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2023年中考科学模拟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2023年中考科学模拟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12 17:00: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2023年中考科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第1~10题各3分,第11~15题各2分,共40分。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下列对毒品认识错误的是(  )
A.吸毒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 B.吸毒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C.毒品有很强的成瘾性 D.为了兴奋可少量吸毒
【答案】D
【知识点】毒品的危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
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吸毒者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驱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现精神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在急性期戒断反应基本控制后,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对毒品的依赖性难以消除.这是许多吸毒者一而再、再而三复吸毒的原因,也是世界医、药学界尚待解决的课题。
【解答】
ABC.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同时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故ABC说法正确;
D.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因此一定要拒绝吸毒,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2.今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众生的地球”。如图是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这一天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地球公转以及对应的日期和节气。
北半球的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北半球的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秋分日即9月23日前后,北半球的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据图中不同序号的位置解答。
【解答】
4月22日地球运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位置之间即图中的①段,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故选A。
3.双减政策出台后减轻了同学们的课后负担,保证同学们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可使垂体正常分泌某种激素,促进生长的作用。这种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性激素
【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分泌腺与激素。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如果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身材矮小,但是智力一般是正常的,这叫侏儒症。
【解答】
如果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身材矮小,但是智力一般是正常的,这叫侏儒症。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垂体分泌促进人体生长所需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生长激素。
故选B。
4.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取固体粉末 B.加热液体
C.过滤 D.点燃酒精灯
【答案】A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
(1)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倾、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3)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解答】
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或平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故A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故B错误;
C.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A。
5.下表是常山地区种植的各种酸甜爽口的水果,其中酸性最强的水果是(  )
水果名称 蓝莓 杨梅 胡柚 称猴桃
pH 4 2.5 6 4.5
A.蓝莓 B.杨梅 C.胡柚 D.猕猴桃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根据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蓝莓的pH为4,小于7,显酸性;
B.杨梅的pH为2.5,小于7,显酸性;
C.胡柚的pH为6,小于7,显酸性;
D.猕猴桃的pH为4.5,小于7,显酸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杨梅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B。
6.概念图常用于表述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子房发育概念图,图中①表示的是(  )
A.种子 B.胚胎 C.果实 D.果皮
【答案】D
【知识点】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解答】
传粉和受精完成之后,子房的发育如下:
可见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可见①是果皮,②是果实,③是种子。
故选D。
7.都听说“隔夜菜不能吃”之类说法,为什么?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范志红博士说其中的麻烦就是担心亚硝酸盐(含有亚硝酸根离子的盐)含量升高.那么亚硝酸根离子(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  )
A.+3价 B.+4价 C.+5价 D.﹣3价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
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亚硝酸根离子(NO2-)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则亚硝酸根原子团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则价。
故选A。
8.如图是一定量的B2和AB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以及混合结果的模型,则(  )
A.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两种
B.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2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1)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生成物的种类;
(2)根据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
(4)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
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由物质的变化和构成可知,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一种,故A错误;
B.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B错误;
C.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故C错误;
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9.小科在学习日食、月食现象时使用了三球仪模型。当月球、地球和太阳处于如图位置时,这天的月相最接近于(图中阴影部分为暗区)(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月相的相关知识。
新月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上弦月是到了农历初七、八,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看到,称之为”上弦“。满月是到了农历十五、十六,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是满月,或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下弦月是到了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满月亏去了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解答】
A.当月球在地球下方时,月球东边亮,月相是下弦月,故A错误;
B.太阳、地球、月亮在同一直线上,且月球处于中间,此时月相为新月,为农历初一,故B错误;
C.月球位于地球上方,月球西边亮,月相是上弦月,故C错误;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地球、月亮在同一直线上,且地球处于中间,此时月相为满月,为农历十五、十六,故D正确。
故选D。
10.光纤的纤芯是一种有塑料制成的纤维,纤芯外的包层可以保证光进入纤芯后全部发生反射,从而避免了光的损失。下列能正确表示光在纤芯中传播路径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光导纤维中光的传播路径的判断。
光导纤维传播光学信息发生的是全反射,几乎没有能量损失,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
光传播在纤芯与包层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不存在折射,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故选A。
11.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三次,每次仅调整物镜和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以下各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视野最暗的是②
B.正常观察顺序是③→①→②
C.观察图③时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
D.放大倍数从高到低依次是②→①→③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窄,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
【解答】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图③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而图②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故A错误;
B.图①中的细胞体积较大,放大倍数比②大,比③小,正常观察顺序是②→①→③,故B错误;
C.当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故C正确;
D.观察①②③的图片可以看出,③的放大倍数高于①的放大倍数高于②的放大倍数,故D错误。
故选C。
12.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起飞,它的弹射车与舰载机的前轮连接,并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入强电流时,立即产生强大的推力,使舰载机快速起飞。下列实验原理和电磁弹射相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电流磁效应、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电磁感应等实验。
电磁弹射器是利用了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力的作用;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
由题意可知,电磁弹射器的弹射车与飞机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以强电流时,即可受到强大的推力,由此可知其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
A.图中是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与电磁弹射器工作原理不一致,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有电源,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即与电磁弹射器的工作原理相同,故B符合题意;
C.图中是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的磁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没有电源,是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为电磁感应实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转换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方法。下列研究方法采用转换法的是(  )
A.用细胞结构图研究植物细胞
B.焦耳定律研究电流热效应
C.用红磷和白磷研究燃烧条件
D.用课本挤压模拟地壳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转换法是指通过转换研究对象、空间角度、物理规律、物理模型、思维角度、物理过程、物理状态、时间角度等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间接获取问题解决的一种解题方法;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是转换法;
(2)模型法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
A.通过细胞结构图来学习植物细胞,运用了模型法,故A错误;
B.通过液面上升的高度来比较电阻产生热量多少,运用了转换法,故B正确;
C.用红磷和白磷研究燃烧条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错误;
D.通过挤压课本运动来模拟地壳运动,运用了模型法,故D错误。
故选B。
14.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所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用加热蒸馏法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该方法属于下列模型中的(  )
A.性质差异 B.分离转移 C.反应转化 D.恢复原态
【答案】B
【知识点】水的净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用加热蒸馏法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用加热蒸馏法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该方法属于模型中的分离转移。
故选B。
15.合理的实验方案才能达成实验目的,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与操作方法
