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3植树的牧羊人 一课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3植树的牧羊人 一课一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2 23:3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3 植树的牧羊人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初三的同学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此地由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窗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B.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C.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D.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达到“问责必严”这一要求和目标,必须揪住问题不放、针对问题“不求甚解”。
B.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C.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来个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D.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折服了观众。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6.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二、字词书写
7.找出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字并改正。
(1)这里有五六拣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
(2)他的衣服扣子逢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4)五年的军旅生崖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
8.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______ 
干涸______
坍塌______
戳______
酬劳______
流淌______
帐篷______
水渠______。
三、填空题
9.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
(2)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
(3)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
10.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
(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
(3)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
(4)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 )
11.文学常识对对碰。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⑴①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②他一直在种树。③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④现在,他不再放羊。⑤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⑥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⑦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⑵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 靠什么先进的技术, 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 毁灭, 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⑶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⑷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⑸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有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2.选文第⑴段语序与原文不一致;调整后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①⑤④③②⑦⑥
B.①④③⑤⑦⑥②
C.①④⑤③⑦②⑥
D.①②⑥④⑤③⑦
13.根据原文,填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 而是 不但 还 B.不是 就是 除了 还
C.不但 而且 不仅 而且 D.不是 而是 除了 还
14.语文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⑷段加点的“干旱”是形容词,与第⑶段中的“湿润”互为反义词。
B.第⑷段“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一句中“这”是代词,代替内容是前句的“溪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白桦树以少年的青春气息,生动传神而富有感染力。
D.第⑸段“我从没有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中,加点的两个副词,只能加强语气,不能加重感彩。
阅读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选段,完成小题。
①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
②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③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
④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⑤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⑥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⑦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⑧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⑨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⑩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5.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6.按照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说说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17.“我”这一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与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着为他写一段30字左右的颁奖词。
五、综合性学习
19.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后,大家对文中的牧羊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决定在班中开展以“我看人生意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一句有关“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仿写。
人生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人生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人生就要像金蝉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D.“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使用不恰当。可改为“寻踪觅迹”。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B
【详解】A.缺少主语,删除“随着”或“让”。
C.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也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
D.动宾搭配不当,删除“的好成绩”。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A.所说的数值是个约数,所以应该去掉“、”号;
C.“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这是个选择问句,是一个问句,前一个“?”号改为“,”号;
D.不是直接引用,“:”号应该改为“,”号;
故选B。
4.A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A项的成语使用有误,“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与此处语境不符。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真实的故事”不正确,因为《植树的牧羊人》故事都是虚构的。
6.A
【详解】B.有误,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C.有误,最后一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D.有误,第二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A。
7. 拣—栋 逢—缝 躁—燥 崖—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躁—燥。
8. xū; hé; tān tā; chuō; chóu; tǎng; zhànɡ; qú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涸”不能拼成kū,“戳”不能拼成zhuō。
9. (1)比喻 (2)比喻 (3)比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修辞的判断。句(1)把“狂风”比作“饥饿的野兽”,运用了比喻修辞;句(2)把“他”比作“神秘泉水”,运用了比喻修辞;句(3)把“白桦树”比作“少年”,运用了比喻修辞。
10. (1)环境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4)语言描写
【解析】略
11. 让·乔诺 法
【解析】略
12.C 13.D 14.D
【解析】12.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第一段是“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见到“他”时的情景,④句“现在”紧承第①句,排除AD,②句“他一直在种树。”⑥句具体写“他”种的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②⑥句在一起,排除B,故选C。
13.“不是……就是……”有“两者必居其一”、“非此即彼”的意思,其结论是不确定的,两个选项可供选择。“不是……而是……”否定一个,肯定一个,其结论是确定的,不供我们选择。“不但……而且……”是一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靠什么先进的技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否定前一个,肯定后一个,排除BC,“不但……还……”是一组表示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人类……毁灭,……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就是“除了”表示所说的“毁灭”之外,还可以创造,排除A,故选D。
14.D.加点的两个副词,起到强调作用,既能加强语气,还能加重感彩。表达对植树老人的赞扬敬佩之情。故选D。
15.牧羊人是一个无私、执着、一丝不苟、勤恳、坚持不懈、意志坚强、执着坚守的人。(能答出两点即可) 16.(1)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倒”“挑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时的一丝不苟。
(2)“十万”“两万”“将近一半”,通过数字的对比,突出牧羊人栽种成活树苗的艰辛不易,表现牧羊人的坚持不懈(执着坚守)、意志坚强的品质。 17.①推动情节发展,“我”的好奇使“我”决定多住一天创根问底,才有了后面情节的展开;
②“我”作为见证人,目睹了牧羊人植树的经过,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③通过“我”的感受,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18.合乎题意即可。
【分析】15.本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由第②段“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可知,牧羊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由第④段“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可知,牧羊人待人随和,平易近人;
由第⑥段“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可知,牧羊人是一个坚持不懈、意志坚强的人;
由第 段“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可知,牧羊人用一生都在坚持种树,由此可见其执着坚守、矢志不渝;
由第 段“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可知,牧羊人用一己之力,用尽毕生精力植树造林,令沙漠变成绿洲,由此可知,牧羊人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可据此概括作答。
1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句根据题干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倒、散、挑、分、数、拣”六个连续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在种植橡树前,对橡树种子进行挑选时的动作情形。从中表现出牧羊人工作时的细心、心无旁骛,说明他是一个对待工作极其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2)句根据题干要求,从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方面进行赏析。“十万”“两万”“一半”数字很大,且由大到小,这些加点数字的变化,写出牧羊人三年来对植树工作的坚持不懈,以及取得的丰硕成就。既反映出牧羊人付出的辛苦劳动,又突出他吃苦耐劳、执着坚守的品质。
17.本题考查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及作用。
选文采用了第一人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牧羊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令文章思想更深刻;
“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见证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变化,更能突出牧羊人崇高伟大的精神品质;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牧羊人种树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和真实性。由此,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更能打动人心。
18.本题考查主观表达。作答此题,需明确题意,由文本内容扩展到生活实际,语句通顺连贯,中心明确即可。
示例1:临危不惧,救死扶伤;勇敢执着,坚守医德。白衣天使,是你们铺就了百姓们的健康之路!(医生)
示例2:一生伯乐相骐骥,甘为园丁育奇葩。人梯架起神舟号,桃李芬芳遍天涯。(教师)
示例3:在你的脑际有一种向往,叫做天下太平;在你的心海有一种追求,叫做百姓安宁。(警察)
19.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即使短暂  也要放声歌唱
【详解】(1)考查阅读积累。围绕着“人生意义”来选择,特别注意是名人名言,不但要写出名言的内容,还要交代清楚作者是谁。
示例一: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义。——杨朔
示例二: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概都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的。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也是从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起来的。——塞缪尔·约翰逊
(2)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写试题解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
本题仿写句式“即使……,也要……”是假设关系;仿写修辞是比喻;拟写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示例:即使短暂,也要执着地等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