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春 一课一练(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春 一课一练(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08: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 春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对《春》结尾的三个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地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热烈的追求。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3.结合句意,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欣欣然:草木茂盛、充满生机的样子。)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朗润:明朗、润泽。)
C.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落地:这里指婴儿出生。)
D.—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4.下面句子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他们不论唱什么?都充满着一种淳朴本色的美。
B.欣赏着南湖公园的红桃绿柳,他由衷赞叹:“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C.生活里无书籍,就像大地无阳光,智慧里无书籍,就像鸟儿无翅膀。
D.平桥村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6.下列加点词语感彩没发生变化的一句是(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C.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D.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二、字词书写
7.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在后面的括号内。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棉棉的。( )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兴兴然张开了眼。( )
(3)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浑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4)“一年之记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 )
8.下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翠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瞭亮地响。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
三、填空题
9.课文《春》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比较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拍)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小段,回答小题。
(1)第5段文字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段中“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句仅仅是写树叶子、小草的颜色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一词用得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比较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1)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____________
(2)蜜蜂嗡嗡地闹(叫)着。____________
(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春》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批注: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象,——草的嫩、绿、多,惹人喜爱。】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批注: 】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⑤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⑥春天像 。
⑦春天像 。
⑧春天像 。
12.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酝酿”和“烘托”两个词语
(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13.给文章加批注,是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仿照第一段后的批准,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给第③段加上恰当的批注。
14.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15.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16.下面对③段中加点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卖弄”是褒义词。 B.“宛转”的意思是温和而曲折。
C.“应和”与“呼应”是同义词。 D.“嘹亮”的反义词是“低沉”。
17.按原文准确默写出⑥⑦⑧三段的内容。
《春》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8.第①段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描写春风的?
19.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五、综合性学习
20.班上组织“走进春天”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古人留下许多传颂千古的名句,从下列诗句中你能发现我国春天的什么特点?请选择一首,写出你的发现。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第( )首,我的发现是:
(2)下列关于“春在校园”的三副对联,你最欣赏哪一副?请简述理由。
A.绵绵春雨润万物 处处园丁育栋梁
B.雄鹰展翅乾坤大 桃李争春天地宽
C.迎东风一片蓝天蹑鹏程 沐朝阳十载寒窗奏凯歌
我选 ,理由: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D.“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烈追求”不够准确。
由“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可知,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端,是崭新的开始,具有“新”的特点;
由“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可知,春天万物萌发,多彩绚丽,具有“美”的特点;
由“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可知,春天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具有“力”的特点;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渐次排比,气势磅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表现了不同阶段的春天给人的不同感受。热情地赞美了春天的新鲜、美丽和充满强大生命力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由衷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理解。A项;运用了引用、拟人的修辞。B项;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C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D项;没有运用修辞方法。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A项解释不正确,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意思是:极其高兴的样子。
4.A
【详解】这是一道检查朗读能力的题。我们只有平时加强朗读练习,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才能正确地朗读。本题B项的重音标错了,C项的停顿和重音都标有错误,D项是重音标错了,因此,只有A项正确。
5.D
【详解】A.将问号改为逗号。这句与下文形成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
B.将感叹号放在引号中;
C.“阳光”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故选D。
6.C
【详解】C加点词语感彩没发生变化。A“聪明”反语。B“卖弄”贬义词褒用。D“狡猾”贬义词褒用。
7. (1)棉—绵 (2)兴—欣 (3)浑—混 (4)记—记 (5)带—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错别字的能力。(1)“软绵绵”中“绵”的意思为“质地较软”,而“棉”是一种“植物”。(2)“欣欣然”中“欣”的意思为“高兴”,而“兴”是“兴致”的意思。(3)“混着”中“混”的意思为“混杂”,而“浑”是指“混沌”的意思。(4)“计”是“计划”的意思,而“记”是“记叙”的意思。(5)“戴”是“佩戴”的意思,而“带”是“携带”的意思。
8. 翠 脆 瞭 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翠”应为“脆”,“瞭”应为“嘹”。
9. (1)“钻”写出春草破土萌发的挤劲儿,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若用“长”只是一般的说明,不能表现出春草的活力。 (2)“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拍”则表达不出此意。
【详解】本题考查对动词的赏析。解答此题先要区分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然后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进行揣摩分析,一般应回答原文词语表达效果好。“钻”写出春草破土萌发的挤劲儿,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
