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单元测试题(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高一单元测试)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土层之上、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答案】1.A 2.D
【分析】1.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地貌,A正确。流水沉积形成流水堆积地貌;岩层挤压易形成褶皱等地质构造;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地貌等;BCD错误。故选A。
2.由所学知识可知,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分布广泛,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多的地区植被以草原为主,故是否有如图的“蘑菇沙漠”地貌要取决于其自然环境特征,不一定是风蚀蘑菇,C错误,干旱地区植被稀疏,风力作用明显,容易形成“蘑菇沙漠”,D正确。湿润、半湿润地区往往形成流水地貌,AB错误。故选D。
【点睛】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往往分布在较干旱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砂石,侵蚀力强,故岩石下部首先被侵蚀,形成风蚀蘑菇。
3.(2022·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某大洲局部区域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导致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
【答案】C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南美洲西南部,那里曾经是南半球冰川发育的地方。冰期时冰川从安第斯山脉受重力影响下滑运动,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不断摩擦海岸,形成冰川槽谷;当气候变暖、冰期结束,冰川退缩,这些被摩擦切割的海岸就会因为地势相对低洼被海水淹没,出现海岸线破碎地形,C正确。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与海浪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无关,ABD错误。故选C。
(2022·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赤道地区 B.中纬地区 C.高纬地区 D.高山地带
5.该地当日最有可能的天气特征为( )
A.雷雨大风冰雹天气 B.烈日高温酷暑天气
C.潮湿闷热无风天气 D.雪虐风饕地冻天气
6.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大气成分 C.气象条件 D.纬度
【答案】4.B 5.A 6.B
【解析】4.对流层的厚度整体由赤道地区向两极递减,高度范围在7km~17km间变动,根据本题图中表达出来的对流层厚度约为12km,推测其最有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B对,AC错。而对于高山地带,试题没有充分的信息确定其地表地形特征,D错。故选B。
5.根据对流层内的温度垂直变化,由地表25℃降至对流层顶的-70℃左右,由此可推测出该时该地的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8.75℃/km,这一垂直递减率远远高于对流层的平均递减率6℃/km,故推测其可能对应为强对流天气特征,雷雨大风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A对。故选A。
6.A、B两层分别为对流层和平流层,两层因距地表远近的巨大差异而导致大气成分明显不同,尤其是各层所含的温室气体成分的差异导致热源与大气温度结构的不同。对流层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等,使得地面成为直接热源,进而导致对流层内温度垂直递减。平流层中因距离地表较远,二氧化碳等含量已经极低,而臭氧含量明显增加,臭氧因主要吸收短波波段辐射,使得太阳辐射成为这一层次大气的主要热源,故而该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增。所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成分,B对。故选B。
【点睛】对流层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有所不同,纬度越低对流层高度越高,同一地点夏季对流层高度高于冬季。
7.(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图为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根据图示信息,甲地风向指示正确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向左偏转一个锐角。图中A箭头与等压线垂直,应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对于A箭头向左偏一个锐角的箭头只有B箭头,因此图中B箭头应表示甲地的风向,C箭头与风向垂直指向左,应表示地转偏向力,D箭头与风向相反,应表示摩擦力。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8.(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下图示意江淮地区的一个池塘,一垂钓者发现,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一天之中池塘边仍然清风阵阵。读图,该地夏季晴天的中午吹东北风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详解】该地夏季晴天的中午池塘气温较低,是高压区,周围陆地是低压区,风由池塘吹向岸,江淮地区位于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右偏,吹东北风的地点是④,D正确。①吹西北风,②吹西南风,③东南风,ABC错误。故选D。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数字代码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①----地面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④----大气逆辐射 D.⑤----地面辐射
10.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11.我国西北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②辐射弱 B.白天①辐射弱,夜晚③辐射强
C.白天④辐射弱,夜晚②辐射弱 D.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③辐射弱
【答案】9.D 10.D 11.D
【分析】9.从图中可看出,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错误;②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B错误;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C错误;⑤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D正确。故选D。
10.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即⑤较小,同时因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③小,D正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对流层大气不是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升温的,所以气温低与②关系不大,AB错误;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对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11.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主要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及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我国西北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昼夜温差明显较大,主要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即白天①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即③弱,使得夜晚气温较低,所以昼夜温差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分三个阶段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022·高一单元测试)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地区水循环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风能地球内能 B.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