A 分离CaCO3和CaO 加水溶解、过滤
B 鉴别NaOH和NaCl 滴加酚酞试液
C 检验溶液中的Fe3+ 滴加NaOH溶液
D 除去KCl中的K2CO3 加过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酸、碱、盐的鉴别;常见的离子检验方法及现象;其他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1)根据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2)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3)根据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4)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无法进行分离,故A设计不合理;
B.NaOH和NaCl溶液分别显碱性、中性,分别能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无色,可以鉴别,故B设计合理;
C.滴加NaOH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可检验溶液中的Fe3+,故C设计合理;
D.K2CO3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结晶除去盐酸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设计合理。
故选A。
二、填空题(本题有9小题20空,每空2分,共38分)
16.番茄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它含有一种称为“植物黄金”的脂溶性的天然色素——番茄红素。
(1)番茄可以通过把茎扦插在土壤里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2)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性、防止细胞病变、突变、降低核酸损伤、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保健功能。番茄红素对下列疾病不具有预防功效的是 。
A.高血压 B.冠心病 C.艾滋病 D.肿瘤
【答案】(1)无性生殖
(2)C
【知识点】植物激素;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无性生殖;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经过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解答】
(1)番茄可以通过把茎扦插在土壤里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2)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性、防止细胞病变、突变、降低核酸损伤,因此,番茄红素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高血压、冠心病属于心血管疾病,肿瘤是由细胞病变、突变引起的疾病,番茄红素对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的预防具有预防功效、而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番茄红素对艾滋病不具有预防功效。
故选C。
故答案为:(1)无性生殖;(2)C。
17.常山油茶历史悠久,目前全县油茶总产值突破10亿元,是常山三宝之一。“山茶油”中含有角鲨烯(C30H50)、茶多酚等成分。
(1)其中成分角鲨烯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角鲨烯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是    。
【答案】(1)有机物
(2)3:5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1)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2)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来分析。
【解答】
(1)角鲨烯(C30H50)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由化学式可知,角鲨烯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是。
故答案为:(1)有机物;(2)3:5。
18.走进衢州常山的果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金黄的胡柚挂满枝头。如图为秋季某晴天一昼夜中胡柚植株对吸收和释放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推测该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
(2)制造的有机物通过    运输到果实。
(3)胡柚内含丰富的麦芽糖,这些麦芽糖进入人体内最终在    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1)E
(2)筛管
(3)小肠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生物体中的有机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和FG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E时CO2的吸收量和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图中由于D点时植株对CO2的吸收量最大,所以光合作用强度最高。
【解答】
(1)图中,AB、FG段植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C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表明植株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二氧化碳;CE段植株吸收二氧化碳,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EF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增多,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BF段,在D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最多,说明在此处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植物进行了一白天的光合作用,至E点时,光照减弱,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之后,呼吸作用作用占优势,植物体不再积累有机物,因此在E处,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2)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把叶子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果实、根、茎等其他器官,因此胡柚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通过筛管运输到果实;
(3)胡柚内含丰富的麦芽糖,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麦芽糖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故答案为:(1)E;(2)筛管;(3)小肠。
19.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2)滤渣a的成分是    。(填写化学式)
(3)通过上述实验,判断样品中一定存在的是    。
【答案】(1)漏斗
(2)CaCO3和Mg(OH)2
(3)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的探究;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
(1)过滤还需要漏斗;
(2)由现象①可知:沉淀a一定不含有硫酸钡沉淀,因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能产生沉淀,说明一定有氢氧化钠,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氯化钡或氯化镁生成碳酸钡或碳酸镁,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100 44
x 0.44g
x=1g<1.5g,因此沉淀还有氢氧化镁;则沉淀a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样品中一定有氢氧化钠、氯化镁。
(3)根据(2)的分析可知样品中一定含有的是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
故答案为:(1)漏斗;(2)CaCO3和Mg(OH)2;(3)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
20.科学家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少数元素如Cl是35.5倍,则是由于实验误差造成的。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在克鲁克斯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    。
(2)结合已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 。(可多选)
A.实验结果与预测有偏差时,可以忽略当作实验误差处理
B.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于它所有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C.大部分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由此推测大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
D.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它的两种同位素原子35Cl 所占的百分比大于37Cl
【答案】(1)中子
(2)C;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同位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1)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2)实验结果与预测有偏差时,应重新提出假设后再进行实验;
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答;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两种两种同位素原子的平均值来。
【解答】
(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中子;
(2)A.实验结果与预测有偏差时,应重新提出假设后再进行实验,不可以忽略当作实验误差处理,故A错误;
B.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则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于它所有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错误的,故B错误;
C.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则大部分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由此可推测出大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的说法正确,故C正确;
D.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则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它的两种同位素原子 所占的百分比大于的说法是正确,故D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中子;(2)CD。
21.如图是某科技小组设计制作的一只喷气船。船浮在水面上,打开漏斗的活塞,流下的液体与碳酸钠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塑料罐内气压迅速增大,气体从左边罐底小孔喷出。此时你将看到:喷气船飞快地向前行驶。
(1)漏斗中的液体可以是    (写一种即可)。
(2)以金属盒为参照物,塑料罐是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3)气体从左边罐底小孔喷出使船向右前进,这是由于    。
【答案】(1)稀硫酸
(2)静止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力作用的相互性,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1)流下的液体要与碳酸钠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强酸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根据化学反应进行分析;
(2)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解答】
(1)强酸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由题可知,流下的液体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实际上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不稳定的碳酸,故液体应用硫酸或盐酸,反应方程式为:;
(2)由图可知,塑料罐相对金属盒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金属盒为参照物,塑料罐是静止的;
(3)喷气船向后喷出气流,对空气有向后的作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空气对喷气船产生向前的反作用力,所以喷气船能够前进;
故答案为:(1)稀硫酸;(2)静止;(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2.今年3月,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在常山“狂飙”开赛,小科也参加了本次比赛。在补给站,他选择了巧克力作为补给,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    ,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比赛过程中突遇障碍物,小科赶紧刹车,如图是自行车手闸示意图,当图中手对手闸的作用力F=10N时,刹车拉线受到力的大小为    N。
【答案】糖;40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杠杆的平衡条件。
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确定拉线受到的拉力。
【解答】
(1)巧克力作为补给,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2)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拉线受到的拉力:。
故答案为:糖;40。
23.如图所示,一个重力为0.3牛的磁性黑板擦被吸附在竖直的黑板上。
(1)当磁性黑板擦在竖直的黑板上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    。
(2)当对磁性黑板擦施加一个竖直向上、大小为0.8牛的力时,恰好使它匀速向上运动,则此时黑板擦受到    牛的摩擦力。
【答案】(1)竖直向上
(2)0.5N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摩擦力的概念。
(1)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故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先对黑板擦受力分析,根据力的平衡知识求解。
【解答】
(1)当磁性黑板擦在竖直的黑板上静止时,有下降的趋势,则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竖直向上;
(2)黑板擦匀速向上运动,黑板擦竖直方向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下的摩擦力,向上的推力,黑板擦受力平衡,三个力的关系为:,摩擦力。
故答案为:(1)竖直向上;(2)0.5N。
三、实验探究(本题有5小题15空,24~25题每空3分,26~28题每空2分,共36分)
