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单元测试题(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18春·甘肃天水·高二天水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图是“沿20°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甲、乙两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B.地形均以高原为主,地势北部高、南部低
C.均为重要的铁矿、锰矿产地
D.气候形成均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2.日本多山且河流众多,其河流特征( )
A.径流量丰富,利于航运 B.濑户内海沿岸的河流径流量最丰富
C.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断流 D.水能丰富,利于发电
(2018秋·全国·高三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哥伦比亚河是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出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脉,西南流经美国,注入太平洋。流域内自西向东依次是海岸山脉、卡斯卡特山脉和落基山脉,均呈南北向穿过该流域,河流落差大,是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在河口处,海潮可上潮220千来。图为哥伦比亚河流域等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哥伦比亚河上游的主要补给水源可能是(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湖泊水 D.地下水
4.哥伦比亚河口处,海潮上溯里程长的原因有( )
①干支流多建大坝,河口处来水量减少②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④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3秋·广东江门·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潜山站位于安徽潜水,属于皖河水系,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平衡影响极大。下图为1960~2010年潜山站河床河底平均高程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皖河流域属于(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半干旱区 D.干旱区
6.河床总体呈下切趋势大致始于( )
A.1970年 B.1991年 C.1997年 D.2000年
7.河床总体呈下切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小 B.采砂活动破坏水沙平衡
C.流域植被覆盖率下降 D.沿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
(2018秋·重庆沙坪坝·高二重庆一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图示意某湖7000年来的湖面变迁状况,该湖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95mm,蒸发量约为1315mm。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面四幅图中最能反映图中PQ一线地形剖面图的是( )
A. B.
C. D.
9.该湖泊变迁最明显的时期是( )
A.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B.距今2700年~20世纪50年代
C.距今5700年~距今2700年 D.距今7000年~距今5700年
(2019秋·高一单元测试)海水中的悬浮物的粒径一般在几至几百微米之间,其数量取决于海水的运动、人类活动的强度以及入海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因素。我国黄海及东海北部大陆架海区是世界上悬浮物浓度最高的区域,显现出悬浮物数量多、质量浓度高、物源丰富多样、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点。如图是该海区春季表层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海域悬浮物质量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流状况复杂
B.季节水温变化大
C.入海河流较多
D.人类活动强度较小
11.关于洋流对悬浮物浓度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流流向与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完全一致
B.洋流④增加悬浮物浓度
C.洋流②对悬浮物浓度增加影响明显
D.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浓度均有影响
(2021·高二单元测试)洋流对调节全球水热平衡起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图中洋流对沿岸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①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上限较高
B.②为暖流,使非洲西海岸温度升高
C.③为暖流,给北美洲带来丰沛降水
D.④为寒流,加剧了南美洲沿岸地区的荒漠化
13.图中渔场的成因是
A.寒暖流交汇 B.水温高 C.上升补偿流 D.水质好
(2023春·河南商丘·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洋流按性质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海域发生了严重的原油泄漏事件,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下图为世界某海域洋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海域的洋流属于寒流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②洋流流经处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单位:摄氏度)
A. B.
C. D.
16.洋流对爱西哥湾原油泄漏海域污染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①洋流影响,圣约瀚斯原油污染严重 B.受④洋流影响,墨西哥湾原油污染物净化加快
C.受③洋流影响,近岸海域污染范围缩小 D.受⑤洋流影响,羟西哥湾原油污染物难以扩散
(2022秋·云南红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洋流为暖流的是( )
A.ab B.ac C.bc D.bd
18.洋流会使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发生变化,能正确表示d洋流的是( )
A. B.
C. D.
(2020春·湖北黄石·高二大冶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018年1月20日,一艘满载着货物的集装箱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中航线驶向鹿特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途中依次经过哪些海峡( )
A.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B.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C.白令海峡、台湾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英吉利海峡、土耳其海峡
D.麦哲伦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20.经过图中M海域时( )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逆水 D.逆风顺水
(2022秋·河南驻马店·高二统考阶段练习)下图为南美洲及附近海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受甲洋流影响,南美洲西海岸( )
A.自然带南北延伸 B.雨林分布面积广
C.渔业资源丰富 D.船只航行速度快
22.乙洋流( )
A.性质为寒流 B.受西风影响大 C.自北向南流 D.为上升补偿流
23.当甲洋流势力异常减弱时( )
A.智利多火山、地震 B.巴西雨林面积扩大
C.东南亚降水增加 D.中国台风活动减少
(2022秋·海南海口·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会引起气候异常。2020年10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在《全球季节性气候更新》中指出,2020年的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预计强度可能为中等到强,并将持续至明年夏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域大气环流正确的是( )
