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 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老。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若在③处钻4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
A.15 m B.45 m C.75 m D.105 m
2.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区域的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
(2)P处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10月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的情况,并绘成该河段示意图甲、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乙和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丙。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甲图中AB段河流( )
A.由西北流向东南 B.由东流向西
C.水位A处低于B处 D.不能确定
(2)关于乙图的河床剖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F岸对应C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B.E岸对应C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C.F岸对应D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D.E岸对应D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4.下图为美洲西部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①②分别示意两种地质构造,甲、乙分别示意两种地貌。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图中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质构造比①先形成
B.②地质构造的地表可能有地下水出露
C.甲地貌只形成在湿润地区
D.乙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
(2)有关该区域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夏季水循环更活跃
B.图中湖泊减少了区域水循环总量
C.图中湖泊对甲地貌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D.甲、乙地貌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关系
5.(2019高二下·安平期末)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快 B.迎水坡,流速慢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2)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6.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质一般较差 B.牛轭湖湖水较深
C.与河流下切侵蚀强有关 D.牛轭湖在山区也较多
(2)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人工“截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但不少地方又开始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属于其主要目的的是( )
A.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 B.增加生物多样性
C.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D.减轻洪涝灾害
(3)现在,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却没有形成河曲,其原因是( )
A.水量变化太大 B.水量少且断流
C.人为干预多 D.中游水利工程建设
自然界中,相邻两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2是图1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7.发生河流袭夺前,图1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的走向是( )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
8.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9.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地壳断裂
10.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1.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与其流入湖泊的水位差影响河流流速,进而影响流水的搬运和堆积。辫状河多发育于冲积扇和山前倾斜平原,河道经多次分汊和汇聚呈辫状。曲流河多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地质科学研究表明,当滨浅湖水位上升时,辫状河可转变为曲流河。下图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某地沉积模式图。
(1)K地的地貌类型为 ,简述其形成过程。
(2)推测滨浅湖水位上涨时,图中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的过程。
(3)分析图示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13.下图为“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什么?试分析其成因。
(2)分析图示地区2010年与1949年60多年来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是什么?对地貌有何影响?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分析该区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光动力2号”太阳能飞机于2015年3月9日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起程,开始环球飞行。预设6月到达A地,8月返回到阿布扎比,但因故未完成本次飞行。
材料二 “阳光动力2号”太阳能飞机飞行预设路线图和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图。
(1)A城附近位于板块与板块的 (填“消亡”或“生长”)边界,按预设当太阳能飞机6月份到达A城时,该地主要受 (填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控制, (填“有利于”或“不利于”)太阳能飞机的飞行。
(2)沿预设的飞行路线,其经过了六大板块的 个板块。
(3)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内力作用是 ,外力作用是 。
(4)科罗拉多河两侧的岩石最有可能是三大岩石中的 岩,图中B岸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15.阅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 ;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 。
(2)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褶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地貌的判读。据图可知,③处附近有河流经过,是山谷,据材料可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老,以③为中心,向两侧岩层越来越新,可判断该处地质构造为背斜。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图中等高距为20 m,故③处海拔低于⑤处20~60 m;由于③处钻4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的深度为60~100 m,因此最有可能为75 m。故答案为:C。
【点评】从地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中心部分是岩层较老,两翼较新的是背斜构造;从地层形态看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新老关系时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构造。岩层受力断裂并沿着断裂面由明显的错动是断层构造。
