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心态弥漫于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是社会中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共有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总和。社会心态将社会性现实内化为知识并通过社群沟通与传播,形成共识性理解,并通过符号沟通、情绪感染、社会影响,不断建构出或真实或虚拟的共同认可的心境状态。当前,影响社会心态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心态形塑的基核。社会心态是心境状态,往往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在群体情绪中蕴含着强大的内在诉求。我国十几亿人稳定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后,对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主、法治、安全、生态等方方面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是当前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也是关键问题和社会现实。改进民生,增进福祉,使民生得到有力保障,使社会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社会心态才能更加理性平和、自尊自信。
其二,网络治理是社会心态清朗的关键。网络是社会风险放大的助力器,以其脱域性和匿名性,往往成为负面社会心态的发泄地和宣泄场,也是各种负面表达的创作地和传播域。各种热点问题、现代性焦虑、多元价值显现都能迅速暴露于网络,其场域不仅汇集民意,成为民生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有时也被资本带动,成为部分网民情绪的宣泄场。
其三,涵养公民素养是培育国民心态的基石。公民素养不仅包括公民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包括健康积极的态度情感。公民素养涵盖法治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方方面面。良好的公民素养是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基石,也是可持续发展之根和文明传承之魂。
(摘编自管健《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趋势及影响因素》)
材料二:
《咬文嚼字》公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烟火气”“拿捏”“雪糕刺客”等。2022年度流行语总体呈现出典雅、简洁、创新性强等特点。流行语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现象。
2022年度流行语基于群体认同和广泛传播,映射了这段时间的宏观社会心态。第一,体现了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反映了对社会事务的关注与思考。第二,体现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第三,反映了人们处于生活压力和社会焦虑中的生活心态以及主体意识的增强。第四,适应了求新求异的大众表达诉求,体现了个性化和先锋意识。第五,体现了自我不同于他人的鲜明身份建构和群体身份认同。第六,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语言碰撞与交融。第七,体现了在亚文化的影响下,青年群体以戏谑、搞笑的“泛娱乐化”的方式表达自身对现实困难的无奈、对精英文化的讽刺以及对权威的挑战。
2022年度流行语中的“踔厉奋发”等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前途、社会事务的关注与参与,表达了正面、积极的社会心态;而“XX刺客”“嘴替”等个性色彩鲜明的网络流行语则体现了社会的开放接纳心态;人们对“栓Q”“PUA”等带有外来词汇特点的流行语接受度变得越来越高,也是开放接纳心态的一种体现……总之,诸如此类的流行语不仅有益于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也有益于个体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对于引领积极的社会风尚有着正面影响。
而“服了你个老六”等带有吐槽文化特点的流行语,虽然使网民的社会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但这种负面的社会心态也不同程度体现出消极怠世的人生态度,其反叛式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某种抵触,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对青年群体的个体社会化有着负面影响。
(摘编自盛若菁《2022年度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心态是各种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总和,是大部分社会成员所共享共有的。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是当前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也是关键问题和社会现实。