24.我县被称为“中国山茶之乡”,当地种植山茶树已有2000余年历史。某校科学项目化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山茶树种子的最适宜发芽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品种相同、大小相同的山茶树种子若干,平均分成A、B、C三组。
②A组种子放置于 20℃环境中不做处理,B组种子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C组种子在 6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
③将各组浸泡后的种子平均分成8份,置于不同温度下进行萌发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温度℃ 萌发率% 组别 15 17.5 20 22.5 25 27.5 30 32.5
A组 0 40 65 73 99 97 95 80
B组 0 60 72 83 85 90 98 77
C组 0 30 35 63 76 88 92 73
(1)B和C两组将种子提前在蒸馏水中浸泡三天,这样做基于的假设是    。
(2)若要探究A组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否为25.0℃,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3)我县春季的平均温度为17.5℃左右,若要大面积种植山茶树,根据上述实验,你认为在春季山茶自然播种前,对将要播种的种子如何处理    。
【答案】(1)浸泡种子的水温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
(2)选取品种相同、大小相同的山茶树种子若干,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后,平均分成11组分别置于20℃~30℃温度下进行萌发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多次实验等。
【解答】
(1)B和C两组将种子提前在20℃和6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这样设计的是以水温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这样做基于的假设是:浸泡种子的水温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
(2)若要探究A组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否为25.0℃,实验思路为:选取品种相同、大小相同的山茶树种子若干,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后,平均分成11组分别置于20℃~30℃温度下进行萌发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由实验数据可知,在17.5℃的温度下播种时,对种子做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的处理后,其发芽率最高。所以在春季平均温度为17.5℃时,山茶自然播种前,对将要播种的种子的处理为:在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
故答案为:(1)浸泡种子的水温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2)选取品种相同、大小相同的山茶树种子若干,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后,平均分成11组分别置于20℃~30℃温度下进行萌发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3)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
25.项目化学习小组利用橡皮筋进行自制简易测力计项目。在橡皮筋下悬挂一枚回形针作为挂钩,并依据此时指针位置标上零刻度。
(1)项目一:标明刻度。在回形针上每次加挂一个50克的钩码,测量每次指针到零刻线的距离L,画出拉力逐渐增大过程的F﹣L图像,如图乙中曲线①所示。该自制测力计刻度不均匀的原因是    。
(2)项目二:检验作品。将钩码逐个取下,测量每次指针到零刻线的距离L,画出拉力逐渐减小过程的F﹣L图像,如图乙中曲线②所示,与拉力逐渐增大过程的曲线①不重合。小科用此测力计先后连续测量F1和F2(F1>F2),请根据图乙判断F2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还是偏小,并说明理由    。
(3)项目三:改进完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该测量仪器的科学性设计了评价表。
自制简易测力计评价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设计合理,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 刻度均匀,刻度线之间距离较大,测量精确度高 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之间距离较小,测量精确度差 刻度不均匀
根据评价表,该测力计的“指标一”被评为“优秀”,“指标二”被评为“待改进”。为使“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请你对该测力计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答案】(1)橡皮筋在拉长时直径变小,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
(2)偏大,橡皮筋在超出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施加的力先由小变大,再从大到小,二者的弹性系数变化不一样,用此测力计先后连续测量F1和F2(F1>F2),则F2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3)将橡皮筋换成弹簧
【知识点】弹力;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物体的弹性形变与所受拉力的关系。
(1)橡皮筋在被拉长时会变细,直径会变小,导致形变程度不均匀;
(2)橡皮筋在超出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力不再是正比函数关系;
(3)换用弹性限度较大的材料。
【解答】
(1)橡皮筋在被拉长时会变细,直径会变小,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形变程度不均匀,所以该自制测力计刻度不均匀;
(2)橡皮筋在超出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力不再是正比函数关系,超出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施加的力由小变大,①②不重合,说明拉力减小时,橡皮筋不能恢复原状,由图乙知:相同力②对应L值大,所以用此测力计先后连续测量F1和F2(F1>F2),则F2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3)将橡皮筋换成弹簧,因为弹簧的弹性限度更大。
故答案为:(1)橡皮筋在拉长时直径变小,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2)偏大,橡皮筋在超出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施加的力先由小变大,再从大到小,二者的弹性系数变化不一样,用此测力计先后连续测量F1和F2(F1>F2),则F2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3)将橡皮筋换成弹簧。
26.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有人说“人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小科对这个观点表示质疑,于是他进行如下探究:
(1)小科发现:燃着的木条在装满空气的集气瓶(图甲)中比在装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图乙)中燃烧的时间更长,请解释原因    。
(2)小科想利用图丙装置验证呼出的气体中 CO2 含量高于空气中 CO2 含量,图丙中锥形瓶内的试剂均为溶液,他应如何操作?   。
(3)为了进一步测定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科进行如下实验(装置如图丁):

步骤 I:用注射器收集V1毫升的呼出气体,打开止水夹A、B,缓慢推动活塞将气体全部推入集气瓶中。
步骤Ⅱ:待集气瓶内液面稳定后,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2毫升,且此时集气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如图戊)。
步骤Ⅲ:关闭止水夹A、B,向集气瓶外的烧杯中倒入沸水,使白磷燃烧。
步骤Ⅳ:待燃烧结束且冷却后,打开止水夹B,使瓶内外气压相等,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毫升。
步骤Ⅴ:重复实验,测得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测得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用V1V2V3表示)
【答案】(1)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
(2)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中Ⅱ中缓缓吸气;打开止水夹K2,关闭K1,向锥形瓶Ⅰ中缓缓吹气
(3)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1)根据题文信息进行分析;
(2)根据图示实验装置,锥形瓶Ⅰ为验证吹气装置,锥形瓶Ⅱ为验证吸气装置,据此分析;
(3)根据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
(1)把一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装有人体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时间较长,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
(2)利用图丙装置验证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高于空气中CO2含量,具体操作为: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中Ⅱ中缓缓吸气;打开止水夹K2,关闭K1,向锥形瓶Ⅰ中缓缓吹气;
(3)用注射器收集V1mL的呼出气体,气体总体积是V1mL,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2mL,说明除去二氧化碳外气体总体积是V2mL,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3mL,说明氧气体积是V2mL-V3mL,实验测得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故答案为:(1)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2)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中Ⅱ中缓缓吸气;打开止水夹K2,关闭K1,向锥形瓶Ⅰ中缓缓吹气;(3) 。
27.为了比较3种催化剂对分解H2O2的催化作用,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按下表所示在锥形瓶内放入等量的催化剂;
组别 a b c
5%的H2O2溶液/mL 20 20 20
催化剂 MnO2 CuO Fe2O3
②连接如图1所示装置3套,注射器内盛入5%的H2O2溶液20mL;
③推动每套装置的注射器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5%的H2O2溶液20mL;
④待全部注入后,用压强传感器采集200s内压强数据。
已知:H2O2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不同组别锥形瓶内压强数据如图2所示。回答问题:
(1)如何检验图1装置的气密性    。
(2)根据图2曲线信息,分析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的理由是    。
(3)a组在60s左右时压强突然恢复至常压,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松开手后若活塞能恢复到原位置,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
(2)在相同时间内,二氧化锰能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加幅度最大
(3)瓶内气压过大,导致瓶塞被弹开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仪器的连接与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图像信息来分析;
(3)根据压强变化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
(1)图1所示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松开手后若活塞能恢复到原位置,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
(2)根据图2曲线信息可知,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的理由是在相同时间内,二氧化锰能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加幅度最大;
(3)由于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最佳,所以产生氧气速率过快,压强骤然升高,将瓶塞弹开,使瓶内压强瞬间与外界大气压相同,所以压强此时降低。
故答案为:(1)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松开手后若活塞能恢复到原位置,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2)在相同时间内,二氧化锰能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加幅度最大;(3)瓶内气压过大,导致瓶塞被弹开。
28.小科根据伏安法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测量定值电阻R1的阻值。电源电压恒定为3伏,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10Ω 2A”
实验序号 电压/V 电流/A
1 20 0.20
2 24 0.25
3 2.8 0.27
(1)小科在表中记录了三组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为获得被测电阻的阻值,小科将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
(2)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待测电阻的阻值,老师要求电压表的指针偏转要在满刻度的到之间。当待测电阻的阻值约为20欧时,小科发现用现有的器材无法顺利完成实验,其原因是    。
(3)小科将定值电阻R1替换为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测量灯丝电阻。根据获得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的U﹣I关系图(如图乙),试判断哪条曲线代表的是小灯泡电阻,并说出它的变化情况    。
【答案】(1)根据R= 分别计算三组电阻值,进一步计算三组电阻值的平均值
(2)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
(3)灯丝的电阻先不变后变大,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很大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实验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2)根据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结合欧姆定律计算定值电阻和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之比,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最大阻值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此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达到最小,据此分析可知无法顺利完成实验的原因;
(3)灯泡的电阻受温度影响很大。
【解答】
(1)根据分别计算三组电阻值,进一步计算三组电阻值的平均值;