2.【答案】(1)B
(2)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从P处等高线地形图中可以看出,该处地貌呈明显的扇面状分布,是河流冲积物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形成的,是山前冲积扇。(2)河流流量最大时,挟带下来的冲积物最多,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最明显。根据图中显示的30°纬度、洋流流向及洋流位于大陆西岸等信息,运用中低纬洋流分布知识,可推断该处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则7月为雨季,河流流量较大。
【点评】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
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3.【答案】(1)A
(2)D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B水文站水流量较稳定,说明受到上游湖泊的调蓄作用,故AB段的河流由A处流向B处,即由西北流向东南。(2)EF处为曲流,E为凹岸,流水侵蚀,河岸较陡,对应D岸,F为凸岸,流水沉积,河岸较缓,对应C岸。E岸对应D岸。
【点评】在河岸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4.【答案】(1)B
(2)D
【知识点】水循环的意义;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读图,②地质构造使①岩层错动,应是后形成,A错误;图中②地质构造是断层,地表可能有地下水出露,B正确;甲地貌为冲积扇平原,形成在山麓地区,与干湿状况关系不大,C错误;乙地貌为河口三角洲,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D错误。(2)该区域位于美洲西部某沿海地区,无法确定该地的气候类型,若是地中海气候,则夏季水循环较弱,A错误;图中湖泊能调节河流水位,不会减少区域水循环总量,B错误;图中湖泊与甲地貌不在同一区域,对甲地貌的形成没有影响,C错误;甲地貌是河流冲积扇平原,乙地貌是河口三角洲,二者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关系,D正确。
【点评】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5.【答案】(1)B
(2)D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读材料“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 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由此判断,①坡主要表现为泥沙的沉积,因此为迎水坡。水流流速受上坡的影响,流速较慢,选B。(2)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②④为背水坡,水流流速受下坡影响,流速较快,主要以侵蚀为主,选D。
【点评】 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6.【答案】(1)A
(2)D
(3)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牛轭湖水体自然更新慢,水质较差,A正确;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湖泊水位浅,主要与河流侧蚀有关,B、C错误;平原地区河流流速慢,侧蚀作用较强,流域平坦开阔,易形成河曲,故山区牛轭湖较少,D错误。(2)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利于汛期的排洪泄洪,反而有可能加重洪涝灾害,D不属于其主要目的。(3)本题考查河流相关知识。黄河下游有地上河,故要人工加固大堤,因此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却没有形成河曲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预多,C正确。
【点评】 牛轭湖多出现在地形平坦地区,比如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水流速度、地质情况及植被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弯曲的河曲。 河曲不断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称为牛轭湖。
【答案】7.A
8.C
9.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袭夺。
一般说,这一条河流之所以能够袭夺那一条河流,是由于这一条河流的侵蚀能力加强,分水岭向另一方移动而破坏造成的。一般是河水面较低而水量较大的河流,袭夺河水面较高的河流。河流在袭夺之前,两河之间的分水岭已被侵蚀的很低平了,当洪水暴发,河流的溯源侵蚀突然加强,从而导致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河流袭夺常发生在两条垂直向的河流之间。
河流袭夺现象的产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②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
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7.发生河流袭夺前,图1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是两河间的支流源头的连线方向。结合指向标,分水岭走向是南北走向,A正确,B、C、D错误。
8.结合图2,山岭东侧河流海拔低,由于河流袭夺,图1中西侧河流甲段注入东侧河流,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丙,C正确;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河流袭夺不影响其流量,A错误;乙河段属东侧河流,水量不会减少,B错误;丁河段水量增大,D错误。
9.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形成。C正确;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不是主要外力作用,A、B错误;地壳断裂属于内力作用,D错误。
10.【答案】(1)B
(2)C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由材料中霍林河“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可知,修建水库前塑造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项正确;题干问的是塑造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作用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是流水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而不会是内力作用,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附近早已没有冰川运动,C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以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之后才以风力作用为主,D项错误。(2)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地面沉降一般是由于人为过量抽取地下水或地下采矿引起的,由材料可知,灌溉的农田主要在上游,山前平原地区不需过量抽取地下水,根据材料也不能得到采矿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断流期间流水侵蚀极弱,B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之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以后以风力作用为主,故在风力侵蚀下洼地增多增大,C项正确;材料中对河流断流前后气温变化并没有交代,因此不能判断是否有冻融塌陷,D项错误。
【点评】 现阶段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第二是水利水电工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能源利用方面。第二是环境保护方面;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影响的效果主要集中在,对生态环境气候的影响、对生态水质的影响、以及对陆地等相关植被的影响。
11.【答案】(1)D
(2)C
【知识点】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地貌类型的成因。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与顺序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因此不属于褶皱,B错误。(2)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喷发物质也相同,A错误;两区域位置相近,冷凝环境差异不大,B错误;该区域地壳运动没有差异,D错误;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外力侵蚀作用的差异,Y区相对上升,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答案为:C。