C.只要涵养良好的法治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就能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带有吐槽文化特点的流行语,宣泄和释放了网民的社会情绪,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消极怠世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心态通常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关注民生,改进民生,社会心态才能更加理性平和。
B.网络由于具有脱域性和匿名性,往往成为负面社会心态的发泄地和各种负面表达的创作地。
C.在亚文化的影响下,青年群体常以戏谑、搞笑的方式挑战权威,表达对精英文化的讽刺。
D.社会的开放接纳心态仅体现在对“栓Q”“PUA”等带有外来词汇特点的流行语的接受度变高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网络治理是社会心态清朗的关键”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疫情发生以来,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舆情汹汹,专家被叫作“砖家”,“媒体”被叫作“霉体”。
B.年轻人网络关注度较高的是“三距一房”问题,其中“三距”指的是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流动机会差距。
C.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青年人一边在朋友圈、微博发文表示要“躺平”“摆烂”,一边在工作中“打鸡血”“内卷”。
D.语文老师批评很多同学作文时用语不规范,频繁使用数字如“9494”“凡尔赛”“服了你个老六”等网络词语。
4.两则材料都涉及“社会心态”,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烟火气”源自古汉语,原指“烧煮食物的气味”:2022年底疫情放开后,人们将“烟火气”引申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气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烟火气”成为年度流行语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风波
鲁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从村外走回来,坐在矮凳上,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知道自己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 (有删改)
6.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并未因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连妻子也怪罪他。
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
C.小说一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实则颇有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先前的辛亥革命还是现在的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太多影响。
D.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嘲讽—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
B.小说矛盾冲突和情节的展开常通过对话来实现。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揭开了“风波”的序幕。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写出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为下文其态度的突转作了铺垫。
D.作家善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心理。如“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呈现,也是七斤心境的反映。
8.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4分)
9.文中多次出现皇帝“坐了龙庭”和“不坐龙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材料二:
谢石①既以相著名,尝游丹阳,见道姑行市中,执巨扇,其上大书“拆字如神”,石笑曰:“此术岂有胜我者?何物老媪敢尔!”呼之入室,书“石”字示之。姑曰:“为名不成,得召却退,逢皮则破,遇卒则碎。”石视之不乐,然心服其言。明日,访所在,无识之者,盖异人也。
建炎中,石为利路一尉,武将王进邀之饮,使拆其名,石曰:“家欲走,若图事必败。”时进以谋叛结党欲发,不以其语为然。将起乱之夕,乳媪逾垣告官,逮捕下狱,始叹息曰:“悔不用谢石之言。”郡守疑石同谋,而知反不告,亦逮治,坐削籍黥配蓬州。后询王进乡里,乃沧州南皮,且起于卒伍,悉如道姑言。
石至蓬,因过天庆观,逢樵夫负薪憩门左,石兼能相术,熟视之,曰:“神清、骨清、气清,得非神仙乎?”樵径前,挽发骂曰:“汝正缘口多坏了,今日尚敢妄说?”批其颊至再,乃去。旁人相惊,争拂石面,石问何为,则黥文已灭矣。郡即给据俾自便。
《春渚纪闻》录云:“石初入京师,以拆朝字为十月十日大贵人之故得官。”别一说云:徽宗书“問”②字,命一隶持往石密批于侧缄封之戒其到家方可发封。隶归奏,上启读,乃曰:“左为君,右为君,圣人万岁。”遂补承信郎。有道士闻其事,亦以“问”字占,石曰:“门虽大,只有一口。”道士愕然。盖他黄冠,唯童仆数辈。犹未以为奇,复书“器”字,倩俗人往占,曰:“人口空多,皆在户外。”于是大服之。
(选自洪迈《夷坚志》③,有删改)
【注】①谢石:宋代人,相传善测字、相面。