C.风能、地球重力能 D.太阳辐射能、地球重力能
13.若图示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则( )
A.①增多 B.②增多 C.④增多 D.⑥增多
14.给陆地带来大量水资源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⑥ B.②③ C.④⑤ D.⑤⑥
【答案】12.D 13.C 14.B
【分析】12.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使水蒸发,风将水汽从海洋输往陆地冷凝,在地球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降雨,同时在地球重力的作用形成地表径流和下渗成为地下径流流入海洋,其中风也是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图示地区的水循环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若图示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会导致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减少,⑥表示的地下径流减少,D错误;④表示的地表径流增加,C正确;森林被大量砍伐对①表示的海洋上的蒸发和②表示的水汽输送无影响,AB错误。故选C。
14.从图中可看出,①是海洋水汽蒸发,②是海洋水汽向陆地输送,③是陆地降水,④是地表径流,⑤是下渗,⑥是地下径流。其中给人类带来大量水资源的水循环环节是通过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降水,即②和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改变地表径流: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围湖造田等改变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雨季对地下水回灌,工程建设等;3、影响局部降水:如人工降雨;4、影响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容易造成城市内涝。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水面蒸发,指水面的水分从液态转化为气态逸出水面的过程。其影响气象条件,如太阳福射、气温、温度、风速等:另一类是水体自身的因素,如水体表面而积、水深、水质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气温升高时,水面蒸发量也相应增加。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世界不少地区水面蒸发量却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不少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 )
A.大气湿度逐渐降低 B.水体面积逐渐变少
C.大气云量逐渐减小 D.大风天气逐渐增多
16.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这会使( )
A.区域水循环变活跃 B.农作物收获期延后
C.农业干旱得到缓解 D.农作物收获期提前
【答案】15.B 16.C
【分析】15.大气湿度降低,蒸发能力增强,蒸发量会增加,A错误;水体面积减少,蒸发量会减少,B正确;云量减小,太阳辐射增强,蒸发量会增加,C错误;大风天气增多,蒸发量会增加,D错误;故选B。
16.水面蒸发量下降会使土壤的水分得以保留增多,农业干旱得到缓解,C正确;蒸发量的下降会导致区域水循环减弱,A错误;农作物收获期主要受热量影响,蒸发量的下降对其影响不大,BD错误;故选C。
【点睛】水循环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和地理条件两方面的因素。气象条件一般指风向、风速、湿度、温度以及大气环流,地理条件一般指地形、土壤、地质、植被。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下图示意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能正确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5°N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特点及其成因是( )
A.密度高—一海水温度高,盐度低 B.密度低一一海水温度低,盐度高
C.密度高一一海水温度低,盐度低 D.密度低一一海水温度高,盐度低
【答案】17.A 18.D
【解析】1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①正确,A正确;②曲线变化不符合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变化规律,B错误;③曲线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是大洋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变化规律,④曲线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为大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规律,BCD错误。故选A。
18.读图可知,5°N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低,原因是海水温度高,盐度低,因此密度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1、大西洋的60°N盛行北大西洋暖流,暖流增温下海水蒸发大,海水盐度偏高。而60°S是西风漂流属于直流,寒流,且近南极洲大陆,冰盖冰山等广布,势必蒸发微弱,海水盐度偏低。2、大洋表层平均盐度则是60°N低于60°S,影响因素则主要是陆地径流汇入。
19.(2019·高二单元测试)读海洋水温随纬度和深度变化曲线图,完成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热容量 B.大气环流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太阳辐射
【答案】D
【详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线①表示海洋水温随深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表层水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变化剧烈,随深度的增加,受太阳辐射和表层热量传导、对流的影响小;②曲线是海洋表面水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海洋表层水温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影响,从低纬向两极海洋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小;因此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D正确。海水热容量在不同的纬度是一样的,A错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的是海洋和陆地间的温差,C错误。大气环流主要影响的是降水的分布,对气温的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D。
【点睛】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某地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从地面垂直向下,土壤垂直分层顺序正确的是( )
A.有机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 B.有机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
C.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D.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腐殖质层、母质层
