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期中考试测试题(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秋·新疆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一校考期中)下图是“地球自然环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②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坚硬岩石组成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连续但不规则 D.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3.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的形成,不能体现出的地球自然环境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大气圈 D.岩石圈
(2022秋·广东茂名·高一茂名市第一中学校考期中)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年太阳辐射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到达大气上界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赤道地区大约是极地地区的( )
A.2倍多 B. C.相当 D.10%
5.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既有纬度因素,也有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与海南岛相比,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
B.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是因为降水稀少,晴天多
C.两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辐射较强
D.四川盆地因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强
(2018秋·重庆渝中·高一重庆巴蜀中学校考期中)读部分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天体W可能是( )
①火星②水星③金星④天王星⑤木星⑥土星
A.②⑥ B.④⑤ C.②③ D.①④
7.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运动的( )
A.统一性 B.同向性 C.近圆性 D.整体性
8.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②表面温度适中③有坚硬的地表④公转周期适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22秋·浙江台州·高一校联考期中)我国四川省境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下地貌类型是其所罕见的(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冰川地貌
10.(2022秋·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一校考期中)在野外活动时,假如发生了泥石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可以躲在大树上,等泥石流过去后,再下来
B.顺着沟谷向下跑,可以逃避泥石流的冲击
C.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D.可以用碎石、泥沙等堵塞河道,以便阻挡泥石流下泄
(2022秋·山西大同·高一大同一中校考期中)下图示意河流发育过程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按照河流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①②
12.①阶段河流( )
A.以下切侵蚀为主 B.以侧蚀为主 C.以溯源侵蚀为主 D.落差大,流速快
(2022秋·湖南衡阳·高一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校考期中)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的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蓝窗”景观为( )
A.海蚀穴 B.海蚀拱桥 C.海蚀平台 D.海蚀柱
14.“蓝窗”的形成过程中( )
A.海水沉积起主导作用 B.风力侵蚀起主导作用
C.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D.流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15.(2021秋·黑龙江鸡西·高一校考期中)如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2021秋·山西大同·高一校考期中)2016年9月,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见下图)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建成。FAST的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FAST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17.大窝凼地区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下图中与之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
A. B.
C. D.
18.(2021春·河北保定·高一统考期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是西部地区面向中东部地区的重要门户。近年来各城市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城市群内部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健全。下图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示意图。该城市群分布在( )
A.河谷地区 B.河口地带 C.陕西省境内 D.山麓冲积扇
19.(2023春·安徽安庆·高一安庆市第九中学校考期中)小明暑假到烟台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然没有空调,但白天因“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此时“穿堂风”近地面气流的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20.(2023春·上海静安·高二上海市回民中学校考期中)为“风向示意图”,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秋·北京昌平·高一校考期中)读图“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问题。
21.白天砂石的温度最有可能是( )
A.34℃ B.23℃ C.8℃ D.17℃
22.该模拟实验可以用于说明( )
A.城市热岛效应 B.海陆间水循环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大气受热过程
(2022秋·新疆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一校考期中)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于15时54分与距地400千米的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中( )
A.会依次经过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
C.外部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大
D.对流层顶以上各种天气现象逐渐消失
24.关于图中各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的大气厚度在赤道地区最薄
B.③④层中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C.②层中复杂的天气状况不利于航空飞行
D.①层的热量直接源于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25.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 )
A.太阳活动释放的能量 B.重力势能转化的动能
C.太阳辐射释放的能量 D.风、流水携带的能量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3春·浙江杭州·高一校联考期中)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2019年8月13日6时31分在四川省某市发生里氏4.1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材料二:图1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图2示意本次地震的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
(1)图2中w1、w2表示地震波,其中w1表示____波,w2表示____波。此次地震理论上该市居民的感觉是( )
A.只上下颠簸 B.只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1中①--⑥中____圈层(填数字序号),该圈层的平均厚度为____千米,该层厚度不均,一般陆地厚度____(大于或小于)海洋厚度。
(3)图中②界面名称为____,____和____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其中大部分岩石是由岩浆形成,则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
27.(2022秋·湖南怀化·高一校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年日照时数线(小时)分布图。
材料二:美国宇航局“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已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踏上远征木星之旅。2016年8月,“朱诺号”木星探测器进入木星极轨并随即开展为期14个月的探测工作。
(1)描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并分析甲地日照时数多的原因。
(2)太阳能在甲地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除了太阳能路灯之外,还有哪些?