②“問”:“问”的繁体字:③《夷坚志》,文言志怪小说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命A-隶B持往C石D密批E于侧F缄封G之H戒I其J到家K方可L发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熟视之”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不同。
B.“执巨扇”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执”字含义相同。
C.“何物老媪敢尔”与“官命促尔耕,勖尔织”(《种树郭橐驼传》)两句的“尔”字含义相同。
D.“亦逮治”与“逮奉圣朝”(《陈情表》)两句中的“逮”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对天命是顺其自然的;洪迈的《夷坚志》是志怪小说,内容是虚构的,从选文看,对天命的认知有迷信的成分。
B.谢石以相术闻名之后,在丹阳得知一个道姑是位异人,便请她给自己测字,道姑给他测字之后,谢石虽然感到心中不乐,依然心服其言。
C.宋建炎年间,谢石先在利州为武将王进测字,后在蓬州替一个背柴的樵夫相面,这两次的预言,谢石都准确言中。
D.为表现谢石的测字本领,洪迈除了记录自己的见闻,还引用了《春渚纪闻》里的记载,通过一位道士的叹服来表现谢石技艺的高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进以谋叛结党欲发,不以其语为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谢石给王进、徽宗拆字,分别有怎样的结果?(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登快阁
宋·黄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②,青眼③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作者自指。②出自《吕氏春秋·本味篇》:“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③青眼: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了却”二字,说明诗人痴迷于公务,在完成工作之后才登阁赏景。自称“痴儿”则让诗作有了一些自嘲、兀傲之气。
B.诗人登上快阁,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
C.“朱弦”指琴,“佳人”指知音,诗人运用典故,慨叹自己知音难觅,唯幸有美酒聊以遣怀。
D.“归船”“与白鸥盟”表明了诗人希望归隐江湖,追求不存世俗机心、自由洒脱的生活。
16.本诗颔联与杜甫《登高》颔联都写登高所见秋景,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表现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业。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以草木的繁茂来写扬州城的荒凉衰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饮食大国, ① 的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在餐饮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食物浪费问题愈发凸显。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高达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率至少11.7%左右。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 ② 的危机意识,特别是当今全球新冠疫情全面暴发,更是给我们敲响警钟:杜绝浪费, ③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耕基因的赓续,使得国人对粮食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之情。加上曾经有过一段苦日子,“饱时不忘饿时饥”成为很多老一辈人的口头禅,这也带动全民奉行“节约粮食”的淳朴理念。“节约粮食”要从全民理念走进生活日常,主流媒体要驰而不息地做好宣传,持之以恒,长效推进,形成舌尖上的荣辱观,久而久之,才会内化为持久的习惯,最终推动全社会崇尚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学校举行“节约粮食,拒绝浪费”宣传活动,请你另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主题明确,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俗话说:“多运动,少生病。”还有人说:“运动是生命的滋润剂,健身是青春的美容师。”如今, ① ,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风险也增多了。日前,一条“女生每天跳操2小时致肌肉溶解”的新闻冲上热搜,引起了网友的讨论。过度运动真的会让人体肌肉“溶解吗?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横纹肌溶解”。 ② :心肌、骨骼肌、平滑肌。其中,骨骼肌又称为横纹肌,分布于人体四肢、颈、肩、胸、腰、背、喉咽部、眼球外及面部等处。“横纹肌溶解”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细胞坏死后,肌红蛋白等内容物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代谢紊乱及组织器官功能损伤的综合征,同时引起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医学专家表示,一般运动后肌肉都会有酸痛感,但是普通的肌肉疲劳和横纹肌溶解的程度不同:前者 ③ ,后者即使经过休整调节仍会持续出现肌痛、肌无力和深色尿等临床经典三联征,如未能及时诊治,病死率很高。
