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单元测试题(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答案】1.D 2.B
【解析】1.材料信息表明,日期为12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则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所以昼长大于12小时的即为南半球地点,读表可知,四地中只有丁地的昼长长于12小时,因此丁地位于南半球,其它三地位于北半球,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12月22日直射点不在赤道,则纬度高低影响各地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大小,纬度越高,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反之越小。据表格信息可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与12小时的差值分别为6小时30分钟、2小时51分钟、35分钟、1小时56分钟,白昼时间与12小时的差值从大到小的排序是甲、乙、丁、丙,则四地所处的纬度数值从高到低排序的是甲、乙、丁、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非两分日的同一天,有昼夜更替的各地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大小取决于纬度高低,纬度越高,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反之越小。
(2021·高二单元测试)如图阴影部分表示2021年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2021年7月8日,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此时,A点的区时是( )
A.7日3时 B.7日6时
C.8日3时 D.8日6时
4.此时,北京时间是( )
A.8日15时 B.8日14时
C.8日20时 D.7日14时
【答案】3.C 4.B
【分析】3.地球上有两条日期分界线,一条为国际日界线(180°经线),另一条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图中两条界线中,根据与135°E的角度关系分析可知,B点所在经线只能是180°经线,那另一条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即90°W地方时为0时。A点位于45°W经线,是西三区的中央经线,其地方时就是区时,由90°W的地方时为0时推出,45°W的地方时为8日3时,故选C,ABD错。
4.据上题分析可知,0时经线为90°W,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比0时经线早14个小时,所以此时北京时间是8日14时,故选B,ACD错。
【点睛】地方时计算的一般步骤:1.计算经度差:同减异加 (1)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2)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不同在东经或西经,则:经度差=两经度和(和小于180°时),或经度差=180°—两经度和。(两经度和大于180°时)2.把经度差转化为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H。
(2021·高二单元测试)照相机位置保持不动,利用长时间曝光技术拍摄的恒星持续移动的轨迹叫星轨,星轨相片即星轨图。下图为我国某天文台观测站拍摄团队拍摄的星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恒星看起来似乎都围绕某颗星体做圆周运动,该星体为( )
A.织女星 B.北极星
C.金星 D.天狼星
6.图中恒星围绕某颗星体做圆周运动的方向是( )
A.逆时针 B.顺时针
C.自西向东 D.自南向北
7.某恒星在拍摄日21:10位于图中a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同一位置的时间最可能是( )
A.21:14 B.21:06 C.21:10 D.22:08
【答案】5.B 6.A 7.B
【分析】5.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星轨图拍摄地点位于北半球。由于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所以导致北半球星轨大致以北极星为中心呈圆形,因此图中恒星绕转的星体为北极星,B正确。与织女星、金星、天狼星无关,故选B。
6.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恒星围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星辰视运动东升西落,所以图中恒星视运动呈逆时针方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由所学知识可知,恒星连续两次出现在某地夜空中相同位置的时间间隔为恒星日,其时间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据此计算出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一位置的精确时间是21时6分4秒,比较四个选项,21:06最接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恒星连续两次出现在某地夜空中相同位置的时间间隔为恒星日,其时间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
(2020秋·高二单元测试)2019年8月1日,北京某旅行社安排一批旅客乘坐美国联合航空UA889航班直飞旧金山(37°N,122°W)。北京时间8月1日16:15,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向东飞行11小时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飞机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当地时间为( )
A.8月1日0:25 B.8月1日11:15 C.8月2日4:15分 D.8月2日20:15
9.UA889航班在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 )
A.日期加一天 B.区时加一时 C.日期减一天 D.区时减一时
【答案】8.B 9.C
【分析】8.材料显示,旧金山位于122°W,属于西八区,北京时间指东八区区时,两地相差16个时区,西八区比东八区晚16个小时。北京时间8月1日16:15飞机起飞,飞行11小时抵达旧金山,此时北京时间为8月1日27:15。经计算,此时当地时间(西八区区时)应为8月1日11:15,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为东12区,以东为西12区,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因此向东越过日界线应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应加一天。材料信息表明,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向东飞行1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因此飞机是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因此日期应减一天,但飞过时还在同一个时区内,因此区时不应加1小时或减一小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时区和区时:国际上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和120°E的地方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相差时区×1小时。其中“±”确定原则是“东加西减”,“相差时区”确定原则是“同减异加”。
