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单元-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3 09:0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2. 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化。
学习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重点难点
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把被绑在多根围绕在一起的木棍上的斧头,是古罗马帝国高级长官的一种权力标志,在他们出巡时其扈从每人肩负一束,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否则立即绳以斧钺。今天,“法西斯”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字眼,它是独裁、暴政、恶行和侵略战争的代名词。
【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古罗马的法西斯
古罗马的法西斯
法西斯主义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但实质上藩阀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比起德国纳粹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们用充满稚气的嗓音呼喊着“为天皇而死!”日本军国主义者鼓吹,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与西方平分世界。
德意志是真正的优秀民族……德意志要战斗,德意志要复仇!新帝国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萨丁王朝在统一意大利之后,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一战前,意大利是具有浓厚封建主义性质的帝国主义国家,封建势力与封建经济仍大量存在。国家政治经济权利掌握在封建贵族手中,地方政治和经济壁垒阻碍了意大利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其对外扩张的借口。
德意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民族主义浓厚。
1.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原因
意大利帝国主义相对贫困,“一战”中支出军费120亿美元,欠美、英债务44亿美元。巴黎和会分赃最少,称之为“乞丐帝国主义”。一战后初期,经济危机引起革命运动高涨。1918年到1922年意大利政府更迭五次。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全国各地也迅速地发展。1919年,全国各地发生罢工1871次。1920年达到2070次政府已经失去对局势的控制。
一战后意大利出现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组织通过镇压工人运动得到大资产阶级的支持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党,利用他的法西斯分子黑衫军冲锋队抗击罢工工人,共产党和社会党人。党徒以黑衫作制服,故又称黑衫党。他们疯狂使用暴力手段迫害民主进步势力,殴打枪杀政治活动家、工会活动家、共产党人,因而获得垄断资本家赏识与支持。
希特勒特别注重进行关于“民众共同体”和“超阶级国家”论的蛊惑宣传,通过宣扬“消灭失业”和“社会心里拉平”等活动,使民众对法西斯制度发泄道德愤怒的政治活动余地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宣扬“种族优越论”和夺取生存空间,将德国民众引向盲目追随和支持其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以改变日本的军事政治局面,实现军国主义目标。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蛊惑人心的宣传活动,日本军部的推动,使法西斯运动有了较大发展
2.法西斯主义建立
国家 开始时间 代表人物 主要事件
意大利 1919年 墨索里尼 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20年 希特勒 组建“民族社会主义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日本 1921年 冈村宁次、东条英机 组织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军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
基本特征:极端民族主义
3.导火线: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史料:1929年—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 缩减 70% 69.1% 50% 50% 2/3
失业 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
斯势力崛起。
4.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 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 寻找出路。
(2)过程
① 亚洲:1936 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② 欧洲:1933 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建立“柏林——罗马轴心”
侵略 绥靖
1931年9.18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国联要求共管东北,不制裁日本
1935年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国联对意大利制裁有限并很快取消;美国指定中立法案
1936年 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英法利用说服而非强制手段抗议,抗议无效
1936年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英法不干涉
1937年.7.7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美国呼吁“不使用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
1938.3 德国吞并奥地利 英法提出抗议照会,无实际行动
1938.10 德国侵占苏台德地区 英法德签订《慕尼黑协定》
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结合材料与所学思考:随着法西斯日益猖獗,英美法苏等国各自采取了什么措施?
