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 里的文化》写作思路方法指导
真题回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在唐诗宋词的意蕴里,在书法国画的神韵里,在春联灯谜、月饼粽子的民俗里,在善良诚信、谦让友爱的品行里……
请以《 里的文化》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1.审明题意
【题目分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请以“ 里的文化”为题作文。命题核心词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导语中提示的文化有唐诗宋词、书法国画、春联灯谜、月饼粽子,除此之外,文化还包括历史、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很多内容。
“文化”一词的外延十分宽泛,初中生生活阅历和阅读视野有限,写作时最好以小见大,以生活细节彰显文化,这样才会写出真情实感。
“文化”的含义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概念看,很抽象,且很宽泛,好像无从下手。根据材料“文化在唐诗宋词的意蕴里,在书法国画的神韵里,在春联灯谜、月饼粽子的民俗里,在善良诚信、谦让友爱的品行里”,可知文化包括生活、技艺、建筑、器具、文艺、道德素养等等。可从中选取一个方面的具体人、事、物等来立意和选材,就能扣紧题目,如古筝、茶艺、水饺等。立意上,应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自豪、赞美、传承等,进而表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以“文化”作为核心词考查作文,既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又符合时代的要求。想要写好这一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注意的是,导语中第一句是总写,范围就是“中华文化”,后面分述的也是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所以横线上的词语应该填写与中华文化有关的词汇,外来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都不在本次文题的写作范围之内。
2.选材构思。
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根据材料的提示,将文化的内涵,缩小定位在一个具体的点上,如书法、剪纸、月饼等,然后回忆自己与此相关的事件,或参观欣赏、或亲手制作,写出“我”和它的故事,要写清楚,与之发生故事的来龙去脉,重点写出这一文化元素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字里行间要包含喜爱和赞美之情。可用卒章显志法点明并升华主题,不仅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美,更要表达文化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
3.补题构思
明确了“文化”的内涵,接下来就要通过补题进行立意。
命题中横线处需要补写相关内容,以对“文化”进行限定。填写不同的词语,也就意味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意选择。
比如我们可以补充题目为“传统习俗里的文化”,文化在这里指从小到大,我们耳闻目睹的一些传统习俗,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吃月饼、春节不能扫地倒垃圾,如祭祀时求平安符、焚香烧纸,如不能分“梨”送“钟”,搬家要挑吉日等等。从主题上而言,从传统习俗的角度呈现习俗给我们的影响,应做到文章要表现真善美的主题。从内容上而言,可以写一首古诗、一副对联、一阕词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怎样的魅力。
如补写“舌尖”,写作角度就是吃;补写“文化衫”,写作角度就是穿;补写“招聘”,写作角度就是社会活动;补写“书法”,写作角度就是传统文化。
补题时,考生要有意识地通过补题将写作引向自己的“材料富集区”,或者体现出自己个性化的生活,这样写作才会有话可说,有精彩内容可呈现。
4.文化表达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既然是文化展示,写作本文时一定要学会用文化的语言进行表达。
怎样的表达算是文化的表达?可以巧于引用,以文化气质增强作品的文气;可以细腻绵长、满怀深情,又不乏哲思;可以用汪曾祺、老舍作品里那种带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当然也可以运用与文化相关的“术语”,进行精彩的表达。
写作时只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发掘,然后以文化的视角呈现,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即可。
佳作范文
01.饺子里的文化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包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的我不耐烦了。
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结果揉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
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
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锅里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02.饺子里的文化
说起吃饺子,那可是家家户户过年当天的重头戏。但是你知道吗?饺子里可真是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呢!
