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
课
15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和意义
难点
苏联建设社会注意的探索和实践
重点难点
1898年 1900年 1903年 1917年3月 4月 11月 1918年 1921年 1922年 1924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形成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四月
提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列宁
逝世
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
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列宁创办《火星报》
二月
革命
“新经济政策”
苏联
成立
基本实现“工业化”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时间轴
1861年俄国
农奴制改革
“从1880年起,俄罗斯正式踏上了发展工业的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步步入快车道。1891年至1900年,俄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8.5%,而同期德国为4.9%,美国为3.3%,英国为2.4%,法国为1.6%。”
—肖德甫《世纪悲歌》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莫斯《俄国史》
美
英
法
俄
1913年人均收入
1、经济上:完成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矛盾日益显露
(一)背景
一、十月革命
2、政治上:落后的沙皇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
人民大众
垄断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VS
VS
资本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健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工人:摆脱剥削和压迫,享受民主权利
农民:要求废除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和自由
焦点:沙皇专制制度
3、思想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列宁主义的诞生,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基础: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即苏联共产党前身)
①形成背景(p89)
②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举行
列宁主义的形成
(布尔什维主义)
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马克思
③主要内容
列宁(1870-1924)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帝国主义论”)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一国胜利论” )
马克思(1818-1883)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④评价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革命和建设理论
一战中的俄军士兵(1915)
4、外部上:
“为了在这一帝国主义战争中取胜,沙皇政权倾其国力投入战争,强征1500万名劳动力入伍参战,几乎占全俄男劳动力的1/2;大片土地荒芜,工厂倒闭;国债从1913年的88亿卢布激增到1917年的500亿卢布。”
—“马工程教材”《世界现代史》(上)
英国 16 %
意大利12 %
俄国 30 %
塞尔维亚8%
罗马尼亚6 %
法国25 %
一战伤亡比例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一战,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俄国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发展不断壮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的无产阶级具有较强的革命性。1903年,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经过革命的曲折探索逐渐走向成熟。并且他们注意发动农民,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王斯德主编的《世界现代史》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
根据材料概括俄国革命具备哪些基础条件?
组织基础:
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群众基础:
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1、客观条件:
2、客观条件: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1)经济基础:
(2)政治基础:
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为薄弱的环节;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
(2)组织基础:
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3)思想基础:
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4)群众基础:
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
(3)外部条件:
(一)历史背景: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917.2
二月革命倒沙皇
两个政权并存局
面
1917.4
《四月提纲》
指方向
1917.7
七月事件两个政
权并存局面结束
1917.11
十月革命推翻资
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十月革命的过程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提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和平夺权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为主席,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和平法令》:退出一战,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选举、批准新政府
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开始和准备,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结果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材料一: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地位,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材料三:俄国经济实力变化
1.对俄国:
(1)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使俄国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2)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时间
2.对世界:
(1)建立了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2)实现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其传播与影响力扩大。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背景: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2、目的:
集中人力物力,保证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1)内忧: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封建残余势力
(2)外患: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武力干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企业全部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领域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公有制
计划经济
3、内容:
最重要措施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积极作用:
4、影响(评价):
局限性:
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常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旱灾,他造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②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①在特殊历史时期,提供物质保障,粉碎武装进攻,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忽视国情
马克思设想下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公式:
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 背景:
(1)连年战争破坏,苏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4)
2、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1920年) 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企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 和实物配给制
固定粮食税
区别对待。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私营,引入外国资本
恢复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新”在哪里?
部分恢复私有制
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从生产力水平出发,用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并发展社会主义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苏俄农民乔伊娜娃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天,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2)稳定了政治形势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影响
(评价)
粮食产量增加
工业生产恢复
(4)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1)调动了人民积极性,稳定恢复了国民经济,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18—1921.3 1921—1928
原因 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目的 直接:集中有限的力量以保证战争胜利; 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直接: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根本: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
内 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全部国有化和高度集中管理 国有为主,私有、外资等并存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 取消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特点 排斥商品货币市场关系; 兼有“战时” 和“共产主义” 的特色。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
评价 保证了军事的胜利;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了新的道路。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政治集权 经济集中
思想集控
(三)斯大林模式(1928-1991)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背景:
工业生产落后(发展生产力);西方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加强国防);斯大林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局限(思想)
工业化
(1925)
农业集体化
(1927)
正式确立
(1936)
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1928年起开始实行五年计划,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二五”计划后工业产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问题: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
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成就: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引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
标志: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新宪法)
苏联确立新的经济体制。
2.确立: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3、内容(特点):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①积极作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②消极作用: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体制日益僵化。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课堂练习
B
C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3. 1921年,列宁提出"在一个交通不便、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悬殊、农业条件不同以及还具有其他种种特点的巨大的农业国家里,地方农业与地方工业在地方范围内有一定的周转自由,是不可避免的。"据此可知苏俄当时( )
A. 以共产主义改变现状 B. 以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
C. 以集体农庄发展农业 D. 以发展重工业富强苏俄
4. “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
高中历史 必修(下)
B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中历史 必修(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