(2021·高二单元测试)圆形地球同步轨道又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在这样的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将始终位于赤道某地的上空,相对于地球表面是静止的。这种轨道卫星的地面高度约为3.6万千米。它的覆盖范围很广,利用均布在地球赤道上空的3颗这样的卫星就可以实现除南北极很小一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0.我国发射地球赤道同步轨道卫星时,运载火箭起飞后通常飞行方向是( )
A.向东南飞行 B.向西南飞行 C.向东北飞行 D.向西北飞行
11.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与赤道上A地相比( )
A.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小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大
C.角速度大、线速度小 D.角速度小、线速度大
【答案】10.A 11.B
【分析】10.地球赤道同步轨道卫星其运行方向和运行周期要与地球自转方向、自转周期相同,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要向东发射,又因为我国在赤道以北,所以运载火箭起飞后要向南调整方向,才能运行至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所以运载火箭起飞后通常飞行方向是向东南飞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运行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其运行速度和地面赤道上的A地相比,为保持同步,同步卫星的公转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但其公转半径要大于地面A地的自转半径,所以线速度大于同纬度对应地球上的A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按地面观测点所见卫星运动状况可分为一般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对地静止轨道。注意地球静止轨道是相对于地球上某地是静止的,不是绝对静止。人造卫星要达到同步静止,需要卫星公转角速度和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
(2021·高二单元测试)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165°E晨昏线上空时,当地地方时为8日19 时。完成线面小题。
12.下列四幅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所示的四个地区中,该飞机飞越的是( )
A. B.
C. D.
13.6小时后该飞机到达西六区的芝加哥,到达时芝加哥的区时是( )
A.8日14时 B.9日2时 C.9日20时 D.8日8时
【答案】12.B 13.D
【分析】12.当地地方时为19时,这一时间只可能是日落时间,因此飞机正在飞越的是昏线,昏线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白天变为黑夜的界线,反之为晨线;四幅图中A、C图表示的是晨线,B、D图表示的是昏线。19时日落,日落时间较昼夜平分时日落的时间18时晚1小时,这说明该地该日昼长夜短,材料已知飞机在北半球飞行,也就是说北半球该日是昼长夜短,且越往北白昼越长。B图表示越往北白昼越长,B正确;D图表示越往北白昼越短,D错误;故选B。
13.165°E位于东十一区,且为东十一区的中央经线,当地地方时为8日19 时,东十一区的区时为8日19 时,则该地(东十一区)往西到芝加哥(西六区)区时差为17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可求出此时芝加哥的区时为8日2时,6小时后到达芝加哥,则到达芝加哥的区时是8日8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在太阳光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一般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1,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晨昏线是不断变化的,由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能在地球上某一位置观察到晨昏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存在着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晨昏线的运动,从而引起各地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
(2022·高二单元测试)每天日出时刻,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2021年国庆节当日,多达十几万名群众在现场观看升旗仪式。完成下面小题。
14.国庆节当日的升旗时间(北京时间)最接近( )
A.4:00 B.6:00 C.8:00 D.10:00
15.请问国庆节当日太阳日出时旗杆的影子所在的方位(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答案】14.B 15.C
【解析】14.国庆节为10月1日;已知9月23日为秋分日,全球各地于当地时间6点日出,国庆节当天北京当地日出时间应该晚于当地时间6点,但时间上接近6点,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相差也不大,因此国庆节当天,北京当地日出的北京时间最接近6点,B正确。故选B。
15.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日出东南,所以国庆节当日太阳日出时旗杆的影子在西北方向,C正确。故选C。
【点睛】日影方位的变化规律:日影方向与太阳方位始终相反。
(2022·高二单元测试)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可调节。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应保持正午太阳光与集热板垂直,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90°-H,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6.江苏省一年中调节杆高度最小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17.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期间(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B.江苏日出方位不变
C.江苏省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D.江苏省正午楼房的影长逐渐增大
【答案】16.B 17.D
【解析】16.从材料和图中可看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与集热板与地面夹角和为90°。调节杆高度最小时,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小,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江苏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是在6月22日,即调节杆高度最小的月份为6月,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7.结合上题分析,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的日期为夏至日,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最大的日期为冬至日,从夏至日到冬日期间,江苏省日出方位由东北移动到东南,B错误;地球绕日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A错误;江苏省由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昼长逐渐变短,C错误;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江苏省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正午楼房的影长逐渐增大,D正确。故选D。