(2)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即,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最大阻值时,,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电源电压为3V,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最大阻值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最大,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可知此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最小,所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大于等于2V,无法达到要求的电压表的指针偏转要在满刻度的到之间,Q其原因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
(3)分析图像可知温度恒定时,灯泡的电阻是不变的,常温下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所以灯泡电阻变化的原因是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很大;根据电路的热效应可知实验开始时,电流的热效应未使灯丝温度明显升高,灯丝电阻没有明显变化,当电流通过灯丝产生的热量大于其向空气中散失的热量时,灯丝温度持续升高,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答案为:(1)根据分别计算三组电阻值,进一步计算三组电阻值的平均值;(2)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3)灯丝的电阻先不变后变大,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很大。
四、解答题(本题有7小题,29题4分,30题6分,31题6分,32题6分,33题8分,34题8
29.从海水晒盐获得的粗盐中提取得食盐,是获得食盐的常用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晒盐过程,查阅获得以下资料。
资料1:海水晒盐时,盐民是利用海潮高涨引水入池,海水一般要经过蒸发池和结晶池才能形成粗盐晶体,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资料2:海水晒盐中蒸发池面积较大,海水吸收太阳能,海水吸收太阳能蒸发到一定的程度后放入结晶池(如果在雨后,还需要给结晶池补充浓盐水)才开始正式晒盐。
资料3:晒盐过程一般上午为宜。结晶池中粗盐不是均匀析出;结晶过程如图所示,当成片状的“盐花”飘浮在液面上,此时需要不断将结晶出来的晶体打沉方可提高析出粗盐的效率。
综合上述资料和图片,运用所学知识:对提高粗盐结晶产量的关键步骤做出解释。
【答案】海水晒盐是通过风能和太阳能使海水中的水不断蒸发,由不饱和食盐溶液变成饱和食盐溶液,继续蒸发,溶解在海水中的粗盐析出,海水晒盐中,蒸发池的面积较大,受热面积大,蒸发速率就更大,晒盐的关键,就是让海水变成饱和溶液,进而析出晶体,然后要给结晶池加浓盐水,也就是接近饱和的盐水,就可以继续结晶,继续捞盐作业,当成片状的“盐花”飘浮在液面上,此时需要不断将结晶出来的晶体打沉,也是为了让食盐水浓度更大,持续结晶效率更大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海水晒盐的原理。
根据资料中的内容结合海水晒盐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
海水晒盐是通过风能和太阳能使海水中的水不断蒸发,由不饱和食盐溶液变成饱和食盐溶液,继续蒸发,溶解在海水中的粗盐析出,海水晒盐中,蒸发池的面积较大,受热面积大,蒸发速率就更大,晒盐的关键,就是让海水变成饱和溶液,进而析出晶体,然后要给结晶池加浓盐水,也就是接近饱和的盐水,就可以继续结晶,继续捞盐作业,当成片状的”盐花“飘浮在液面上,此时需要不断将结晶出来的晶体打沉,也是为了让食盐水浓度更大,持续结晶效率更大。
30.今年开学以来,甲型流行性感冒在全县蔓延。该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和接触。该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甲型流感病毒属于    。
(2)生病期间需居家隔离,该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    。
(3)根据图中的信息,请解释三周岁以内的儿童通常要注射2次甲流疫苗的原因    。
【答案】(1)病原体
(2)控制传染源
(3)因为从图中可知当人再次受到抗原刺激之后产生抗体和到达抗体水平高峰的时间比初次明显提前,而且抗体水平也明显提高,持续时间也增长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抗体和抗原。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
(1)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甲型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
(2)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生病期间需居家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
(3)接种甲流疫苗后抗体产生相对较慢,需要一个过程让机体慢慢生成,所以需分次少量注射。从图中可知当人再次受到抗原刺激之后产生抗体和到达抗体水平高峰的时间比初次明显提前,而且抗体水平也明显提高,持续时间也增长。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控制传染源;(3)因为从图中可知当人再次受到抗原刺激之后产生抗体和到达抗体水平高峰的时间比初次明显提前,而且抗体水平也明显提高,持续时间也增长。
31.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常见气体性质后,对氢气开展了以下项目式学习。
【项目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用自制的氢气通过软管吹泡泡液并用喷枪点燃,观察现象(注意实验有危险,不要模仿)。
(1)吹出的泡泡液大多数都上升,是因为    。
(2)【项目二:氢气的化学性质】
氢气点燃需验纯,用保鲜袋收集两袋氢气,甲袋是等体积空气与氢气的混合气体,乙袋是纯净的氢气,然后分别点燃。(查阅资料:氢气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是4%﹣74.2%)
点燃上面两袋气体,请判断甲乙哪一袋会发生爆炸,并说明理由    。
(3)【项目三:氢燃料的优点】
同学用温度传感器分别测定氢气(锌粒和稀硫酸反应装置导管中导出)和酒精灯燃烧后火焰温度的变化情况。
结合甲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氢气做燃料比酒精好,原因是 (填选项)。
A.氢气的热值大
B.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C.制氢途径多样
【答案】(1)氢气密度比空气小
(2)甲袋发生爆炸,是因为甲袋中氢气体积分数是50%,在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内
(3)A;B;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氢气的制法;氢气及其性质。
(1)根据气体的密度大小即可解答本题;
(2)根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即可解答本题;
(3)氢根据气做燃料比酒精好,原因是氢气的热值大、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制氢途径多样即可解答本题。
【解答】
(1)吹出的泡泡液大多数都上升,是因为氢气密度比空气小;
(2)点燃上面两袋气体,甲袋发生爆炸,是因为甲袋中氢气体积分数是50%,在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内;
(3)结合甲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氢气做燃料比酒精好,原因是氢气的热值大、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制氢途径多样。
故答案为:(1)氢气密度比空气小;(2)甲袋发生爆炸,是因为甲袋中氢气体积分数是50%,在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内;(3)ABC。
3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县还有少数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而带来富营养化、甚至水体产生发臭现象,有关部门将生态环境整治迭代升级为综合系统整治,利用水生植物生长的平台——生态浮岛(如图a所示),可降解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氮和磷的含量,抑制水体中藻类的数量,有效改善富营养化的水质。
(1)生态浮岛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    (填器官名称)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
(2)小科同学在某生态浮岛及附近观察到四种植物P、Q、R、T,于是制作了如图b的植物检索表来分辨它们,则Q属于 (填选项)。
A.郁金香 B.银杏 C.胎生狗脊 D.海藻
(3)图c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写出一条能量流失最少的食物链:   。
【答案】(1)根系
(2)B
(3)水草→甲→丁(或藻类→乙→丁)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生态系统的成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根系及其在土壤里的分布和意义。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据图可知”生态浮岛“可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水中泥沙等物质沉降,净化水质,使水质改善、水体变清;
(4)种子植物可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裸子植物的根、茎、叶发达,但是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裸露,不能形成果实。
【解答】
(1)生物浮岛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2)根据检索表可知:Q的种子裸露在外,属于裸子植物,A郁金香属于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B银杏属于裸子植物,种子裸露;C胎生枸杞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D海藻属于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故选B。
(3)能量流动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食物链越短,能量流失的越少。所以,c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能量流失最少的食物链是:水草→甲→丁(或藻类→乙→丁)。
故答案为:(1)根系;(2)B;(3)水草→甲→丁(或藻类→乙→丁)。
33.常山县电动车新规已于2022年9月1日开始实施,届时超标电动车将无法正常上路,我县鼓励备案的非标电动车参与置换,小科妈妈也积极参加了置换,她看中的某款电动车如图所示,主要参数如下:
品牌 XX品牌电动自行车 车重/kg 50
电动机额定功率 ≤500W 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cm2 20
最高车速km/h 25 最大载重/kg 150
(1)若置换场所距离小科家路程为10km,计算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
(2)小科妈妈的体重为50kg,请计算在骑车过程中,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
(3)已知电动车以18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时,所受阻力为车总重的0.1倍,请计算此时电动车的功率。
【答案】(1)根据v= 得小科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为:
t= =0.4h
答: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为0.4h
(2)车对地面的压力为:
F=G总=(50kg+50kg)×10N/kg=1000N;
在骑车过程中,车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为:
p= =5×105Pa
答:在骑车过程中,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为5×105Pa
(3)动车现在的速度为:v′=18km/h=5m/s,
电动车匀速直线行驶时,电动车处于平衡状态,电动车动力和所受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电动车的动力:
F′=f=0.1G总=0.1×1000N=100N,
电动车动力的功率:
P= =F′v′=100N×5m/s=500W
答:此时电动车的功率为500W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功率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计算。
(1)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变形式即可解答本题;
(2)根据重力及压强的公式即可解答本题;
(3)根据平衡力及功率的公式即可解答本题。
【解答】
(1)已知小科骑该电动车的速度和距离,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小科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
(2)知道小科妈妈和电动车的质量,根据求出其重力;小科妈妈驾驶电动车时,电动车对地面的压力等于人和车的总重,根据出电动车对地面的压强;
(3)电动车以18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时处于平衡状态,电动车的动力和所受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求出电动车的动力,利用,求出电动车动力的功率。
34.神舟十五号携带航天员顺利入住“天宫”空间站。如图表示空间站的“水气整合系统”,其中“氧气生成系统”能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萨巴蒂尔系统”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H2+CO2═X+2H2O (X为反应生成的有机物)。
(1)水气整合系统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2)萨巴蒂尔系统生成的物质X的化学式为    。
(3)已知一个航天员平均一天要消耗0.8千克的氧气,请计算一个航天员在空间站30天,理论上至少需要给该水气整合系统补充多少质量的水?(已知二氧化碳足量)
【答案】(1)H2O
(2)CH4
(3)一个航天员平均一天要消耗0.8千克的氧气,一个航天员在空间站30天,消耗氧气的质量为:30×0.8kg=24kg,
设理论上至少需要给该水气整合系统补充水的质量为x。
2H2O 2H2↑ +O2↑
36 32
x 24kg
x=27kg
答:理论上至少需要给该水气整合系统补充水的质量为27kg
【知识点】水循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和题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解答】
(1)通过反应流程可知,水气整合系统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2O;
(2),反应物中有8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所以X化学式为CH4;
(3)先计算出 个航天员在空间站30天,消耗氧气的质,然后再根据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所需补充水的质量。
35.甲图是一种绿色家居设计图。风帽、光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复合保温墙体、屋顶绿化等都是它的配置。
(1)该绿色家居采用的环保能源主要有风能和    能。
(2)炎热的夏天,屋顶绿化使屋内变得凉爽,主要是利用了植物叶片的    吸收热量的原理。
(3)安装在房顶上的光电池,平均每天发电5.5千瓦时,使用时输出电压为220伏,冬季室内采用电热板取暖,电热地板的规格是“220伏 2.5安”,那么5.5千瓦时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多少小时?