所以,运动也不能一味“蛮干”,要注意采用科学的健身方法:运动前要热身,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根据身体实际采取合理的运动方式,避免突然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这一生,面对大千世界,应有三种心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在不知足中获取动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合肥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只要……就”关系不当,根据原文“公民素养涵盖……也是可持续发展之根和文明传承之魂”可知,并无此条件关系)
2.D(“社会的开放接纳心态仅体现……上”错误,社会的开放接纳心态不只体现于此,还体现在个性色彩鲜明的网络流行语方面。对外来词汇特点的接受度变高,只是其中的一种体现)
3.A(材料一“网络治理是社会心态清朗的关键”指的是网络因为其脱域性和匿名性,往往成为负面社会心态的发泄场,社会心态清朗的关键是进行网络治理。A.指出疫情以来的虚假信息、网络舆情使专家、媒体失去了社会公信力,亟需网络治理,可以支撑论点,故选A;B.体现了青年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民生诉求,不符合;C.表现了青年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一边在网络上宣泄情绪,一边又在现实生活中暗暗努力,不符合;D.语文老师批评的是学生不规范作文,使用网络用语的问题,不符合)
4.材料一侧重分析社会心态的内涵和影响社会心态的因素;材料二侧重分析年度流行语映射的宏观社会心态的体现及不同特点的流行语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评分标准:材料一侧重“内涵”“影响因素”;材料二侧重“体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每点1分,满分4分)
5.①适应了求新求异的大众表达诉求,体现了个性化和先锋意识。“烟火气”原本在汉语中早已存在,经引申有新义,体现了个性化和先锋意识。②体现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疫情放开,人们期盼着恢复到热闹生活的状态,由此将美好愿望寄托于赋予新义的“烟火气”。③体现了当前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改善民生是社会心态形塑的基核,“烟火气”契合人们对生活的更高要求的社会心态。(评分标准:每点2分,满分6分,其他符合材料的,也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6.D(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D.“嘲讽”理解错误,由原文“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可知,这一阶段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是回避,而不是嘲讽。故选D)
7.C(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写出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理解错误,阅读文本可知,赵七爷走到七斤家的桌旁,是因为他知道七斤没有辫子,是来恫吓他的,不能“表现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故选C)
8.①勤劳本分。他帮人撑船养活家中一班老小,是个底层劳动者。②愚昧落后。他缺乏觉悟,因撑船而消息灵通,但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对于皇帝复辟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③怯懦软弱,逆来顺受。面对妻子的埋怨咒骂不敢还击;听了赵七爷说他有罪的话,仿佛被判了死刑,说不出话。(每点2分,满分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从人物身份的角度看:七斤是居住在农村的船工。因为他是船夫,所以他经常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如从“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等内容中可看出其勤劳本分。(2)从作者对他的描述看:如从“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等描述中可知他所关注的消息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实事,可见其愚昧落后。(3)从他的行为来看:七斤面对妻子的埋怨咒骂,无力还击;没有辫子只知道唉声叹气;听了赵七爷说他有罪的话,仿佛判了死罪,说不出一句话,不敢反抗赵七爷对他的恫吓,由七斤这些行为可知其怯懦软弱,逆来顺受,愚昧无知,麻木落后。
9.①交代社会背景。即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持溥仪复辟,后又失败。②推动情节发展。皇帝“坐了龙庭”的传言生出“风波”,皇帝“不坐龙庭”的消息又让村庄恢复平静,情节随时局的变化而推进。③塑造人物形象。七斤因皇帝“坐了龙庭”,自己没有辫子而胆怯忧惧,赵七爷随时局的变化放下或盘起辫子,展现其投机善变。④反映小说主题。皇帝是否“坐龙庭”对鲁镇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反映了百姓对时局认知的愚昧,说明辛亥革命思想并未得到广泛宣传,体现其不彻底性。(每点2分,满分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1)从环境或者浅层内容方面的作用: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植溥仪复辟的背景下,皇帝“坐了龙庭”,意味着皇帝复辟登基;皇帝“不坐龙庭”,意味着复辟失败。小说这样写就暗示了社会背景。