【点睛】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和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如图,α+H=90°时效果最佳。
(2022·高二单元测试)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选择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发晚,周边地区环境优美 B.临海洋,海上交通运输便利
C.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快 D.人口少,便于保密安全性强
19.火箭发射时( )
A.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B.海口昼短夜长
C.北极昼渐短夜渐长 D.北京日影朝向东北
【答案】18.C 19.D
【解析】18.使用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意味着需要足够的推力。在我国四大发射基地(酒泉、西昌、太原及文昌)中,海南岛文昌发射场纬度最低,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离心力最大,利于火箭的升空,C正确。环境优美与航天发射场选择关系不大,A错误。临海洋,海上交通运输便利,人口少,便于保密安全性强,是选择文昌发射场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D错误。故选C。
19.7月初,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火箭于7月23日发射,此时地球已越过远日点,公转速度不是最慢,A错误。火箭发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海口昼长夜短,B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为极昼,C错误。北京时间与北京(116°E)地方时相差4°,时间相差16分钟,所以7月23日12时41分火箭发射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2时25分,太阳位于西南方,北京日影朝向东北,D正确。故选D。
【点睛】卫星发射基地选址条件:①天气状况: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温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②纬度: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③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在人烟稀少处。
(2022·高二单元测试)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中PQ为地轴,MN为黄道平面,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当太阳直射点由H移至N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 B.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减慢
C.极昼范围扩大,极夜范围缩小 D.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22.如果黄赤交角增大1°,那么地球上五带范围的变化是( )
A.北寒带范围变大1° B.南温带范围缩小1°
C.热带范围变大1° D.各带范围不变
【答案】20.C 21.B 22.A
【解析】20.根据材料可知,PQ为地轴,所以与地轴垂直的GH是赤道面;MN为黄道平面,赤道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就是黄赤交角,因此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表示黄赤交角的是③,因此③的角度为23°26′,进而可知,N的纬度为23°26′N。当太阳直射点由H移至N的过程中,即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的过程中,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大,A错误;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时间从3月21日到6月22日。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所以太阳直射点由H移至N的过程中,日期接近7月初,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逐渐接近远日点,故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减慢,B正确;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的过程中,北极地区极昼范围不断扩大,南极地区极夜范围不断扩大,C错误;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的过程中,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D错误。故选B。
22.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相同,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如果黄赤交角增大1 ,那么回归线的度数增大1°,极圈的度数缩小1°。因此北寒带范围将变大1 ,南温带范围缩小2°;热带范围变大2°,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若黄赤交角增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会随之增大,而温带的范围却会缩小。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2016年11月,中国“二十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
23.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春分到清明 B.夏至到小暑 C.秋分到寒露 D.冬至到小寒
24.家住济南某小区的学生发现,日出时小区停车场内大树(如前页右图所示)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下列时段中,日出时树影的指向由A场地逐渐向B移动的是( )
A.小满到大暑 B.白露到寒露 C.小雪到小寒 D.雨水到清明
【答案】23.D 24.D
【解析】2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位于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到小寒之间,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4.日出时树影的指向由A场地逐渐向B移动,说明日出方位由东南移向东北,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由北半球的冬半年进入夏半年,跨春分。雨水到清明,跨春分,D正确;小满到大暑、白露到寒露、小雪到小寒都没有跨春分,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由于地球每年(恒星年)绕太阳公转一圈,而地球上的人通常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正如坐在行驶的车辆中的人感觉周围的物体向后运动一样,看到的是太阳在恒星组成的星空背景上向后运动,每年转一圈。
25.(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完成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30°7月 B.60°7月 C.60°1月 D.30°1月