(4)“人造树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乙图信息,请你从节能减排角度谈谈“人造树叶”有何用途:   。
【答案】(1)太阳
(2)蒸发
(3)电热板的功率为:P=UI=220V×2.5A=550W=0.55kW;5.5千瓦时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的时间为:
(4)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知识点】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新能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电功与电能,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1)本题中的环保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
(2)屋顶绿化使屋内变得凉爽,主要是利用了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蒸发)吸收热量;
(3)根据和进行计算;
(4)”人造树叶“的用途:通过光、水、二氧化碳、各种催化剂可以制造氧气,合成甲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解答】
(1)该绿色家居采用的环保能源主要有风能和太阳能;
(2)炎热的夏天,屋顶绿化使屋内变得凉爽,主要是利用了植物叶片的蒸发吸收热量的原理;
(4)从节能减排角度看,”人造树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故答案为:(1)太阳;(2)蒸发;(3)10h;(4)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2023年中考科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第1~10题各3分,第11~15题各2分,共40分。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下列对毒品认识错误的是(  )
A.吸毒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 B.吸毒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C.毒品有很强的成瘾性 D.为了兴奋可少量吸毒
2.今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众生的地球”。如图是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这一天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双减政策出台后减轻了同学们的课后负担,保证同学们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可使垂体正常分泌某种激素,促进生长的作用。这种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性激素
4.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取固体粉末 B.加热液体
C.过滤 D.点燃酒精灯
5.下表是常山地区种植的各种酸甜爽口的水果,其中酸性最强的水果是(  )
水果名称 蓝莓 杨梅 胡柚 称猴桃
pH 4 2.5 6 4.5
A.蓝莓 B.杨梅 C.胡柚 D.猕猴桃
6.概念图常用于表述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子房发育概念图,图中①表示的是(  )
A.种子 B.胚胎 C.果实 D.果皮
7.都听说“隔夜菜不能吃”之类说法,为什么?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范志红博士说其中的麻烦就是担心亚硝酸盐(含有亚硝酸根离子的盐)含量升高.那么亚硝酸根离子(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  )
A.+3价 B.+4价 C.+5价 D.﹣3价
8.如图是一定量的B2和AB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以及混合结果的模型,则(  )
A.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两种
B.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2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9.小科在学习日食、月食现象时使用了三球仪模型。当月球、地球和太阳处于如图位置时,这天的月相最接近于(图中阴影部分为暗区)(  )
A. B.
C. D.
10.光纤的纤芯是一种有塑料制成的纤维,纤芯外的包层可以保证光进入纤芯后全部发生反射,从而避免了光的损失。下列能正确表示光在纤芯中传播路径的是(  )
A.A B.B C.C D.D
11.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三次,每次仅调整物镜和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以下各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视野最暗的是②
B.正常观察顺序是③→①→②
C.观察图③时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
D.放大倍数从高到低依次是②→①→③
12.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起飞,它的弹射车与舰载机的前轮连接,并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入强电流时,立即产生强大的推力,使舰载机快速起飞。下列实验原理和电磁弹射相同的是(  )
A. B.
C. D.
13.转换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方法。下列研究方法采用转换法的是(  )
A.用细胞结构图研究植物细胞
B.焦耳定律研究电流热效应
C.用红磷和白磷研究燃烧条件
D.用课本挤压模拟地壳运动
14.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所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用加热蒸馏法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该方法属于下列模型中的(  )
A.性质差异 B.分离转移 C.反应转化 D.恢复原态
15.合理的实验方案才能达成实验目的,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与操作方法
A 分离CaCO3和CaO 加水溶解、过滤
B 鉴别NaOH和NaCl 滴加酚酞试液
C 检验溶液中的Fe3+ 滴加NaOH溶液
D 除去KCl中的K2CO3 加过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本题有9小题20空,每空2分,共38分)
16.番茄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它含有一种称为“植物黄金”的脂溶性的天然色素——番茄红素。
(1)番茄可以通过把茎扦插在土壤里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2)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性、防止细胞病变、突变、降低核酸损伤、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保健功能。番茄红素对下列疾病不具有预防功效的是 。
A.高血压 B.冠心病 C.艾滋病 D.肿瘤
17.常山油茶历史悠久,目前全县油茶总产值突破10亿元,是常山三宝之一。“山茶油”中含有角鲨烯(C30H50)、茶多酚等成分。
(1)其中成分角鲨烯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角鲨烯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是    。
18.走进衢州常山的果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金黄的胡柚挂满枝头。如图为秋季某晴天一昼夜中胡柚植株对吸收和释放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推测该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
(2)制造的有机物通过    运输到果实。
(3)胡柚内含丰富的麦芽糖,这些麦芽糖进入人体内最终在    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19.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2)滤渣a的成分是    。(填写化学式)
(3)通过上述实验,判断样品中一定存在的是    。
20.科学家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少数元素如Cl是35.5倍,则是由于实验误差造成的。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在克鲁克斯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    。
(2)结合已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 。(可多选)
A.实验结果与预测有偏差时,可以忽略当作实验误差处理
B.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于它所有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C.大部分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由此推测大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
D.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它的两种同位素原子35Cl 所占的百分比大于37Cl
21.如图是某科技小组设计制作的一只喷气船。船浮在水面上,打开漏斗的活塞,流下的液体与碳酸钠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塑料罐内气压迅速增大,气体从左边罐底小孔喷出。此时你将看到:喷气船飞快地向前行驶。
(1)漏斗中的液体可以是    (写一种即可)。
(2)以金属盒为参照物,塑料罐是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3)气体从左边罐底小孔喷出使船向右前进,这是由于    。
22.今年3月,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在常山“狂飙”开赛,小科也参加了本次比赛。在补给站,他选择了巧克力作为补给,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    ,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比赛过程中突遇障碍物,小科赶紧刹车,如图是自行车手闸示意图,当图中手对手闸的作用力F=10N时,刹车拉线受到力的大小为    N。
23.如图所示,一个重力为0.3牛的磁性黑板擦被吸附在竖直的黑板上。
(1)当磁性黑板擦在竖直的黑板上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    。
(2)当对磁性黑板擦施加一个竖直向上、大小为0.8牛的力时,恰好使它匀速向上运动,则此时黑板擦受到    牛的摩擦力。
三、实验探究(本题有5小题15空,24~25题每空3分,26~28题每空2分,共36分)
24.我县被称为“中国山茶之乡”,当地种植山茶树已有2000余年历史。某校科学项目化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山茶树种子的最适宜发芽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品种相同、大小相同的山茶树种子若干,平均分成A、B、C三组。
②A组种子放置于 20℃环境中不做处理,B组种子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C组种子在 6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
③将各组浸泡后的种子平均分成8份,置于不同温度下进行萌发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温度℃ 萌发率% 组别 15 17.5 20 22.5 25 27.5 30 32.5
A组 0 40 65 73 99 97 95 80
B组 0 60 72 83 85 90 98 77
C组 0 30 35 63 76 88 92 73
(1)B和C两组将种子提前在蒸馏水中浸泡三天,这样做基于的假设是    。
(2)若要探究A组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否为25.0℃,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3)我县春季的平均温度为17.5℃左右,若要大面积种植山茶树,根据上述实验,你认为在春季山茶自然播种前,对将要播种的种子如何处理    。
25.项目化学习小组利用橡皮筋进行自制简易测力计项目。在橡皮筋下悬挂一枚回形针作为挂钩,并依据此时指针位置标上零刻度。
(1)项目一:标明刻度。在回形针上每次加挂一个50克的钩码,测量每次指针到零刻线的距离L,画出拉力逐渐增大过程的F﹣L图像,如图乙中曲线①所示。该自制测力计刻度不均匀的原因是    。
(2)项目二:检验作品。将钩码逐个取下,测量每次指针到零刻线的距离L,画出拉力逐渐减小过程的F﹣L图像,如图乙中曲线②所示,与拉力逐渐增大过程的曲线①不重合。小科用此测力计先后连续测量F1和F2(F1>F2),请根据图乙判断F2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还是偏小,并说明理由    。
(3)项目三:改进完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该测量仪器的科学性设计了评价表。
自制简易测力计评价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设计合理,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 刻度均匀,刻度线之间距离较大,测量精确度高 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之间距离较小,测量精确度差 刻度不均匀
根据评价表,该测力计的“指标一”被评为“优秀”,“指标二”被评为“待改进”。为使“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请你对该测力计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26.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有人说“人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小科对这个观点表示质疑,于是他进行如下探究:
(1)小科发现:燃着的木条在装满空气的集气瓶(图甲)中比在装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图乙)中燃烧的时间更长,请解释原因    。
(2)小科想利用图丙装置验证呼出的气体中 CO2 含量高于空气中 CO2 含量,图丙中锥形瓶内的试剂均为溶液,他应如何操作?   。
(3)为了进一步测定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科进行如下实验(装置如图丁):

步骤 I:用注射器收集V1毫升的呼出气体,打开止水夹A、B,缓慢推动活塞将气体全部推入集气瓶中。
步骤Ⅱ:待集气瓶内液面稳定后,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2毫升,且此时集气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如图戊)。
步骤Ⅲ:关闭止水夹A、B,向集气瓶外的烧杯中倒入沸水,使白磷燃烧。
步骤Ⅳ:待燃烧结束且冷却后,打开止水夹B,使瓶内外气压相等,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毫升。
步骤Ⅴ:重复实验,测得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测得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用V1V2V3表示)
27.为了比较3种催化剂对分解H2O2的催化作用,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按下表所示在锥形瓶内放入等量的催化剂;
组别 a b c
5%的H2O2溶液/mL 20 20 20
催化剂 MnO2 CuO Fe2O3
②连接如图1所示装置3套,注射器内盛入5%的H2O2溶液20mL;
③推动每套装置的注射器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5%的H2O2溶液20mL;
④待全部注入后,用压强传感器采集200s内压强数据。
已知:H2O2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不同组别锥形瓶内压强数据如图2所示。回答问题:
(1)如何检验图1装置的气密性    。
(2)根据图2曲线信息,分析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的理由是    。
(3)a组在60s左右时压强突然恢复至常压,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28.小科根据伏安法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测量定值电阻R1的阻值。电源电压恒定为3伏,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10Ω 2A”
实验序号 电压/V 电流/A
1 20 0.20
2 24 0.25
