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题(提分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题(提分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3 23:29:4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题(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1·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2.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三级天体系统 B.图中①为金星
C.小行星带位于②行星右侧 D.小行星带位于①行星左侧
【答案】1.A 2.D
【分析】1.结合太阳系八大行星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为火星,②为金星。相比于火星和金星而言,地球的大气层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有利于生命的繁衍,A正确。金星距离太阳更近,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且强烈的太阳辐射、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等不利于生命的繁衍,BD错。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并不是地球具备生命的基本条件,C错。故选A。
2.图中表示行星绕太阳公转,因此只有太阳系,A错。①为火星,②为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公转轨道与木星公转轨道之间,即位于①行星的左侧,D正确,BC错。故选D。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远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天体M可能是( )
①水星②火星③天王星④金星⑤木星⑥土星⑦海王星
A.②⑥ B.④⑤ C.③⑦ D.①④
4.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运动的( )
A.共面性 B.同向性 C.近圆性 D.同质性
5.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②没有坚硬的地表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D 4.B 5.C
【分析】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据图可看出,M天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之内,可知M天体可能为水星和金星,①④正确,②③⑤⑥⑦错误,所以D项的①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4.据图可看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是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图中两个箭头的方向相同,所以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运动的同向性,B正确,图中箭头并未体现出共面性和近圆性,AC错;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并没有同质性这个特征,D错误。故选B。
5.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是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的存在,所以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①正确;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③正确;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与坚硬的地表无关,②错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被称为类地行星,体积和质量与地球相差不大,④错误。C项的①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7年10月4日中秋夜20点左右,一道火光划过云南香格里拉县城西北40千米处的德钦县上空,后经证实,这是一枚自太空坠落的“火流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自太空坠落的“火流星”一般多属于( )
A.行星 B.小行星 C.恒星 D.卫星
7.火星探测项目是我国继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之后又一个重太空间探索项目,我国火星探测器预计在2020年上天。火星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了(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答案】6.B 7.A
【分析】6..自太空坠落的“火流星”一般多属于小行星,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摩擦燃烧,形成“火流星”,多数在大气层中烧尽,B正确。恒星是由气体组成,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自身不能发光,近似球状的天体;卫星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故选B。
7.火星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便与火星组成火卫系统,脱离了地月系,但仍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故选A。
【点睛】流星体是指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大大小小的尘埃和固体块,当它们临近地球时,受地球引力作用,有些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大多燃烧化为灰烬,少数残体落到地面,叫做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叫陨铁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巴厘岛阿贡火山自2018年6月27日晚开始持续喷发,喷发的火山烟尘高达2500米以上,形成壮观的火山烟柱。下图示意火山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9.②与③交界处的地方是( )
A.内核 B.古登堡界面
C.莫霍界面 D.外核
【答案】8.B 9.B
【分析】8.结合学过的知识,右图中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外核,④是内核,一般认为岩浆的源地位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B正确,自然排除ACD。故选B。
9.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②是地幔,③是外核,故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
10.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1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10.B 11.C 12.B
【分析】10.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故选B。
11.地球的圈层结构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在景观图中,花草树木属于生物圈,C正确。瀑布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大气属于大气圈。故选C。
12.图中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并非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图中的各圈层相互联系,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图中的各圈层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C错误。瀑布的形成涉及的能量有太阳辐射能,也有重力势能,D错误。故选B。
【点睛】黄果树瀑布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水圈,如瀑布景观。有岩石圈,瀑布所在的陡崖,地表岩石等属于岩石圈。地表的植物属于生物圈。地表有大气,属于大气圈。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8年9月26日01时15分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13.此次地震震源在( )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 D.地核
14.地震发生时,在荣县附近湖泊中乘船游览的人们感觉到(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13.A 14.B
【分析】13.地壳为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大陆地壳平均深度约为33km,该地震的震源深度5千米,应位于地壳,A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上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地核位于地面2900千米以下,BCD错误,故选A。
14.横波只能通过固态,会左右摇晃;纵波固态、液态、气态均可传播,会上下颠簸。海洋上的渔民,只能感受到纵波,因此船只上下颠簸剧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地震波的相关知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都有不同烈度。纵波传播速度8-14KM/S,横波传播速度4-7KM/S。
(2020·高一单元测试)据英国《太阳报》12月7日报道,近日,非洲南部地区正受毁灭性的干旱,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已经逐渐变成了一条令人悲伤的涓涓细流,如图为12月4日拍摄的维多利亚瀑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15.C 16.B
【分析】15.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其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生物,对应的是树木花草,C正确。瀑布、岩石、大气均不属于生物,A、B、D错误。故选C。
16.图中各圈层中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图中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C错误;该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2021·高一单元测试)下图示意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爬行动物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18.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
A.极地冰盖面积缩小 B.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海岸线变短 D.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
【答案】17.B 18.D
【分析】17.爬行动物时代是中生代,由图示可知,该时代平均温度比现代暖,平均降水比现代干;气候总体特点是暖干。选B正确。
18.由图示可知,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显冷湿,温度低极地冰盖面积扩大;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下降;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变大,全球海岸线变长;海平面下降、陆地间形成冰桥,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选D正确。
【点睛】第四纪冰期对全球的影响是显著的。
①大面积冰盖的存在,全球海平面大幅下降。
②冰期时的大冰盖厚,使地壳的局部承受着巨大压力而缓慢下降。
③冰期改变了全球气候带的分布,大量喜暖性动植物种灭绝。
(2021秋·高一单元测试)2015年初,科学家宣布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能够主动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
20.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
