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雨的四季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雨的四季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2 23:1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3 雨的四季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的行文线索是对雨的爱恋(热爱)或对人生(生命)的追求。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春天的雨热烈而粗犷,夏天的雨清新而纯净,秋天的雨自然而平静,冬天的雨端庄而沉思。
C.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点,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或拟人,或比喻,或排比……无不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D.本文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四季的雨,写出了雨的可爱,寄托了对雨的赞美与喜爱。
2.下列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我喜欢秋天的雨。淅淅沥沥的秋雨,整宿地不缓不急地敲打着窗棂,滋润着这座被榕树荫蔽的城市。柔柔的雨线,从空中飘然而落,酝酿着一个季节的故事。靠在窗边,聆听着秋雨的倾诉,霎时,一脉悠远的情思从心底升起。
A.xiǔ yìn niàng chà B.sù yìn liàng shà
C.xiǔ yīn niàng shà D.sù yīn Iiàng chà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娇媚(mèi) 诱惑(huò) 彩棱镜(lèng)
B.睫毛(jié) 掩饰(shì) 高邈(miǎo) 绿茵茵(yīn)
C.莅临(lì) 吝啬(lìn) 干涩(sè) 淅淅沥沥(xī)
D.粗犷(guǎng) 静谧(mì) 晒干(shài) 咄咄逼人(duō)
4.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 而又粗犷。
(2)那是雨,是使人_______、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3)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 啊!
A.热烈 静谧 沉思
B.激烈 静谧 思索
C.热烈 安静 沉思
D.激烈 安静 思索
5.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静谧:安静。)
B.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高邈:高而远。)
C.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造访:制造。)
D.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6.下列词语或成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朱自清《春》)
B.朗润:晴朗潮湿。(朱自清《春》)
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刘湛秋《雨的四季》)
D.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二、字词书写
7.请在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汉字。
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sè( )了。
8.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那méng_____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2)呼吸变得chàng_____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yòu_____惑着鼻子和嘴唇。
(3)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fǎng_____大地,但它变得更吝sè_____了。
(4)而近处池qí_____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三、填空题
9.《雨的四季》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征进行具体描绘,表现了春雨的_______、夏雨的________、秋雨的_________、冬雨的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的感情。
10.选词填空。
(1)那是雨,是使人_________(安静 幽静 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__________(安闲 安适 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11.在下列横线上填正确的标点符号。
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①__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②__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③__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④__
四、现代文阅读
家乡雨
安 谅