【点评】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12.【答案】(1)冲(洪)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该地岩层断裂陷落,相邻山地抬升,断层两侧落差增大;流经山地的河流洪水期水流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洪)积扇,多个冲(洪)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
(2)滨浅湖水位上涨顶托曲流河,河漫滩平原堆积速度加快,地势抬高,辫状河区域与河漫滩平原落差减小,流速减慢;辫状河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得弯曲,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
(3)该区域的西侧为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地形,坡度大;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地表物质不稳定;该地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知识点】河流地貌;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K地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或洪积扇,位于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该地岩层断裂陷落,相邻山地抬升,断层两侧落差增大。流经山地的河流洪水期水流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可能多个冲积扇、洪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2)滨浅湖水位上涨顶托曲流河,河漫滩平原堆积速度加快,地势抬高,辫状河区域与河漫滩平原落差减小,流速减慢。流速减慢导致辫状河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道变得更加弯曲,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3)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物质基础、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的西侧为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地形,坡度大,再加上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地表物质不稳定。该地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点评】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河谷、沟谷、峡谷 河床、冲蚀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暖湿的气候 可溶性石灰岩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与流水中含有的CO2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成
风力侵蚀地貌 携带、破坏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河流冲积扇 山口、平缓、减慢、堆积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大量泥沙、海水的顶托、入海口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堆积地貌 碎屑物质、阻挡、风速降低、堆积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冰碛地貌 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13.【答案】(1)洪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2)2010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3)沿河、沿海岸分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知识点】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C处处于河流出山口处,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2)由图可知, 2010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林地、草地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在河口三角洲由大量泥沙堆积,造成三角洲面积扩大。
(3)由图可知,图中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方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
【点评】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14.【答案】(1)消亡;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利于
(2)5
(3)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4)沉积;流水沉积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第(1)题,A地位于非洲西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6月份此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有利于太阳能飞机的飞行。第(2)题,飞行路线完全位于北半球,全球六大板块除南极洲板块外,其他五大板块都经过。第(3)题,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是地壳隆起形成。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第(4)题,从图片中看出,科罗拉多大峡谷岩石层理性明显,故判断可能是沉积岩。B岸位于河流的沉积岸,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点评】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
15.【答案】(1)流水;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2)成因不同: 长江“地上河”: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
黄河“地上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
治理措施差异: 长江“地上河”:裁弯取直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黄河“地上河”: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 ;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
【知识点】河流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黄河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长江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
【解析】 【分析】第(1)题,根据甲山脉沿纬线延伸,且纬度在25°N南北两侧,当属我国最南一列东西走向山脉——南岭。由于地处南方,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侵蚀;历经多次岩浆活动,其表现出的地理事物应为岩浆岩或金属矿产。第(2)题,南北两处“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不同,应从各自的河流特征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分析。
【点评】 当黄河流经到了中下游地区,由于流经区域地势十分平坦,流速下降,河流中所携带的泥沙就会沉积下来,从而导致流水沉积作用强于流水侵蚀作用,在泥沙的不断沉积下,河道不断抬升,最终可能导致河床高度高于两侧地面,从而成为“地上河”。当然,在自然状态下“地上河”是十分不稳定的,由于“水往低处流”的原因,河流十分容易溃坝,从而改道。但是,在人类行为的干预下,河流沿岸的人们为了防止河流改道破坏自己的家园,势必会加固河流两侧的堤坝,从而使得地上河的水位不断加高,河床高于两侧地面的现象更加明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 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老。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若在③处钻4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