A.恐龙 B.藻类 C.被子植物 D.三叶虫
【答案】19.B 20.D
【分析】试题考查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19.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正确。由材料可知,图示时期为古生代末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新生代为哺乳动物繁盛,C错。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才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
20.由材料可知,图示时期为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为三叶虫,D正确。恐龙为中生代生物,A错。藻类为元古代生物,B错。被子植物为新生代生物,D错。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  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从地质年代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有关地球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时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
B.中生代是主要的成煤时期
C.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
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
22.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
B.在生命出现以后,生物对地球表层的发展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C.地球上生命的进化经过了从陆地到海洋,又从海洋到陆地的螺旋式的进化
D.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21.B 22.C
【解析】21.新生代时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故A错,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主要的成煤时期,故B正确,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蕨类陆上孢子植物→裸子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演化,故C错,动物界经历了由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故D错。所以选B。
22.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后,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形成了原始界膜,后来当开始了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值后原始生命就诞生了,故A正确,地球上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故B正确,地球上生命的进化经过了从海洋到陆地,又到全球的进化,故C错,因为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制造氧气,这使生物能够生存,为生物体提供物质和能量,使生物体不断进化,故D正确,本题让选择错误答案,故选C。
23.(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A.物理演化过程 B.化学演化过程
C.生物演化过程 D.大气演化过程
【答案】B
【详解】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生命出现后出现了有机进化,据此选B。
(2019秋·高一单元测试)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4.有关在上天的过程中所经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圈层只是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B.该圈层中没有生物生存
C.该圈层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
D.该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减
25.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
B.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答案】24.D 25.B
【分析】考点定位:地球圈层结构。
24.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的系统,A错;大气圈的底部有生物的生存,B错;大气圈是连续的,C错;大气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减,D正确。
25.地需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各圈层不相同,说明各圈层的密度是不均匀的,A错;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B正确;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是地幔的软流层,C错;自地表至软泥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D错。
【点睛】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高一单元测试)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D表示____。按结构特征,它们都属于____行星。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向____,呈____时针方向运动。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什么?
【答案】(1) 金星 火星 类地
(2) 西 东 逆
(3)A
(4)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分析】本题太阳系示意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太阳系行星的分布、特点及生命存在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B表示水星,D表示火星:按结构特征,水星和火星均属于类地行星。
(2)按运动特征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西向东绕日公转,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3)若地球在H行星轨道上运行,日地距离太过遥远,获得太阳辐射大大减小,将会变为寒冷的冰球,A正确,B错误:地球的大气层主要和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有关,大气层并不会消失;同时,地球的体积也并不会变小,CD错。故选A。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主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以及液态水。该图显示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适宜,地球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无法反映地球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以及液态水等条件。
27.(2021秋·高一单元测试)读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城市地区 年平均日照时数/h 地理纬度
南京 2182.4 32°04'N
上海 1986.1 31°09'N
重庆 1211.3 30°40'N
杭州 1902.1 30°20'N
宁波 2019.7 29°54'N
拉萨 3005.1 29°43'N
(1)描述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4186J·cm-2的曲线的走向特点,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2)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异,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说出表中所列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东部地区呈东西走向,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而西南地区呈南北走向,受地形地势影响。
(2)西侧高于东侧。西侧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辐射总量多;东侧反之。
(3)拉萨。拉萨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较多。
【分析】本题以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情境,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差异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读图可知,年太阳总辐射量120×4186J·cm-2的曲线的东段,在东部地区,大致呈东西走向,与纬线延伸方向较一致,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该曲线的西段,在西南地区,大致呈南北走向,可推测其分布受山脉走向影响,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
(2)读图可知,台湾岛中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台湾山脉。岛屿西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东侧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太阳辐射少,所以年太阳辐射总量西侧高于东侧。
(3)读表格,表中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是拉萨。拉萨所在纬度较低,海拔高,日出时间比海拔低处较早,日落时间较晚,白昼时间较长;空气稀薄,云量少,阴雨天气少,日照时数多。
【点睛】
28.(2022·高一单元测试)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火山喷发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
(2)D表示____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B的速度____,该处称为____界面,其上下物质状态分别为____和____。
(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左右摇晃
【答案】(1) 横 纵
(2) 莫霍 地壳
(3) 下降 古登堡 固态 液态
(4)A
(5)A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和火山喷发图为材料,设置了四个小题,涉及到地震波速度、地球内部圈层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中传播,图中A的速度较慢,B的速度较快,因此,A是横波,B是纵波。
(2)图中D大致位于地下平均17千米处,地震波通过这个交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都增大,这个交界面就是地壳与地幔的交界面------莫霍面,图中C代表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3)图中F处大约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中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也迅速降低,这个界面叫古登堡面,因横波能在古登堡面以上传播,不能在古登堡面以下传播,因此古登堡面以上为固态,以下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4)地震是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能量的,A正确;地球内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B错误;因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快于横波,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C错误;地震发生在海洋中,会发生海啸,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危害,D错误。故选A。