(2)从情节或者线索的作用:因“皇帝坐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皇帝“坐了龙庭”需要辫子,没有辫子要被治罪,因此引发了一场风波,这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从人物性格或者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表现人物的愚昧无知,皇帝的复辟对于百姓而言,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他们丝毫意识不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七斤因皇帝“坐了龙庭”,自己没有辫子而胆怯忧惧;“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赵七爷随时局的变化放下或盘起辫子,展现其投机善变。(4)从情感或者主旨思想层面:农民对张勋复辟及其失败的认识仅停留在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的表面上,而且希望皇帝坐龙庭大赦天下,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体现了农民的愚昧无知,这是其在体现小说主题上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FH(每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原文标点:命一隶持往,石密批于侧,缄封之,戒其到家方可发封)
11.C(“何物老媪敢尔”与“官命促尔耕,勖尔织”两句的“尔”字含义不同,前者的意思是“这样”,后者的意思是“你”)
12.B(“得知一个道姑是位异人,便请她给自己测字”错误,测字后第二天才觉得她是位异人)
13.(1)爱惜美好时光,独自外出,有时倚着棍杖(或:把把手杖插在地上)除草培土。(译出大意给1分;“怀”“或”“耘耔”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当时王进因为谋划着纠集党羽想要发动叛乱,根本不把谢石的话当回事(或:不认为谢石的话是对的)。(译出大意给1分;“结党”“发”“以……为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给王进测字:受牵连被削去官职,并脸上刺字发配蓬州;②给徽宗测字:得到官职,被补官担任承信郎。(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都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材料二:
谢石以“相术”闻名后,曾经去丹阳游历,他在集市上见到一位道姑,手里拿着把大扇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拆字如神”,谢石笑着说:“这种拆字的法术难道有人能超过我吗?哪里来的老太婆敢这样口出狂言!”于是他招呼道姑来到自己房间,写了个"石”字给她看。道姑解道:“为名不成,得召却退,逢皮则破,遇卒则碎。”(虽然“名”与“石”字形相近,想出“名”却不成;虽然“名”与“召”两字相近,得到皇帝的召见却会很快离开;“石”碰上“皮”是个破,“石”碰上“卒”是个碎。)谢石看了这几句话闷闷不乐,但他从心里服气道姑所说的。第二天,他再去寻访道姑,发现没人认识她,谢石估计道姑是位异人。
宋高宗建炎年间,谢石担任利州路某县的县尉,武将王进邀请谢石喝酒,并让谢石给自己的名字测字,谢石说:“在家想跑出,如果你想谋划什么事,一定会失败。”当时王进因为谋划着纠集党羽想要发动叛乱,根本不把谢石的话当回事。将要起事的那天晚上,王进的乳母翻墙把他要叛乱的事告了官,于是王进被逮捕下狱,他这才叹息着说:“我后悔当初没听谢石的话。”郡守怀疑谢石是同谋,认为他知道王进要谋反却没报告,于是也把谢石抓起来治罪,谢石因连坐被削去官职,脸上刺字发配蓬州。后来,谢石有机会询问到王进的家乡是沧州南皮县(应了道姑所说的“逢皮则破”),而且王进本人就是从小兵卒干起的(应了道姑所说的“遇卒则碎”),从谢石的经历来看,全都被道姑说中。
到了蓬州之后,有一回,谢石路过天庆观,碰到一位樵夫扛着木柴在道观大门左边休息,谢石也会相面,他仔细打量这位樵夫,说道:“你这个人,神清、骨清、气清,你不会是神仙吧?”樵夫直接走过来,一把揪住谢石的头发,骂道:“你这个人就是因为多嘴把事情搞坏了,今天怎么还敢胡说?”说着话,樵夫开始轮番抽谢石嘴巴,而后走掉。旁边的人见此场景都被震惊了,他们争着去抚摸谢石的脸,谢石问怎么回事,原来,经过樵夫的抽打,谢石脸上的刺字竟然消失不见了。蓬州郡衙门于是给了谢石一纸公文,让他自便。
《春渚纪闻》里有关谢石的记录这样说:“谢石当初去京师(东京汴梁),他因为测‘朝’这个字,解为‘测字者是十月十日(组成了‘朝’这个字)出生的大贵人’所以得到了官职。”(说的是宋徽宗正是那位测字的‘大贵人’,正是十月十日出生的)另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徽宗写了一个“問(问)”字,让小仆役拿着去找谢石测字,谢石把占卜结果隐秘地写在一旁,封好口,告诫来人到家后才能启封。那小仆役回到徽宗那里交差,皇帝打开信的封口一读,原来写的是:“左为君,右为君,圣人万岁。”(“問”字从左右两边看,都是个“君”字。)于是谢石得以被补官担任承信郎。有位道士听说此事,也写了个“问”字,去找谢石占卜,谢石说:“门虽大,里面只有一口。”道士对谢石所说的感到很惊愕。这意思大概是说道观里只有他一位是在籍的黄冠(有正式编制的道士),而道观里的其他人不过都是些僮仆杂役。道士见谢石如此批语,还没觉得有什么奇异,于是又写了一个“器”字,麻烦另外一位普通人拿着去找谢石占卜,谢石说道:“人口空多,都在门外。”(道观里虽然人口不少,但在籍的道士只有他一个。)于是这位道士对谢石深深地服气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痴迷公务”有误,表明诗人厌烦之情)