3 2.8 0.27
(1)小科在表中记录了三组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为获得被测电阻的阻值,小科将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
(2)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待测电阻的阻值,老师要求电压表的指针偏转要在满刻度的到之间。当待测电阻的阻值约为20欧时,小科发现用现有的器材无法顺利完成实验,其原因是    。
(3)小科将定值电阻R1替换为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测量灯丝电阻。根据获得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的U﹣I关系图(如图乙),试判断哪条曲线代表的是小灯泡电阻,并说出它的变化情况    。
四、解答题(本题有7小题,29题4分,30题6分,31题6分,32题6分,33题8分,34题8
29.从海水晒盐获得的粗盐中提取得食盐,是获得食盐的常用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晒盐过程,查阅获得以下资料。
资料1:海水晒盐时,盐民是利用海潮高涨引水入池,海水一般要经过蒸发池和结晶池才能形成粗盐晶体,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资料2:海水晒盐中蒸发池面积较大,海水吸收太阳能,海水吸收太阳能蒸发到一定的程度后放入结晶池(如果在雨后,还需要给结晶池补充浓盐水)才开始正式晒盐。
资料3:晒盐过程一般上午为宜。结晶池中粗盐不是均匀析出;结晶过程如图所示,当成片状的“盐花”飘浮在液面上,此时需要不断将结晶出来的晶体打沉方可提高析出粗盐的效率。
综合上述资料和图片,运用所学知识:对提高粗盐结晶产量的关键步骤做出解释。
30.今年开学以来,甲型流行性感冒在全县蔓延。该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和接触。该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甲型流感病毒属于    。
(2)生病期间需居家隔离,该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    。
(3)根据图中的信息,请解释三周岁以内的儿童通常要注射2次甲流疫苗的原因    。
31.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常见气体性质后,对氢气开展了以下项目式学习。
【项目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用自制的氢气通过软管吹泡泡液并用喷枪点燃,观察现象(注意实验有危险,不要模仿)。
(1)吹出的泡泡液大多数都上升,是因为    。
(2)【项目二:氢气的化学性质】
氢气点燃需验纯,用保鲜袋收集两袋氢气,甲袋是等体积空气与氢气的混合气体,乙袋是纯净的氢气,然后分别点燃。(查阅资料:氢气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是4%﹣74.2%)
点燃上面两袋气体,请判断甲乙哪一袋会发生爆炸,并说明理由    。
(3)【项目三:氢燃料的优点】
同学用温度传感器分别测定氢气(锌粒和稀硫酸反应装置导管中导出)和酒精灯燃烧后火焰温度的变化情况。
结合甲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氢气做燃料比酒精好,原因是 (填选项)。
A.氢气的热值大
B.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C.制氢途径多样
3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县还有少数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而带来富营养化、甚至水体产生发臭现象,有关部门将生态环境整治迭代升级为综合系统整治,利用水生植物生长的平台——生态浮岛(如图a所示),可降解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氮和磷的含量,抑制水体中藻类的数量,有效改善富营养化的水质。
(1)生态浮岛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    (填器官名称)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
(2)小科同学在某生态浮岛及附近观察到四种植物P、Q、R、T,于是制作了如图b的植物检索表来分辨它们,则Q属于 (填选项)。
A.郁金香 B.银杏 C.胎生狗脊 D.海藻
(3)图c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写出一条能量流失最少的食物链:   。
33.常山县电动车新规已于2022年9月1日开始实施,届时超标电动车将无法正常上路,我县鼓励备案的非标电动车参与置换,小科妈妈也积极参加了置换,她看中的某款电动车如图所示,主要参数如下:
品牌 XX品牌电动自行车 车重/kg 50
电动机额定功率 ≤500W 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cm2 20
最高车速km/h 25 最大载重/kg 150
(1)若置换场所距离小科家路程为10km,计算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
(2)小科妈妈的体重为50kg,请计算在骑车过程中,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
(3)已知电动车以18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时,所受阻力为车总重的0.1倍,请计算此时电动车的功率。
34.神舟十五号携带航天员顺利入住“天宫”空间站。如图表示空间站的“水气整合系统”,其中“氧气生成系统”能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萨巴蒂尔系统”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H2+CO2═X+2H2O (X为反应生成的有机物)。
(1)水气整合系统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2)萨巴蒂尔系统生成的物质X的化学式为    。
(3)已知一个航天员平均一天要消耗0.8千克的氧气,请计算一个航天员在空间站30天,理论上至少需要给该水气整合系统补充多少质量的水?(已知二氧化碳足量)
35.甲图是一种绿色家居设计图。风帽、光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复合保温墙体、屋顶绿化等都是它的配置。
(1)该绿色家居采用的环保能源主要有风能和    能。
(2)炎热的夏天,屋顶绿化使屋内变得凉爽,主要是利用了植物叶片的    吸收热量的原理。
(3)安装在房顶上的光电池,平均每天发电5.5千瓦时,使用时输出电压为220伏,冬季室内采用电热板取暖,电热地板的规格是“220伏 2.5安”,那么5.5千瓦时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多少小时?
(4)“人造树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乙图信息,请你从节能减排角度谈谈“人造树叶”有何用途: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毒品的危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
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吸毒者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驱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现精神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在急性期戒断反应基本控制后,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对毒品的依赖性难以消除.这是许多吸毒者一而再、再而三复吸毒的原因,也是世界医、药学界尚待解决的课题。
【解答】
ABC.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同时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故ABC说法正确;
D.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因此一定要拒绝吸毒,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地球公转以及对应的日期和节气。
北半球的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北半球的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秋分日即9月23日前后,北半球的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据图中不同序号的位置解答。
【解答】
4月22日地球运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位置之间即图中的①段,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故选A。
3.【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分泌腺与激素。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如果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身材矮小,但是智力一般是正常的,这叫侏儒症。
【解答】
如果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身材矮小,但是智力一般是正常的,这叫侏儒症。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垂体分泌促进人体生长所需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生长激素。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
(1)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倾、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3)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解答】
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或平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故A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故B错误;
C.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根据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蓝莓的pH为4,小于7,显酸性;
B.杨梅的pH为2.5,小于7,显酸性;
C.胡柚的pH为6,小于7,显酸性;
D.猕猴桃的pH为4.5,小于7,显酸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杨梅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B。
6.【答案】D
【知识点】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解答】
传粉和受精完成之后,子房的发育如下:
可见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可见①是果皮,②是果实,③是种子。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
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亚硝酸根离子(NO2-)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则亚硝酸根原子团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则价。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1)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生成物的种类;
(2)根据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
(4)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
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由物质的变化和构成可知,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一种,故A错误;
B.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B错误;
C.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故C错误;
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月相的相关知识。
新月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上弦月是到了农历初七、八,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看到,称之为”上弦“。满月是到了农历十五、十六,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是满月,或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下弦月是到了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满月亏去了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解答】
A.当月球在地球下方时,月球东边亮,月相是下弦月,故A错误;
B.太阳、地球、月亮在同一直线上,且月球处于中间,此时月相为新月,为农历初一,故B错误;
C.月球位于地球上方,月球西边亮,月相是上弦月,故C错误;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地球、月亮在同一直线上,且地球处于中间,此时月相为满月,为农历十五、十六,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光导纤维中光的传播路径的判断。
光导纤维传播光学信息发生的是全反射,几乎没有能量损失,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
光传播在纤芯与包层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不存在折射,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故选A。
11.【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窄,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
【解答】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图③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而图②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故A错误;
B.图①中的细胞体积较大,放大倍数比②大,比③小,正常观察顺序是②→①→③,故B错误;
C.当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故C正确;
D.观察①②③的图片可以看出,③的放大倍数高于①的放大倍数高于②的放大倍数,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知识点】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电流磁效应、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电磁感应等实验。
电磁弹射器是利用了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力的作用;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
由题意可知,电磁弹射器的弹射车与飞机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以强电流时,即可受到强大的推力,由此可知其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
A.图中是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与电磁弹射器工作原理不一致,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有电源,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即与电磁弹射器的工作原理相同,故B符合题意;
C.图中是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的磁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没有电源,是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为电磁感应实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B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转换法是指通过转换研究对象、空间角度、物理规律、物理模型、思维角度、物理过程、物理状态、时间角度等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间接获取问题解决的一种解题方法;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是转换法;