英法:绥靖政策,祸水东引
美国:孤立主义政策
苏联:与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谋求自保
5.英法等国的绥靖主义政策
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和不满
法西斯势力上台,对外侵略扩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气焰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
二战爆发的原因
1.列表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 1941年12月,(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标志着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战争转折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亚洲战场转折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 德国投降 )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2、全面战争——欧洲
法国沦丧
德军仅用44天就将荷、比、卢、法四国击败,轻易占领不设防的城市巴黎。
敦刻尔克大撤退
丘吉尔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不列颠空战
这是第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德国失败后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半年时间内夺下了苏联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
01
02
03
04
材料一:“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1940.6.4,【英】丘吉尔在下院的演讲
材料二: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
——1941.3.11【美】《租借法案》
1940.5.10丘吉尔上台组阁
英美态度的转变
3、北非战争
战争进一步扩大
1940年7月,意大利进攻东非英军。
蒙哥马利
隆美尔
1941年2月,德国隆美尔将军率领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地区增援意大利。
1942年8月,英国蒙哥马利将军到达北非,与隆美尔对峙。
4、太平洋战争——战争达到最大规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日军以仅损失5艘自杀性小型潜艇和29架飞机的轻微代价,击沉8艘美国战列舰和10艘其它战舰,击毁击伤美机260多架,美军伤3300多人。偷袭使美太平洋舰队失去作战能力,从而确立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绝对海空优势。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法西斯的斗争,加速了二战胜利进程。
美、苏、英、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白宫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5.走向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6、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9月9日,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
(一)雅尔塔体系
1.

义: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系列条约协定,建立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会议名称 时间 内容 作用
开罗会议(美 英中) 1943年 11月 《开罗宣言》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德黑兰会议(苏美英) 开罗会 议后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及商谈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 加速德国走向灭亡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 1945 年2月 商谈对德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 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基础
波茨坦会议 (苏美英) 1945 年7月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成为确定战后东北亚秩序的基础性文件。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史料一 关于德国的经济和赔偿。德国关税不得高于他国;战胜国对德国输入货物不受限制; 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德国应付清总值200亿金马克的赔偿,外加每年5亿美元的利息,可用黄金、商品、船只、有价证券及其他物资支付;出口产品被征收26%的额外费用;德国应负担其境内外国占领军的维持费用。德国作为战败国丧失13%的领土,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主力战舰不得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或重炮等攻击性武器 ——1919.6《凡尔赛和约》
史料二 解除德国全部武装。废除一切军事机构,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废止一切纳粹法律,逮捕并审判战争罪犯,永远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及纳粹主义的复活或改组。德国一切民主党派应准许成立并恢复自由活动权利。司法制度、教育及整个政治生活都在民主基础上重新建立以实现政治民主化。处理德国的经济原则是:消灭德国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铲除或控制可用作军事生产的一切工业。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发展和平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 ——1945.8《波茨坦公告》
问:在比较中思考,在对德国的处置问题上,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但结果是激起德国人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不利于和平。
《波茨坦公告》的主要目的铲除德国军国主义、根除法西斯主义,防止军国主义复活,确保战后和平。
2.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台湾、澎湖列岛等岛屿),承认朝鲜独立。
(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3)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苏、英两国关于划分巴尔干
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
(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苏联的利益比例 丘吉尔与斯大林协定的草案 莫洛托夫最后提议获接受的方案
匈牙利 50% 80%
南斯拉夫 50% 50%
保加利亚 75% 80%
罗马尼亚 90% 90%
希腊 10% 10%
(5)成立联合国。
材料1 国联从最初的42个原始会员国发展到后来的63个,但是从地域和政治格局来看,均未摆脱“欧洲中心”。在20和30年代,美、苏已成为世界上两个潜在的最强大国家,然而美国并未加入国联,苏联也仅在1934年国联走下坡路时期才成为会员国,随后于1939年被开除。