关于过年吃饺子有很多的传说。有的说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的状态,开启新的气象。这可能是迎合辞旧岁、迎新春的寓意。不管过去的一年过得怎么样,都要告别过去,展开希望的未来。
相传饺子的由来也和“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冬季,很多人的耳朵被冻坏了。张仲景便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再切碎,用面包成耳朵的样子,再用原汤将“耳朵”煮熟,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耳朵冻伤过。
关于饺子的美好传说有很多。虽说法不一,但都说明饺子深受百姓的喜爱,民间就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饺子象征着团圆福禄、招财进宝、吉祥如意。春节的时候,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与家人共享,饺子美味,家人团圆,温馨祥和的气氛便是中国人一年到头最大的幸福。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大,味道鲜美,形状独特,可见包饺子是一项技术活。这不,我也开始动起手来。包饺子需要先和面,我倒了一些面在盆里,又倒了一些水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直掉渣。加了水之后,面又都糊在我的手上……于是我就在加水和加面的循环中停不下来。
妈妈看到我的窘迫忍不住笑了出来,她放下剁馅儿的菜刀,掂量着面和水的比例,只用了一会儿工夫就让面和水的比例达到了平衡,一个光滑的面团乖乖地躺在盆里了。
等剁完馅儿,面也醒好了,接下来便要擀皮了。妈妈拿起盆中的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最后揉成长条,用刀切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再拿起擀面杖,有节奏地擀起来。剂子随着擀面杖有节奏地不断旋转,只五六下,剂子变成了面皮。看着妈妈熟练的样子,我自信地拿过妈妈手中的擀面杖,一手抓起剂子,可是原本在妈妈手里乖乖的剂子和擀面杖,到了我的手里就不那么听话了,不是压到自己的手指,就是将面皮擀成一团。好不容易擀成了一个,还薄厚不均,都算不上是圆形。妈妈耐心指导,我又重新放平面皮,横着擀,结果长条变成了四边形。妈妈拿过擀面杖,在四边形上来回两三下,就变成了一个饱满的圆形,我心里不禁感叹,妈妈真是太厉害了。看样子,做美食和传承美食文化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元宝形的饺子,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下次再包饺子,我要多跟妈妈学习,一定要掌握这项技能,让咱们的美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点评
这是一篇叙事简洁,富有文化色彩的佳作。考生以“饺子”补题,列举饺子的由来和传说,体现文化的内涵。在自己的实践和操作中,感受制作美食和传承美食文化的不易,处处紧扣文化来构思,最后表达了想要传承美食文化的决心。在写法上,作者或引用民间传说,或运用精彩描写,都极好地体现出文化的气质,足见作者娴熟的表达能力。
03.诗词里的文化
品一壶茶,读一首诗词,悟一个道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而诗词里的文化更是意蕴深远。
中国诗词历史悠久,贯穿古今。文人墨客用诗词诉说故事,用诗词抒发情感,用诗词表达志向。
说到李白,我看到了他酩酊大醉,却依然写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狂放不羁的诗句,虽无人陪伴,他却不孤单,拉来明月和影子作伴,尽情畅饮。“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则体现了他的怡然自得和骄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体现出他的旷达和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他执着积极的心态。我看到了“诗仙”李白拿着一壶酒、一把剑,浪迹天涯,这是何等的洒脱!李白的诗里有豪情壮志。
提及杜甫,生在“安史之乱”期间,动荡的时代成就了他作品的辉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们读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品出了登高望远,不到顶峰决不罢休的凌云壮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我们看出了他生活的辛酸和无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领悟出他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他的诗中不仅写自己,字里行间也心系他人,体现出家国情怀。生在特殊的时代,他没有随波逐流,却活出了别样的精彩!杜甫的诗里有家国情怀。
再看苏轼,他的词中充满了豪迈的情怀。正值盛年,写“老夫聊发少年狂”,虽自称“老夫”,却有少年意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则表达他渴望为国效力的愿望。大展豪迈风姿的苏轼也有细腻的一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递出他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中秋明月的想法。苏轼的词中既有豪放,也充满了浪漫色彩!苏轼的词中有对一切美好的向往。
李白、杜甫、苏轼,他们用诗词书写了自己的一生。诗词中有美景,诗词中有故事,诗词中有哲理。亲近诗词,亲近诗词的作者,我们能感受诗词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