我不习惯带伞,嫌烦,嫌多余,所以小时候上学,淋雨就成为常规的节目,时时上演。衣衫湿透,犹如落汤鸡一般,时常引发感冒,大人叱责,同学嘲笑,自己依然我行我素。工作之后,也不带伞。因为我早上基本不听天气预报,对天气变化似乎相当迟钝。对雨季来与不来,也并不在乎,你要来就来吧,我以不变应万变,这雨砸在头上也不会砸出窟窿来,也就更加淡然视之。何况在雨中尽情地嬉戏,也是充满乐趣的。还写过几首南方雨季的诗,把故乡的雨说得温柔缠绵,把淋雨也作为一大享受。
后来也开始躲闪雨水了。还是青春期时就发现前额的头发日渐稀少,就怀疑自己太不把头发乃至自己当一回事了,这雨也许是掉发的一大缘由。何况,报刊连篇累牍地介绍,这工业城市的雨,并不澄澈洁净,有的还含有某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酸雨了。这雨倾盆而下,断不会有人在雨中漫步,胜似闲庭信步了。
南方的雨,上海的雨,也真够绵密的。梅雨季节,身子老是有湿漉漉的感觉,雨伞也遮挡不住细雨纷扬。有一阵子是骑自行车上班的,那雨披裹在身上,像被包粽子似的,那雨帽还禁不住风的挑拨,时不时地掀开以示罢工了,感觉很是不爽。但还是想抵挡这雨的侵扰,头发凌乱了,衣服湿透了,脸上也是水迹斑斑,这模样还是有损自己形象的。后来有车了,避开了不少风雨。当然,很多时候,还是有点厌烦这突如其来,频频造访的雨。模糊了视线,泥泞了道路,冷不丁打湿了衣履,还裹挟了一阵凉意。雨,终是太多了,也迷蒙了天空,曾有过的诗意,也逐渐淡去。
到了大西北,到了南疆,并且工作生活了几年之后,领略了这里的干燥缺雨,忽然就生发了另一种感受。
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一场豪雨。上海一天的雨水就几乎是南疆一年的降雨量了!也见识过雨滴。那是在公路上疾驰。还没听到什么动静,就听当地司机说,看,下雨了!在他的指点下,才发现车窗挡风玻璃上散落着几滴雨珠,混浊黏稠。紧接着,又看见几滴弱弱地飘打在窗玻璃上,怯怯的,像一只只懦弱的小昆虫。后来也看见过雨势稍微强盛些的,密密匝匝地从天而降,但很是短暂,飘落的雨,沉没在虚土里,若有若无,显得孱弱而又委顿。
2011年4月29日,我在喀什的泽普县城,忽然尘沙漫卷,当空旋舞,渐渐地天地昏黄起来,那画面的底色像是泛黄的老照片,街上人车稀落,只能裹着面纱戴着口罩出行。不出几分钟,身上落满粉尘。临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尘肆虐从来都是平常事。令人稀奇的是,一场阵雨紧随而来,大地响起了啪嗒啪嗒的声响,清脆悦耳,像是谁在弹奏一支什么玄秘的乐曲。那雨滴,比鹌鹑蛋大,打在地上,也像一颗颗鹌鹑蛋迸裂,混浊的液体花瓣一样绽放。这雨水在我眼里就像是英雄捐躯,用生命裹挟了尘土,使这天空复原了清纯。
那天南疆的日志,沙尘暴昏黄了纸页。像一只巨大的茧,密封了整个世界。雨,那轻灵的雨,在深夜也突然来临。以她透明的身躯,舍生取义。裹挟着猖狂的尘土,坠落,毫不犹豫。翌日,一个阳光的日子。破茧而出,仿佛凤凰涅槃。我想追寻这一场雨,但她已幻化成一种传奇。
这是一场壮观绚丽的雨,但实属罕见,雨本身就是稀罕客,豪雨也更难得。即便有一种磅礴气势,人置身其间,也是不堪忍受的。
于是我十分想念家乡的雨了。
南方的家乡的雨,春天,多半是淅淅沥沥的。飘洒在身上,有春天回归、大地回暖的感觉,舔一舔,也有些微甜润。而夏天,雨经常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晶亮清澈,对炎热一阵鞭打,酷暑多少退却了几分。那种凉爽清冽是难以忘怀的。
一夜,故乡的雨淋湿了我的梦,也添加了我的相思。星夜和星辰都被雨水洗白洗亮了。
但白天我能有一种期冀吗?是的,想在喀什,淋一场家乡的骤雨,这一次我不会撒腿就跑。让暴雨从头浇下,浇出我欲望的轮廓,瞬间释放一个游子的鲜亮。南方的雨季里,有来自天朝的诏书,要让戈壁变成一片雨巷。那飘渺中,还会走出一株株的丁香。就让我自告奋勇,作一回喀什的舞者。在雨中湿漉漉地飞翔。
后来终于有机会回家乡,一出机场就被湿润紧紧相拥了。深秋的雨,也在与树叶相嬉戏着飘落,抚摸着我的脸庞,扑打在我的衣裳。虽有一种萧瑟之意,但我仍感觉心旷神怡,温馨氤氲。
我迎了上去。没有打伞,自然也不用雨披。
12.结合选文,说说“我”对家乡的雨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13.结合选文说说家乡雨与南疆的雨有什么不同。
14.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那天南疆的日志,沙尘暴昏黄了纸页。像一只巨大的茧,密封了整个世界。
15.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谈谈选文末段的作用。
阅读冯剑华的《雨》,完成下列小题。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阴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是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16.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______,写出了她______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______,写出了她______的性格特征。
17.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18.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
19.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画线句作点赏析。
五、综合性学习
20.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雨下得特别多,甚至天天在下雨。我国四川西部,山岭起伏,那里的峨眉山是大陆上多雨的地方,有“西蜀漏天”之称。世界最多雨的地方在威尔里尔和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的威尔里尔,年平均降水量达11680毫米;而印度的乞拉朋齐,1861年曾出现年降水量20447毫米的纪录,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出现了26461.2毫米的最高纪录。