【答案】B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60°纬线的长度约是赤道长度的一半,故其自转线速度大致为赤道自转线速度的一半,图甲中M点线速度大约为赤道自转线速度的一半,故M点的纬度为60°,AD错误。图乙中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为远日点,是7月初,B正确,C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读下图,回答问题。(12分)
(1)此图为____半球的俯视图。
(2)甲地位于乙地的____方。
(3)图中晨线是____,昏线是________。
(4)A、B、C、D、E四点的线速度由大到小顺序为____。
(5)若C点地方时为18点,E点的地方时为____时,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时。
(6)D点地理坐标为____。
【答案】(1)南
(2)东
(3) 弧AB 弧BC
(4)A=C>D>B=E
(5) 12 2
(6)(23°26′S,135°W)
【分析】本题以冬至日光照图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详解】(1)图中90度经线应为东经,可知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因此该图为南半球的俯视图。
(2)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由地球自转方向可以确定,甲在乙的正东方向。
(3)沿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反之为昏线,可以确定弧AB为晨线,弧BC为昏线。
(4)地球的自转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五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E。
(5)E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可知90°E地方时为0时,北京时间为2时。
(6)D点所在经线与45°E相对,应为135°W,位于南回归线上,因此D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135°W)。
27.(2022·高二校考单元测试)读“经度与纬度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全球既位于东半球又属于西经度的经度范围是____,既位于西半球又属于东经度的经度范围是____。
(2)写出北京的地理坐标____,若此时为北京时间12月20日18:00,求此时该日占全球比例____。
(3)分别写出北京以地心、地轴为对称点(轴)的地理坐标。____、____。
(4)地球上某点甲,它的北侧是热带,南侧是亚热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
(5)一架飞机从北京飞往格林尼治最短航线飞行方向为____,若飞机以每小时555km的速度由北京飞往赤道,期间约需要____小时。
【答案】(1) 20W向东至0° 160°向东至180°
(2) (40°N,116°E) 11/12
(3) (40°S,64°W) (40°N,64°W)
(4)(23°26′S,160°E)
(5) 先向西北再向西南方向 8
【分析】本大题以经度与纬度图为材料,涉及经纬度的应用、日界线、最短航线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东西半球划分确定答案,20°W向东过0°经线到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过180°经线到160°E为西半球,所以可知既位于东半球又属于西经度的经度范围是20°W向东至0°经线,既位于西半球又属于东经度的经度范围是160°E向东至180°经线。
(2)北京的地理坐标为(40°N ,116°E),若此时为北京时间12月20日18:00,则0时位于西十区(150°W),日期为12月20日,因此西十区往东至东西十二区为新一天的范围,跨度为330°,因此该日占全球比例为11/12。
(3)北京的地理坐标为(40°N ,116°E),故北京以地心为对称点的坐标,纬度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经度和为180°,东西经相反,为(40°S,64°W);关于地轴对称点的坐标,纬度与北京相同,经度和为180°,东西经相反,为(40°N,64°W)。
(4)热带和亚热带的界线是回归线,而南回归线北侧是热带,南侧是亚热带。东西半球的界线是20°W、160°E,而160°E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的坐标是(23°26′S,160°E)。
(5)从图中看,格林尼治大致位于(50°N,0°),格林尼治位于北京的西北方向,两地同在北半球中纬度,两地之间最短大圆弧段最高点的纬度高于两地,因此一架飞机从北京飞往格林尼治最短航线飞行方向为先西北后西南;北京的地理坐标为(40°N ,116°E),纬差1°≈111千米,故若飞机以每小时555 km的速度由北京飞往赤道,需要跨越40°纬度,期间约需要40×111÷555=8小时。
28.(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在图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在④位置的地球上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地球位于②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日期为________,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________。
(3)下表北京地区连续三天日出日落时间读表可推断这三天地球运行在图中________段(填字母),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半球,
向________(方向)移动。其间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范围________(扩大、缩小)。
日期 ① ② ③
日出时间 7:05 7:07 7:08
日落时间 16:55 16:54 16:53
(4)在②位置,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并画一条直线表示黄道面,并标出黄赤交角。
(5)c时段,地球公转速度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案】(1)画图时注意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昼夜半球时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的关系
(2) 北回归线/23°26′N 6月22日前后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3) c 南 南 扩大
(4)画图时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逆时针;黄道平面与地面平行,且与赤道的夹角为23°26′。
(5)公转速度变化:逐渐变快。原因:越来越接近近日点
【分析】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详解】(1)由地轴右倾及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关系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地球的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当图中地球位于④位置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极圈及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昼夜半球时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如下图所示:
(2)由地轴右倾及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关系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图中地球位于②位置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 26 N。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3)由表可知,北京地区连续三天日出日落时间可知,北京此时昼短夜长,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根据表还可知道,北京的昼长逐日缩短,所以,太阳直射点还在距离北京越来越远,因此,直射点在不断向南回归线靠近,即处于图中的c段。由于直射点的南移,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会逐渐扩大。
