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单元复习(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单元复习(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7-12 19:1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单元复习
一、单选题
1.将0.2的溶液和0.05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取混合液分别完成下列实验,能说明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2Fe3+ +2I-2Fe2+ +I2的是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滴入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
② 滴入AgNO3溶液 有黄色沉淀生成
③ 滴入KSCN溶液,再加双氧水 溶液先变红色后红色加深
④ 滴入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Zn-PbO2是一种新型电池,其示意图如图所示。a、b为离子交换膜,A、B、C三个区域的电解质溶液分别为KOH、K2SO4和H2SO4溶液,该电池工作时B区电解质浓度增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电子由Zn电极流向PbO2电极
B.a膜为阴离子交换膜,b为阳离子交换膜
C.当电路中转移2 mol电子时理论上产生1 mol
D.PbO2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O2+2e-++4H+= PbSO4+2H2O
3.下列实验装置或现象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形成红色喷泉 甲中Zn片有红色固体析出,乙中铜片质量增加 制取得到干燥的NH3 制备SO2
A.A B.B C.C D.D
4.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升空,都展现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天和”核心舱采用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为空间站电解水提供电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嫦娥五号带回的“快递”——“月壤”中富含“完美能源”,和是同种核素
B.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中芯片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硅
C.“天和”核心舱中实现了太阳能→电能→化学能之间的能量转化
D.运载火箭的氢燃料燃烧属于放热反应
5.汽车尾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研究NO2、NO、CO的污染物处理,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反应NO2(g)+CO(g) NO(g)+CO2(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理论上该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B.图中a→b为放热过程
C.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降低
D.1molNO2(g)和1molCO(g)的总能量低于1molNO(g)和1molCO2(g)的总能量
6.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在常温常压和可见光下,基于LDH(一种固体催化剂)合成的原理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将太阳能转化成为化学能 B.该反应中有N-H键生成
C.该反应中的四种物质都含有共价键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下列关于工业合成SO3的反应(2SO2+O22SO3)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降低SO3的浓度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使用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
D.达到化学平衡时,SO2能100%转化为产物
8.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取两支试管,一支加入10 mL 0.1 mol/L 溶液,另一支加入5 mL 0.1 mol/L 溶液、5 mL蒸馏水,同时向两支试管加入10 mL 0.1mol/L 溶液 前者出现浑浊的时间更短,说明增大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 探究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向其中通入氩气,反应速率不变 化学反应速率不受压强影响
C 证明溶液是否含 向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 若试纸未变蓝,则说明不含
D 探究KI与反应的限度 取1 mL 0.1 mol/L 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5 mL 0.1 mol/L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 KSCN溶液 若溶液变血红色,则KI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A.A B.B C.C D.D
9.室温下,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已知左边烧杯中溶液的血红色逐渐褪去,且无气泡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电子由Zn电极经导线流向Pt电极
②盐桥中的阳离子向左侧烧杯移动
③正极反应为
④总反应为
⑤右边电极材料的活动性必须比铁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⑤
10.某原电池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原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B.电子流向:铁棒→溶液→碳棒
C.铁棒发生还原反应 D.总反应为
11.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高能高容量电池,某高铁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电极为阴极
B.电池工作时,电流方向为:
C.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正极区中的浓度增大
12.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的能量高于的能量
B.该反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吸热,第二个阶段放热
C.物质X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放出的能量为
13.回收利用是目前解决空间站供氧问题的有效途径,其物质转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Ⅰ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反应Ⅱ中碳元素化合价升高
C.回收的最终产物为和
D.上述过程中可以循环使用
二、多选题
14.中国化学家研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能利用太阳光高效分解水,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该催化反应,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B.反应I中断键生成原子和分子
