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草 原
学习目标
1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图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3
通过学习,体会草原的美丽,感受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会写本课生字。理解“一碧千里”“渲染”
“勾勒”等词语的意思。
词语解释
清鲜:
柔美:
奇丽:
柔和而优美。
清爽新鲜。
奇特而美丽。
勾勒:
①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②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本文的意思是第①种。
渲染:
羞涩: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①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②比喻夸大的形容。本文的意思是第①种。
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一碧千里:
他寥寥数笔便勾画出可爱的孩童,(洒脱 拘束)的舞者……
选词填空
勾勒
用线条画出轮廓。
(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
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翠绿的颜色好像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词语解释
洒脱
拘束
翠色欲流
√
迂回——( ) 羞涩——( )
写反义词
迂回
回旋,环绕。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词语解释
羞涩
襟飘带舞
笔直
大方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草原风光美。
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羊群
草原
白色的大花
无边的绿毯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
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他们见面时的真情?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饭后,草原人们又做了什么来款待客人的?
小伙子套马 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 。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盛装,策马疾驰,迎接远客的情景。作者将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襟带比作“彩虹”,描写细致入微,生动鲜活,表现了蒙古族老乡迎客的热情与欢愉。
草原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进了蒙古包,好客厅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主人向“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们为“我们”唱民歌。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最后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表达中心的作用。前面作者写和蒙古人一起赛马、吃奶茶、烤羊。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以及我们相处的融洽,都表达了一种蒙汉情深、蒙汉一家的思想感情。
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课文主题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
风光美
人情美
民俗美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空气清鲜 天空明朗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热烈相迎 亲切交谈
热情招待 载歌载舞
夕阳西下 不忍分别
襟( )带舞
飘
一、补充词语。
( )碧千里
久立( )望
高歌( )曲
翠色( )流
群马( )驰
一
欲
一
四
疾
二、填空。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
都像 。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
的中国画那样。
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
小练笔
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动手写一写,注意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镶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