A. B.
C. D.
25.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可能导致( )
A.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差减小 B.我国的台风发生次数减少
C.秘鲁沿岸渔业资源丰富 D.澳大利亚东海岸森林火灾增加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图甲中A、B两地形区的名称。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气候差异。
(3)图甲中的C河段和图乙所示河段都是洪涝多发之地,试分析导致两区域洪涝多发的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
27.(2020·高一单元测试)我国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考察家乡的河流水文状况,并结合所学的水循环原理进行分析。下面是他们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绘成的家乡某河流域特征示意图(图甲)和①②两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径流量年变化示意图(图乙)。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表示图甲中②水文站流量变化曲线的是图乙中的 ,理由是 。
(2)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3)图中④处近年来时有咸潮(枯水期河口海水上溯导致河流水变咸的现象)发生,其发生的季节大多在 季。
(4)图中③⑥处近年来地下水减少,说明与⑤处生态环境的关系。
(5)图中⑦处地下水易受人类污染,说明其自然原因。
28.(2021·高三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中10%最终“归宿”走大海。下图中阴影部分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废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其面积达3.43X105平方米,中心最厚处达30米,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漩涡”。
(1)描述图中“太平洋垃圾漩涡”分布的大致位置。
(2)“垃圾漩涡”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主要原因是什么?
(3)大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4)如何控制该海域“垃圾场”进一步发展?
29.(2021·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大气热力环流。环流强弱的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左图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右图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海温分布图。
(1)简析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的异常降低(拉尼娜现象)对环流强度的影响及原因。
(3)请从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单元测试题(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18春·甘肃天水·高二天水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图是“沿20°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甲、乙两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B.地形均以高原为主,地势北部高、南部低
C.均为重要的铁矿、锰矿产地
D.气候形成均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2.日本多山且河流众多,其河流特征( )
A.径流量丰富,利于航运 B.濑户内海沿岸的河流径流量最丰富
C.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断流 D.水能丰富,利于发电
【答案】1.D 2.D
【解析】1.根据经纬度位置和地形剖面特征判断,甲地形区位于印度半岛,乙地形区位于中南半岛,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位于亚欧板块,A错误。中南半岛以丘陵山地为主,印度半岛中间低,南北较高,B错误。中南半岛是重要的锡矿产地,铁矿和锰矿产量少,C错误。两地均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为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右偏形成,因此两地气候的形成均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D正确。故选D。
2.日本为东亚岛国,中部多山地,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因而河流短小而急促,水量大,水能丰富,利于发电,但不利于航运,A错误、D正确;濑户内海沿岸处于冬季风和夏季风的背风坡,全年降水较少,所以河流径流量少,B错误;日本的河流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气候为具有海洋性特征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所以冬季无断流现象,C错误。故选D。
【点睛】东南亚是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注入印度洋。
(2018秋·全国·高三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哥伦比亚河是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出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脉,西南流经美国,注入太平洋。流域内自西向东依次是海岸山脉、卡斯卡特山脉和落基山脉,均呈南北向穿过该流域,河流落差大,是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在河口处,海潮可上潮220千来。图为哥伦比亚河流域等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哥伦比亚河上游的主要补给水源可能是(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湖泊水 D.地下水
4.哥伦比亚河口处,海潮上溯里程长的原因有( )
①干支流多建大坝,河口处来水量减少②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④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3.B 4.A
【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哥伦比亚河源自落基山脉,且该流域海拔高,地势落差大。哥伦比亚河流域的大部分大气降水是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山区,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哥伦比亚河。而哥伦比亚河上游河段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河流、湖泊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部分靠冬季降水,B正确,AC错误;该河流域海拔高,主要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D错误。故选B。
4.由图可知,河口处上游干支流河段多建有大坝,大坝拦截了部分水量,导致河口处来水量减少,①正确;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加剧海水上溯,②正确;河口附近水资源较丰富,不存在过度开采地下水,③错误;河口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有利于缓解海潮上溯,④错误,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哥伦比亚河水量较大,且水位季节变化小。哥伦比亚河含沙量小,河谷比降大,基岩抗蚀性强,有利于兴建各种水利工程,河流沿干、支流建有很多大小水坝,用于灌溉和发电。
