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题(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
D.距地面20km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2.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航空飞行
D.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7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微信变动了启动画面,这幅中国位于中间的图像是由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拍摄获得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气象卫星( )
A.处于高层大气 B.属于自然天体 C.位于地月系 D.不受太阳风影响
4.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风云4号”气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C. D.
5.下列关于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B.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C.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D.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呈电离状态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7年8月28日,遥感卫星17号从酒泉发射升空。据此回答问题。
6.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遥感卫星17号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C. D.
7.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现象
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20年4月26日,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将探空气球升至3万米高空,进行观测、采集气象信息,为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撑。下面为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探空气球从地面升至3万米的高空,穿过的大气层有( )
①A层②B层③C层④D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在升空途中,探空气球传回的气温信息,可信的是( )
A.气温逐渐降低 B.气温逐渐升高
C.气温先低后高 D.气温先高后低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当地时间6月29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再次爆发。受到火山灰的影响,巴厘岛国际机场在6月29日被迫关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当地机场被迫关闭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和平流层 B.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C.高层大气和电离层 D.高层大气和对流层
11.火山爆发后造成当地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我国松花江沿岸能看到规模大、时间久的雾凇奇观。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2.松花江雾凇奇观集中出现的时间是( )
A.3月~5月 B.7月~9月
C.10月~12月 D.12月~次年2月
13.最有利于松花江雾凇形成的天气是( )
A.晴朗大风的白天 B.晴朗微风的夜晚
C.风雨交加的夜晚 D.细雨蒙蒙的白天
(2021·高二单元测试)秋冬季节,我国环渤海区域由于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侵入与前期暖湿气团混合,易形成大雾。观测统计发现,该区域大雾日数每年10-12月最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秋冬季节,形成该区域大雾的主要气象条件是( )
A.日照变长 B.对流旺盛 C.逆温增强 D.锋面过境
15.我国环渤海区域大雾日数每年10-12月份最多,其主要原因是该时段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入侵容易形成( )
A.稳定低压和较大风速 B.不稳定高压和较大风速
C.稳定高压和较小风速 D.不稳定低压和较小风速
(2021·高一单元测试)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女士外出必备太阳伞。下图为太阳伞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女士使用太阳伞的时刻主要是( )
A.清晨 B.正午 C.日落 D.午夜
17.夏季女士使用太阳伞可以( )
A.增强地面温度 B.减少大气辐射 C.削弱太阳辐射 D.增强地面反射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冰川风是指在冰川地区,冰川表面稳定而下沉的气流沿冰面向冰川边缘运动,迫使冰川边缘地区的冷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冰川表面吹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1960年春季,我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时候,发现珠峰北坡长达20千米的绒布冰川上,夜间与白天多次吹下山的南风,这就是冰川风,下图示意冰川风的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四个时段(时间为当地地方时)中,冰川风势力最强的是( )
A.8-10点 B.11-13点 C.13-15点 D.18-20点
19.近年来珠峰北坡的冰川风有减弱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冰川面积减小 B.冰川面积增大 C.太阳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2022·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黑龙江省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B.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21.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2022·高一单元测试)逆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山谷或盆地常因山风致逆温出现。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气象站某时段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该气象站最可能出现逆温的时段为( )
A.4时~6时 B.10时~12时 C.16时~18时 D.20时~22时
23.与冬季相比,该气象站夏季逆温( )
A.出现早,时间短 B.出现晚,时间短 C.出现早,时间长 D.出现晚,时间长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某区域因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等压面垂直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气压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5.图中气温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高一单元测试)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填出大气层的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
(2)A层气温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臭氧层位于图中大气的哪一层?为什么该层被誉为“地球的天然屏障”?目前人类对它有怎样的影响?
