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期中考试测试题(提分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期中考试测试题(提分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3 23:04: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期中考试测试题(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第四纪生物进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出现哺乳类动物 B.裸子植物迅速发展 C.出现了人类 D.蕨类植物迅速发展
2.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3.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造煤时期是( )
A.元古代和古生代后期 B.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
C.古生代前期和新生代 D.元古代后期和中生代
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岩层形成最晚和最早的分别是( )
A.①⑤ B.①⑥ C.⑤① D.⑥⑨
5.岩层②和岩层⑥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判断理由是( )
A.被发现于同一地区 B.距离地面深度相同
C.含有相同种类化石 D.两地层的厚度相同
6.据图推断各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
A.①形成于太古代 B.②形成于元古代 C.③形成于古生代 D.⑤形成于新生代
读“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某日预报局部截图”, 完成下面小题。
7.近几日( )
A.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减弱 B.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上升
C.北半球中纬度可能出现极光 D.地震发生的频率将下降
8.太阳活动( )
A.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主要标志有黑子和磁暴
C.强弱变化的周期约为11年 D.一定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北侧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下图为某潟湖的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图示障壁岛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海浪沉积
10.若此后潟湖演变成淡水湖,其原因可能是( )
A.沙坝面积缩小 B.地壳快速下沉 C.海水大规模前进 D.海水大规模后退
海浪由深水区域向浅水区域或岸边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水深变浅,受海底强烈摩擦的影响,波形和波速发生显著变化,波浪破碎,拍击海岸形成拍岸浪,对海岸和沿海建筑物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拍岸浪的形成关联较小的因素是( )
A.海底地形 B.入海径流
C.海底地震 D.海底滑坡
12.下列海岸中,极易形成强有力拍岸浪的是( )
A.陡峭的基岩海岸 B.珊瑚礁海岸
C.淤泥质平原海岸 D.三角洲海岸
13.为减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拍岸浪的危害,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在岸边营造红树林带
B.在近岸带修建人工岛礁
C.填海造陆,改变岛屿形态
D.挖掘大陆架,增加近海水深
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三个测量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15.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 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
C.溯源侵蚀导致河床变高 D.流水堆积导致河床变高
【答案】14.B 15.D
【解析】14.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所以三个测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依次为乙甲丙,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5.读图可知,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下游河流流速变慢,外力沉积作用使得河床升高,侧蚀作用使河床变宽,D正确,A错误;下蚀和溯源侵蚀会使河床海拔下降,洪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使河床降低,BC错误。故选D。
【点睛】河流自海拔高处流向海拔较低处,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17.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看,地球表西那层薄纱一样的美丽外衣就是大气层,大气层不仅为我们提供生存所必须的空气,还为我们提供最适宜生存的温度,并为我们阻挡太阳光中的有害光线。可以说,没有大气层,所有的生命都将消失。”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近地面大气( )
A.由干洁空气和水汽组成 B.有大量臭氧吸收紫外线
C.对流运动旺盛天气多变 D.太阳辐射是其直接热源
19.图中( )
A.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是曲线② B.I 是平流层,大气电离出现美丽极光
C.II是对流层,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D.III层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近年来,北京蓝天的“含金量”持续提高,已经实现从“APEC蓝”“阅兵蓝”到“常态蓝”,空气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58天,减少到2018年的15天,大气质量改善明显。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与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持续蓝天出现时(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22.目前保持“常态蓝”的有效措施有( )
①居民绿色出行
②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③将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到邻近地区
④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
⑤用法律、法规“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读下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①②③④所表示的过程或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大气反射 B.②——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
24.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25.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美国科学家提出抽取海水向空中喷洒海盐颗粒、增加云量以降低大气温度的方法。这种做法的直接效果是( )
A.到达地面的①减弱 B.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减少
C.射向地面的③减弱 D.大气吸收的②减少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能量,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下图为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变化。
(1)说明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
(2)比较前后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
(3)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是世界上峡湾分布类型最多最典型的海岸线,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半岛南北,挪威位于该半岛山脉西侧。挪威是世界上水电比重最高的国家,水力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99.5%以上。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形图。