A.15 m B.45 m C.75 m D.105 m
【答案】(1)B
(2)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褶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地貌的判读。据图可知,③处附近有河流经过,是山谷,据材料可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老,以③为中心,向两侧岩层越来越新,可判断该处地质构造为背斜。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图中等高距为20 m,故③处海拔低于⑤处20~60 m;由于③处钻4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的深度为60~100 m,因此最有可能为75 m。故答案为:C。
【点评】从地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中心部分是岩层较老,两翼较新的是背斜构造;从地层形态看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新老关系时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构造。岩层受力断裂并沿着断裂面由明显的错动是断层构造。
2.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区域的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
(2)P处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10月
【答案】(1)B
(2)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从P处等高线地形图中可以看出,该处地貌呈明显的扇面状分布,是河流冲积物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形成的,是山前冲积扇。(2)河流流量最大时,挟带下来的冲积物最多,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最明显。根据图中显示的30°纬度、洋流流向及洋流位于大陆西岸等信息,运用中低纬洋流分布知识,可推断该处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则7月为雨季,河流流量较大。
【点评】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
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的情况,并绘成该河段示意图甲、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乙和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丙。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甲图中AB段河流( )
A.由西北流向东南 B.由东流向西
C.水位A处低于B处 D.不能确定
(2)关于乙图的河床剖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F岸对应C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B.E岸对应C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C.F岸对应D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D.E岸对应D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答案】(1)A
(2)D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B水文站水流量较稳定,说明受到上游湖泊的调蓄作用,故AB段的河流由A处流向B处,即由西北流向东南。(2)EF处为曲流,E为凹岸,流水侵蚀,河岸较陡,对应D岸,F为凸岸,流水沉积,河岸较缓,对应C岸。E岸对应D岸。
【点评】在河岸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4.下图为美洲西部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①②分别示意两种地质构造,甲、乙分别示意两种地貌。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图中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质构造比①先形成
B.②地质构造的地表可能有地下水出露
C.甲地貌只形成在湿润地区
D.乙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
(2)有关该区域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夏季水循环更活跃
B.图中湖泊减少了区域水循环总量
C.图中湖泊对甲地貌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D.甲、乙地貌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关系
【答案】(1)B
(2)D
【知识点】水循环的意义;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读图,②地质构造使①岩层错动,应是后形成,A错误;图中②地质构造是断层,地表可能有地下水出露,B正确;甲地貌为冲积扇平原,形成在山麓地区,与干湿状况关系不大,C错误;乙地貌为河口三角洲,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D错误。(2)该区域位于美洲西部某沿海地区,无法确定该地的气候类型,若是地中海气候,则夏季水循环较弱,A错误;图中湖泊能调节河流水位,不会减少区域水循环总量,B错误;图中湖泊与甲地貌不在同一区域,对甲地貌的形成没有影响,C错误;甲地貌是河流冲积扇平原,乙地貌是河口三角洲,二者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关系,D正确。
【点评】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5.(2019高二下·安平期末)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快 B.迎水坡,流速慢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2)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答案】(1)B
(2)D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读材料“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 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由此判断,①坡主要表现为泥沙的沉积,因此为迎水坡。水流流速受上坡的影响,流速较慢,选B。(2)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②④为背水坡,水流流速受下坡影响,流速较快,主要以侵蚀为主,选D。
【点评】 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6.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质一般较差 B.牛轭湖湖水较深
C.与河流下切侵蚀强有关 D.牛轭湖在山区也较多
(2)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人工“截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但不少地方又开始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属于其主要目的的是( )
A.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 B.增加生物多样性
C.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D.减轻洪涝灾害
(3)现在,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却没有形成河曲,其原因是( )
A.水量变化太大 B.水量少且断流
C.人为干预多 D.中游水利工程建设
【答案】(1)A
(2)D