点评
这是一篇巧于引用,以诗词文化增加文气的佳作。考生选取了李白、杜甫、苏轼三位有代表性的文豪,透过他们的诗词,感受他们的情怀,让我们感受到诗词里蕴含的文化气质,诗词的引用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气息。在写法上,考生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结构匀称,布局精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04.汉字里的文化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从古代到现代,至今已有几4年的历史文化,从古代的毛笔字,到现代的硬笔书法,一点一滴都是积累了古代的经验,先人的经验。
以前的我,并不知道汉字有多么重要,写字只是潦草几笔,根本没有深入、认真地去写,去练。从而也导致了我的语文成绩也不好。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都只用输入法这种简便快捷的方式代替书写,使现在的人们字体越来越差,反倒忽视了练字。也便某些人写字就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但人们也没有过多的在意。近几年,练字也开始重视了起来,练字的人也越来越多的出现。
我记得,在我10岁那年,我看古代电视剧他们拿笔的姿势很好看,写出来的字也是字正腔圆。便想起了爷爷曾经也是个书法家,我便高兴地去找爷爷,央求他赦我练毛笔字。起初,爷爷问我:“乖孙女,为什么要学练字啊! "我说: “因为毛笔字姿势好看,字正腔圆。”爷爷点了点头。他从他的书房里拿出了他的文房四宝,教我握笔的方式和写字的姿势,可我端正好我的态度开始写,可我写出来的字简直和古人就是天差地别,直至写了很多之后还是没有改变,爷爷便叹气道:“毛笔字到你们这代已是失传, 就连硬笔书法也被你们写的潦潦草草,回想以前的书法家颜真卿,王菱之等,他们的字可以说是行云流水,铿锵有劲。可到了你们这一代,写字像得了软骨病,没有骨头,写出来的字松松散散,歪歪扭扭。"我听了爷爷这番话,下定决心要好好练字,毕竟汉字怎么说也传承了几千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也要叫上我的好同伴一起练字。
自从我练完字,字也看着好看,精神了,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汉字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我们要将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不能让先进的科学技术代替汉字。汉字里承载着几千年文化,里面也载着古人发明汉字艰苦的历史文化故事。
05.传统习俗里的文化
不受君王任用的屈原,悲戚投江,而有了端午节;为天下着想的嫦娥,泪奔广寒宫,而有了中秋节;互相相爱的牛郎织女,只能靠喜鹊搭桥在七夕见面,而有了情人节。其实传统习俗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更多的是文化与故事。
鞭炮声窜进了我的耳朵,而这一窜就是15年,大街小巷无一处不是张灯结彩,祝贺恭喜声随着鞭炮烟雾飘到人们的心坎里,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热闹的湖畔旁,有人吃着香气扑鼻的粽子,有人正等待着中午要立蛋的时间,而更多的人正为一旁奋力比赛划龙舟的选手加油打气,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明月当空的夜晚,有人正围着火炉烤肉,有人正放着绚烂的烟火,而更多的人正分享着自家的月饼,边欣赏那雪白的玉盘,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
在热闹的餐桌上,围着好久不见的亲戚,有人正发着红包,有人喝着热腾腾的鸡汤,有人吃着象征步步高升的萝卜糕,而我正把这一幕烙在心坎上,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欢乐的外婆家,有人泡着茶讨论着刚刚的龙舟比赛,有人正雀跃地让大家看他立好的蛋,而我正把粽子放进蒸笼里,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温馨的气氛里,有人用关爱的眼神注视着小宝宝熟睡的脸庞,有人和新手妈妈讨论着育儿方法,有人正把恭贺声布满了整间房子,而我正吃着弥月油饭,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
这些传统文化让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更加紧密了,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与家人密不可分一样,它让大家放下了手机,尽情享受相聚的欢乐时刻,并期许我们能把传统习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这样充满美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了文化,看见了传承。
【点评】本文开篇以“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统习俗引出了“传统习俗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更多的是文化与故事”这一话题,激发读者兴趣,总领下文。文中以简练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了“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欢乐时光,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文化,并且亲身体验并参与了其中,紧扣文章中心,主题突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很有感染力。