C.反应II为:
D.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三、非选择题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如图是1molNO2(g)和1molCO(g)反应生成CO2(g)和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活化能E1的变化是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ΔH的变化是_____。图中最稳定的是_____(填“反应物”“过渡态”或“生成物”)。

(2)50mL0.50mol L-1盐酸与50mL0.55mol L-1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反应反应热(设溶液的密度均为1g cm-3,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4.18J g-1 ℃-1)。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反应物的温度/℃ 反应前体系的温度 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温度差
盐酸 NaOH溶液 t1/℃ t2/℃ (t2-t1)/℃
1 25.0 25.2 25.1 28.5 3.4
2 24.9 25.1 25.0 28.3 3.3
3 25.6 25.4 25.5 29.0 3.5
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隔热层的作用是_____。根据表中数据,结合题干信息,请写出生成1molH2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3)生产液晶显示器的过程中使用的化学清洗剂NF3是一种温室气体,其存储能量的能力是CO2的1.2~2.0万倍,在大气中的寿命可长达740年之久,表中是几种化学键的键能:
化学键 N≡N F-F N-F
键能/kJ mol-1 941.7 154.8 283.0
写出N2(g)与F2(g)反应合成NF3(g)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
(4)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NH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NO。这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

第二步反应是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1molNH(aq)全部氧化成NO(aq)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
16.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过程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
①灼热的木炭中通入 ②碘升华 ③石灰石受热分解 ④水蒸气液化 ⑤与反应制作冷敷袋 ⑥ ⑦ ⑧金属的锈蚀
(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和反应,生成等污染大气,其中生成的能量变化如图甲所示,则图中三种分子最稳定的是_______(写化学式)。若反应生成气体_______(选“吸收”或“放出”)_______热量。
(3)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图乙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
①b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②标准状况下,消耗时,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
17.电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能量来源,根据原电池原理,人们研制出了性能各异的化学电池。
(1)生活中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了各种各样的电池,下列有关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锌锰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碳棒会变细
B.氢氧燃料电池先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C.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铅蓄电池正极是PbO2,负极是Pb
(2)下图(a)装置中,Al片上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b)装置中Al片上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3)某电池装置下图(c),工作一段时间后,左边ZnSO4的浓度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右边电极质量___________。

(4)航天技术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上图(d)所示的电池总反应式为:2H2+O2=2H2O,工作一段时间后,A电极附近碱性减弱,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A电极的名称为___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
②当消耗H2的体积为33.6L(标准状况下)时,假设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为80%,则导线中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__________。
18.现有反应:①Ba(OH)2·8H2O+2NH4Cl=2NH3↑+BaCl2+10H2O,②Fe+H2SO4=FeSO4+H2↑,③H2+I2=2HI,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H-H、I-I、H-I的键能依次为436kJ·mol-1,151kJ·mol-1,299kJ·mol-1,则反应③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Fe-Cu原电池的装置如图所示
①铁作___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溶液中H+向___________(填“铁”或“铜”)电极方向移动。
②正极的现象是___________,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③若反应过程中有0.2mol电子发生转移,则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L。
参考答案:
1.A
【分析】根据2Fe3+ +2I-2Fe2+ +I2反应若能发生,则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和碘单质,0.2的溶液和0.05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过量,若要能说明反应可逆,则需证明溶液中同时存在Fe3+和Fe2+或者Fe3+和I2。
【详解】①加入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可以说明反应中存在化学平衡2Fe3+ +2I-2Fe2+ +I2;
②滴入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存在碘离子,但是溶液中过量,无法证明此反应可逆,不可以说明反应中存在化学平衡2Fe3+ +2I-2Fe2+ +I2;
③滴入KSCN溶液,再加双氧水,溶液先变红色后红色加深,说明溶液中存在和Fe2+,可以说明反应中存在化学平衡2Fe3+ +2I-2Fe2+ +I2;
④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说明溶液中存在碘单质,不可以证明存在,不可以说明反应中存在化学平衡2Fe3+ +2I-2Fe2+ +I2;