(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是世界上峡湾景观最典型的区域,试分析原因。
(2)挪威水力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99.5%以上,试分析原因。
28.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____形成的;图甲中,A地空气____(填“上升”或“下沉”),A地近地面气温____(填“高于”或“低于”)B地。AB两地相比,可能出现降水的是____,气温日较差小的是____。
(2)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的气压值由大到小排列为____。
(3)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的气温值由大到小排列为____。
(4)图乙所示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____(填“白天”或“夜晚”),出现的原因是____。
(5)若图甲为城市风环流图,①处为____(填“郊区”或“城市”),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____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温、减湿
(6)请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有效建议。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有“日光城”的美誉,下图为“青藏高原局部地形图”和“拉萨市7月份日均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拉萨的气温日较差大小,并根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原因。
(2)分析拉萨7月降水量日变化特点,并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解析原因。
(3)从地形和大气环流角度,推测MN段降水量最大的季节及其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期中考试测试题(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第四纪生物进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出现哺乳类动物 B.裸子植物迅速发展 C.出现了人类 D.蕨类植物迅速发展
2.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3.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造煤时期是( )
A.元古代和古生代后期 B.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
C.古生代前期和新生代 D.元古代后期和中生代
【答案】1.C 2.D 3.B
【解析】1.新生代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而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读图可知,从第四纪开始,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模式。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C正确;哺乳类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裸子植物迅速发展在中生代,蕨类植物迅速发展在晚古生代,ABD错误。故选C。
2.结合所学可知,恐龙繁盛时代应为中生代;读图可知,中生代的气温相对较高,降水相对较少,气候特点是暖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造煤时期是:一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二是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岩层形成最晚和最早的分别是( )
A.①⑤ B.①⑥ C.⑤① D.⑥⑨
5.岩层②和岩层⑥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判断理由是( )
A.被发现于同一地区 B.距离地面深度相同
C.含有相同种类化石 D.两地层的厚度相同
6.据图推断各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
A.①形成于太古代 B.②形成于元古代 C.③形成于古生代 D.⑤形成于新生代
【答案】4.C 5.C 6.D
【解析】4.⑤地层最靠近地表,含有哺乳类动物化石,位于新生代,其形成最晚;①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形成于早古生代,且埋藏位置最深,形成时间最早,故选C。
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岩层②和岩层⑥含有的化石种类相同,所以其形成的地质年代应大致相同,C正确。两岩层并不一定在同一地区,且距离地面的深度不同。两地层的厚度也不一定相同,故选C。
6.①地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应形成于早古生代;②地层含有鱼类化石,应形成于晚古生代;③地层中含有恐龙足迹化石,应形成于中生代;⑤地层中含有哺乳类动物化石,应形成于新生代。故选D。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读“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某日预报局部截图”, 完成下面小题。
7.近几日( )
A.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减弱 B.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上升
C.北半球中纬度可能出现极光 D.地震发生的频率将下降
8.太阳活动( )
A.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主要标志有黑子和磁暴
C.强弱变化的周期约为11年 D.一定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答案】7.A 8.C
【解析】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近几日太阳活动较弱,太阳活动对地面无线电通讯的干扰减弱,A正确。地球表面温度与太阳辐射直接相关,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B错误。太阳活动减弱,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的可能性降低,且极光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而非中纬度地区,C错误。地震发生频率与太阳活动并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D错误。故选A。
8.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剧烈运动,而非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变化的强弱周期约为11年,较弱的太阳活动不一定释放巨大的能量。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
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北侧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下图为某潟湖的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图示障壁岛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海浪沉积
10.若此后潟湖演变成淡水湖,其原因可能是( )
A.沙坝面积缩小 B.地壳快速下沉 C.海水大规模前进 D.海水大规模后退
【答案】9.D 10.D
【解析】9.由图可知,障壁岛是由海浪携带的泥沙在海湾处流速减慢而沉积形成,故D正确,障壁岛的成因和侵蚀作用无关,故AC错,显然不是风力堆积形成,故B错,本题选D。
10.若此后潟湖演变成淡水湖,说明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沙坝面积缩小,会使得潟湖与外海连接面积变大,盐度上升,故A错;地壳快速下沉,在涨潮时海洋水流潟湖,盐度增加,故B错,海水大规模后退,河流注入潟湖,使盐度将逐渐降低,演变为淡水湖;海水大规模前进,进入潟湖的海水增多,潟湖盐度会上升,故D正确,C错,本题选D。