(4)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7.(2022·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2分)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其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对冬、夏季风的阻隔作用较强。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对流层大气每升高100米气温的变化值,其数值与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逐月变化。
(1)据图比较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别解释太白山山顶和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凉爽的原因。
(3)分析太白山夏季南坡气温直减率小原因。
28.(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关于霜的描述:“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温,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资料三:现在地球不仅面临着温室效应的困扰,还面临着一个新现象:全球变暗,即日益增多的空气污染物使晴日能见度不断下降的现象。
(1)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分别是___________(填序号)和___________(填序号)。
(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单项选择题)。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使地面辐射增强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3)引起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请列举一项在日常生活中为减缓此环境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球变暗”现象可以使________(单项选择题)。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不变D.④增强
29.(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节能建筑是指能够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从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示意图。
(1)分别说明节能房中双层玻璃和鹅卵石的作用。
(2)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说明甲、乙、丙、丁在夏季时应如何控制,从而减少屋内耗能状况。
(3)在图中横线处画上箭头,以表示冬季时该节能房中的气流运动方向_____,则冬季呈_____时针方向运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题(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
D.距地面20km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2.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航空飞行
D.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答案】1.C 2.D
【解析】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A错误;不同大气层,其温度的垂直变化不同,B错误;由图可知,距地面20km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10,D错误;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C正确。故选C。
2.读图可知,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纬度越高,对流层厚度越小,A错误;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B错误;平流层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航空飞行,C错误;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正确。故选D。
【点睛】气温垂直变化的一般规律在不同层面是不同的。
1、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这一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在30—3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层是从80千米到约500千米。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
5、逃逸层是热层以上的大气层。逃逸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7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微信变动了启动画面,这幅中国位于中间的图像是由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拍摄获得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气象卫星( )
A.处于高层大气 B.属于自然天体 C.位于地月系 D.不受太阳风影响
4.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风云4号”气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C. D.
5.下列关于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B.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C.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D.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呈电离状态
【答案】3.C 4.C 5.B
【分析】3.材料信息表明,该气象卫星离地球3600千米,而大气层只有约2000~3000千米厚,因此该气象卫星不处于高层大气,A错误。“风云4号”气象卫星属于人造天体,不属于自然天体,B错误。地月系以地球为中心、半径约38万千米,而“风云4号”气象卫星以地球为中心,高度约36000千米,因此该气象卫星位于地月系之中,C正确。太阳风中高能带电粒子流可以到达地球,因此该气象卫星会受太阳风影响,D错误。故选C。
4.“风云4号”气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穿过整体大气层,地球大气层从上而上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向上气温降低,而D图中最底下大气层(对流层)气温向上升高,排除D。对流层大气的平均垂直气温递减率约6℃/千米,对流层平均高度约12千米,即对流层顶气温一般比近地面气温低约72℃左右,近地面平均气温约15℃,因此对流层顶平均气温约-60℃左右,而图B对流层顶气温低于-80℃,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主要分布于平流层,即图中Ⅱ层,而图A中臭氧层位于高层大气(Ⅲ层),排除A,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5.由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但紫外线属于短波辐射,故A不符合题意。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故B正确。臭氧层所在的平流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大,故C不符合题意。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而非平流层,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7年8月28日,遥感卫星17号从酒泉发射升空。据此回答问题。