(4)由地轴右倾及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关系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图中地球位于②位置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在②位置中,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为逆时针,图中B代表赤道平面,C代表黄道平面,α代表黄赤交角,为23°26′,如下图:
(5)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桥,由于太阳直射点在不断向南移动,且向南回归线靠近,越来越接近近日点,所以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点睛】
29.(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2019年11月29日,李老师从福州(119°E,26°N)出发,前往新疆乌鲁木齐进行为期1个月的支教。李老师乘坐火车经过48小时,12月1日到达乌鲁木齐(88°E,44°N)时,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而此时福州的学生已经在阳光明媚的教室上第二节课。
材料二 李老师在给乌鲁木齐的学生讲到《地球的运动》时,展示了“清华大学的日晷景观图及示意图”(下图)。本校地理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制作了简易的赤道式日晷,如下图所示,用硬纸板折叠一个角度α后分别充当晷面与底座,用细杆垂直穿过晷面中心当作晷针,在晷面上画好全天12个时辰。
材料三 经过为期1个月的支教,李老师于12月30日启程返回福州。下表为“二分二至日前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福州 64° 87° 64° 41°
乌鲁木齐 46° 69° 46° 23°
(1)请你说出12月1日乌鲁木齐与福州日出时间差异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2)简述将制作好的日晷正确放置时的要求。
(3)说出李老师支教期间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1)差异:乌鲁木齐比福州日出时间晚。原因:乌鲁木齐位于福州以西,越往西日出时间越晚;乌鲁木齐比福州纬度高,此时为冬季黑夜时间更长,日出更晚。
(2)日晷的晷针为南北方向,上端指向北极星(或正北方向)(必答);放置的地面要水平,阳光照射无遮挡。
(3)特点: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原因:两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12月1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分析】本大题以清华大学的日晷景观图及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本题需要从经纬度的差异进行分析作答;该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相比于福州而言,乌鲁木齐的纬度更高,昼长更短,夜长更长,日出时间更晚;其次,越往西日出时间越晚,乌鲁木齐和福州两地经度差异较大,乌鲁木齐位置更靠西,日出时间更晚。所以乌鲁木齐比福州日出时间晚。
(2)据材料二读图可知,放置日晷时,日晷的底座平放在地平面,日晷的晷针为南北方向,上端指向北极星(或正北方向);日晷是利用影子来计时的,所以一定要放在阳光无遮挡的地方。
(3)据题意可知,李老师支教时间为11月29日到12月30日,两地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12月1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太阳直射点逐渐远离乌鲁木齐和福州,所以此时段乌鲁木齐和福州的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先减小到冬至日达最小;冬至日后到12月30日,太阳直射点北移,逐渐靠近乌鲁木齐和福州,因此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所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单元测试题(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2021·高二单元测试)如图阴影部分表示2021年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2021年7月8日,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此时,A点的区时是( )
A.7日3时 B.7日6时
C.8日3时 D.8日6时
4.此时,北京时间是( )
A.8日15时 B.8日14时
C.8日20时 D.7日14时
(2021·高二单元测试)照相机位置保持不动,利用长时间曝光技术拍摄的恒星持续移动的轨迹叫星轨,星轨相片即星轨图。下图为我国某天文台观测站拍摄团队拍摄的星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恒星看起来似乎都围绕某颗星体做圆周运动,该星体为( )
A.织女星 B.北极星
C.金星 D.天狼星
6.图中恒星围绕某颗星体做圆周运动的方向是( )
A.逆时针 B.顺时针
C.自西向东 D.自南向北
7.某恒星在拍摄日21:10位于图中a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同一位置的时间最可能是( )
A.21:14 B.21:06 C.21:10 D.22:08
(2020秋·高二单元测试)2019年8月1日,北京某旅行社安排一批旅客乘坐美国联合航空UA889航班直飞旧金山(37°N,122°W)。北京时间8月1日16:15,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向东飞行11小时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飞机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当地时间为( )
A.8月1日0:25 B.8月1日11:15 C.8月2日4:15分 D.8月2日20:15
9.UA889航班在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 )
A.日期加一天 B.区时加一时 C.日期减一天 D.区时减一时
(2021·高二单元测试)圆形地球同步轨道又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在这样的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将始终位于赤道某地的上空,相对于地球表面是静止的。这种轨道卫星的地面高度约为3.6万千米。它的覆盖范围很广,利用均布在地球赤道上空的3颗这样的卫星就可以实现除南北极很小一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0.我国发射地球赤道同步轨道卫星时,运载火箭起飞后通常飞行方向是( )
A.向东南飞行 B.向西南飞行 C.向东北飞行 D.向西北飞行
11.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与赤道上A地相比( )
A.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小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大
C.角速度大、线速度小 D.角速度小、线速度大
(2021·高二单元测试)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165°E晨昏线上空时,当地地方时为8日19 时。完成线面小题。
12.下列四幅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所示的四个地区中,该飞机飞越的是( )