(3)评价太阳对“朱诺号”木星探测器的影响。
28.(2023春·湖南·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最主要的入湖径流是库赛河,湖滨杂草湿地广布。湖区多风沙活动,冬季湖冰较厚,冰上多布有砂砾。某科考队对湖床沉积物进行局部采样研究,发现湖床沉积物中发育有粗细颗粒相间分布的连续、规则纹层,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而粗颗粒层不具此特征。
材料二: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图(下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及季节是____。
(2)推测图中N点附近的地貌类型名称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9.(2023春·上海静安·高二上海市回民中学校考期中)下列左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依据能量来源,图中A表示_______辐射,该辐射是______(填“长”或“短”)波辐射。
(2)依据能量来源,图中B表示______逆辐射,该辐射主要起到对地面的_______(填“削弱”或“保温”)作用。
(3)依据能量来源,图中D属于______辐射,该辐射属于_______(填“长”或“短”)波辐射;D进入大气层主要被E_______(填“吸收”或“反射”)、G_______(填“吸收”或“反射”)、 散射三种作用所削弱,仅可见光部分到达地面。
(4)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______(填字母);阴天时气温较差较小,图9中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期中考试测试题(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秋·新疆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一校考期中)下图是“地球自然环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②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坚硬岩石组成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连续但不规则 D.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3.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的形成,不能体现出的地球自然环境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大气圈 D.岩石圈
【答案】1.B 2.C 3.D
【解析】1.读图可知,水蒸气流向②圈层,②圈层为①水圈提供降水,说明②圈层为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圈层,B正确。由坚硬岩石组成的为岩石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故选B。
2.该诗句反映的是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植被的生长需要岩石圈提供无机盐,同时植被通过枯枝落叶的形式向岩石圈提供有机物。图中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故选C。
3.雾凇的形成过程中,水分涉及了水圈,在低温时水汽凝华涉及了大气圈,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主要附着在树枝等植被上,涉及了生物圈,不涉及岩石圈。故选D。
【点睛】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厚度最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最为活跃,主要集中在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部。
(2022秋·广东茂名·高一茂名市第一中学校考期中)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年太阳辐射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到达大气上界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赤道地区大约是极地地区的( )
A.2倍多 B. C.相当 D.10%
5.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既有纬度因素,也有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与海南岛相比,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
B.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是因为降水稀少,晴天多
C.两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辐射较强
D.四川盆地因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强
【答案】4.A 5.B
【解析】4.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赤道是13左右,极地是6左右,因此是2倍多,故A正确;故排除B、C、D,选择A。
5.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所以太阳辐射比海南岛强,故A错。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太阳辐射强,故B正确。两极地区太阳高度小,所以太阳辐射弱,故C错。四川盆地多云雨天气,太阳辐射弱,故D错。故排除A、C、D,选择B。
【点睛】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尚有诸多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使到达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天气情况、地形因素、洋流等。
(2018秋·重庆渝中·高一重庆巴蜀中学校考期中)读部分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天体W可能是( )
①火星②水星③金星④天王星⑤木星⑥土星
A.②⑥ B.④⑤ C.②③ D.①④
7.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运动的( )
A.统一性 B.同向性 C.近圆性 D.整体性
8.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②表面温度适中③有坚硬的地表④公转周期适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6.C 7.B 8.A
【解析】6.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W天体在地球轨道内,可能是水星、金星,②③符合题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包括:同向性、共面向、近圆性,图示反映出八大行星的同向性,B正确;统一性、整体性不属于八大行星的共同特征,A、D错误;近圆性与题干所示不符,C错误。故选B。
8.根据所学可知,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包括: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有适宜的温度、存在液态水、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①②正确;有坚硬的地表的地表不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③错误;自转与公转周期适中,才造就由适宜的温度,公转周期适中是温度适中的一个条件,④错误。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八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特征,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而且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9.(2022秋·浙江台州·高一校联考期中)我国四川省境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下地貌类型是其所罕见的(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冰川地貌