6.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遥感卫星17号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C. D.
7.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现象
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答案】6.C 7.D
【分析】6.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由近地面向高空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AD错误;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B图在平流层的底部,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B错误,C正确。故选C。
7.Ⅰ层为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大气不稳定,飞机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A正确,不合题意;Ⅱ层为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层稳定,适合飞行,B正确,不合题意;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作逆温现象,C正确,不合题意;Ⅱ层紫外线辐射强烈,会对皮肤造成严重损伤,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20年4月26日,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将探空气球升至3万米高空,进行观测、采集气象信息,为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撑。下面为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探空气球从地面升至3万米的高空,穿过的大气层有( )
①A层②B层③C层④D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在升空途中,探空气球传回的气温信息,可信的是( )
A.气温逐渐降低 B.气温逐渐升高
C.气温先低后高 D.气温先高后低
【答案】8.A 9.C
【分析】8.读图可知,探空气球从地面升至3万米的高空,穿过的大气层有A层(对流层)和B层(平流层)。故选A。
9.读图可知,A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所以在升空途中,探空气球传回的气温信息先降低后升高。故选C。
【点睛】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千米;中纬度平均为10~12千米;高纬度仅8~9千米。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向上55千米高度。平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③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3、高层大气主要特征:空气稀薄;有电离层,温度随高度先降低后增高。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当地时间6月29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再次爆发。受到火山灰的影响,巴厘岛国际机场在6月29日被迫关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当地机场被迫关闭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和平流层 B.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C.高层大气和电离层 D.高层大气和对流层
11.火山爆发后造成当地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10.A 11.D
【解析】10.飞机在对流层起飞,在平流层飞行。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造成当地机场被迫关闭,这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和平流层,A正确;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均位于平流层之上,不是飞机飞行的高度,BCD错误。本题应选A。
1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A错误;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B错误;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C错误;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太阳的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造成地表温度下降,D正确。本题应选D。
【点睛】火山灰的有利因素主要是能增加土壤肥力。火山灰中的矿物质被雨水或其他自然过程冲刷到土壤中,它就会与土壤混合,形成一层肥沃的“黑土”,非常适合农耕使用。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我国松花江沿岸能看到规模大、时间久的雾凇奇观。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2.松花江雾凇奇观集中出现的时间是( )
A.3月~5月 B.7月~9月
C.10月~12月 D.12月~次年2月
13.最有利于松花江雾凇形成的天气是( )
A.晴朗大风的白天 B.晴朗微风的夜晚
C.风雨交加的夜晚 D.细雨蒙蒙的白天
【答案】12.D 13.B
【分析】12.由所学知识可知,雾凇形成需要满足气温低、水汽充足两个条件;3月~5月气温逐渐回暖,形成雾凇的气温条件较差,A错误。7月~9月,正值北半球的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不会出现雾凇天气,B错误。12月~次年2月,正值北半球的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松花江雾凇奇观集中出现的时间,D正确。10月~12月属于初冬季节,虽然可能出现雾凇但不如深冬季节频繁,C错误。故选D。
13.由所学知识可知,风力大水汽不易集中,导致该区域空气中水汽不足难以形成雾凇,A错误。风雨交加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不利于水汽凝结成雾凇,C错误。细雨蒙蒙的白天昼夜温差小,气温不符合雾凇形成条件,D错误。晴朗微风的夜晚因大气较为稀薄,逆辐射弱地面附近较为寒冷且水汽集中有利于雾凇的形成,B正确。故选B。
【点睛】形成雾凇的条件:1、冬季寒冷漫长2、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3、天晴少云,又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2021·高二单元测试)秋冬季节,我国环渤海区域由于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侵入与前期暖湿气团混合,易形成大雾。观测统计发现,该区域大雾日数每年10-12月最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秋冬季节,形成该区域大雾的主要气象条件是( )
A.日照变长 B.对流旺盛 C.逆温增强 D.锋面过境
15.我国环渤海区域大雾日数每年10-12月份最多,其主要原因是该时段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入侵容易形成( )
A.稳定低压和较大风速 B.不稳定高压和较大风速
C.稳定高压和较小风速 D.不稳定低压和较小风速
【答案】14.D 15.C
【分析】本题组以我国环渤海区域出现的大雾为切入点,考查冷暖气团交汇对天气的影响,要求同学们掌握大雾的形成条件。试题情境贴近生活,能够很好地培养同学们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14.环渤海区域秋冬季节日照较短并且在变短,A错误;对流旺盛说明空气易膨胀扩散,不利于雾的形成,B错误;逆温增强,大气结构稳定,不利于雾的消散,但不是形成雾的主要条件,C错误;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侵入与前期暖湿气团相遇,锋面过境,暖湿气团中的水汽易凝结,大雾便易形成。故D项正确。排除ABC,故选D。
15.由材料可知,秋冬季节冷空气南下,该区域受高压控制,且该冷空气势力较弱,气压梯度力较小,风速较小;稳定的高压有利于雾的形成,风速较小不利于雾的扩散,C项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形成雾的气象条件:足够的水汽,水汽凝结的温度和稳定的大气层结。