(3)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牛轭湖水体自然更新慢,水质较差,A正确;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湖泊水位浅,主要与河流侧蚀有关,B、C错误;平原地区河流流速慢,侧蚀作用较强,流域平坦开阔,易形成河曲,故山区牛轭湖较少,D错误。(2)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利于汛期的排洪泄洪,反而有可能加重洪涝灾害,D不属于其主要目的。(3)本题考查河流相关知识。黄河下游有地上河,故要人工加固大堤,因此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却没有形成河曲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预多,C正确。
【点评】 牛轭湖多出现在地形平坦地区,比如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水流速度、地质情况及植被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弯曲的河曲。 河曲不断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称为牛轭湖。
自然界中,相邻两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2是图1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7.发生河流袭夺前,图1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的走向是( )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
8.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9.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地壳断裂
【答案】7.A
8.C
9.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袭夺。
一般说,这一条河流之所以能够袭夺那一条河流,是由于这一条河流的侵蚀能力加强,分水岭向另一方移动而破坏造成的。一般是河水面较低而水量较大的河流,袭夺河水面较高的河流。河流在袭夺之前,两河之间的分水岭已被侵蚀的很低平了,当洪水暴发,河流的溯源侵蚀突然加强,从而导致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河流袭夺常发生在两条垂直向的河流之间。
河流袭夺现象的产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②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
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7.发生河流袭夺前,图1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是两河间的支流源头的连线方向。结合指向标,分水岭走向是南北走向,A正确,B、C、D错误。
8.结合图2,山岭东侧河流海拔低,由于河流袭夺,图1中西侧河流甲段注入东侧河流,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丙,C正确;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河流袭夺不影响其流量,A错误;乙河段属东侧河流,水量不会减少,B错误;丁河段水量增大,D错误。
9.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形成。C正确;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不是主要外力作用,A、B错误;地壳断裂属于内力作用,D错误。
10.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答案】(1)B
(2)C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由材料中霍林河“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可知,修建水库前塑造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项正确;题干问的是塑造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作用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是流水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而不会是内力作用,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附近早已没有冰川运动,C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以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之后才以风力作用为主,D项错误。(2)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地面沉降一般是由于人为过量抽取地下水或地下采矿引起的,由材料可知,灌溉的农田主要在上游,山前平原地区不需过量抽取地下水,根据材料也不能得到采矿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断流期间流水侵蚀极弱,B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之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以后以风力作用为主,故在风力侵蚀下洼地增多增大,C项正确;材料中对河流断流前后气温变化并没有交代,因此不能判断是否有冻融塌陷,D项错误。
【点评】 现阶段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第二是水利水电工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能源利用方面。第二是环境保护方面;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影响的效果主要集中在,对生态环境气候的影响、对生态水质的影响、以及对陆地等相关植被的影响。
11.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1)D
(2)C
【知识点】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地貌类型的成因。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与顺序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因此不属于褶皱,B错误。(2)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喷发物质也相同,A错误;两区域位置相近,冷凝环境差异不大,B错误;该区域地壳运动没有差异,D错误;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外力侵蚀作用的差异,Y区相对上升,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答案为:C。
【点评】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与其流入湖泊的水位差影响河流流速,进而影响流水的搬运和堆积。辫状河多发育于冲积扇和山前倾斜平原,河道经多次分汊和汇聚呈辫状。曲流河多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地质科学研究表明,当滨浅湖水位上升时,辫状河可转变为曲流河。下图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某地沉积模式图。
(1)K地的地貌类型为 ,简述其形成过程。
(2)推测滨浅湖水位上涨时,图中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的过程。
(3)分析图示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1)冲(洪)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该地岩层断裂陷落,相邻山地抬升,断层两侧落差增大;流经山地的河流洪水期水流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洪)积扇,多个冲(洪)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
(2)滨浅湖水位上涨顶托曲流河,河漫滩平原堆积速度加快,地势抬高,辫状河区域与河漫滩平原落差减小,流速减慢;辫状河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得弯曲,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
