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暑假预习作业: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暑假预习作业: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09:3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暑假预习作业:第一单元检测卷-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小丘(qiū) 渲染(xuān) 迂回(yú) 蒙古(méng)
B.点缀(zhuì) 幽雅(yōu) 笨拙(zhuō) 恍然(huǎng)
C.琼浆(qiōng) 苍穹(qióng) 孕育(yùn) 冠冕(guàn)
D.摇曳(yè) 旖旎(yí) 馥郁(fū) 硕大(shuò)
2.下列书写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柜离 间距 B.欠款 款待
C.蜻庭 蚂蚱 D.大约 忙录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虽然清鲜,但是天空明朗。
B.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微有点羞涩。
C.那十字小白花,虽然那样小,却不显单薄。
D.这种环境,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添得黄鹂四五声”中的“四五声”是说黄鹂刚好鸣叫了四五声。
B.“芦芽”是指“蒌蒿”刚刚长出来的嫩芽。
C.白居易写的《忆江南》是一首词,而不是诗。
D.“独角仙的壳多为深色”和“独角仙的壳都为深色”意思一样。
5.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用。
B.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6.《花的学校》一文的作者是(  )
A.泰戈尔 B.叶圣陶 C.安徒生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多音字。
挨 āi(    )ái(    )
背 bèi(    )bēi(    )
圈 quān(    )juàn(    )
8.辨字组词。
堂(    ) 戒(    ) 厉 (    )
常(    ) 械(    ) 历 (    )
既(    ) 题(    ) 理 (    )
9.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音乐厅 (    )的服装 (    )的水洼
(    )的枫叶 (    )的歌吟 (    )地蹦跳
10.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嘴巴 头发 眉毛 手指 眼睛 皮肤
①她的(    )在阳光里闪闪发光,仿佛一大堆盘着的金线。
②你顶撞了他,他也不记恨你,他的(    )就像一潭清水,一眼就看到底了。
③他那两道浓黑的(    )好似湖上野鹅张开的翅膀。
1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答。
①摇(  )晃(    ) 披(   )散(    ) 提(    )吊(    )
②(   )疾(    )快 (    )红(  )赤 (    )忙(    )乱
(1)我发现括号中填写的都是有关    的字。
(2)根据这两类词语的特点,每类各写出一个。    
1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
(2)极短时间。(    )
(3)依照惯例或常情。(    )
(4)旧时教师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
(5)认识模糊,不明事理,形容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明白。(    )
(6)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
(7)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3.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同学们“吓呆了”的表现是:课堂里霎时变得    。
(2)用“ ”画出能够表现老师严厉的语句。
(3)孙中山为什么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呢?
   
14.课外阅读。
丑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sì shì)    的模(mú mó)    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占地面哟,抽空把它搬走吧。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细腻,可以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kuí huái)    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wàn màn)    上下,慢慢地,它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但是 只好)    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都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沉地感到它那种不(曲 屈)    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和字词。
(2)本文丑石的“丑”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作者赞扬丑石“伟大”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四.习作(共1小题)
15.写作。
请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暑假预习作业:第一单元检测卷-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解答】A.有误,“渲染”的“渲”应读“xuàn”。“迂回”的“迂”应读“yū”。“蒙古”的“蒙”应读“měng”,指蒙古族。读“méng”时,指形容雨点细小。
B.正确。
C.有误,“琼浆”的“琼”应读“qióng”。“冠冕”的“冠”应读“guān”,指帽子。读“guàn”时,指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
D.有语,“旖旎”的“旖”应读“yǐ”。“馥郁”的“馥”应读“fù”。
故选B。
2.【解答】A.有误,距离:两者间相隔。因此,“柜离”应是“距离”。
B.正确。
C.有误,蜻蜓:动物名。昆虫纲蜻蛉目。因此,“蜻庭”应是“蜻蜓”。
D.有误,忙碌:急速地做各种事情。因此,“忙录”应是“忙碌”。
故选:B。
3.【解答】A.有误,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但……而且……”相连。
B、C、D正确。
故选:A。
4.【解答】A.不正确。“添得黄鹂四五声”中的“四五声”是说黄鹂叫了几声,“四、五”是概数。
B.不正确。“芦芽”指的是芦苇的嫩芽。
C.正确。
D.不正确。“独角仙的壳多为深色”和“独角仙的壳都为深色”意思不一样。“独角仙的壳多为深色”指的是“独角仙的壳多数是深色”不是“所有的独角仙的壳都为深色”。
故选:C。