(2)模型法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
A.通过细胞结构图来学习植物细胞,运用了模型法,故A错误;
B.通过液面上升的高度来比较电阻产生热量多少,运用了转换法,故B正确;
C.用红磷和白磷研究燃烧条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错误;
D.通过挤压课本运动来模拟地壳运动,运用了模型法,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知识点】水的净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用加热蒸馏法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用加热蒸馏法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该方法属于模型中的分离转移。
故选B。
15.【答案】A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酸、碱、盐的鉴别;常见的离子检验方法及现象;其他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1)根据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2)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3)根据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4)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无法进行分离,故A设计不合理;
B.NaOH和NaCl溶液分别显碱性、中性,分别能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无色,可以鉴别,故B设计合理;
C.滴加NaOH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可检验溶液中的Fe3+,故C设计合理;
D.K2CO3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结晶除去盐酸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设计合理。
故选A。
16.【答案】(1)无性生殖
(2)C
【知识点】植物激素;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无性生殖;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经过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解答】
(1)番茄可以通过把茎扦插在土壤里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2)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性、防止细胞病变、突变、降低核酸损伤,因此,番茄红素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高血压、冠心病属于心血管疾病,肿瘤是由细胞病变、突变引起的疾病,番茄红素对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的预防具有预防功效、而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番茄红素对艾滋病不具有预防功效。
故选C。
故答案为:(1)无性生殖;(2)C。
17.【答案】(1)有机物
(2)3:5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1)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2)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来分析。
【解答】
(1)角鲨烯(C30H50)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由化学式可知,角鲨烯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是。
故答案为:(1)有机物;(2)3:5。
18.【答案】(1)E
(2)筛管
(3)小肠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生物体中的有机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和FG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E时CO2的吸收量和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图中由于D点时植株对CO2的吸收量最大,所以光合作用强度最高。
【解答】
(1)图中,AB、FG段植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C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表明植株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二氧化碳;CE段植株吸收二氧化碳,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EF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增多,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BF段,在D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最多,说明在此处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植物进行了一白天的光合作用,至E点时,光照减弱,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之后,呼吸作用作用占优势,植物体不再积累有机物,因此在E处,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2)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把叶子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果实、根、茎等其他器官,因此胡柚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通过筛管运输到果实;
(3)胡柚内含丰富的麦芽糖,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麦芽糖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故答案为:(1)E;(2)筛管;(3)小肠。
19.【答案】(1)漏斗
(2)CaCO3和Mg(OH)2
(3)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的探究;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
(1)过滤还需要漏斗;
(2)由现象①可知:沉淀a一定不含有硫酸钡沉淀,因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能产生沉淀,说明一定有氢氧化钠,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氯化钡或氯化镁生成碳酸钡或碳酸镁,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100 44
x 0.44g
x=1g<1.5g,因此沉淀还有氢氧化镁;则沉淀a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样品中一定有氢氧化钠、氯化镁。
(3)根据(2)的分析可知样品中一定含有的是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
故答案为:(1)漏斗;(2)CaCO3和Mg(OH)2;(3)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
20.【答案】(1)中子
(2)C;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同位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1)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2)实验结果与预测有偏差时,应重新提出假设后再进行实验;
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答;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两种两种同位素原子的平均值来。
【解答】
(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中子;
(2)A.实验结果与预测有偏差时,应重新提出假设后再进行实验,不可以忽略当作实验误差处理,故A错误;
B.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则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于它所有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错误的,故B错误;
C.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则大部分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由此可推测出大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的说法正确,故C正确;
D.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则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它的两种同位素原子 所占的百分比大于的说法是正确,故D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中子;(2)CD。
21.【答案】(1)稀硫酸
(2)静止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力作用的相互性,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1)流下的液体要与碳酸钠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强酸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根据化学反应进行分析;
(2)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解答】
(1)强酸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由题可知,流下的液体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实际上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不稳定的碳酸,故液体应用硫酸或盐酸,反应方程式为:;
(2)由图可知,塑料罐相对金属盒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金属盒为参照物,塑料罐是静止的;
(3)喷气船向后喷出气流,对空气有向后的作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空气对喷气船产生向前的反作用力,所以喷气船能够前进;
故答案为:(1)稀硫酸;(2)静止;(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2.【答案】糖;40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杠杆的平衡条件。
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确定拉线受到的拉力。
【解答】
(1)巧克力作为补给,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2)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拉线受到的拉力:。
故答案为:糖;40。
23.【答案】(1)竖直向上
(2)0.5N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摩擦力的概念。
(1)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故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先对黑板擦受力分析,根据力的平衡知识求解。
【解答】
(1)当磁性黑板擦在竖直的黑板上静止时,有下降的趋势,则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竖直向上;
(2)黑板擦匀速向上运动,黑板擦竖直方向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下的摩擦力,向上的推力,黑板擦受力平衡,三个力的关系为:,摩擦力。
故答案为:(1)竖直向上;(2)0.5N。
24.【答案】(1)浸泡种子的水温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
(2)选取品种相同、大小相同的山茶树种子若干,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后,平均分成11组分别置于20℃~30℃温度下进行萌发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多次实验等。
【解答】
(1)B和C两组将种子提前在20℃和6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这样设计的是以水温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这样做基于的假设是:浸泡种子的水温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
(2)若要探究A组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否为25.0℃,实验思路为:选取品种相同、大小相同的山茶树种子若干,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后,平均分成11组分别置于20℃~30℃温度下进行萌发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由实验数据可知,在17.5℃的温度下播种时,对种子做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的处理后,其发芽率最高。所以在春季平均温度为17.5℃时,山茶自然播种前,对将要播种的种子的处理为:在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
故答案为:(1)浸泡种子的水温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2)选取品种相同、大小相同的山茶树种子若干,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后,平均分成11组分别置于20℃~30℃温度下进行萌发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3)在 20℃蒸馏水中浸泡三天。
25.【答案】(1)橡皮筋在拉长时直径变小,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
(2)偏大,橡皮筋在超出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施加的力先由小变大,再从大到小,二者的弹性系数变化不一样,用此测力计先后连续测量F1和F2(F1>F2),则F2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3)将橡皮筋换成弹簧
【知识点】弹力;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物体的弹性形变与所受拉力的关系。
(1)橡皮筋在被拉长时会变细,直径会变小,导致形变程度不均匀;
(2)橡皮筋在超出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力不再是正比函数关系;
(3)换用弹性限度较大的材料。
【解答】
(1)橡皮筋在被拉长时会变细,直径会变小,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形变程度不均匀,所以该自制测力计刻度不均匀;
(2)橡皮筋在超出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力不再是正比函数关系,超出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施加的力由小变大,①②不重合,说明拉力减小时,橡皮筋不能恢复原状,由图乙知:相同力②对应L值大,所以用此测力计先后连续测量F1和F2(F1>F2),则F2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3)将橡皮筋换成弹簧,因为弹簧的弹性限度更大。
故答案为:(1)橡皮筋在拉长时直径变小,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2)偏大,橡皮筋在超出弹性限度的形变过程中,施加的力先由小变大,再从大到小,二者的弹性系数变化不一样,用此测力计先后连续测量F1和F2(F1>F2),则F2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3)将橡皮筋换成弹簧。
26.【答案】(1)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
(2)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中Ⅱ中缓缓吸气;打开止水夹K2,关闭K1,向锥形瓶Ⅰ中缓缓吹气