(2021·高一单元测试)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女士外出必备太阳伞。下图为太阳伞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女士使用太阳伞的时刻主要是( )
A.清晨 B.正午 C.日落 D.午夜
17.夏季女士使用太阳伞可以( )
A.增强地面温度 B.减少大气辐射 C.削弱太阳辐射 D.增强地面反射
【答案】16.B 17.C
【分析】16.一天当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是使用太阳伞的主要时刻。B正确。清晨、日落太阳辐射弱,午夜无太阳辐射,不需要遮阳伞,ACD错误。故选B。
17.太阳伞多为深色,夏季女士使用太阳伞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太阳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降低体感温度等,C正确。遮挡太阳辐射可以减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地面辐射,减少地面反射,AD错误。遮阳伞对大气辐射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C。
【点睛】生活实际类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分析,夏季女士使用太阳伞可以削弱太阳辐射。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冰川风是指在冰川地区,冰川表面稳定而下沉的气流沿冰面向冰川边缘运动,迫使冰川边缘地区的冷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冰川表面吹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1960年春季,我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时候,发现珠峰北坡长达20千米的绒布冰川上,夜间与白天多次吹下山的南风,这就是冰川风,下图示意冰川风的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四个时段(时间为当地地方时)中,冰川风势力最强的是( )
A.8-10点 B.11-13点 C.13-15点 D.18-20点
19.近年来珠峰北坡的冰川风有减弱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冰川面积减小 B.冰川面积增大 C.太阳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18.D 19.A
【解析】18.白天因冰川面较高的反射率减少了可被吸收的太阳辐射,使得用于加热地面及近地面空气的能量减少,冰面在白天升温较慢,始终维持在较低温度,由此与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形成较大的气温差,山谷上空气流膨胀上升,冰川面上的气流冷却收缩下沉。在日落前后,两处温差达到最大,故选项的四个时段中,冰川风势力最强的是日落前后。故D正确。
19.根据上题冰川风是由于冰川的热力作用形成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冰川融化增加,面积减小,冰川面上空气与谷中同高度温差变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冰川风势力减弱。A正确,B错误;近年来太阳辐射变化不大,CD错误, 故选A。
【点睛】白天因冰川面较高的反射率减少了可被吸收的太阳辐射,使得用于加热地面及其上空气的能量减少。一旦冰川表面温度达到0°C,冰雪开始融化吸收热量,使其表面温度维持在0°C左右。由此与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形成较大的气温差,山谷上空气流膨胀上升,冰川面上的气流冷却收缩下沉,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正午至午夜。
(2022·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黑龙江省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B.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21.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答案】20.A 21.C
【分析】20.读图可知,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A正确;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B错误;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C错误;谷地冬季日温差约为12度,夏季日温差约为14度,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D错误。故选A。
21.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使谷地气温降低得多,C正确;山谷地形闭塞,空气流通慢,升温慢,降温也慢,A错误;山谷,夜间吹山风,B错误;谷地多夜雨,夜间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应该强,降温应该慢,D错误。故选C。
【点睛】山谷风的形成: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2022·高一单元测试)逆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山谷或盆地常因山风致逆温出现。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气象站某时段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该气象站最可能出现逆温的时段为( )
A.4时~6时 B.10时~12时 C.16时~18时 D.20时~22时
23.与冬季相比,该气象站夏季逆温( )
A.出现早,时间短 B.出现晚,时间短 C.出现早,时间长 D.出现晚,时间长
【答案】22.A 23.B
【分析】22.由材料信息“山谷或盆地常因山风致逆温出现”可知,山谷或盆地在夜晚刮山风;由图示信息可知,4时~6时为夜晚,且风向不变,所以该气象站最可能出现逆温的时段为4时~6时,A正确。读图可知,10时~12时、 16时~18时、 20时~22时,风向不断的发生变化,不会出现逆温,BCD错误。故选A。
23.由所学知识可知,“山谷或盆地常因山风致逆温出现”,山风主要出现在夜晚;冬季昼短夜长,所以逆温出现早,结束晚,时间长;而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所以逆温出现的时间晚,结束的早,时间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某区域因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等压面垂直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气压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5.图中气温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24.A 25.C
【分析】24.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读图可知,高空等压面丁处向低压弯曲为高压,近地面乙处为低压,高空丙处等压面向高压弯曲,说明丙处为低压,对应近地面甲地气压高,所以气压值甲大于乙大于丁大于丙,气压最高的是甲。故A正确,BCD错。
25.垂直方向上,海拔高处气温较低,同一水平面上,甲为高压、乙为低压,说明乙处气温高,气流上升,甲处气温低,气流下沉,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如果乙地气温高于甲地,那么丁地气温高于丙地,所以丙处气温最低,故C正确,ABD错。
【点睛】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高一单元测试)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填出大气层的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
(2)A层气温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臭氧层位于图中大气的哪一层?为什么该层被誉为“地球的天然屏障”?目前人类对它有怎样的影响?