故选:A。
2.B
【分析】a、b为离子交换膜,A、B、C三个区域的电解质溶液分别为KOH、K2SO4和H2SO4溶液,该电池工作时B区电解质浓度增大,则锌变为,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作负极,PbO2电极变为PbSO4,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作正极。
【详解】A.根据前面分析锌为负极,则电池工作时,电子由Zn电极流向PbO2电极,故A正确;
B.该电池工作时B区电解质浓度增大,则A区KOH中钾离子向右移动即a膜为阳离子交换膜,C区H2SO4中硫酸根向左移动即b为阴离子交换膜,故B错误;
C.根据,则当电路中转移2 mol电子时理论上产生1 mol ,故C正确;
D.PbO2电极是正极,得到电子,该电极反应式为:PbO2+2e-++4H+= PbSO4+2H2O,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3.C
【详解】A.氯化氢水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形成喷泉但不是红色,A错误;
B.甲中没有形成闭合电路,锌置换出铜,在Zn片有红色固体析出;乙中形成闭合电路,形成原电池,铜离子在正极铜片上得到电子生成铜单质,故铜片质量增加,B正确;
C.氨气和氯化钙反应,故不能使用氯化钙干燥氨气,C错误;
D.浓硫酸和铜需要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D错误;
故选B。
4.A
【详解】A.和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是不同的核素,故A错误;
B.单质硅的只要用途之一为做电脑的硅芯片,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中芯片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硅,故B正确;
C.“天和”核心舱采用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为空间站电解水提供电能,实现了太阳能→电能→化学能之间的能量转化,故C正确;
D.氢燃料燃烧属于放热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5.A
【详解】A.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理论上该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A正确;
B.a→b总能量增大,为吸热过程,B错误;
C.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C错误;
D.由图可知:1 mol NO2(g)和 1 mol CO(g)的总能量高于1 mol NO(g)和1 mol CO2(g)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D错误。
答案选A。
6.D
【详解】A.在可见光下,氮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气,该过程将太阳能转化成为化学能,故A正确;
B.该反应生成氨气,有N-H键生成,故B正确;
C.该反应中的四种物质N2、H2O、NH3、O2都含有共价键,故C正确;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6H2O4NH3+3O2,故D错误;
故选D。
7.A
【详解】A.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A正确;
B.降低反应物浓度能降低反应速率,B错误;
C.催化剂通常能加快反应速率,C错误;
D.该反应是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SO2不可能100%转化为产物,D错误;
故选A。
8.A
【详解】A.只有浓度不同,前者出现浑浊的时间更短,说明增大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容积不变,通入氩气,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不能证明化学反应速率不受压强影响,故B错误;
C.向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检验,故C错误;
D.因为溶液过量,反应后有剩余,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 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不能证明反应的限度,故D错误;
故选:A。
9.A
【分析】该原电池反应为,Zn的化合价升高、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则负极为Zn,电极反应式为,阳离子移动到正极,左边烧杯中发生,则Pt电极为正极,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①该原电池工作时,电池反应为,Zn电极为负极、Pt电极为正极,电子由Zn电极经导线流向Pt电极,①正确;
②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②正确;
③原电池中,Zn电极为负极、Pt电极为正极,负极反应式为,正极反应式为,③错误;
④该原电池中,负极反应式为,正极反应式为,所以总反应为,④正确;
⑤有强氧化性,能氧化Cu、Fe、Zn等金属,所以右边电极材料可以为Cu或Fe或Zn等金属,⑤错误;
故正确的为①②④,答案选A。
10.A
【分析】根据装置图可知,活泼金属铁作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碳棒作正极,氢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故A正确;
B.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本装置中,电子从铁棒经外电路流向碳棒,故B错误;
C.铁棒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C错误;
D.根据原电池正负极反应可知,总反应为,故D错误;
故选A。
11.C
【详解】A.极为负极,极为正极,故错误;
B.原电池中,电流方向由正极经过外电路流向负极,再经过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流向正极,电流方向为:,故B错误;
C.极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故C正确;
D.正极生成氢氧根离子,正极区中的浓度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12.B
【详解】A.由图可知,1molA与1molB的能量之和大于1molC的能量,无法判断A、C的能量大小,故A错误;
B.X的能量比A、B的能量之和大;X的能量大于C的能量,则反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吸热,第二个阶段放热,故B正确;
C.由图可知,X先生成后消耗,X为反应的中间产物,故C错误;
D.开始时反应物总能量为E2,生成物总能量为E1,则该反应放出的能量为E2- E1,故D错误;
故选B。
13.B
【详解】A.反应Ⅰ为电解/光解H2O生成H2和O2,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正确;
B.反应Ⅱ为CO2和H2反应生成H2O和CH4,C元素化合价从+4价降低为-4价,B错误;
C.从转化图中可知,CO2转化的最终产物为CH4和O2,C正确;
D.上述过程中,H2与CO2反应生成H2O,随后H2O分解生成H2,因此H2可循环使用,D正确;
故答案选B。
14.BD
【详解】A.由图可知,该过程是利用太阳能实现高效分解水,在反应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A正确;
B.反应I是水反应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B错误;
C.反应II是过氧化氢转化为水与氧气,反应过程可表示为:,C正确;
D.中含有H-O之间的极性共价键,D错误。
答案选BD。
15.(1) 减小 不变 生成物
(2) 玻璃搅拌器 隔热、保温,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H+(aq)+OH-(aq)=H2O(l) ΔH=-56.8kJ mol-1