(2023秋·广东江门·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潜山站位于安徽潜水,属于皖河水系,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平衡影响极大。下图为1960~2010年潜山站河床河底平均高程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皖河流域属于(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半干旱区 D.干旱区
6.河床总体呈下切趋势大致始于( )
A.1970年 B.1991年 C.1997年 D.2000年
7.河床总体呈下切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小 B.采砂活动破坏水沙平衡
C.流域植被覆盖率下降 D.沿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
【答案】5.A 6.B 7.B
【解析】5.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mm,大于多年平均蒸发量1300mm,故该流域属于湿润区。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故选A。
6.从图中河底高程最高点向下引垂线可知,河底高程于1991年左右达到最高值,之后开始呈波动下降趋势。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故选B。
7.采砂活动本身就会使河床下降,与此同时,河水加深,流速加快,侵蚀力加强,使河床总体呈下切趋势。故B选项正确。沿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小,下切趋势减弱,故AD错误;流域植被覆盖率下降可能导致河流含沙量提高,河床淤积抬升,故排除C,故选B。
【点睛】干湿区的划分指标是地区的年降水量,年降水量>800mm的地区属于湿润区;400mm<年降水量<800mm的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200mm<年降水量<400mm的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mm的地区属于干旱地区。
(2018秋·重庆沙坪坝·高二重庆一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图示意某湖7000年来的湖面变迁状况,该湖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95mm,蒸发量约为1315mm。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面四幅图中最能反映图中PQ一线地形剖面图的是( )
A. B.
C. D.
9.该湖泊变迁最明显的时期是( )
A.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B.距今2700年~20世纪50年代
C.距今5700年~距今2700年 D.距今7000年~距今5700年
【答案】8.C 9.A
【解析】8.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该湖泊北部等值线比较密集,表明坡度较陡,中间经过湖底等值线很稀疏,表明中部坡度很缓,南部等值线相对较稀疏,坡度相对较缓,且有河流注入,表明河流经过的地区是沟谷,海拔较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图中湖面变化两条线距离与时间比越大,湖泊变迁最快,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差虽不最大但时间最短(只有30年左右),每年变化最大,A正确;距今2700年~20世纪50年代时间相差2500年左右,每年相差较小,B错;距今5700年~距今2700年相差3000年,距今7000年~距今5700年相差1300年,每年相差都比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小,C、D错。故选A。
【点睛】等值线判读:读数据:同线等值、同图等距。看疏密:线密值紧、线疏值松。析弯曲:凸高则低、凸低则高。断闭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算数值:先两点各自取值,然后求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
(2019秋·高一单元测试)海水中的悬浮物的粒径一般在几至几百微米之间,其数量取决于海水的运动、人类活动的强度以及入海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因素。我国黄海及东海北部大陆架海区是世界上悬浮物浓度最高的区域,显现出悬浮物数量多、质量浓度高、物源丰富多样、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点。如图是该海区春季表层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海域悬浮物质量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流状况复杂
B.季节水温变化大
C.入海河流较多
D.人类活动强度较小
11.关于洋流对悬浮物浓度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流流向与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完全一致
B.洋流④增加悬浮物浓度
C.洋流②对悬浮物浓度增加影响明显
D.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浓度均有影响
【答案】10.C 11.D
【解析】10.读图可知,图示海域悬浮物浓度河流入海口处最大,向外递减,故图中海域悬浮物质量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是入海河流较多。故选C。
11.读图可知,并不是所有区域洋流流向与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都一致,A项错;洋流④流经的海域悬浮物浓度较低,B项错;洋流②流经的海域悬浮物浓度并没有明显增加,C项错。故选D。
(2021·高二单元测试)洋流对调节全球水热平衡起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图中洋流对沿岸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①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上限较高
B.②为暖流,使非洲西海岸温度升高
C.③为暖流,给北美洲带来丰沛降水
D.④为寒流,加剧了南美洲沿岸地区的荒漠化
13.图中渔场的成因是
A.寒暖流交汇 B.水温高 C.上升补偿流 D.水质好
【答案】12.A 13.A
【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洋流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渔场形成原因,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12.①为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上限较高,②为加那利寒流,使非洲西海岸温度降低,③为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④为墨西哥湾暖流,使沿岸地区降水更多,结合选项,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3.图中渔场为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结合选项,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组需要重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2、对海洋生物:形成四大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欧洲北海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3、对海洋航行:顺流速度快,省油省时。逆流相反。4、对海洋污染:扩大污染面积,但可以加快净化速度。
(2023春·河南商丘·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洋流按性质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海域发生了严重的原油泄漏事件,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下图为世界某海域洋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海域的洋流属于寒流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②洋流流经处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单位:摄氏度)