21.图中甲层颜色较浅,是因为( )
A.有机层有机质分解多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多
C.母岩层风化碎屑物多 D.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多
22.土壤中的许多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其影响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20.C 21.B 22.C
【分析】20.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位于地表;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位于有机层之下;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位于腐殖质层之下;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位于淋溶层之下;母质层是指土层下部的层次,是未经受土壤发育过程的显著影响的土壤母质。从地面垂直向下,土壤垂直分层顺序正确的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图中最下方是母质层,其上应为淀积层,甲位于淀积层之上,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甲应为淋溶层。图中甲层是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B正确。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A错误。母岩层位于最下部,对淋溶层颜色较浅影响不大,C错误。有机层枯枝落叶多,D错误。故选B。
22.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C正确。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气候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地形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但成土母质、气候、地形不是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的影响因素,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垂直分层
(2020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2020年3月15日同一时刻拍摄于我国某城市东西向八车道街道的景观图。街道两侧为2019年年底按同一要求移植过来的樟树,樟树是亚热带地区的优势树种,图中显示拍摄当日,街道一侧樟树已在原来光秃的树枝上长出了一簇簇新叶,另一侧樟树则新叶鲜见。据此完成下列题。
23.图中樟树树枝“原来光秃”的直接原因是( )
A.人为修剪 B.风力大 C.冬季低温 D.降水少
24.造成图中街道两侧樟树生长状况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种植时间 B.夜间气温 C.樟树品种 D.白天光照
25.图中景观图片拍摄的角度与拍摄时间,可能是( )
A.朝西,上午 B.朝西,下午 C.朝东,上午 D.朝东,下午
【答案】23.A 24.D 25.A
【分析】23.结合材料分析,樟树作为亚热带优势树种,是典型的常绿树,因此不会因为风力达、冬季低温、降水较少等自然落叶,B、C、D错误;最可能的原因是为了减少移植后树体的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苗木工人在移植时会剪掉树体的枝叶,A正确。故选A。
24.结合材料分析,根据“按同一要求移植过来的樟树”判断,A错误;街道两侧,夜间气温、土壤湿度不会有太大差别,B、C错误;该街道为东西走向,由图可知,白天,街道南侧樟树受道旁较为高大建筑物的遮挡,正午前后得不到阳光的照射,但由于街道比较宽敞,其南侧建筑物的影子不会遮挡街道北侧的樟树,故两侧樟树生长的光照条件有较大差异,从而造成了生长状况的差异,D正确。故选D。
25.结合上题分析,南侧建筑物的影子不会遮挡街道北侧的樟树,可以看出樟树新叶较多的一侧朝向朝南,位于街道北侧,由此确定日影朝向西北,太阳位于东南天空,故时间为上午,拍摄角度是朝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局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需要充分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下图为浙江省和海岸地貌示意图。
材料二:海岸类型有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再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特征,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
(1)图中浙江省A处为泥质海岸、B处为基岩海岸,其中形成A处海岸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作用,形成B处海岸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作用。
(2)岬角(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向海突出,常形成海蚀柱、海蚀拱桥等。结合图文材料,简述海蚀柱的形成过程。
【答案】(1) 流水沉积 海水侵蚀
(2)岬角处岩石性质及其结构不同,在海水侵蚀作用下,两侧形成海蚀洞;随着海水的进一步侵蚀,岬角两侧海蚀洞被蚀穿而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形成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即海蚀柱。
【分析】本题考查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A处为泥质海岸,主要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B处为基岩海岸,在海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由材料可知海蚀柱是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的。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岬角,其两侧受海水的强烈侵蚀,形成海蚀洞。海水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最后海蚀拱桥发生崩塌,就形成了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即海蚀柱。
【点睛】
27.(2022·高一单元测试)“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2分)
(1)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____(单项选择题)。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2)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单项选择题)。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3)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试比较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
(4)在下图中补充完整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
【答案】(1)A
(2)C
(3)自北向南(北风)。流入区:气温高;气压低。流出区:气温低;气压高
(4)如图所示:
【分析】本题以“穿堂风”的相关材料为载体,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白天,屋前的石质地面升温快,形成低压,山林升温速度慢,气温较低,形成高压,是下沉气流,所以近地面气流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形成穿堂风,该地理原理是下垫面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运动,符合热力环流的原理,A正确;温室效应主要是空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增强,最终导致气温升高的现象;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人为废热的排放,使得城市气温较郊区高的现象;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太阳短波辐射先使地面升温,之后地面长波辐射又使大气升温的过程。“穿堂风”的形成原理与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大气的受热过程等不符合。故选A。