A. B.
C. D.
13.6小时后该飞机到达西六区的芝加哥,到达时芝加哥的区时是( )
A.8日14时 B.9日2时 C.9日20时 D.8日8时
(2022·高二单元测试)每天日出时刻,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2021年国庆节当日,多达十几万名群众在现场观看升旗仪式。完成下面小题。
14.国庆节当日的升旗时间(北京时间)最接近( )
A.4:00 B.6:00 C.8:00 D.10:00
15.请问国庆节当日太阳日出时旗杆的影子所在的方位(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022·高二单元测试)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可调节。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应保持正午太阳光与集热板垂直,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90°-H,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6.江苏省一年中调节杆高度最小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17.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期间(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B.江苏日出方位不变
C.江苏省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D.江苏省正午楼房的影长逐渐增大
(2022·高二单元测试)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选择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发晚,周边地区环境优美 B.临海洋,海上交通运输便利
C.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快 D.人口少,便于保密安全性强
19.火箭发射时( )
A.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B.海口昼短夜长
C.北极昼渐短夜渐长 D.北京日影朝向东北
(2022·高二单元测试)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中PQ为地轴,MN为黄道平面,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当太阳直射点由H移至N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 B.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减慢
C.极昼范围扩大,极夜范围缩小 D.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22.如果黄赤交角增大1°,那么地球上五带范围的变化是( )
A.北寒带范围变大1° B.南温带范围缩小1°
C.热带范围变大1° D.各带范围不变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2016年11月,中国“二十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
23.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春分到清明 B.夏至到小暑 C.秋分到寒露 D.冬至到小寒
24.家住济南某小区的学生发现,日出时小区停车场内大树(如前页右图所示)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下列时段中,日出时树影的指向由A场地逐渐向B移动的是( )
A.小满到大暑 B.白露到寒露 C.小雪到小寒 D.雨水到清明
25.(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完成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30°7月 B.60°7月 C.60°1月 D.30°1月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读下图,回答问题。(12分)
(1)此图为____半球的俯视图。
(2)甲地位于乙地的____方。
(3)图中晨线是____,昏线是________。
(4)A、B、C、D、E四点的线速度由大到小顺序为____。
(5)若C点地方时为18点,E点的地方时为____时,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时。
(6)D点地理坐标为____。
27.(2022·高二校考单元测试)读“经度与纬度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全球既位于东半球又属于西经度的经度范围是____,既位于西半球又属于东经度的经度范围是____。
(2)写出北京的地理坐标____,若此时为北京时间12月20日18:00,求此时该日占全球比例____。
(3)分别写出北京以地心、地轴为对称点(轴)的地理坐标。____、____。
(4)地球上某点甲,它的北侧是热带,南侧是亚热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
(5)一架飞机从北京飞往格林尼治最短航线飞行方向为____,若飞机以每小时555km的速度由北京飞往赤道,期间约需要____小时。
28.(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在图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在④位置的地球上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地球位于②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日期为________,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________。
(3)下表北京地区连续三天日出日落时间读表可推断这三天地球运行在图中________段(填字母),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半球,
向________(方向)移动。其间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范围________(扩大、缩小)。
日期 ① ② ③
日出时间 7:05 7:07 7:08
日落时间 16:55 16:54 16:53
(4)在②位置,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并画一条直线表示黄道面,并标出黄赤交角。
(5)c时段,地球公转速度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29.(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2019年11月29日,李老师从福州(119°E,26°N)出发,前往新疆乌鲁木齐进行为期1个月的支教。李老师乘坐火车经过48小时,12月1日到达乌鲁木齐(88°E,44°N)时,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而此时福州的学生已经在阳光明媚的教室上第二节课。
材料二 李老师在给乌鲁木齐的学生讲到《地球的运动》时,展示了“清华大学的日晷景观图及示意图”(下图)。本校地理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制作了简易的赤道式日晷,如下图所示,用硬纸板折叠一个角度α后分别充当晷面与底座,用细杆垂直穿过晷面中心当作晷针,在晷面上画好全天12个时辰。
材料三 经过为期1个月的支教,李老师于12月30日启程返回福州。下表为“二分二至日前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福州 64° 87° 64° 41°
乌鲁木齐 46° 69° 46° 23°
(1)请你说出12月1日乌鲁木齐与福州日出时间差异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2)简述将制作好的日晷正确放置时的要求。
(3)说出李老师支教期间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