A. B.
C. D.
16.洋流对爱西哥湾原油泄漏海域污染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①洋流影响,圣约瀚斯原油污染严重 B.受④洋流影响,墨西哥湾原油污染物净化加快
C.受③洋流影响,近岸海域污染范围缩小 D.受⑤洋流影响,羟西哥湾原油污染物难以扩散
【答案】14.A 15.C 16.B
【解析】14.由海陆轮廓可知,该海域为北大西洋,①②洋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即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A正确。③洋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是暖流,BC错误;④洋流流经海域纬度低,海水温度高为墨西哥湾暖流,D错误。故选A。
15.洋流的方向是顺着等温线凸出的方向,AB选项洋流由南向北流,而②处洋流方向大致是由北向南流,所以AB错误;②处洋流方向从水温低的较高纬度海域流向水温高的较低纬度海域,为寒流,C选项表示的是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C正确;D选项表示的是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为暖流,D错误。故选C。
16.受①洋流影响,圣约翰斯原油污染程度减弱,A错误;随着④洋流的流动,泄漏的原油被挟带至其他海域,墨西哥湾受污染的程度降低,加快了净化速度,但同时也扩大了原油污染的范围,B正确。受③洋流影响,近岸海域污染范围扩大,C错误;⑤洋流对墨西哥湾原油污染物影响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影响: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不利影响: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2022秋·云南红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洋流为暖流的是( )
A.ab B.ac C.bc D.bd
18.洋流会使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发生变化,能正确表示d洋流的是( )
A. B.
C. D.
【答案】17.B 18.C
【解析】17.图中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北太平洋暖流,b为加利福尼亚寒流,c为冬澳大利亚暖流,d为秘鲁寒流。也可根据洋流的流向进行判断,由高纬流向低纬的属于寒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属于暖流。故选B。
18.由图可知,d洋流从南半球的高纬流向低纬,为南半球的寒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AB错误。南半球高纬温度低,低纬温度高,所以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洋流的流向即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洋流从水温高处流向低处,为暖流,反之,从水温低处流向高处是寒流。
(2020春·湖北黄石·高二大冶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018年1月20日,一艘满载着货物的集装箱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中航线驶向鹿特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途中依次经过哪些海峡( )
A.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B.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C.白令海峡、台湾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英吉利海峡、土耳其海峡
D.麦哲伦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20.经过图中M海域时( )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逆水 D.逆风顺水
【答案】19.B 20.A
【解析】19.集装箱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中航线驶向鹿特丹,根据海陆轮廓,途中依次经过的海峡是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B对。不经过霍尔木兹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土耳其海峡。A、C、D错,故选B。
20.M海域是北印度洋,经过图中M海域时,1月份是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自东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顺风顺水,A对。B、C、D错,故选A。
【点睛】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运动规律:夏季呈顺时针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流动。
(2022秋·河南驻马店·高二统考阶段练习)下图为南美洲及附近海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受甲洋流影响,南美洲西海岸( )
A.自然带南北延伸 B.雨林分布面积广
C.渔业资源丰富 D.船只航行速度快
22.乙洋流( )
A.性质为寒流 B.受西风影响大 C.自北向南流 D.为上升补偿流
23.当甲洋流势力异常减弱时( )
A.智利多火山、地震 B.巴西雨林面积扩大
C.东南亚降水增加 D.中国台风活动减少
【答案】21.C 22.C 23.D
【解析】21.甲洋流为秘鲁寒流,为上升补偿流,受其影响,南美洲西海岸沿岸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渔业资源丰富,C正确;自然带南北延伸是受安第斯山脉阻挡的影响,A错误;受寒流影响,雨林分布面积减小,B错误;只有顺着洋流航行,航速才会加快,D错误。故选C。
22.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乙洋流为巴西暖流,A错误;不受西风影响,B错误;自北向南流,C正确;不是上升补偿流,D错误。故选C。
23.当甲洋流势力减弱时,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智利火山、地震是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原因,不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A错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巴西雨林面积不会增加,B错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洋东侧偏暖,西侧偏冷,空气下沉,东南亚降水量会减少,C错误;西北太平洋温度较低,中国的台风活动会减少,D正确。故选D。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