(4)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3)B层,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人类使用大量制冷设备,使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加,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4) 航空飞行 该层大气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分析】本题以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为情境,设置四道小题,考查电大气的垂直结构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可知,近地面到高空12km左右,称为对流层。对流层顶至高空55km左右为平流层。最上层是高层大气。故大气层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C是高层大气。
(2)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可知,A层气温变化的规律是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热量越少,气温越低。
(3)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为图中B层。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的天然屏障。目前人类使用大量制冷设备,使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加,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甚至臭氧层出现空洞。
(4)由于B是平流层,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航空飞行,由于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所以适宜进行航空飞行。
27.(2022·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2分)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其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对冬、夏季风的阻隔作用较强。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对流层大气每升高100米气温的变化值,其数值与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逐月变化。
(1)据图比较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别解释太白山山顶和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凉爽的原因。
(3)分析太白山夏季南坡气温直减率小原因。
【答案】(1)夏季(4-10月)北坡高于南坡,冬季(0月—次年3月)南坡高于北坡;一年中南坡变化幅度小于北坡。
(2)太白山:山顶海拔高,到达此处的地面长波辐射量少,受地面长波辐射影响小,故而气温凉爽。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弱,故而气温凉爽。
(3)南坡是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多,降水时液化放热,使从山麓到山顶的气温降低幅度不高;南坡水热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对于气温的变化有调节作用所以气温直减率南坡小于北坡(气温直减率北坡大南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综合思维。
【详解】(1)读图可知,10月到次年3月份,即冬季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高于北坡,4月到10月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高于南坡;南坡变化幅度较小,最高为0.55左右,最低为0.45左右,北坡最高为0.6左右,最低为0.35左右,变化幅度较南坡大。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太白山山顶由于海拔较高,离地面较远,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较少,气候较凉爽;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较弱,大气保温效果差,因此气候较凉爽。
(3)太白山夏季南坡气温垂直减率较小,说明从山麓到山顶气温差异较小,主要从风向、地形、植被覆盖、空气湿度等角度回答,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南坡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大,空气湿度大,森林覆盖率高,气温垂直减率小;而北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小,植被覆盖率低,空气湿度较低,气温垂直减率高。
【点睛】
28.(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关于霜的描述:“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温,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资料三:现在地球不仅面临着温室效应的困扰,还面临着一个新现象:全球变暗,即日益增多的空气污染物使晴日能见度不断下降的现象。
(1)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分别是___________(填序号)和___________(填序号)。
(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单项选择题)。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使地面辐射增强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3)引起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请列举一项在日常生活中为减缓此环境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球变暗”现象可以使________(单项选择题)。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不变D.④增强
【答案】 ① ④ B 滥砍滥伐(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毁林)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CO2等温室气体 ③ 爱护林草等植被 B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据材料一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的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④,而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即①。
(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主要考查大气逆辐射。晴朗的夜晚,天空中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散失热量多,归还热量少,气温低,出现雾。故选B。
(3)引起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毁林。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大气逆辐射,即③。减缓全球变暖问题的措施如植树造林,爱护林草植被等。
(4)据材料三可知,全球变暗,即日益增多的空气污染物使晴日能见度不断下降的现象。空气中污染物增多,①不变,②增强③增强,④减弱。故选B。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29.(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节能建筑是指能够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从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示意图。
(1)分别说明节能房中双层玻璃和鹅卵石的作用。
(2)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说明甲、乙、丙、丁在夏季时应如何控制,从而减少屋内耗能状况。
(3)在图中横线处画上箭头,以表示冬季时该节能房中的气流运动方向_____,则冬季呈_____时针方向运动。
【答案】(1)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起到了保温作用;(关键词: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保温作用)同时能够减轻噪音污染。鹅卵石: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
(2)甲、丙、丁打开,乙关闭。
(3) 逆
【分析】本题考查节能房建设原理,涉及的知识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原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目前的双层玻璃一般都是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很好的保温隔热的作用。在节能房中安装中空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可以很好的保证内外部的热度不互相影响,将室内取暖的效果做到最优,实现节能的目的;同时能够减轻噪音污染。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层升温快,保温作用好。
(2)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鹅卵石比热容较小,夏季鹅卵石受热升温快,气流受热上升至丙,丙打开,乙关闭,热气流出室外;甲、丁打开,甲处气流至丁,补充鹅卵石上方流失的气流,气流上升再流至丙,形成热力环流,可以节省能耗。
(3)冬天时,由于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此时丙关闭,乙打开,热气进入室内,甲关闭、丁打开,形成室内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夏季则相反。如图。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