06. 茶里的文化
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文化,喝茶也是很有文化的,那些茶叶在水中飘荡,就像一首诗,那就是茶中的文化。(这个开头有些啰嗦,看得出同学是为了点题而这么写的,可是即便是点题,也不要那么明显和重复,凡事过了,便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修改例文:茶叶蜷缩着,由山泉煮沸,继而焕发新颜,于香气弥漫中,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味道------那便是传承千年茶的文化。)
我也很喜欢喝茶,是因为我爸爸也很喜欢,我爸爸说他很喜欢喝茶,是因为他爸爸也喜欢,我没见过我爷爷,所以也不知道我爷爷喜欢喝茶是不是因为他爸爸喜欢喝。总而言之,喝茶这件事,其实是有传承的。(这一段纯粹就是凑字数,如果字数要是不够,是不是还要把太爷爷给搬出来呀?其次,其中哪一句"所以也不知道我爷爷喜欢喝茶是不是因为他爸爸喜欢喝。"太长了,要学会短句,因为长句子会让人觉得啰嗦。修改例文:我爱喝茶,是家里传下的习惯。)
很多人觉得喝茶不就是把茶叶放在水里泡开,然后就喝掉吗?其实不是的,那种咕嘟咕嘟喝茶叫作饮,只是为了解渴。可是真正的喝茶并不是为了解渴,这就是很多人误会的地方,觉得喝茶的人真是假讲究,什么还要洗茶呀,各种杯具呀,他们说要是按照这种喝茶的方式,人都渴死了。我听到这样的话,总会笑,因为他们不懂嘛,我也不说什么,毕竟,不是一个高度的人,他们太挫了。(建议,在作文中,尽量不要抨击别人,尤其是有争议的事情,不懂茶道的人并非你口中的"挫",所谓术业有专攻,也许别人的爱好你也不会,所以,尽量不要提及别人,而将重点放在自己身上。)
修改例文:初衷不同,喝茶也就不同:为了解渴,称为"饮";为了文化,称为"品",饮茶自不必说,只要有杯子便可,不讲究茶叶的嫩老,不品鉴水的优劣。而若是"品茗"则必要有所讲究了: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杯具;用多少温度的水......皆有说法。
这不是穷讲究,而是源于尊重,你以高规格的礼仪对待茶,那么茶也必会以更浓的香回馈我们。喜爱垂钓者,鱼饵愈发讲究;喜爱书法者,毛笔越用越贵......世间千般爱好,盖源于尊重。
第四段原文:首先是洗茶,其实不是所有人都洗茶的,我爸爸说,洗茶是为了洗去茶叶俗世的灰尘,这样更能散发出纯粹的香味;而有的人不洗茶,他们觉得没有灰尘,就没有后面的香,这就跟人一样,我们不能只看成功的人的辉煌,也要知道他成功之前的艰难的路。(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同学确实对茶道有过接触,而且你爸爸的言论很正确。你这一段从语言上说,使用了对比的方式,但是你的对比还不够明显,更好的方式是使用相同的句式,前后的对比再加上使用对偶句,更能体现出差别来。修改例文:水煮沸之后,先是洗茶。父亲说,洗茶是洗去铅华,留存纯粹;而不洗茶亦可,保留凡尘,更似人生。人对事物看法不同,所做亦不同,茶洗与不洗,都是茶道:洗的人,沉醉于成功,将度过的坎坷洒脱放下;不洗的人,不止看成功,亦要看之前艰难的旅途。)
洗茶之后,就是泡茶了,泡茶是很有讲究的,其中茶具就算一个,比如龙井茶,就需要用玻璃杯泡,而普洱茶,就需要用紫砂壶泡,还有水温,每种茶也不一样,龙井和毛尖这样的茶不能用沸水,因为沸水就把他们泡死了,需要用八十五度左右的水就可以。但是普洱就需要沸腾的水,越热越能把普洱的香味泡出来。(口语化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不足之处,尤其是这篇文章是讲文化的,还是讲茶道这样高雅的文化的,那么语言方面是不是也要搭配上一些文雅的词句?若不然那就想大蒜配咖啡了,有些不搭。)
修改例文:洗茶之后,便是泡茶了,这泡茶也极为讲究:其一便是茶具,品种不同,茶具也就各不相同,清茶淡雅,以玻璃杯冲泡,能望见茶舞之美;黑茶浓香,以紫砂壶冲泡,方能嗅见厚重之韵。其二便是水,开水虽好,却并不一定是试用所有茶叶,龙井娇嫩,过于炽热只会损害其身;普洱深沉,过于温润则不能诱其香味。
千茶千水千茶具,千人千面千交往。茶如此,人如此,"见人说人言,见鬼说鬼语"并非阿谀奉承,而是练达,懂得圆润交集,君子如钱,外圆内方,即是如此了。
第六段原文:等到泡好之后,喝一口,那味道真的是好极了,以前我特别喜欢喝可乐什么的,可是现在就不喝了,因为那些东西虽然是甜的,可是对身体不好。茶喝到嘴里刚开始都是苦的,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就会变的甘甜。任何事情都需要等待的,先苦后甜,没有哪些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我们尽量还是文雅一些,这是前面所提到的,其次,这一段使用了对比,但是你发现没有,你的对比并没有多么突出甜,这种对比不突出,也就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了。修改例文:泡茶需要等待,经过时间的沉淀,香味愈发浓郁,三才杯内,是千年积淀的文化,紫砂壶中,是百代传承的精神。轻抿一口,不要着急咽下,让茶在口中绽放,氤氲整个口腔。初时,微苦,让人不自觉便想起沉闷的过往,途中的荆棘曾扎痛我们的双脚;头顶的酷日亦晒伤我们的脸庞,但紧接着,苦尽,甘甜缓缓而来,那是深夜之后的第一缕光;亦是雨过天晴的一线长虹。品茶即是品人生。)
这就是茶里的文化,我现在特别喜欢喝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结尾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仅仅是一个点题而已,这样的结尾注定不会给分数增色的。修改例文:香烟袅袅,在时光中弥漫,神农为民,天帝降茶,清茶一盏,盏内是无数文人墨客的浪漫;绿叶几片,片上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幽怜。茶里是香,是纯,更是传承在华夏儿女心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