16.黄诗:落木凋零,远山无数,天空更显辽阔,江水澄澈,月映江面,月影格外分明;(分析1分)描绘了一幅开阔、明净的深秋晚景;(特点1分)透露出诗人摆脱了案牍之劳后(了却官事之后)登上快阁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杜诗:落木无边无际、萧萧而下,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分析1分)描绘了一幅肃杀、寥廓的深秋景象;(特点1分)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怆之情等八重悲哀。(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3)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每处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示例)①源远流长 ②居安思危 ③刻不容缓(每处1分)
[解析]第①处,文中是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悠久,应用“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第②处,从下文“危机意识”可知,此处是强调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应用“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可能会出现危险。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第③处,文中强调的是行动的必要性,应用“刻不容缓”。刻不容缓:时间一点都不容许耽搁。形容形势紧迫,必须立即行动。
19.(示例)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率至少11.7%。(每修改正确一处错误得1分,语言流畅得1分)
[解析]原句共有三处错误:①结构混乱。“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可删除“根据”或“显示”。②搭配不当。“高达”应接一个具体数字,而“1700万至1800万吨”是一个约数,故应将“高达”改为“约为”。③不合逻辑。“至少”与“左右”不能同时存在,应删除其一。
20.(示例)①民以食为天,粮以俭为先。②节约粮食,是美德,是素质,更是责任。(内容2分,修辞2分)
[解析]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明确宣传语的特点,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要有宣传鼓动作用。在拟写宣传标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可以是宽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示例)①人们(为了健康)开始重视运动;②人体肌肉分为三大类;③通过休息就能恢复正常(每处2分,符合上下文逻辑关系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上文“运动是生命的滋润剂,健身是青春的美容师”,下文写后来“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风险也增多了”,表明大家认可运动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参加,然后就有运动的损伤风险,因此应该补写表示大家参与健身的句子“人们(为了健康)开始重视运动”。②处根据下文出现冒号以及“心肌、骨骼肌、平滑肌”,填写的句子应表示肌肉的分类,据此可填充“人体肌肉分为三大类”。③处根据上文“普通的肌肉疲劳和横纹肌溶解的程度不同”,下文“后者即使经过休整调节仍会持续出现肌痛、肌无力和深色尿等临床经典三联征”,能够看出前种状态可通过休整调节,应该填写“通过休息就能恢复正常”。
22.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比喻,把“运动”“健身”比作“滋润剂”和“美容师”。B.比喻,“白银盘”比喻洞庭湖。“青螺”比喻洞庭山。句意: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A.借代,“丝竹”是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此处借代奏乐的声音,“案牍”是公文,文书,借代繁忙的公务。句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C.对偶,句式、结构、词性相同。句意: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又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D.拟人,“殷勤”把鸟人格化。句意:蓬莱仙山离这儿大概路途不远,但愿青鸟能为我殷勤探望我的恋人。故选B)
四、写作(60分)
23.【写作指导】这是一个三元概念的材料作文题。先要明确“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概念的内涵,“知足”就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并为之感到愉悦。“知不足”就是很清楚地知道、明白自己身上的所有不足之处,包括德的方面和能的方面。“不知足”指人不安于现状,有更高的理想。
【参考立意】
增强“要知足”的涵养——保持平衡和谐的心态。提升“知不足”的勇气——培养难中求进的作风。铸造“不知足”的品格——磨砺愈挫愈奋的意志。
知足,得到后的知止,这是智慧;知不足,得到后的自省,这是谦卑;不知足,得到后的再出发,这是价值。
对待工作,当有不知足的追求;对待名利,当有知足的态度;对待自身,当有知不足的觉悟。
面对世间千百种欲望,能够悬崖勒马,知足就是美好;面对世间浮华,能够及时反省,知不足才是明智;面对舒适区,能够跳出圈子,不知足才能成长和进步。
面对诱惑,知足就是福;面对荣誉和褒奖,知不足就是智慧;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知足让人奋起赶超。
做人要知足,常怀平常之心;工作要知不足,常怀进取之心;学习要不知足,常怀紧迫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