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基础知识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发声的物体叫做 或 。
2、固体、 、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3、振动停止,物体停止 ,但声音仍能传播,如 现象。
4、实验一
(1)用细线系住乒乓球,将乒乓球紧靠在音叉上,小木棍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的同时,会观察到 。
(2)方法: 。
(3)乒乓球的作用: 。
(4)实验结论: 。
5、写出下列声音的发声体
(1)人说话 ,(2)二胡演奏 ,(3)笛子演奏 ,
(4)鸟鸣 ,(5)蝉鸣 ,(6)蟋蟀声 ,
6、声音的记录
(1)记录声音时,是记录声音的 。
(2)声音的保存方法: 、 、 。
(二)声音的传播
1、实验二:真空罩中的闹钟
(1)空气被逐渐抽出,听到的铃声逐渐 ,
最后 ;当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时,听到的铃声逐渐 。
(2)结论: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 ,
② ( 法)
2、声音的传播需要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 、 、 。
不能传声。
3、与水波类似(类比法),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 。
4、实验三
(1)一位同学先把耳朵贴在桌子上,另一位同学敲击桌子;然后前一位同学抬起头,再听敲击声。发现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
(2)结论: ① 可以传声,
②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 。
(三)声速
1、声音传播的快慢用 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 内传播的距离。
2、公式:,用符号表示 。
3、声速的大小与 、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一般情况下,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大小关系是v固 v液 v气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回来的现象。
5、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发出原声到听到回声至少间隔 s,即人与障碍物至少相距 m。
6、回声测距公式: (t是从发出原声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二、针对练习
1、唐代诗人李白写出了“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的诗句,关于诗中的笛声的产生,说法正确的是( )
A.笛声是由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笛声是由人的声带发出的
C.笛声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 D.笛声是外界的空气产生的
2、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时,王老师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来进行演示,下列实验中,与王老师所用实验方法相同的是( )
B. C. D.
3、如图所示是我国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在敲击后,仍能听到编钟发出的声音,原因是( )
A. 编钟周围的空气振动发声 B. 我们听到的是回声
C. 编钟仍在振动发出声音 D. 声音进入我们的耳朵有延迟
4、在月球上,两位航天员虽然距离很近,但还要借助无线电进行对话,原因是( )
A. 它们说话的声音太小 B. 月球上的声音减弱的太快
C. 月球上的声音太嘈杂 D. 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5、古人有“枕戈待旦”的成语,也告诫人们“隔墙有耳”,对这两个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这两个词语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 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比液体中的大
C. 士兵“枕戈待旦”是因为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D. “隔墙有耳”能够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
6、在室内说话比旷野响亮,这是因为( )
A. 在旷野中声速更快 B. 在室内原声与回声混合在一起
C. 在旷野中有回声 D. 在室内回声比原声要大
7、如右图所示,小红和小明用土电话进行通话,小红说话,小明在听,这个过程中,下列物体没有发生振动的是( )
A.细线 B.空气
C.小红的声带 D.小明的声带
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B.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C. 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消失
D. 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与水波类似
9、如右图所示,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它上面的碎纸屑会跳起。以上现象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其中水、碎纸屑的作用是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10、用如右图所示,把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与抽气机相连的玻璃罩内。
(1)一开始能够听到铃声,当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的铃声会逐渐 ;当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听到的铃声会逐渐 。
(2)这个实验能够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如果玻璃罩内变成真空,人就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
11、如下图所示,当敲响音叉乙时,观察到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在中 传播.若将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做,乒乓球 (选填“会”或“不会”)被弹开.
12、小亮旅游时,对着远处的悬崖大声喊了一声,经过4s后听到回声,那么小亮距离山崖多远?(此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13、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6s听到回声。若汽车的速度是54km/h,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在这段时间内,求
(1)汽车行驶的路程;
(2)鸣笛声传播的距离;
(3)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的距离。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一)1、振动,振动,声源,发声体 2、液体 3、发声,回声
4、(1)乒乓球被弹开(2)转换法(3)放大音叉的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5、(1)声带(2)琴弦(3)空气柱(4)鸣膜(5)鼓膜
(6)翅膀的摩擦
6、(1)振动规律(2)磁带、激光唱片、存储卡
(二)1、(1) 减弱,几乎听不见,增强
(2)①介质,②真空不能传声(科学推理法)
2、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3、波,声波
4、(1)大(2)①固体,②好
(三)1、声速,每秒 2、 3、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340m/s,>,> 4、反射 5、0.1,17 6、
二、针对练习
1-5ABCDD 6-8BDD
9、振动, 放大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法
10、(1)减弱,增强,(2)介质 ,不能
11、振动,空气,不会
12、4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声=v声t=340m/s×4s=1360m
小亮与山崖的距离为
13、
(1)已知v车=54km/h=15m/s,v车=6s
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s车=v车t=15m/s×6s=90m
(2)这段时间内鸣笛声传播的距离为
s声=v声t=340m/s×6s=2040m
(3)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的距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