(2022秋·海南海口·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会引起气候异常。2020年10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在《全球季节性气候更新》中指出,2020年的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预计强度可能为中等到强,并将持续至明年夏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域大气环流正确的是( )
A. B.
C. D.
25.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可能导致( )
A.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差减小 B.我国的台风发生次数减少
C.秘鲁沿岸渔业资源丰富 D.澳大利亚东海岸森林火灾增加
【答案】24.A 25.C
【解析】24.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即南美洲西海岸海域)海面温度异常降低,下沉气流加强;赤道附近中西部太平洋(即亚洲南部海域附近)海面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加强,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5.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将导致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差增大,A错误;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是由于东南信风加强,上升补偿流增强所导致的,东南信风加强后,北赤道暖流加强,将使得赤道附近中西部太平洋(即亚洲南部海域附近海面)温度升高,盛行上升气流,台风发生次数将增加,降水增加,澳大利亚(赤道附近中西部太平洋)森林火灾减少,B、D错误;东南信风加强,上升补偿流增强,将深层的营养物质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使秘鲁沿岸渔业资源丰富,C正确。故选C。
【点睛】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引起气候异常。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即南美洲西海岸)海面水温下降,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面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的年份明显偏多。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1·高二单元测试)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图甲中A、B两地形区的名称。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气候差异。
(3)图甲中的C河段和图乙所示河段都是洪涝多发之地,试分析导致两区域洪涝多发的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
【答案】(1)A地形区为黄土高原,B地形区为太行山。
(2)图甲所示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燥;图乙所示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共同原因:均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地势低平,不利于排水。不同原因:图甲中C河段为扇形水系,多条支流相汇于一处,汛期来水量大而入海口单一,给C河段造成巨大的洪水压力;图乙中的河段河道弯曲(多曲流),水流不畅,不利于洪水下泄,汛期河流上游来水量大,极易溢出河道成灾。
【分析】本题以我国黄土高原和长江流域简图为材料,主要涉及地形区、气候类型以及洪涝灾害成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区域定位分析能力、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图中经纬度和等高线,可判断出A地形区为黄土高原,B地形区为太行山脉。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气候差异,可以从气候类型与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由经纬度可知,图甲所示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图乙所示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图甲中C河为华北地区的海河,图乙所示河段为长江的荆江河段。两区域洪涝多发的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可从气候(降水量、降水集中程度)、地形(地势低平)、水文特征(扇形水系来水量大时易成灾)、河道排水通畅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共同原因:都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易发洪涝灾害;两河段所在地区都是地势低平,不利于排水。不同原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甲中C河段上游支流数量多,汇水面积大,导致C河段汇水速度较快,给该河段带来巨大洪水压力;图乙中支流数量较少,但河道多曲流,水流速度较慢,不利于洪水下泄,汛期排水不畅,导致洪水溢出河道,形成洪涝灾害。
【点睛】
27.(2020·高一单元测试)我国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考察家乡的河流水文状况,并结合所学的水循环原理进行分析。下面是他们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绘成的家乡某河流域特征示意图(图甲)和①②两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径流量年变化示意图(图乙)。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表示图甲中②水文站流量变化曲线的是图乙中的 ,理由是 。
(2)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3)图中④处近年来时有咸潮(枯水期河口海水上溯导致河流水变咸的现象)发生,其发生的季节大多在 季。
(4)图中③⑥处近年来地下水减少,说明与⑤处生态环境的关系。
(5)图中⑦处地下水易受人类污染,说明其自然原因。
【答案】(1)b 经过湖泊的调节,河流流量变得平缓
(2)雨水补给
(3)冬春