【答案】B
【详解】四川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地貌分布多,风成地貌分布少,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四川南部为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多喀斯特地貌分布,C不符合题意;四川西部为川西高原,多高大山脉,有冰川地貌分布,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外力容易产生侵蚀和沉积地貌。如流水侵蚀地貌——沟谷、瀑布等。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常形成冲积扇(该扇形为河流冲积扇,大多位于主要分布于河流出山口,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分布的地貌。)、河流中下游地区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地区常形成三角洲。风力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沟谷、风蚀洼地等。风力沉积地貌——沙漠(沙丘)和黄土等。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冰川侵蚀地貌——角峰、U形谷等。
10.(2022秋·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一校考期中)在野外活动时,假如发生了泥石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可以躲在大树上,等泥石流过去后,再下来
B.顺着沟谷向下跑,可以逃避泥石流的冲击
C.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D.可以用碎石、泥沙等堵塞河道,以便阻挡泥石流下泄
【答案】C
【详解】大树可能被冲倒,因此泥石流发生时不能躲在大树上,A错误。泥石流沿着河谷向下流动较快,因此不要顺沟谷向下跑,要迅速向泥石流沟谷两侧躲避,B错误。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具有突发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同时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因此,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C正确。泥石流在重力作用下,冲击力和破坏力很大,碎石、泥沙等不可能阻挡泥石流,D错误。故选C。
(2022秋·山西大同·高一大同一中校考期中)下图示意河流发育过程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按照河流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①②
12.①阶段河流( )
A.以下切侵蚀为主 B.以侧蚀为主 C.以溯源侵蚀为主 D.落差大,流速快
【答案】11.A 12.B
【解析】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发育前期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河谷横剖面呈V形;河流发育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拓宽;河流发育后期以侧蚀为主,河谷进一步拓宽,横剖面呈U形。因此,按照河流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12.根据上题分析及图示信息可知,①阶段河流弯曲度大,流速较慢,以侧蚀作用为主,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发育过程:前期——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侧蚀为辅,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河谷横剖面呈V形;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后期——侧蚀为主,河谷进一步拓宽,横剖面呈U形。
(2022秋·湖南衡阳·高一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校考期中)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的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蓝窗”景观为( )
A.海蚀穴 B.海蚀拱桥 C.海蚀平台 D.海蚀柱
14.“蓝窗”的形成过程中( )
A.海水沉积起主导作用 B.风力侵蚀起主导作用
C.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D.流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答案】13.B 14.C
【解析】13.图中地貌伸入大海,呈“桥”形,应为海蚀拱桥,B正确;海蚀穴指海岸基岩被波浪长期侵蚀形成的凹穴或洞道,A错误;海事平台指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C错误;海蚀柱海岸受海浪侵蚀 、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D错误。故选B。
14.“蓝窗”景观是一个突出的岩石景观,因此海水沉积不可能起主导作用,A错误;“蓝窗”景观位于海边,风力较大,风力侵蚀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海浪相比,风力不是主导作用,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一个海边悬崖(海蚀崖)的尽头的景点,图中显示,“蓝窗”景观中石柱临近海面的地方细小,由此推断蓝窗的形成过程中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C正确。“蓝窗”景观不在河流之中,因此流水侵蚀对该景观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蓝窗”位于马耳他第二大岛戈佐岛西北角,两边有直径约100米的天然石墩,支撑着一个石盖,形成一个高约100米、宽约20米的“窗子”,从中可以看到对面蓝色的波涛,因而得名“蓝窗”。“蓝窗”实际为海蚀拱桥,受海水侵蚀所形成。2017年,由于连日的大风引起巨浪冲刷,马耳他著名景点“蓝窗”坍塌,这一景点将永远消失。
15.(2021秋·黑龙江鸡西·高一校考期中)如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答案】A
【详解】根据图中的河流运动方向以及河道弯曲的程度,受到侵蚀的凹岸分别为①③。在⑤⑥处河道较为平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运动方向右侧偏转,即⑤易受侵蚀,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自转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当物体相对与地球表面运动时会受到一个叫地转偏向力的力的影响而改变方向,但地转偏向力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力,而是一种惯性力。南半球向运动方向左侧偏转,北半球向运动方向右侧偏转。
(2021秋·山西大同·高一校考期中)2016年9月,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见下图)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建成。FAST的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FAST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17.大窝凼地区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下图中与之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