10. 借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赞颂了春天,写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不仅仅是写树叶子、小草的颜色,因为这一句还侧面写出了春雨对树、草等自然万物的洗涤和滋润。 因为上文已写春风,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可是含蓄地写了春风。“织”字与“像细丝”的比喻又相照应,生动形象。
【详解】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文段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从对春风的和暖与清新特点的描写中思考作者的情感。(2)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写树叶子、小草的颜色是为了写春雨,属于侧面描写。(3)此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要考虑细雨“斜”的原因——春风使然,“织”字与“像细丝”照应。
11. “钻”表明春草破土萌发的挤劲,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若用“长”只是一般的说明,不能表现出春草的活力。 “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响声,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彩不浓。 “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吹”则表达不出来。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第一句话中运用 “钻”字,表明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二句话中运用拟人修辞,“闹”字,既写出了蜜蜂发出的嗡嗡声音很大,还写出了蜜蜂飞来飞去的情景,同时也侧面地写出了花味的香甜。第三句话中的“抚摸”把春风人格化,这是拟人修辞,表现了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括号中词语的表达效果要差很多。
【点睛】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和赏析。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同时通过对句子的意思对比,来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2.(1)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2)烘托:衬托、 陪衬,使夜的宁静明显突出。 13.批注:春风图,描绘了春风的神韵。作者首先用形象的比喻——母亲的手,直接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接着通过嗅觉、听觉,借助各种气味、各种音响,表现了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带来的愉快的感觉。 14.(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就把花当作“人”来写,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得栩栩如生。
(2)连用了三个比喻,形容雨的“细、密、亮”(写出密即可),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从原文看,此句前作者写到:“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实际是作者用的比喻,并非指炊烟,而是说“蒙蒙细雨笼罩着屋顶,如烟似雾一般”,表现春雨的细密、轻柔、飘渺的特点。 15.C 16.B 17.⑥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⑦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⑧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1)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语境义。“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结合“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的语境可知,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2)“烘托”本义指指陪衬,使明显突出。结合“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的语境可知,这里指在一点点黄晕的光的陪衬下,夜的宁静明显突出。
13.本题考查赏析语段。结合第1段的示例可知,要从图画的角度总结出本段的内容,并写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由“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等句子可知,这里描绘的是一幅“春风图”,描绘了春风的神韵。首先,“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形象的比喻——母亲的手,直接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接着,“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通过嗅觉、听觉,借助各种气味、各种音响,表现了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带来的愉快的感觉。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树、杏树、梨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态。“不让”“赶趟儿”写出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出了作者对春花及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对春雨的描写连用了三个比喻,可见是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喻体分别写出了春雨的“细、密、亮”的特点。又把蒙蒙细雨比作“薄烟”,一个“笼”字表现春雨的细密、轻柔、飘渺的特点,同样表达了作者对春雨及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可依据修辞手法作用的答题模板“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地写出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
15.“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象,小草若有若无,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A.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
B.写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已经引人注目;
C.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D.写出了草的茂盛、碧绿、无垠;
故选C。
16.B.有误。“宛转”的意思是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17.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落、花枝招展、健壮、胳膊”等字词容易写错。
18.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19.比喻、排比,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薄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轻盈,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的分析。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变化,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
触觉角度:“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嗅觉角度:“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听觉角度:“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视觉角度:“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青草”“各种花”“牛背上的牧童”等。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这句话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体会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这段话的描写对象是“春雨”,将它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短句句式整齐,构成排比;此外,“斜织”一词将“春雨”人格化,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雨细密、透亮、轻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0.(1)示例:①第一首 我国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海陆等因素的影响,气候过于干燥、寒冷,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
②第二首 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意思相近即可)
(2)示例:选择A项,理由是这副对联借“绵绵春雨”起兴,形象生动地把老师比作“园丁”,体现了老师们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选择B项,理由是这副对联形象生动地把学生比作“雄鹰”“桃李”,展现了学生们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中积极进取、茁壮成长、前程无限的美好景象。
选择C项,理由是这副对联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学生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将在这个春天里收获成功,奔向更加美好的前途。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分析能力。“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边塞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过远,导致海洋的暖湿气流无法到达,以致气候干旱少雨,没有春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是平原地区和山区春天到来的时间不同,这是因为地势高低的差别造成的。(2)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无论选择哪一副对联都可以,作答时围绕对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来分析即可,要言之有理。如A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师的奉献精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