5.【解答】“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是反问句,意思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故选:B。
6.【解答】《花的学校》一文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
故选:A。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解答】挨:读“āi”时,指靠近;紧接着。可组词“挨着”。读“ái”时,指遭受;忍受。可组词“挨打”。
背:读“bèi”时,指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可组词“后背”。读“bēi”时,指用脊背驮。可组词“背着”。
圈:读“quān”时,指环形,环形的东西。可组词“圆圈”。读“juàn”时,指养家畜的棚栏。可组词“羊圈”。
故答案为:
挨着 挨打
后背 背着
圆圈 羊圈
8.【解答】故答案为:
堂屋 戒掉 严厉
常态 机械 来历
既然 题目 理想
9.【解答】中间为“的”,后面为名词,前面需要搭配合适的形容词,如:金碧辉煌的音乐厅。
中间为“地”,后面是动词,前面需要搭配上合适的形容词,如:快乐地蹦跳。
故答案为:
金碧辉煌的音乐厅 漂亮 浅浅
红红 好听 快乐
10.【解答】嘴巴、头发、眉毛、手指、眼睛、皮肤,这些词语指的是人体上的器官或部位。
①结合语境,应选填词语“头发”。
②结合语境,应选填词语“眼睛”。
③结合语境,应选填词语“眉毛”。
故答案为:
①头发;
②眼睛;
③眉毛。
11.【解答】①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提心吊胆
②眼疾手快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1)我发现括号中填写的都是有关“身体部位”的字。
(2)与题目中类似的词语有:①牵肠挂肚,②口是心非。
故答案为:
①头 脑 头 发 心 胆
②眼 手 面 耳 手 脚
(1)身体部位;
(2)①牵肠挂肚 ②口是心非。
12.【解答】(1)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2)霎时:极短时间。
(3)照例:依照惯例或常情。
(4)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5)稀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形容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明白。
(6)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7)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故答案为:
(1)私塾;
(2)霎时;
(3)照例;
(4)戒尺;
(5)稀里糊涂;
(6)摇头晃脑;
(7)鸦雀无声。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3.【解答】(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把握。结合选文第一句筛选作答。
(2)考查对短文信息的提取。注意“严厉”,根据文中含有“厉声问道”的语句作答。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选文最后一段孙中山回答同学的语句分析。
故答案为:
(1)鸦雀无声;
(2)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3)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孙中山为了弄清楚学问,认为挨打也值得。
14.【解答】(1)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辨析。似:读[sì]时,指好像,表示不确定。读[shì]时,指〔~的〕跟某种情况或事物相似。结合语境,在“似的”中应读“shì”。模:读[mó]时,指法式;规范;标准。读[mú]时,指(~儿)模子。结合语境,在“模样”中应读“mú”。蔓:读[wàn]时,指植物成细条状而不能直立的长茎。读[màn]时,义同“蔓(wàn)”。用于合成词“蔓延”。读[mán]时,指〔蔓菁〕即“芜菁”。结合语境,在“枝蔓”中应读“màn”。但是: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只好:不得不;只得。结合语境,应选择“只好”。曲:读[qū]时,指弯曲。读[qǔ]时,指歌的乐调。屈:屈服;使屈服。结合语境,应选择“屈”。
(2)考查指出丑石的“丑”表现在哪两个方面。通读短文,从文中的“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表现出它相貌丑陋。从文中的“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细腻,可以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可表现出它没什么用处。因此,丑石的“丑”表现这两个方面。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读短文可知,作者赞扬丑石“伟大”的原因是丑石默默地忍受对它的一切误解,并寂寞地、勇敢地生存着。可从最后一自然段中去领悟。
(4)考查从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通过学习本文,我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只看物体表面,更不能以貌取人,有时,一个丑陋的外表下,也有一个纯净的心灵。
故答案为:
(1)sì mó kuí wàn 只好 屈;
(2)相貌丑陋;没有什么用处。
(3)丑石默默地忍受对它的一切误解,并寂寞地、勇敢地生存着。
(4)我们不能只看物体表面,更不能以貌取人,有时,一个丑陋的外表下,也有一个纯净的心灵。
四.习作(共1小题)
15.【解答】范文
我的好朋友
  从小到大,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里,我们都会交到许多好朋友。有的渐渐淡忘,有的却难以忘怀。在我印象里,就有一个好朋友令我终生难忘!她叫彭天蕾,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又淡又清秀的眉毛“挂”在额下,小小的鼻子下一张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可爱极了!
她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大度。
有一次,我们去公园玩。正漫步在小径上,一个小男孩正在滑冰,被石头绊了一下,撞上了我们。我躲得快,可彭天蕾被撞了一下,撞到了树桩上。膝盖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她疼得“嗷嗷”叫。我见了,破口大骂道:“你这个小屁孩,眼睛瞎了吗?走路还不看路!”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低着头说:“对不起,小姐姐,都是我做得不好,撞到了你们!”我听了,嚣张了起来:“对不起?谁都会说‘对不起’!说‘对不起’有用吗?你看她,膝盖上都裂开了一道口子,你能负责吗?”那个小男孩头低得更深了。这时,彭天蕾却对我说:“别这么凶!小男孩也是无意的!别怪他了!”说完,她又对小男孩说:“小弟弟,你先走吧!刚才你也摔跤了,有没有受伤呀?下次记得要小心一点儿!”小男孩高兴地说:“谢谢,小姐姐!我知道了!下次我一定会小心的!”说完,小男孩就跑走了。
瞧!这就是我的好朋友﹣﹣彭天蕾,她就是这样宽宏大度。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