A. B.
C. D.
【答案】16.D 17.C
【分析】16.题意表明,FAST的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部分被称为总星系,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等恒星天体系统,因此FAST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总星系,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7.大窝凼地区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表明该处有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此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图A为华山西峰,属于断层地貌,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图B为三角洲地貌,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图C为桂林山水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图D为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由此判断,与大窝凼地区地貌成因相同的是桂林山水,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地表地貌多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
18.(2021春·河北保定·高一统考期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是西部地区面向中东部地区的重要门户。近年来各城市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城市群内部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健全。下图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示意图。该城市群分布在( )
A.河谷地区 B.河口地带 C.陕西省境内 D.山麓冲积扇
【答案】A
【详解】由图可知,该城市群分布在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之间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河谷地区,A选项正确;河口是河流入海口,B选项错误;城市群部分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C选项错误;山麓冲积扇多位于河流上游,图中城市多分布在干流平原地区,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河流地貌。
19.(2023春·安徽安庆·高一安庆市第九中学校考期中)小明暑假到烟台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然没有空调,但白天因“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此时“穿堂风”近地面气流的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答案】C
【详解】读图可知,堂屋北侧的植被和南侧的水泥地的热力性质不同,白天和夜晚受热不均,白天,房前的水泥地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房后的植被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所以“穿堂风”近地面气流从房后流向房前,即从北到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023春·上海静安·高二上海市回民中学校考期中)为“风向示意图”,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近地面风向为由高压指向低压,斜穿等压线,②④错误;结合图示,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为自北向南,北半球向右偏转,①正确,③错误。故选A。
【点睛】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最终风向斜穿等压线。
(2022秋·北京昌平·高一校考期中)读图“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问题。
21.白天砂石的温度最有可能是( )
A.34℃ B.23℃ C.8℃ D.17℃
22.该模拟实验可以用于说明( )
A.城市热岛效应 B.海陆间水循环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大气受热过程
【答案】21.A 22.C
【解析】21.沙石的比热容比水小,升温和降温的幅度大于水;白天吸收同样的太阳辐射热量,沙石气温升高的快,水体气温升高的慢,故白天沙石气温应高于水,应大于23℃,结合选项可知最可能是34℃,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该模拟实验表明白天吸收同样的热量导致沙石温度比水高,夜间放出同样的热量导致沙石温度比水低,说明沙石与水的比热容差异导致沙石的升温与降温幅度远大于水,故该模拟实验可以用于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正确;城市热岛效应、大气的水平运动及大气的受热与该模拟实验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指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小,升温快,降温也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
(2022秋·新疆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一校考期中)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于15时54分与距地400千米的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中( )
A.会依次经过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
C.外部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大
D.对流层顶以上各种天气现象逐渐消失
24.关于图中各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的大气厚度在赤道地区最薄
B.③④层中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C.②层中复杂的天气状况不利于航空飞行
D.①层的热量直接源于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25.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 )
A.太阳活动释放的能量 B.重力势能转化的动能
C.太阳辐射释放的能量 D.风、流水携带的能量
【答案】23.D 24.B 25.C
【解析】23.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中,会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A错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故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B错误。外部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小,C错误。对流层顶以上各种天气现象逐渐消失,D正确。故选D。
24.①为对流层,赤道地区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厚度最厚,A错误。③④属于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正确。②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对流很弱,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航空飞行,C错误。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源是地面的长波辐射,D错误。故选B。
25.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释放的能量,C正确。太阳活动释放的能量、重力势能转化的动能不是主要动力,AB错误。风、流水携带的能量也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D错误。故选C。
【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3春·浙江杭州·高一校联考期中)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2019年8月13日6时31分在四川省某市发生里氏4.1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材料二:图1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图2示意本次地震的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
(1)图2中w1、w2表示地震波,其中w1表示____波,w2表示____波。此次地震理论上该市居民的感觉是( )
A.只上下颠簸 B.只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1中①--⑥中____圈层(填数字序号),该圈层的平均厚度为____千米,该层厚度不均,一般陆地厚度____(大于或小于)海洋厚度。
(3)图中②界面名称为____,____和____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其中大部分岩石是由岩浆形成,则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
【答案】(1) 横 纵 C
(2) ① 17 大于
(3) 莫霍界面 地壳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
【分析】本大题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图和本次地震的时距曲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震波分类及传播特征、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各层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读图可知,W2传播速度快于W1,因此前者为纵波,后者为横波。图中显示,震中距为1000千米处,纵波比横波到达时间早约为2分钟。理论上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先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2千米,位于地壳部位,对应数字是①。厚薄不均,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陆壳厚,洋壳薄。
(3)由所学可知,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两部分的岩石组成,一般认为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27.(2022秋·湖南怀化·高一校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年日照时数线(小时)分布图。
材料二:美国宇航局“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已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踏上远征木星之旅。2016年8月,“朱诺号”木星探测器进入木星极轨并随即开展为期14个月的探测工作。
(1)描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并分析甲地日照时数多的原因。
(2)太阳能在甲地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除了太阳能路灯之外,还有哪些?