【点睛】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一般都在海边。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海湾的出海泻湖口处由於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泊。功能:1、防洪:潟湖可宣泄区域排水,因而很少发生水灾;2、保护海岸:有於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台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3、天然的养殖场: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海浪由深水区域向浅水区域或岸边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水深变浅,受海底强烈摩擦的影响,波形和波速发生显著变化,波浪破碎,拍击海岸形成拍岸浪,对海岸和沿海建筑物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拍岸浪的形成关联较小的因素是( )
A.海底地形 B.入海径流
C.海底地震 D.海底滑坡
12.下列海岸中,极易形成强有力拍岸浪的是( )
A.陡峭的基岩海岸 B.珊瑚礁海岸
C.淤泥质平原海岸 D.三角洲海岸
13.为减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拍岸浪的危害,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在岸边营造红树林带
B.在近岸带修建人工岛礁
C.填海造陆,改变岛屿形态
D.挖掘大陆架,增加近海水深
【答案】11.B 12.A 13.A
【解析】11.依据材料可知,拍岸浪的形成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海浪向陆地传播,即当地有促使海浪向陆地传播的动力;二是沿海海底地形急剧变化,即由远海向近海海水深度变浅。入海河水对海水的顶托作用不利于拍岸浪的形成,B正确;海底地形由深海向浅海急剧变浅,使波浪受海底地形影响大,会加剧拍岸浪,A错误;海底地震、海底滑坡均会引起海水的波动从而诱发拍岸浪,CD错误。应选B。
12.由材料可知,海浪在由深水区域向浅水区域或岸边传播的过程中,受海岸阻挡,易形成拍岸浪。陡峭的基岩海岸阻力最大,最容易形成强有力的拍岸浪,A正确;珊瑚礁、淤泥质平原和三角洲海岸水深较浅,且海岸相对平缓,拍岸浪一般规模相对较小,BCD错误。应选A。
13.在岸边营造红树林带,可改变海浪的波形,进而降低拍岸浪的危害程度,A正确;在近岸修人工岛礁,可减小拍岸浪对海岸的破坏程度,但耗资巨大,B错误;填海造陆,改变岛屿形态,并不能降低拍岸浪的危害程度,C错误;挖掘大陆架,增加近海水深,不仅耗资巨大,对降低拍岸浪危害的效果有限,D错误。应选A。
【点睛】影响海浪大小的因素:1、地理位置,比如洋流的汇聚处与普通的海岸就有不同的波浪情况。2、地形特征,比如地下暗礁情况,周围岛屿情况,都会对海洋的流动产生干扰,进而造成不同的波浪冲击力。3、天文和时间状况,比如月圆月初,这些不同的天文状况会引起星际的引力场变化,而后影响地球表面的海洋洋流表现。4、天气原因,比如台风、飓风等气流变化造成海洋动力的变化。5、特殊地理运动导致的外力干扰,比如地震、火山爆发等,都会导致突发的海啸。
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三个测量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15.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 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
C.溯源侵蚀导致河床变高 D.流水堆积导致河床变高
【答案】14.B 15.D
【解析】14.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所以三个测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依次为乙甲丙,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5.读图可知,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下游河流流速变慢,外力沉积作用使得河床升高,侧蚀作用使河床变宽,D正确,A错误;下蚀和溯源侵蚀会使河床海拔下降,洪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使河床降低,BC错误。故选D。
【点睛】河流自海拔高处流向海拔较低处,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17.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答案】16.C 17.A
【解析】16.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③地河谷最窄、以下切为主,发育最早;①地河谷最宽、以侧蚀为主,发育最晚,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7.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A正确;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B错误;冰川侵蚀主要形成峡湾、角峰等地貌,而冰川堆积主要形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及蛇形丘等地貌,CD错误。故选A。
【点睛】流水作用包括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搬运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它们形成的地貌都不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地貌、“V”形谷、河流上的瀑布,流水侵蚀作用使坡面变得比较破碎;流水搬运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河谷平原、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冰水阶地等。
“看,地球表西那层薄纱一样的美丽外衣就是大气层,大气层不仅为我们提供生存所必须的空气,还为我们提供最适宜生存的温度,并为我们阻挡太阳光中的有害光线。可以说,没有大气层,所有的生命都将消失。”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近地面大气( )
A.由干洁空气和水汽组成 B.有大量臭氧吸收紫外线
C.对流运动旺盛天气多变 D.太阳辐射是其直接热源
19.图中( )
A.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是曲线② B.I 是平流层,大气电离出现美丽极光
C.II是对流层,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D.III层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答案】18.C 19.D
【解析】18.近地面大气由干洁空气和水汽、固体杂质组成;平流层有大量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对流运动旺盛天气多变;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是曲线①;I 是对流层,II是平流层,III层是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电离出现美丽极光;II是平流层,无天气变化,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III层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电离层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电离层受太阳高能辐射以及宇宙线的激励而电离的大气高层。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
近年来,北京蓝天的“含金量”持续提高,已经实现从“APEC蓝”“阅兵蓝”到“常态蓝”,空气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58天,减少到2018年的15天,大气质量改善明显。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与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持续蓝天出现时(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22.目前保持“常态蓝”的有效措施有( )
①居民绿色出行
②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③将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到邻近地区
④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
⑤用法律、法规“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答案】20.B 21.A 22.C
【解析】20.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由于太阳光中的蓝色光容易被大气内的尘埃颗粒散射所导致,而光的散射属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应的是②,B正确;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都不影响晴朗的天空出现蔚蓝色,故ACD错误。故选B。