(5)根据地震波纵波速度较快、横波速度较慢这一特征,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首先感受的是纵波,所以让其上下颠簸,然后感受到的是横波,让其左右摇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9.(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下面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2分)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根据图示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2)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
(3)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
(4)A~G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5)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海生藻类时代一陆上孢子植物时代一裸子植物时代一被子植物时代。
(2)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B: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3)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4)A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5)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分析】本大题以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植物演化顺序、生物灭绝事件、成煤时期环境特点地层形成顺序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从图的地质年代与生物的进化可知,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应是从太古代到新生代的变化,太古代为原核细胞生物、元古代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到新生代依次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A为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B为公元前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3)成煤的物质基础是森林,推测成煤时期的特点是气候温暖,森林密布。
(4)有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A层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菊石化石,为结构最简单,分类最低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的化石有哺乳类动物化石,结构最复杂,分类最高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5)地层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化石是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地层中保存有各种化石,它们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从图中可以看出,B和W、F和Y、G和Z,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可推测出属同一年代;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题(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1·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2.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三级天体系统 B.图中①为金星
C.小行星带位于②行星右侧 D.小行星带位于①行星左侧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天体M可能是( )
①水星②火星③天王星④金星⑤木星⑥土星⑦海王星
A.②⑥ B.④⑤ C.③⑦ D.①④
4.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运动的( )
A.共面性 B.同向性 C.近圆性 D.同质性
5.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②没有坚硬的地表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7年10月4日中秋夜20点左右,一道火光划过云南香格里拉县城西北40千米处的德钦县上空,后经证实,这是一枚自太空坠落的“火流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自太空坠落的“火流星”一般多属于( )
A.行星 B.小行星 C.恒星 D.卫星
7.火星探测项目是我国继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之后又一个重太空间探索项目,我国火星探测器预计在2020年上天。火星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了(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巴厘岛阿贡火山自2018年6月27日晚开始持续喷发,喷发的火山烟尘高达2500米以上,形成壮观的火山烟柱。下图示意火山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9.②与③交界处的地方是( )
A.内核 B.古登堡界面
C.莫霍界面 D.外核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
10.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1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8年9月26日01时15分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13.此次地震震源在( )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 D.地核
14.地震发生时,在荣县附近湖泊中乘船游览的人们感觉到(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020·高一单元测试)据英国《太阳报》12月7日报道,近日,非洲南部地区正受毁灭性的干旱,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已经逐渐变成了一条令人悲伤的涓涓细流,如图为12月4日拍摄的维多利亚瀑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2021·高一单元测试)下图示意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爬行动物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18.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
A.极地冰盖面积缩小 B.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海岸线变短 D.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
(2021秋·高一单元测试)2015年初,科学家宣布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能够主动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
20.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
A.恐龙 B.藻类 C.被子植物 D.三叶虫
(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从地质年代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有关地球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时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
B.中生代是主要的成煤时期
C.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
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
22.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
B.在生命出现以后,生物对地球表层的发展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C.地球上生命的进化经过了从陆地到海洋,又从海洋到陆地的螺旋式的进化
D.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3.(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A.物理演化过程 B.化学演化过程
C.生物演化过程 D.大气演化过程
(2019秋·高一单元测试)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4.有关在上天的过程中所经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圈层只是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B.该圈层中没有生物生存
C.该圈层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
D.该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减
25.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
B.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高一单元测试)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D表示____。按结构特征,它们都属于____行星。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向____,呈____时针方向运动。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什么?
27.(2021秋·高一单元测试)读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城市地区 年平均日照时数/h 地理纬度
南京 2182.4 32°04'N
上海 1986.1 31°09'N
重庆 1211.3 30°40'N
杭州 1902.1 30°20'N
宁波 2019.7 29°54'N
拉萨 3005.1 29°43'N
(1)描述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4186J·cm-2的曲线的走向特点,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2)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异,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说出表中所列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28.(2022·高一单元测试)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火山喷发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
(2)D表示____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B的速度____,该处称为____界面,其上下物质状态分别为____和____。
(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左右摇晃
29.(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下面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2分)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根据图示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2)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
(3)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
(4)A~G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5)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