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2 17:1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
A. 《资政新篇》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天朝田亩制度》 D. 《土地改革法》
2. “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文中的“它”指的是( )
A. 挺进大别山 B.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土地改革 D. 发动三大战役
3.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 挺进大别山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C. 挺进大西南 D. 会师大西北
4. 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 )
A. 解放战争打响
B.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 战略决战开始
D. 人民解放军彻底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5.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周恩来到处找不着毛主席,最后看到主席在房顶上站着。他问毛主席:“看什么呢 ”毛主席说:“锦州!”周恩来说:“隔着1 000多里地呢。”从中可以判断出当时正在进行的战役是 (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6.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 指挥者 战果
1948年9月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发生在1947年11月
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8.毛泽东曾赞扬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次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10.如图的日历定格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它标志着( )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D.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11.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已由开始时的430万减少到373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减少到150万。由此可见,“战争形势变化”指的是
A. 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迅猛减少
B. 解放军军队数量超过国民党军队
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入收缩防御
12.某同学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关重大事件绘制成右图。六个序号分别代表在该地或区域(阴影)所发生事件的特点、结果或作用,相对应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②战略反攻开始。 ③国民党政权覆灭 ④为渡江作战奠定基础 ⑤三军会师长征胜利 ⑥主动出击日军且规模最大
A. ①⑥②④③⑤ B. ④②③⑤⑥①C. ③②④⑥①⑤ D. ①⑤⑥②④③
13.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①厚重的唐朝都城文化②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开始③中华民国的成立④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⑤中共七大的召开⑥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 ①②③⑤B. ③④⑤⑥C. ②④⑤⑥D. ②③④⑥
14.下面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
C. 抗日战争的主要进程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15.某班办一期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的图片展,下列哪项不属于选择范围
A. B. C. D.
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其强调了哪一战役胜利的原因(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7.诗言志,史铸诗。下列诗句再现了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若按照事件发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④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差耻
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18.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个“转折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它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19.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绘的一幅简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转战陕北、战略防御 B.御敌于外、自卫反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20.经过一年作战,解放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标志着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D.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
21、辨析史料,解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有“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挖蒋根”是指什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何作用?
【战略反攻】
(2)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战略决战】
材料二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毛泽东什么说“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总结反思】
材料四 下表反映了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材料五 1949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5)依据材料四、五,说说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圆了农民祖祖辈辈渴求土地的梦。为了保卫已经获得的土地,农民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因此,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兵源上从来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人民解放军的每一个战士都骄傲地声称他是自愿参军的。蒋辖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国民党军队全靠“抓壮丁”补充兵源,人们常可以看到一长串新兵被用绳子拴在一起,像奴隶一样,被押到兵营。
——摘编自谭奇伦《从蒋介石等人的自白看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1)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5BCABA 6-10ABCDD 11-15ADDBA 16-20DADDC
(1)“挖蒋根”是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在这里发展生产,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因为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4)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5)不利: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悬殊,国民党力量远大于共产党。有利:有中共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22、(1)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2)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和拥护分不开的。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保卫已经获得的土地,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人民群众的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也验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