(3)N2(g)+3F2(g)=2NF3(g) ΔH=-291.9kJ mol-1
(4) 放热 NH(aq)+2O2(g)=NO(aq)+2H+(aq)+H2O(l) ΔH=-346kJ mol-1
【详解】(1)加入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则E1减小,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即反应热不变,所以催化剂对反应热无影响,即ΔH不变;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能量越低越稳定,故图中最稳定的是生成物;
(2)由图可知,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玻璃搅拌器;为了防止反应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环境中,故使用隔热层,则隔热层的作用是隔热、保温,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次温度差平均值为3.4℃,的NaOH溶液50mL与的硫酸溶液50mL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溶液的质量为:100mL×1g/mL=100g,则生成水放出的热量为,所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故答案为: ;则生成1molH2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 ΔH=-56.8kJ mol-1;
(3) 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941.7 kJ·mol-1+3×154.8 kJ·mol-1-6×283.0 kJ·mol-1= -291.9 kJ·mol-1,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F2(g)=2NF3(g) H= -291.9 kJ·mol-1,故答案为:N2(g)+3F2(g)=2NF3(g) H= -291.9 kJ·mol-1;
(4)由图可知,第二步反应的焓变小于0,所以第二步反应为放热反应;第一步的热化学方程式为,第二步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根据盖斯定律则。
16.(1) ①③⑤⑥ ⑦⑧
(2) N2 吸收 180
(3) O2+4e-+2H2O=4OH- 减小 NA
【详解】(1)①C与CO2反应生成CO是吸热反应,②碘升华不是化学变化,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③石灰石受热分解为吸热反应,④水蒸气液化不是化学变化,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⑤碳酸钠晶体和硝酸铵反应为吸热反应,⑥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是吸热反应,⑦甲烷燃烧是放热反应,⑧金属的锈蚀是放热反应。故属于吸热反应的为①③⑤⑥,属于放热反应的为⑦⑧。
(2)物质的键能越大,越稳定,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物质中N2的键能最大,因此最稳定的为N2。从图中可知,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热量,形成化学键放出热量,1molN2和1molO2反应生成2molNO吸收热量为(946+498-632×2)kJ=180kJ。
(3)①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气体的一极为负极,通入氧气的电极为正极,则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该反应的总反应为2H2+O2=2H2O,随着反应进行,KOH被稀释,KOH的浓度减小。
②负极的电极反应为2H2-4e-+4OH-=4H2O,消耗11.2LH2即0.5mol,转移电子数为1mol。
17.(1)CD
(2) 有(无色)气泡产生 Al-3e- + 4OH-= + 2H2O
(3) 变大 变小
(4) 负极 2.4NA (或1.4448×1024,1.44×1024)
【详解】(1)A.在锌锰干电池中,正极是碳棒,该电极上Mn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而碳棒不发生反应,质量不会减少,不会变细,故A错误;
B.氢氧燃料电池属于原电池的一种,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不是将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故B错误;
C.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故C正确;
D.铅蓄电池正极是PbO2,负极是Pb,故D正确。
故选:CD。
(2)图(a)装置中Mg、Al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Mg易失电子作负极,Al作正极,正极上H+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因此在Al片上看到的现象为有(无色)气泡产生;
(b)装置中Mg、Al和NaOH溶液构成原电池,Mg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Al能与NaOH溶液反应失去电子作负极,Mg作正极,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Al-3e- + 4OH-= + 2H2O。
(3)由图示装置可知,Zn为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Pb为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PbSO4+2e—=Pb+,Zn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电池工作时,从右边(正极)向左边(负极)迁移,因此右边ZnSO4浓度不变,左边ZnSO4浓度变大,右边电极上由PbSO4变为Pb,电极质量变小。故答案为变大;变小。
(4)根据题意可知,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A电极附近碱性减弱,说明A电极消耗OH—,则A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氢气失电子与OH—反应生成水,则反应式为H2-2e—+2OH—=2H2O,1mol H2~2mole—,当消耗H2的体积为33.6L(标准状况下)时,H2的物质的量为1.5mol, 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为80%,则导线中转移电子的数目为1.5×2×80%×NA=2.4 NA。故答案为负极;2.4NA (或1.4448×1024,1.44×1024)。
18.(1)H2(g)+I2(g)=2HI(g) △H=-11kJ·mo1-1
(2) 负极 铜 有气泡产生 Fe-2e-=Fe2+ 2.24
【详解】(1)根据焓变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总和,则反应③的焓变=436kJ·mol-1+151kJ·mol-1-2×299kJ·mol-1=-11kJ·mol-1,反应③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I2(g)=2HI(g) △H=-11kJ·mo1-1;
(2)①铁活泼性强于铜,铁作负极,铜为正极,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则H+向铜电极方向移动;
②正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则现象是有气泡产生,负极铁失去电子生成亚铁离子,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③生成氢气的电极反应为2H++2e-=H2↑,若反应过程中有0.2mol电子发生转移,则生成氢气为0.1mol,则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1mol×22.4L/mol=2.2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