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美好。
C.“我”回到故乡,看到了美好的景色,但故乡一片沉寂,需要用心去聆听,只有听
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D.以前,故乡路边青草难觅,现在青草疯长,农家连铁锹、锄头等农具都看不到了,
表现出当下故乡生活的巨大变化。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说故乡的地名曾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但又说“历史,不过是一
种叙述而己”,这句话意在突出“我”并不像村里人那样以故乡为傲。
B.“我”始终在历史的参照之中感受着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由热
爱、自豪到忽视、疏远再到习惯的过程。
C周同宾在学生时代嫌家乡入憨地薄,从城市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
好之中,表现了他对乡村的喜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故乡题材的散文蕴含着对故乡独特的审美情趣,黄河浪散文中对“驼背”榕树的描
绘,就体现了对故乡追念的审美情感。
8.文本一中叙写故乡过往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中说“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请结
合文本一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4题。
太祖式皇帝,沛国谁人也,姓曹,棵,宇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誉,有权数,而
任快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题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
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1”年二土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赋,迁频丘全
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外,治水军。辛未,令日:“自顷已来军数征行盛遇疫
使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盏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
自存者,县官勿绝桌,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
君,蜀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间巷,岂幸相遇哉?上之
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
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
得而用之。”十九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花头,宫殿设钟虞。乙未,令曰:“夫有
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
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遣滞,
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
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
哉/不得已也
B.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
哉/不得已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
哉/不得已也
中微发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使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
哉/不得已也
1L.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
称。
45
C.迁,晋升或调动官职。古代官职变动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
升级。
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
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