21.持续蓝天出现时,天空云量较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由于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故A正确;持续蓝天出现时,云层较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较弱,B错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使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③增强,C错误;由于持续蓝天出现,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④较弱,D错误。故选A。
22.居民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自行车,减少排放绿色出行,能够改善空气质量,①正确;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不现实,②错误;将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到邻近地区,易造成邻近地区污染,同时由于距离较近,不一定能起到良好效果,③错误;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④正确;用法律、法规“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使本地重污染企业数量逐步减少,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⑤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层,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地面吸收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因为水汽、尘埃和云等较多,能吸收相当数量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散射的热量归还给地面,使地面增温,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读下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①②③④所表示的过程或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大气反射 B.②——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
24.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25.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美国科学家提出抽取海水向空中喷洒海盐颗粒、增加云量以降低大气温度的方法。这种做法的直接效果是( )
A.到达地面的①减弱 B.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减少
C.射向地面的③减弱 D.大气吸收的②减少
【答案】23.A 24.A 25.B
【解析】23.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A正确;②表示大气吸收的辐射,包括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两部分,B错误;③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C错误;④为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A。
24.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错误;②是大气吸收的辐射,大气增温,C错误;③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错误;④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还热量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A正确。故选A。
25.美国科学家提出抽取海水向空中喷洒海盐颗粒、增加云量以降低大气温度的方法,增加了大气中的云量,使云层反射、吸收、散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ACD错误;喷洒海盐颗粒、增加云量,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得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减少,B正确。故选B。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能量,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下图为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变化。
(1)说明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
(2)比较前后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
(3)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1)太阳辐射强度自日出后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并在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此后又逐渐减小。(太阳辐射强度自日出至正午前后逐渐增强,正午前后至日落时分逐渐减弱)
(2)差异: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比前一天小。原因:第二天可能是多云或阴雨天气,云层较厚;云层削弱了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少。
(3)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分析】本大题以太阳辐射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读图可知:7:00时左右太阳从地平圈升起,随着时间推移,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大,太阳辐射也越来越强;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也最强;过了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至17:00时左右日落,太阳辐射也逐渐减小至17:00时左右日落。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天气、海拔、大气透明度等。读图可知: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小(或者第一天太阳辐射强度大)。可能因为第二天是阴天,云层较厚,反射了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少,因此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小。
(3)结合所学,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能量巨大的太阳辐射对地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太阳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能量。太阳辐射为地球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光和热。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电站的能量来源。生产生活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都是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的太阳能。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是世界上峡湾分布类型最多最典型的海岸线,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半岛南北,挪威位于该半岛山脉西侧。挪威是世界上水电比重最高的国家,水力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99.5%以上。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形图。
(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是世界上峡湾景观最典型的区域,试分析原因。
(2)挪威水力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99.5%以上,试分析原因。
【答案】(1)半岛纬度高,地质时期海岸受冰川作用时间长;半岛西海岸地势陡峭,冰川向海移动速度快,冰川侵蚀作用强烈。