(2)白天,石质地面升温快,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山林升温速度慢,气温较低,房屋前后的温差较大,有利于穿堂风的形成,C正确;石质地面可以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但这不是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A错;增加了湿度使得白天石质地面升温变慢,房屋前后温差减小,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B错;石质地面能够起到“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的作用,但这不是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增强穿堂风,主要在于增大房屋前后的昼夜温差),D错。故选C。
(3)根据图中方向指示信息可知,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自北向南;流入区为石质地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流出区为山林,气温相对较低,气压相对较高。
(4)夜晚,石质地面降温快,气温低,是下沉气流,气压高;山林气温相对较高,是上升气流,气压相对较低,近地面空气由石质地面流向山林,高空气流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图中环流呈顺时针,如下图:
【点睛】
28.(2022·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从祁连山发源的河流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绿洲。近年来,祁连山地区出现农业用水不当、违法开矿办厂等现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图为祁连山及周围地区地理环境示意图。
(1)分析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的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祁连山地区农业用水不当可能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
【答案】(1)深居内陆,周围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祁连山多冰川。
(2)河流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断流),注入湖泊水量减少,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植物缺水死亡,生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加重;土壤盐碱化加重等。
【分析】本题考查祁连山成为湿岛的原因及其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影响,考查对地理原理的应用。
【详解】(1)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的原因可以从祁连山周围地区气候干旱和祁连山自身湿润两方面来分析。由材料可知,祁连山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周围沙漠广布;祁连山高大的山体发育了诸多雪山和冰川,是一个巨大的淡水库,更是西部干旱地区河水的主要来源地;祁连山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相对较多;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形成祁连山水系,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绿洲,所以,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
(2)河流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河流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在强烈的蒸发和下渗作用下,湖泊面积萎缩,从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植物枯死,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物减少,土地荒漠化会加重;灌区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等。
【点睛】
29.(2022·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的土壤类型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土壤的形成是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试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1)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
(3)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分析】本题以土壤野外实习为情境,识别土壤的类型,分析气候、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训练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1)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发现土壤“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可判断为红壤,该区域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考查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从气温上看,该地纬度较低,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较低;从降水上看,该地降水量较大,地表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随水流失多,所以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3)考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植物可以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所以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还可以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单元测试题(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高一单元测试)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土层之上、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3.(2022·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某大洲局部区域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导致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
(2022·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赤道地区 B.中纬地区 C.高纬地区 D.高山地带
5.该地当日最有可能的天气特征为( )
A.雷雨大风冰雹天气 B.烈日高温酷暑天气
C.潮湿闷热无风天气 D.雪虐风饕地冻天气
6.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大气成分 C.气象条件 D.纬度
7.(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图为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根据图示信息,甲地风向指示正确的是( )
