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考点聚焦
考点1 明、清加强君权
1.明朝加强专制统治
(1)建立:__1368______年初,__朱元璋______建立明朝,定都应天,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加强君权的措施
政治 思想文化
明太祖 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八股取试
明成祖 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继续削藩,进一步强化君权;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2.清朝加强君权
(1)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考点2 郑和下西洋
条件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七次
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万~2.8万人
到达范围 到过亚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红海_______沿岸和___非洲_____东海岸
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是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考点3 明、清抗击外来侵略
朝代 反侵略斗争 结果
明朝 戚继光抗倭 率“戚家军”,剿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__1662______年,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___1684_____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雅克萨之战 康熙帝派清军围攻沙俄,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___尼布楚条约________》,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考点4 清朝维护国家统一
1. 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地区 措施
西藏 达赖:顺治帝接见__五世达赖__________,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班禅:康熙帝又赐予____五世班禅 _____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③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新疆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___伊犁将军____________
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________的领导下,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2.清朝前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_巴尔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什湖____,北接__西伯利亚______,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__南海诸岛______,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考点5 “闭关锁国”及其影响
类别 内容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①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②根本原因: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直接原因:防止外国势力入侵以及与沿海人民交往从而危及自己的统治
过程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政策→清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后来,一口通商(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影响 积极方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___自卫作用_________。②消极方面: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拓展提升
1.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
(2)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清朝军机处设立的背景、目的、过程。
(1)背景: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大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2)目的: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3)过程: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直接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听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撤销。
应用示例
例 [邵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图,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广场上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
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
从“唐蕃会盟碑”到“民族团结宝鼎”,历史就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跨越了一千多年。人们在历史中见证了汉藏人们团结友好的事实,同时也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不容置疑与更改的事实。
唐蕃会盟碑 民族团结宝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与吐蕃交往的重要史实。
(2)举出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大措施。
(3)透过汉藏关系史,并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
(4)依据材料,指出“唐蕃会盟碑”与“民族团结宝鼎”所包含的相同意义。
[解析] 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来自材料和课本。
第(2)问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第(3)问难度较大,如果学生关注时事,可以类推,我们当前民族关系如何,当然是以和为主。
第(4)问意义,可从经济、文化、思想考虑,可简单归结为促进汉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1)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正式会盟并建立会盟碑。
(2)建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建立“金瓶掣签”制度,确立达赖、班禅继承人。(任答两点即可)
(3)战与和交织,但以和为主。
(4)促进了汉藏人民的交往和友谊,使汉藏人民关系日益密切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