(3)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1)根据题文信息进行分析;
(2)根据图示实验装置,锥形瓶Ⅰ为验证吹气装置,锥形瓶Ⅱ为验证吸气装置,据此分析;
(3)根据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
(1)把一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装有人体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时间较长,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
(2)利用图丙装置验证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高于空气中CO2含量,具体操作为: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中Ⅱ中缓缓吸气;打开止水夹K2,关闭K1,向锥形瓶Ⅰ中缓缓吹气;
(3)用注射器收集V1mL的呼出气体,气体总体积是V1mL,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2mL,说明除去二氧化碳外气体总体积是V2mL,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3mL,说明氧气体积是V2mL-V3mL,实验测得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故答案为:(1)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2)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中Ⅱ中缓缓吸气;打开止水夹K2,关闭K1,向锥形瓶Ⅰ中缓缓吹气;(3) 。
27.【答案】(1)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松开手后若活塞能恢复到原位置,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
(2)在相同时间内,二氧化锰能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加幅度最大
(3)瓶内气压过大,导致瓶塞被弹开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仪器的连接与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图像信息来分析;
(3)根据压强变化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
(1)图1所示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松开手后若活塞能恢复到原位置,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
(2)根据图2曲线信息可知,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的理由是在相同时间内,二氧化锰能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加幅度最大;
(3)由于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最佳,所以产生氧气速率过快,压强骤然升高,将瓶塞弹开,使瓶内压强瞬间与外界大气压相同,所以压强此时降低。
故答案为:(1)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松开手后若活塞能恢复到原位置,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2)在相同时间内,二氧化锰能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加幅度最大;(3)瓶内气压过大,导致瓶塞被弹开。
28.【答案】(1)根据R= 分别计算三组电阻值,进一步计算三组电阻值的平均值
(2)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
(3)灯丝的电阻先不变后变大,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很大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实验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2)根据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结合欧姆定律计算定值电阻和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之比,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最大阻值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此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达到最小,据此分析可知无法顺利完成实验的原因;
(3)灯泡的电阻受温度影响很大。
【解答】
(1)根据分别计算三组电阻值,进一步计算三组电阻值的平均值;
(2)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即,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最大阻值时,,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电源电压为3V,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最大阻值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最大,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可知此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最小,所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大于等于2V,无法达到要求的电压表的指针偏转要在满刻度的到之间,Q其原因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
(3)分析图像可知温度恒定时,灯泡的电阻是不变的,常温下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所以灯泡电阻变化的原因是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很大;根据电路的热效应可知实验开始时,电流的热效应未使灯丝温度明显升高,灯丝电阻没有明显变化,当电流通过灯丝产生的热量大于其向空气中散失的热量时,灯丝温度持续升高,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答案为:(1)根据分别计算三组电阻值,进一步计算三组电阻值的平均值;(2)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3)灯丝的电阻先不变后变大,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很大。
29.【答案】海水晒盐是通过风能和太阳能使海水中的水不断蒸发,由不饱和食盐溶液变成饱和食盐溶液,继续蒸发,溶解在海水中的粗盐析出,海水晒盐中,蒸发池的面积较大,受热面积大,蒸发速率就更大,晒盐的关键,就是让海水变成饱和溶液,进而析出晶体,然后要给结晶池加浓盐水,也就是接近饱和的盐水,就可以继续结晶,继续捞盐作业,当成片状的“盐花”飘浮在液面上,此时需要不断将结晶出来的晶体打沉,也是为了让食盐水浓度更大,持续结晶效率更大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海水晒盐的原理。
根据资料中的内容结合海水晒盐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
海水晒盐是通过风能和太阳能使海水中的水不断蒸发,由不饱和食盐溶液变成饱和食盐溶液,继续蒸发,溶解在海水中的粗盐析出,海水晒盐中,蒸发池的面积较大,受热面积大,蒸发速率就更大,晒盐的关键,就是让海水变成饱和溶液,进而析出晶体,然后要给结晶池加浓盐水,也就是接近饱和的盐水,就可以继续结晶,继续捞盐作业,当成片状的”盐花“飘浮在液面上,此时需要不断将结晶出来的晶体打沉,也是为了让食盐水浓度更大,持续结晶效率更大。
30.【答案】(1)病原体
(2)控制传染源
(3)因为从图中可知当人再次受到抗原刺激之后产生抗体和到达抗体水平高峰的时间比初次明显提前,而且抗体水平也明显提高,持续时间也增长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抗体和抗原。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
(1)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甲型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
(2)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生病期间需居家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
(3)接种甲流疫苗后抗体产生相对较慢,需要一个过程让机体慢慢生成,所以需分次少量注射。从图中可知当人再次受到抗原刺激之后产生抗体和到达抗体水平高峰的时间比初次明显提前,而且抗体水平也明显提高,持续时间也增长。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控制传染源;(3)因为从图中可知当人再次受到抗原刺激之后产生抗体和到达抗体水平高峰的时间比初次明显提前,而且抗体水平也明显提高,持续时间也增长。
31.【答案】(1)氢气密度比空气小
(2)甲袋发生爆炸,是因为甲袋中氢气体积分数是50%,在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内
(3)A;B;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氢气的制法;氢气及其性质。
(1)根据气体的密度大小即可解答本题;
(2)根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即可解答本题;
(3)氢根据气做燃料比酒精好,原因是氢气的热值大、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制氢途径多样即可解答本题。
【解答】
(1)吹出的泡泡液大多数都上升,是因为氢气密度比空气小;
(2)点燃上面两袋气体,甲袋发生爆炸,是因为甲袋中氢气体积分数是50%,在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内;
(3)结合甲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氢气做燃料比酒精好,原因是氢气的热值大、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制氢途径多样。
故答案为:(1)氢气密度比空气小;(2)甲袋发生爆炸,是因为甲袋中氢气体积分数是50%,在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内;(3)ABC。
32.【答案】(1)根系
(2)B
(3)水草→甲→丁(或藻类→乙→丁)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生态系统的成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根系及其在土壤里的分布和意义。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据图可知”生态浮岛“可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水中泥沙等物质沉降,净化水质,使水质改善、水体变清;
(4)种子植物可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裸子植物的根、茎、叶发达,但是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裸露,不能形成果实。
【解答】
(1)生物浮岛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2)根据检索表可知:Q的种子裸露在外,属于裸子植物,A郁金香属于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B银杏属于裸子植物,种子裸露;C胎生枸杞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D海藻属于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故选B。
(3)能量流动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食物链越短,能量流失的越少。所以,c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能量流失最少的食物链是:水草→甲→丁(或藻类→乙→丁)。
故答案为:(1)根系;(2)B;(3)水草→甲→丁(或藻类→乙→丁)。
33.【答案】(1)根据v= 得小科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为:
t= =0.4h
答: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为0.4h
(2)车对地面的压力为:
F=G总=(50kg+50kg)×10N/kg=1000N;
在骑车过程中,车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为:
p= =5×105Pa
答:在骑车过程中,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强为5×105Pa
(3)动车现在的速度为:v′=18km/h=5m/s,
电动车匀速直线行驶时,电动车处于平衡状态,电动车动力和所受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电动车的动力:
F′=f=0.1G总=0.1×1000N=100N,
电动车动力的功率:
P= =F′v′=100N×5m/s=500W
答:此时电动车的功率为500W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功率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计算。
(1)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变形式即可解答本题;
(2)根据重力及压强的公式即可解答本题;
(3)根据平衡力及功率的公式即可解答本题。
【解答】
(1)已知小科骑该电动车的速度和距离,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小科以最大车速行驶返回家中需要的时间;
(2)知道小科妈妈和电动车的质量,根据求出其重力;小科妈妈驾驶电动车时,电动车对地面的压力等于人和车的总重,根据出电动车对地面的压强;
(3)电动车以18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时处于平衡状态,电动车的动力和所受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求出电动车的动力,利用,求出电动车动力的功率。
34.【答案】(1)H2O
(2)CH4
(3)一个航天员平均一天要消耗0.8千克的氧气,一个航天员在空间站30天,消耗氧气的质量为:30×0.8kg=24kg,
设理论上至少需要给该水气整合系统补充水的质量为x。
2H2O 2H2↑ +O2↑
36 32
x 24kg
x=27kg
答:理论上至少需要给该水气整合系统补充水的质量为27kg
【知识点】水循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和题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解答】
(1)通过反应流程可知,水气整合系统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2O;
(2),反应物中有8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所以X化学式为CH4;
(3)先计算出 个航天员在空间站30天,消耗氧气的质,然后再根据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所需补充水的质量。
35.【答案】(1)太阳
(2)蒸发
(3)电热板的功率为:P=UI=220V×2.5A=550W=0.55kW;5.5千瓦时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的时间为:
(4)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知识点】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新能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电功与电能,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1)本题中的环保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
(2)屋顶绿化使屋内变得凉爽,主要是利用了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蒸发)吸收热量;
(3)根据和进行计算;
(4)”人造树叶“的用途:通过光、水、二氧化碳、各种催化剂可以制造氧气,合成甲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解答】
(1)该绿色家居采用的环保能源主要有风能和太阳能;
(2)炎热的夏天,屋顶绿化使屋内变得凉爽,主要是利用了植物叶片的蒸发吸收热量的原理;
(4)从节能减排角度看,”人造树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故答案为:(1)太阳;(2)蒸发;(3)10h;(4)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