(2)挪威位于半岛山脉西侧,海岸地带地势陡峭,河流落差大;受沿岸暖流影响,降水充沛,水能资源丰富;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量稳定,水力发电平稳;水能清洁可再生,发电成本低;人口稀少,城镇和产业规模较小,对电能的需求总量少。
【分析】本题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形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峡湾地貌的形成、水能开发条件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峡湾地貌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需要地质时期的冰川作用较强,该半岛纬度高,地质时期海岸受冰川作用时间长,半岛有巨大的山脉,由山脉向西地势落差较大,海岸地势陡峭,冰川西侧海洋移动速度快,冰川侵蚀作用显著,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峡湾地貌。
(2)水能的开发首先应满足有足够的水能储量,而水能与地势落差和河流的径流量直接相关,挪威位于半岛山脉西侧,海岸地带地势陡峭,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受沿岸暖流影响,降水充沛,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水力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99.5%以上,说明水能发电相对稳定,挪威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量稳定,水力发电平稳;发达国家注重清洁电力的使用,水能清洁可再生,相对发电成本低;挪威人口较少,主要的产业规模也较小,对电力的需求总量少。
28.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____形成的;图甲中,A地空气____(填“上升”或“下沉”),A地近地面气温____(填“高于”或“低于”)B地。AB两地相比,可能出现降水的是____,气温日较差小的是____。
(2)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的气压值由大到小排列为____。
(3)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的气温值由大到小排列为____。
(4)图乙所示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____(填“白天”或“夜晚”),出现的原因是____。
(5)若图甲为城市风环流图,①处为____(填“郊区”或“城市”),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____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温、减湿
(6)请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有效建议。
【答案】(1) 冷热不均 下沉 低于 B B
(2)①②④③
(3)②①④③
(4) 夜晚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5) 郊区
B
(6)增加绿地面积;增加水域面积;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修建海绵城市。
【分析】本题以热力环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的成因、原理、影响、应用以及气压值比较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热力环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据图甲可知,B处空气上升,可推出A、C处空气下沉。A处空气下沉的原因是A地温度较B地低。通常上升气流携带水汽,随着海拔的上升,温度降低,水汽遇冷凝结,多云雨天气,因此出现降水的是B。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通常阴雨天气的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2)据图甲可知,B地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A地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气压值的高低是相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此④大于③,①大于②。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此①大于③,②大于④。因此四地气压值由大到小排序为①②④③。
(3)据图甲可知,B处气温较高,A地气温降低,因此②大于①。B地的热空气膨胀上升,A地冷空气收缩下沉,高空空气受到影响,④大于③。对流层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降低,因此高空的气温低于近地面,即②大于④,①大于③。因此四地气压值由大到小排序为②①④③。
(4)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慢),因此海陆风在一天中发生变化。图乙所示,海洋盛行上升气流,说明此时海洋温度较高,陆地盛行下沉气流,因此陆地温度相对较低,由此判断为夜晚。
(5)若图甲为城市风环流图,①处盛行下沉气流,表示其温度较低,因此为郊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环流对城市空气具有净化、增加湿度、降低温度的作用,故选B,ACD错误。
(6)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热量,建筑物、道路等高蓄热体多且绿地面积少,因此造成城市温度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应该对症下药,增加绿地面积;增加水域面积;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修建海绵城市。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有“日光城”的美誉,下图为“青藏高原局部地形图”和“拉萨市7月份日均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拉萨的气温日较差大小,并根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原因。
(2)分析拉萨7月降水量日变化特点,并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解析原因。
(3)从地形和大气环流角度,推测MN段降水量最大的季节及其原因。
【答案】(1)气温日较差较大。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增大了气温口较差。)
(2)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地带白天吹谷风,气流沿山坡抬升,谷地中央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谷地中央气流上升,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3)夏季原因: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携带大量水汽沿河谷北上,受地形抬升多雨。
【分析】本题以拉萨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气温日较差、热力环流、降水成员等知识,考查学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有“日光城”的美誉,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升高幅度较大,气温较高;夜晚因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加之河谷地形,受热力环流影响,白天谷地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
(2)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结合横轴时间,可以判断拉萨7月降水量,在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结合所学热力环流的原理,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受近地面的影响,升温快,山坡上的空气沿两侧山坡上升,河谷中间高空冷空气下沉,水汽不易凝结成雨,白天河谷地区少雨。夜间吹山风,两侧山坡气流下沉,谷地中央气流被迫抬升,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3)据图可知MN段河流属于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角,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在这一地区,谷地向偏南方向开敞,夏季,来自印度洋的温暖湿润的西南季风可以顺着谷地向里进入,随着地形的不断抬升,降下丰沛的地形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