(4)⑤处森林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5)浅层地下水埋藏浅,易受地表下渗的污水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河流补给形式、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可知,②水文站上游有湖泊,由于湖泊对径流有调节作用,使②水文站流量变得更加平缓,因此表示图甲中②水文站流量变化曲线的是图乙中的b。
(2)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主要补给形式应为大气降水。
(3)咸潮是枯水期河口海水上溯导致河流水变咸的现象。我国东部季风区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少,咸潮时有发生。
(4)图中③⑥处近年来地下水减少,与⑤处森林覆盖率降低,下渗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5)读图可知,⑦处为浅层地下水,地下水在隔水层之上,埋藏浅,因此易受地表水污染。
【点睛】
28.(2021·高三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中10%最终“归宿”走大海。下图中阴影部分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废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其面积达3.43X105平方米,中心最厚处达30米,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漩涡”。
(1)描述图中“太平洋垃圾漩涡”分布的大致位置。
(2)“垃圾漩涡”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主要原因是什么?
(3)大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4)如何控制该海域“垃圾场”进一步发展?
【答案】(1)北太平洋中低纬区域的中部海域(或副热带海区中部)
(2)主要受以副热带为中心的顺时针大洋环流的影响。
(3)危害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对海洋航行的船只构成威胁
(4)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控制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加强塑料垃圾的管理,建立比较完善的垃圾回收体制;加强国际协作,共同治理海洋塑料垃圾。
【分析】本题考查了垃圾污染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应用的能力,蕴含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由图中纬度判断,该海区位于热带、副热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故图中“太平洋垃圾漩涡”大致位于北太平洋中低纬区域的中部海域。
(2)垃圾漩涡的旋转方向与洋流的流向是一致的,与北半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一样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3)塑料降解需要时间长,大量的塑料垃圾污染的海洋会导致海洋中的生物遭受伤害甚至是死亡;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在海浪和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分解成越来越细碎、微小的塑料颗粒,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大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阻塞航道,对海洋航行的船只构成威胁。
(4)从社会宣传角度,可以采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控制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减少投放量;从行政管理角度,加强塑料垃圾的管理,建立比较完善的垃圾回收体制或处罚机制;从国际合作角度,加强国际协作,共同治理海洋塑料垃圾。
29.(2021·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大气热力环流。环流强弱的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左图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右图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海温分布图。
(1)简析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的异常降低(拉尼娜现象)对环流强度的影响及原因。
(3)请从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答案】(1)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太平洋东岸气流下沉,形成顺时针大气环流。
(2)赤道附近太平洋东水温度下降,太平洋东、西温变大,热力环流势力加强,西岸的上升气流和东岸的下沉气流都会增强。
(3)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该环流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降水减少,发生旱灾,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降水增加,发生洪涝灾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拉尼娜现象,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拉尼娜现象的本质以及环流形成过程,造成的危害主要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
【详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正常年份,赤道附近表层暖海水,在信风吹拂下向西流动,使西侧暖海水堆积水温升高,导致洋面温度偏高,而东侧冷海水上涌,表面温度低,所以东侧温度低,气流下沉;西侧气温高,所以气流上升,从而形成顺时针的大气环流。
(2)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的异常降低时,信风势力异常变强,导致更大规模海水向西流,从而使西侧水温异常偏高。而东侧异常偏低,使西部上升气流和东部的下沉气流增强,从而使对流强度增大,环流变强。
(3)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太平洋西岸温度更高,对流更强,降水更多,更容易发生台风,造成洪涝灾害;太平洋东岸,气温更低,对流更弱,降水更少,容易导致出现旱灾。
【点睛】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早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