材料2 联合国的筹建者中,除有反法西斯的西方大国外,还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东方大国中国和印度。联合国成立之初的51个创始会员国,遍布世界六大洲,代表着世界80%以上的人口,到2007年已多达192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已近130个,占会员国总数的2/3。
从参与国的角度看:联合国更具广泛性,普遍性;更能代表广大国家和人民的要求。
比较联合国与国联
材料3 国联把决定权平均分配给行政院的所有到会国家,凡是形成一个有效的决议都需获得行政院全体成员的同意,其中包括它打算要控制的那个怀有侵略意图的成员,这种“乌托邦”式的“公平”原则实际上使国联不可能采取任何行之有效的措施,其在涉及和平与安全的事务上近乎瘫痪便在情理之中 。
材料4 《联合国宪章》……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表决程序采取大会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两种办法,否决权仅仅限于安理会,只给五个常任理事国。——高华《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比较研究》
从运行机制上看: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更加具有决策效率;大大提高了联合国处理和平与安全事务的效率。
材料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 ,它使人类物质上和精神上蒙 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劫难 。在历时 6 年的战争中 ,先后有 61 个国家和地区参展 , 战火燃及四大洲三大洋 ,交战双方动员兵力约 11000 万 ,直接军事开支达 13500 亿美元 ,物质损失超过 40000 亿美元 。当时占世界人口 80﹪的 17 亿人饱尝了战争 的苦难 ,军队和平民伤亡约 9000 万人 ,3000 万人流离失所 。
材料 2:二战后美苏军事力量:
美国:工业产量占 53 .4﹪;黄金储备占 74 .5﹪;出口贸易占 32 .4﹪;作战飞 机 192000 架 、超重型轰炸机 2865 架 、重型轰炸机猛增至 11065 架 、拥有原子弹
苏联:1943—1945 年每年平均生产 12 万门火炮 、19390 万发炮弹 、3 万辆坦 克 、4 万架飞机 ,稍逊美国但大大领先其他国家 。
材料 3: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 ,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 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的战争 ,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 战后 ,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 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亚非拉一 系列国家相 继独立 ,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上)》
人类社会空前浩劫
国际格局发生转变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探究:二战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材料 5:由于战争的需要 ,在原子能技术 、航空技术 、火箭技术 、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 ,价值其他方面的大量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 ,终于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 1945 年 7 月原子弹试爆成功 ,拉开了这场科技革命的序幕;同年底 , 美国研制成功了当时完全由军方掌握 , 用于武器 试验 、 军事密码和后勤活动的世界第一 台电子计算机 ,游戏催生了战后影响深远 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这些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向民用工业推广 ,也引起了整个 科学技术的发展 。
——牛力 、邱桂金《略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3.评价:
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消极性:
实质:
(1)积极性:
③带有明显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色彩,为二战后开创强权政治提供了极为恶劣的先河。
②导致美苏两极格局,世界趋向于分裂,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①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利益。
建立在美苏实力对比基础上,事实上划分美苏势力范围,二分世界
相同点: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都通过系列会议确定基本原则,建立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凸显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
④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走向瓦解
⑤都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⑥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不能解决根本矛盾
探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不同点:
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 雅尔塔体系
体现意志 英、法、美等国 美国和苏联
主要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矛盾 两种不同制度的矛盾
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 联合国
调整关系 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瓦解方式 随着二战爆发与扩大而瓦解 随着苏联解体而瓦解
1. 1935年,法国总理曾说:“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让它们在非洲沙漠畅通无阻,或许就能够安静下来。”这一观点(  )
A.是绥靖政策的体现 B.主张制止法西斯的侵略
C.是法西斯主义主张 D.强调争夺非洲殖民利益
2.如图是1941年8月15日英国《每日邮报》上发表的一幅漫画《缔造者的会议》。该漫画表明( )
A.英美开始商讨建立联合国国际组织
B.美国彻底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政治基础的奠定
D.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课堂练习
A  
C  
3.有学者曾这样评价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苏联承担了抗击法西斯元凶德国的重任;中国人民第一个举起反法西斯侵略的义旗,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建立了不朽功勋;英美两国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对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该学者说这段话的意图是( )
A.强调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B.突出中国为反法西斯胜利作出的贡献
C.表明英美的经济实力是胜利的保障 D.说明国际合作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 )
A.推动了战争观念的更新 B.使人类开始反思战争
C.侧重于完善战争的手段 D.战争的性质难以界定
D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