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04《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2 17: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统编版)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沧海(cāng) 碣石(jiē) 绿水(lù)
B.竦峙(chì) 灿烂(càn) 龙标(biāo)
C.潮平(zháo) 归雁(yàn) 澹澹(dàn)
D.洛阳(luò) 夜郎(lánɡ) 天涯(yá)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升起) 杨花落尽(杨树开的花)
B.老树昏鸦(黄昏) 古道西风(秋风)
C.歌以咏志(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D.星汉灿烂(银河) 次北固山下(停宿)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枯藤/老树/昏鸦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5.下列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是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作者饱满的激情,表达却很含蓄。
C.最后两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6.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人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7.对《次北固山下》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留”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的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即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8.下面对《天净沙 秋思》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次莫辩。
B.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这首诗寓情于景,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B.《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曹操,字翼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乐府诗,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二、背诵默写
10.名句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   。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4)《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 杜 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sǎn):米粒。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11.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   ”“   ”“   ”等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12.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四、现代文阅读
1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
秋 颂
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1)文章是具体抓住“秋”的哪几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2)作者笔下的秋除了“明澈”外,还有些什么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本文与《天净沙 秋思》相比较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4)说说本文的结构方式。
(5)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具有这份秋之美”。
五、写作题
1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题一: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留下气势磅礴的诗词;毛泽东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到“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请你也写一段描绘大海的文字。100字左右。
题二:从本课《古代诗歌四首》中任意选取一首,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A项,“碣”应读“jié”,“绿”应读“lǜ”;B项,“峙”应读“zhì”;C项,“潮”应读“cháo”。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A
【解析】【分析】A.错误,“杨花”指的是“柳絮”。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3.【答案】D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答案】D
【解析】【分析】ABC都是对偶,D“乡书”“何处”“达”分别是名词,代词,动词;“归雁”“洛阳”“边”分别是名词,名词,名词。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对偶修辞的能力。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5.【答案】C
【解析】【分析】最后两句是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本诗正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赏析。古诗鉴赏要注意句子本身表达的的作用,有的句子与原诗内容没有关系要注意辨别。
6.【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CD三项正确;B、错。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在疏通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来理解。
7.【答案】D
【解析】【分析】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托北归的大雁,把我写的书信,带回故乡洛阳。故D理解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注意要扣住“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考虑,不能随意臆测。
8.【答案】A
【解析】【分析】 A.有误: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烘托出孤寂而悲凉的气氛。言简义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9.【答案】A
【解析】【分析】A:正确;B:曹操,字孟德;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言绝句;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作家作品的常识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诗歌的体裁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
10.【答案】(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答题,注意“郎、涯”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案】11.杨花;溪;荷叶
12.“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旁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诗人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1.本题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可知选取了杨花、溪、荷叶。
故答案为: 杨花 ; 溪 ; 荷叶
12.题考查了学生炼字能力。诗句的意思是: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_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表达了诗人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
故答案为: “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旁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诗人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
13.【答案】(1)树、日、云、风、雨
(2)飒爽。透彻与洒脱。“闲”与“逸”
(3)《秋颂》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不追名逐利人的赞美(2分)《天净沙 秋思》对秋的伤感 ,对家人的思念。
(4)总——分——总
(5)那些取得了“成功”,却把“功名”看得很淡的人
【解析】【分析】抓住最后一段中的文字即可理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决为不计名利,甘于淡泊。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最后一般中作者赋予秋的人格形象突现于文字,易于理解。散文,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由自然物写社会写人生,使文章意义更深刻,文意更丰富,韵味更足。多写散文,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14.【答案】题一:远远望大海,大海蓝蓝的,仿佛一块蓝宝石,无边无际。近处看大海,大海却不像刚才那种深蓝色,是一种灰褐色中夹着一点白白的,实在说不出是什么颜色。一阵风狂啸而来,大海卷起浪花,这浪花是雪白雪白的。大海真是变幻莫测,一会儿是蓝色,一会儿是灰白色,一会儿又变成了白色……
【解析】【分析】题一,本题要注意在描写大海的景色时,可以从人的不同感官入手,表达出人们在欣赏大海景色时的内心感受。选取景物时要注意,除了对海水、海鸥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还可以加入海边人物的活动,这样画面才更美。即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展示大海的魅力。
题二,首先明确本课《古代诗歌四首》的诗歌所涉及的诗篇,然后从内容、感情、语言及写作方法等一方面展开。《古代诗歌四首》包括:曹操德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的写作能力。微写作,实际上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可以是一个细节的精雕,可以是局部的放大,可以是全局,可以是片段,可以是缩写,可以是略写。相对大作文,它的要求会更高一点,句子要更加凝练。但仍然可以议论,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编段子,但要有实情、实景、实效,同时要得体合理,……要更加生活化、现实化,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这是其与传统的作文不一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