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平津战役前,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曾担心北平文物和古城墙会毁于战火,但它们最终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这主要是由于( )
A. 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
B. 解放军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C. 北平人民群众的全力保护
D. 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
2.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 )
A.两场战争的性质
B.国共两党的关系
C.中国的社会性质
D.社会的主要矛盾
3.1946年,国民党撕下和平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发动了全面内战。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蒋介石对哪一解放区发动进攻( )
A. 中原解放区 B. 华东解放区
C. 华北解放区 D. 东北解放区
4.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进军重庆的路线是( )
A. 南充--潼南--合川--重庆 B. 成都--荣昌--永川--重庆
C. 秀山--武隆--南川--重庆 D. 武汉--万县--梁平--重庆
5.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战争”是指( )
护国战争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6.下列战役中,使整个华北地区全境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电影《建国大业》围绕抗战胜利后初期社会各界就和平民主建国、军队国家化等核心问题展开激烈辩论的历史进行拍摄。将该片剧情推向高潮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谈判 B.庐山谈判 C.北平谈判 D.重庆谈判
8.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 )
A.华北全境解放
B.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解放南京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9.“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下列史实能够论证毛泽东所说的这句话的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辛亥革命的爆发
10.下列表格所反映的是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对这一战役认识正确的是( )
时间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地点 北平、张家口
结果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 军队 东北和华北解放军
A.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B.解放东北全境
C.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D.使华北全境解放
11. “如果此军事行动成功,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成助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此军事行动指的是( )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2.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豪情万丈的诗人。以下他的四句诗词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请判断其中与最后出现的事件相对应的诗词是( )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D.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13. 淮海战役解放了__________.( )
A.长江以南的湖广地区 B.东北全境
C.华北全境解放 D.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14. 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由这段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民心向背是战争成败的关键
B.人民群众是战争的主力军
C.共产党的实力远强于国民党
D.陈毅司令员指挥了三大战役
15. 1947年夏,毛泽东在听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 了。”这是因为( )
A.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解放战争打响了
D.大决战开始了
16.为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土地会议,通过了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资政新篇》 D. 《土地改革法》
17.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
A. 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 签署了《双十协定》
C. 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 通过了《共同纲领》
18.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渡江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④平津战役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②①④
19.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在三大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孟良固战役 D.辽沈战役
2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有关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和平解放北平②井冈山会师③参与北伐战争④进行重庆谈判
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非选择题
21.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些有关解放战争时期最后战略大决战的历史,马小虎同学收集了以下几部经典电影。请你结合这五部作品,完成下列列举题。
A:《大决战——辽沈战役》B:《大决战——淮海战役》C:《大决战——平津战役》
D:《风雨下钟山》 E:《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1)请你结合下列所给的提示,选择相对应的影片。
①断敌退路,关门打狗: 。
②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
③分割包围,先打两头: 。
④千里战线,三路作战: 。
⑤中间突破,规模最大: 。
(2)假设这些影片的摄制组都是采取了实地拍摄,请你分别说出拍摄每部影片应该去的地点。(各选一处即可)
A:《大决战——辽沈战役》:
B:《大决战——淮海战役》:
C:《大决战——平津战役》:
D:《风雨下钟山》:
E:《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抗日民主政权规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哪一土地政策?这一政策主要在中国什么区域实行?
材料二: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有农村70~80%的耕地,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 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农村存着什么现象?
材料三: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
第十一条 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
……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属于哪一文件的内容?根据这一文件解放区实行了什么样的土地制度?
23. 历史影视片是历史的艺术加工和再现,它不仅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的风采,而且能够真实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场景。在老师的指导下,某中学的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到了以下电影的宣传画,请你一起来参加。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材料一四部电影宣传画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图片序号 战役名称 战役结果或意义
图一 解放东北全境
图二
图三
图四
(2)请你将其中三部电影所反映的战役名称填到材料二图片中A、B、C相应的位置上
A:________ B:________ C :________。
24.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
材料一:这年8月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来说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地签下名字……。
材料二:在时间意义上是一个新年的开始……,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材料三:历史的见证(见图一) 材料四:定格的历史一页(见图二)
请回答:
(1)假如你要了解近代南京历史,获取第一手材料的正确途径有哪些?(任举两例)
(2)有人指出: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起点,也是屈辱历史的终结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起点”和“终点”分别指什么事件?
(3)材料二中“民国取代了帝国”发生在哪一年(以公元纪年)?材料三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三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答案
1-5ACACD 6-10BDBCD 11-15BADAB 16-20BBCDC
21.(1) ①A 。 ②E 。 ③C 。 ④D 。 ⑤B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拍摄A影片应该去锦州;拍摄B影片应该去徐州;拍摄C影片应该去北京;拍摄D影片应该去南京;拍摄E影片应该去大别山。
22、(1)减租减息政策;抗日根据地。
(2)地主、富农人口少占地多;农民人口多占地少,终年劳动却不得温饱。(意思相近即可)
(3)《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23、(1)
图片序号 战役名称 战役意义
图一 辽沈战役
图二 淮海战役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图三 平津战役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图四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统治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4.(1)当时的照片、当事人日记、(本人口授或档案文字材料记录等,任选两条即可)
(2)起点是鸦片战争战败,(或者签订《南京条约》,英军占领南京);终点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3)1912年,南京大屠杀,说明日军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或者说明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等,符合题意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