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成土母质、水、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以供生物生长。
(3)生物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枯枝落叶等生物残体,这些生物残体为有机物,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中还存在微生物,在适当条件下,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4)根据(2)(3)题可知,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储存在生物体内,生物生长过程会形成生物残体,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转化为腐殖质,腐殖质营养丰富,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储存在生物体内,故选B。
(5)气温高、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故与“淋失”密切相关的因素为气温、降水,即气候因素。气候干冷地区,土壤淋失作用弱,气候湿热地区土壤淋失作用强。
【点睛】
29.(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774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砂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地下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下图为阿尔梅里亚省的等高线地形图,下表为该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日均最高气温(℃) 19 27 28 18
日均最低气温(℃) 10 18 19 10
平均降水总量(mm) 19 8 14 25
平均降水天数(天) 4 1 2 5
(1)阿尔梅里亚省的土壤贫瘠,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有______(选择填空)。
A.全年高温,光照充足,生物循环旺盛 B.昼夜温差大,植被茂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D.山地较多,地处背风坡,土壤发育程度低
(2)“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3)分析当地无土栽培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
【答案】(1)C
(2)上层为砂土透水透气性好,引水灌溉可很快下渗,能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为有机肥,能增加土壤肥力,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下层是黏土,可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
(3)无土栽培大量消耗地下水,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致退化;排放大量废物,造成土壤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影响。
【详解】(1)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决定土壤肥力的高低,该地的气候资料显示,年降水量小,不利于植被的生长,提供的枯枝落叶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C正确。
(2)材料中介绍“三明治”土壤表层是砂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结合砂土、有机肥、黏土的特点,从保持水分、肥力的角度作答即可。砂土土质疏松,有利于水分下渗,通气性好。有机肥提供大量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黏土层土质较粘重,不利于下渗,有利于保土保肥。
(3)结合材料中介绍的无土栽培技术的生产特点,从消耗大量地下水和排放大量废物两个角度作答即可。无土栽培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加之排放大量的废物,使得土壤盐分增加,土壤污染严重,土壤退化严重。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