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单元-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3 08:5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
2.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学习目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
2.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重点难点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一个大国的皇储地位固然重要,怎么会由一个人的死亡就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大战呢
一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和长远的历史渊源。
表象
本质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一战的背景:
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0年 31.8% 23% 13.2% 10%
1913年 14% 38% 16% 6%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末的一次演说
材料二: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主要原因: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目的 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表现 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影响 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战争在收获的季节来到欧洲……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兴高采烈……当欧洲国家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的人们在街头跳舞。当先遣队奔赴前线的时候,人们向士兵投以鲜花,希望他们很快凯旋归来。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德皇威廉二世
4.弥漫欧洲的对战争的激动乐观心理
问题思考:为什么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客观条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一)一战的背景:
1.原因:
(1)根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主要:列强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导火线(直接):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
(4)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条件:
(1)客观:20C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19世纪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极端民族主义者支持国家对外扩张,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概念解析】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阅读教材P84-85,结合教材地图,完成表格,梳理一战基本史实。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其它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第二阶段 1915年 东线 南线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西线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域”、首现坦克)
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三阶段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1918年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输出劳工和原料),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一战与中国相关的史实:
经济: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短暂的春天;
政治:美日争夺中国,府院之争;
外交: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引发山东问题(1914);“二十一条”(1915);中国参加一战(1917);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思想: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反思西方文明(文化保守主义抬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武器首次用于实战,坦克首次投入战场,飞机首次登上战争舞台,火焰喷射器首次出现在战场。
问题1:一战中有很多新式武器用于战争。这些武器的使用会使战争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意味着什么?
战争中的武器
规模大、烈度强、由平面走向立体
法国宣传画
《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
问题2:战争中法国政府宣传画描绘了怎样一副景象?英国、美国政府发出了何种呼吁?政府的这种宣传会产生何种效果?
大英帝国需要你!参加你所在国家的军队,愿上帝保佑吾皇!
山姆大叔在大声呼吁:“我要你加入美国军队!”
战争中的政府
政府引导、民众参与,由单纯的军事动员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扩展
问题3:观察地图,指出都有哪些国家参与了一战?这说明一战与以往的战争有何不同?
战争中的世界
战争由欧洲逐步向世界扩展,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均参与其中。
问题4:观察两幅图片,你有何感受?你认为战争的底线和意义在哪里?
1918年,被化学武器伤害的英军士兵。他们正步履蹒跚地相互搀扶着去接受治疗。
战争中的人性
人性泯灭、理性丧失,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日益高涨
佩戴头盔和防毒面具的空袭队员
材料: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
——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
参战武装 7000多万
死伤人数 2900万
军费支出 2000多亿美元
卷入人口 15亿人
阅读材料,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以往的战争有何区别?
战争的不可控性
持续时间长
牵涉范围广
参战国数量多
战争异常残酷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又十天,有33个国家的大约15亿人口卷入这场战争。战争动员的总人数达到7351万。
战争造成的灾难也是空前的。有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万人受伤。欧洲失去大量青壮劳动力……
人类史上的大浩劫
(一)巨大的损失和破坏
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万,另有2 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疫死者大约10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 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1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万吨。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世界现代史》
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前:欧洲的海外投资额每年高达3.5亿英镑,1913年世界制成品出口的60%来自欧洲的英法德三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战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从伦敦向纽约转移;1914-1918英国海外投资下降50%,1913-1920欧洲制造业下降23%。
欧洲衰落
(二)国际新格局——新旧交替
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到1914年时,美国欠欧洲投资者的债务约为40亿美元,但到1919年时,它已成为一个借出款项达37亿美元之多的债权国,到1930年时,这个数字已上升到88亿美元。
在工业上,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工厂。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已转到大西洋彼岸。
实力迅速上升
大发战争横财,成为最大的债权国
欧洲的衰落、美日兴起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新格局
新制度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美国
日本
欧洲中东政治版图
波兰复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民族意识的觉醒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三)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2009年7月25日,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 帕奇去世,终年111岁。他在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我不喜欢战争”“有时我晚上还会梦到战场,当时的惨状令我无法忘怀。”
(四)改变人们的观念
(五)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一定程度上减
弱了军备竞赛
五四运动
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3)体系特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4)体系实质: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法国元帅福煦
2.国际联盟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组织,有益于制度化机制发展。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
(尚不能自立的殖民地)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国际联盟盟约》
“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制裁侵略的强制力不足
国联沦为英法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美苏没有参加,德国俄国被排除在外,权威性严重削弱。
问题:请谈谈你对盟约内容的理解?你觉得国际联盟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吗?为什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联未制裁日本,反而提议国际共管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给予经济制裁,但未制裁石油,侵略未受有效遏制
国际联盟权力有限,面对强权无法有效保卫世界和平。
强权操纵国联、协调能力有限
和平面临困境,战争不可避免
战后反思
世界各国都要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一起来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仅仅暂时缓和旧有的各种矛盾,实现暂时的平衡。然而它未能也不可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随着新的斗争逐渐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渐被打破,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国际秩序将会被颠覆,人类将面临更为恐怖的世界战争。
1.一战前,德国外长皮洛夫曾经指出:“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外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该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战前西方列强(  )
A.军事实力差距很明显 B.政治体制差异比较大
C.已经将世界分割完毕 D.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恩河战役使交战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英法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
B.德国“速决战”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课堂练习
D  
B  
3.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力量对比最突出的变化是英国的衰弱和美国力量的迅速膨胀,这导致两国在巴黎和会上( )
A.争夺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霸权
C.相互勾结压制他国 D.严厉制裁德国
4.在一战后的停战纪念日里,英国政府主导着社会记忆的重构,哀悼战争死难者在较长时间内成为纪念活动的主题。后来在以退伍军人为代表的公众推动下,这一主题由庆祝军事胜利逐渐转向多重性,在他们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在是光荣和正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英国
A.民众对一战的反思趋于理性 B.公众的价值观念趋向务实
C.政府主导着民间舆论的走向 D.政府与民众矛盾渐趋尖锐
A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