8.(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下图示意江淮地区的一个池塘,一垂钓者发现,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一天之中池塘边仍然清风阵阵。读图,该地夏季晴天的中午吹东北风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数字代码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①----地面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④----大气逆辐射 D.⑤----地面辐射
10.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11.我国西北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②辐射弱 B.白天①辐射弱,夜晚③辐射强
C.白天④辐射弱,夜晚②辐射弱 D.白天①辐射强,夜晚③辐射弱
(2022·高一单元测试)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地区水循环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风能地球内能 B.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
C.风能、地球重力能 D.太阳辐射能、地球重力能
13.若图示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则( )
A.①增多 B.②增多 C.④增多 D.⑥增多
14.给陆地带来大量水资源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⑥ B.②③ C.④⑤ D.⑤⑥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水面蒸发,指水面的水分从液态转化为气态逸出水面的过程。其影响气象条件,如太阳福射、气温、温度、风速等:另一类是水体自身的因素,如水体表面而积、水深、水质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气温升高时,水面蒸发量也相应增加。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世界不少地区水面蒸发量却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不少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 )
A.大气湿度逐渐降低 B.水体面积逐渐变少
C.大气云量逐渐减小 D.大风天气逐渐增多
16.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这会使( )
A.区域水循环变活跃 B.农作物收获期延后
C.农业干旱得到缓解 D.农作物收获期提前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下图示意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能正确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5°N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特点及其成因是( )
A.密度高—一海水温度高,盐度低 B.密度低一一海水温度低,盐度高
C.密度高一一海水温度低,盐度低 D.密度低一一海水温度高,盐度低
19.(2019·高二单元测试)读海洋水温随纬度和深度变化曲线图,完成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热容量 B.大气环流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太阳辐射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某地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从地面垂直向下,土壤垂直分层顺序正确的是( )
A.有机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 B.有机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
C.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D.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腐殖质层、母质层
21.图中甲层颜色较浅,是因为( )
A.有机层有机质分解多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多
C.母岩层风化碎屑物多 D.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多
22.土壤中的许多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其影响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020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2020年3月15日同一时刻拍摄于我国某城市东西向八车道街道的景观图。街道两侧为2019年年底按同一要求移植过来的樟树,樟树是亚热带地区的优势树种,图中显示拍摄当日,街道一侧樟树已在原来光秃的树枝上长出了一簇簇新叶,另一侧樟树则新叶鲜见。据此完成下列题。
23.图中樟树树枝“原来光秃”的直接原因是( )
A.人为修剪 B.风力大 C.冬季低温 D.降水少
24.造成图中街道两侧樟树生长状况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种植时间 B.夜间气温 C.樟树品种 D.白天光照
25.图中景观图片拍摄的角度与拍摄时间,可能是( )
A.朝西,上午 B.朝西,下午 C.朝东,上午 D.朝东,下午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下图为浙江省和海岸地貌示意图。
材料二:海岸类型有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再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特征,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
(1)图中浙江省A处为泥质海岸、B处为基岩海岸,其中形成A处海岸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作用,形成B处海岸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作用。
(2)岬角(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向海突出,常形成海蚀柱、海蚀拱桥等。结合图文材料,简述海蚀柱的形成过程。
【答案】(1) 流水沉积 海水侵蚀
27.(2022·高一单元测试)“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2分)
(1)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____(单项选择题)。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2)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单项选择题)。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3)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试比较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
(4)在下图中补充完整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
28.(2022·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从祁连山发源的河流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绿洲。近年来,祁连山地区出现农业用水不当、违法开矿办厂等现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图为祁连山及周围地区地理环境示意图。
(1)分析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湿岛的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祁连山地区农业用水不当可能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
29.(2022·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的土壤类型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土壤的形成是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试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