(3)评价太阳对“朱诺号”木星探测器的影响。
【答案】(1)年日照时数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最小值位于东南部,低于2200小时,最大值在甲地,大于3600小时。甲地因深居内陆且周围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位于柴达木盆地)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
(2)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
(3)有利影响:太阳辐射为木星探测器的工作提供能源。不利影响:太阳活动(耀斑、太阳风)可能会威胁探测器的安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区域等年日照时数线分布图、“朱诺号”木星探测器为背景,设置4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日照时长的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的利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阅读等年日照时数线(小时)分布图,日照时长最低值出现在东南地区,约为2000-2200,最高值出现在西北地区,约为3600-3800,等值线延伸方向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年日照时数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日照时长的影响因素从纬度,天气,海拔等因素思考,甲地因深居内陆且周围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天气以晴天居多;甲地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长;(位于柴达木盆地)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日光被遮挡少,所以日照时数长。
(2)本题主要思考如何利用太阳能以及太阳能产品,除了太阳能路灯之外,太阳能产品还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
(3)太阳对“朱诺号”木星探测器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太阳不断向外传输太阳辐射,通过太阳能电板,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太阳辐射为木星探测器的工作提供能源;太阳活动会对探测器带来不利影响,太阳活动(耀斑、太阳风)可能会威胁探测器的安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探测信息的传输。
28.(2023春·湖南·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最主要的入湖径流是库赛河,湖滨杂草湿地广布。湖区多风沙活动,冬季湖冰较厚,冰上多布有砂砾。某科考队对湖床沉积物进行局部采样研究,发现湖床沉积物中发育有粗细颗粒相间分布的连续、规则纹层,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而粗颗粒层不具此特征。
材料二: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图(下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及季节是____。
(2)推测图中N点附近的地貌类型名称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1) 风力作用 春季
(2)三角洲。库赛河上游水流快带来大量泥沙;入湖时因地势平坦,加上湖水顶托作用,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形成湖口三角洲。
【分析】本题以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外力作用、三角洲地貌形成原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材料显示“发现湖床沉积物中发育有粗细颗粒相间分布的连续、规则纹层,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而粗颗粒层不具此特征”得知细颗粒由流水堆积而成,粗颗粒不是。库赛湖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力搬运作用使大量的陆地砂砾在冰面沉积,春季气温回升,湖泊解冻,冰面上的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沉积层。
(2)根据图中N位于河流入湖口位置,流水堆积地貌为三角洲;三角洲是典型的流水沉积地貌,分析其形成要分别说明物质来源、搬运条件、沉积条件,首先其泥沙来源是河流上游,由库赛河上游水流快带来大量泥沙;在入湖口处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湖水的顶托作用下,泥沙沉积形成湖口三角洲。
29.(2023春·上海静安·高二上海市回民中学校考期中)下列左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依据能量来源,图中A表示_______辐射,该辐射是______(填“长”或“短”)波辐射。
(2)依据能量来源,图中B表示______逆辐射,该辐射主要起到对地面的_______(填“削弱”或“保温”)作用。
(3)依据能量来源,图中D属于______辐射,该辐射属于_______(填“长”或“短”)波辐射;D进入大气层主要被E_______(填“吸收”或“反射”)、G_______(填“吸收”或“反射”)、 散射三种作用所削弱,仅可见光部分到达地面。
(4)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______(填字母);阴天时气温较差较小,图9中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
【答案】(1) 地面 长
(2) 大气 保温
(3) 太阳 短 反射 吸收
(4) A ②
【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物体的温度越低,其辐射部分的波长越长,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地面辐射,相较于太阳而言,地面的温度较低,所以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的一支,将热量返还给地表,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图中可以看出D为太阳辐射,当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部分的波长越短,所以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当其进入大气层时小部分会被地球大气反射、吸收和散射,大部分会到达地球表面,可以看出E为反射,G为吸收。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即A,其中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中的长波辐射,起到增温的效果。材料中“阴天时气温较差较小”,从图中可以看出②的白天气温和夜晚气温差异小,所以代表阴天的应该是②。
【点睛】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