(3)该区域的西侧为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地形,坡度大;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地表物质不稳定;该地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知识点】河流地貌;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K地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或洪积扇,位于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该地岩层断裂陷落,相邻山地抬升,断层两侧落差增大。流经山地的河流洪水期水流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可能多个冲积扇、洪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2)滨浅湖水位上涨顶托曲流河,河漫滩平原堆积速度加快,地势抬高,辫状河区域与河漫滩平原落差减小,流速减慢。流速减慢导致辫状河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道变得更加弯曲,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3)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物质基础、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的西侧为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地形,坡度大,再加上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地表物质不稳定。该地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点评】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河谷、沟谷、峡谷 河床、冲蚀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暖湿的气候 可溶性石灰岩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与流水中含有的CO2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成
风力侵蚀地貌 携带、破坏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河流冲积扇 山口、平缓、减慢、堆积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大量泥沙、海水的顶托、入海口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堆积地貌 碎屑物质、阻挡、风速降低、堆积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冰碛地貌 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13.下图为“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什么?试分析其成因。
(2)分析图示地区2010年与1949年60多年来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是什么?对地貌有何影响?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分析该区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1)洪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2)2010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3)沿河、沿海岸分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知识点】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C处处于河流出山口处,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2)由图可知, 2010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林地、草地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在河口三角洲由大量泥沙堆积,造成三角洲面积扩大。
(3)由图可知,图中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方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
【点评】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光动力2号”太阳能飞机于2015年3月9日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起程,开始环球飞行。预设6月到达A地,8月返回到阿布扎比,但因故未完成本次飞行。
材料二 “阳光动力2号”太阳能飞机飞行预设路线图和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图。
(1)A城附近位于板块与板块的 (填“消亡”或“生长”)边界,按预设当太阳能飞机6月份到达A城时,该地主要受 (填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控制, (填“有利于”或“不利于”)太阳能飞机的飞行。
(2)沿预设的飞行路线,其经过了六大板块的 个板块。
(3)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内力作用是 ,外力作用是 。
(4)科罗拉多河两侧的岩石最有可能是三大岩石中的 岩,图中B岸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答案】(1)消亡;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利于
(2)5
(3)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4)沉积;流水沉积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第(1)题,A地位于非洲西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6月份此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有利于太阳能飞机的飞行。第(2)题,飞行路线完全位于北半球,全球六大板块除南极洲板块外,其他五大板块都经过。第(3)题,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是地壳隆起形成。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第(4)题,从图片中看出,科罗拉多大峡谷岩石层理性明显,故判断可能是沉积岩。B岸位于河流的沉积岸,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点评】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
15.阅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 ;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 。
(2)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
【答案】(1)流水;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2)成因不同: 长江“地上河”: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
黄河“地上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
治理措施差异: 长江“地上河”:裁弯取直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黄河“地上河”: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 ;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
【知识点】河流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黄河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长江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
【解析】 【分析】第(1)题,根据甲山脉沿纬线延伸,且纬度在25°N南北两侧,当属我国最南一列东西走向山脉——南岭。由于地处南方,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侵蚀;历经多次岩浆活动,其表现出的地理事物应为岩浆岩或金属矿产。第(2)题,南北两处“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不同,应从各自的河流特征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分析。
【点评】 当黄河流经到了中下游地区,由于流经区域地势十分平坦,流速下降,河流中所携带的泥沙就会沉积下来,从而导致流水沉积作用强于流水侵蚀作用,在泥沙的不断沉积下,河道不断抬升,最终可能导致河床高度高于两侧地面,从而成为“地上河”。当然,在自然状态下“地上河”是十分不稳定的,由于“水往低处流”的原因,河流十分容易溃坝,从而改道。但是,在人类行为的干预下,河流沿岸的人们为了防止河流改道破坏自己的家园,势必会加固河流两侧的堤坝,从而使得地上河的水位不断加高,河床高于两侧地面的现象更加明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