而有些地方却终年无雨。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雨水最少的地方。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的若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毫米。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部,一连几年都不下雨,阳光灼照,空气干燥,被称为沙漠中的沙漠。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B.《雨的四季》一文中春夏秋冬雨的特点分别是:春雨清新而纯净,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故选B。
2.C
【详解】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特别是多音字、易读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只有掌握了汉字的正确读音,才能准确作答。C项的注音是准确的。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3.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彩棱镜”中的“棱”应读“léng”。
4.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注意常见词组的搭配,A项最恰当,“热烈”符合夏天的特征,秋雨使人“静谧”,收获时需要“沉思”。
5.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C项理解有误,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拜访”的意思。
6.B
【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B.“朗润”的意思是明朗润泽。
7. 莅 啬
【详解】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莅”不要写成“位”,“啬”不要写成“墙”。
8. (1)萌 (2)畅 诱 (3)访 啬 (4)畦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到形近字的写法,要掌握3500个常用字,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
9.美丽娇媚 热烈粗犷 端庄沉思 自然平静 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景色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可以分别概括为:美丽娇媚,热烈粗犷,端庄沉思,自然平静。
10. 静谧 安适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1)“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幽静”意思是清幽寂静,指一个地方幽冷寂静;“静谧”意思是寂静,平静,形容静寂无声或恬静的模样,一般指心境,利于自我反思、内省。
由①空后的“使人怀想、使人动情”可知,①空描写的是秋雨令人安静、反省的境界,故①空选择“静谧”。
(2)“安闲”指安宁清闲;“安适”指安逸舒服,宁静舒适,多指人类的一种生活体态;“舒适”指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
由②空后“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理想的境界”可知,②空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济南这个老城的生活体态,故②空选择“安适”。
11. 顿号(、) 感叹号(!) 分号(;) 句号(。)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是并列的成分,中间要短暂停顿,因此①处用顿号;“使人动情的雨啊”句子结束,语气强烈,因此②处用感叹号;“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是并列的两种事物,因此③处用分号;最后句子结束,因此④处用句号。
12.起初漠然置之,后因掉发开始躲闪;梅雨季节,又对绵密频繁的雨产生了厌烦;到了新疆工作生活后又开始想念家乡雨,最后回到家乡与雨紧紧相抱。 13.家乡雨:绵密、多、晶莹清澈。新疆的雨: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一场豪雨,若有若无,混浊黏稠。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南疆的沙尘暴比作巨大的茧,生动形象地写出沙尘暴天气的恶劣,同时“昏黄”和“密封”两个词语也表现了“沙尘暴”的严重,突出了雨的可贵。 15.内容上:写自己回到家乡,拥抱家乡的雨,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与亲近之感。结构上:首尾照应,都描写“我”没有有打伞在雨中感受的情景,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解析】12.分析人物的态度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态度,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态度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此题起初“时常引发感冒,大人叱责,同学嘲笑”,因而采取了漠然置之的态度。“梅雨季节,身子老是有湿漉漉的感觉,雨伞也遮挡不住细雨纷扬”因而对雨产生了厌烦情绪。到了新疆工作生活后开始想念家乡的雨,直至“后来终于有机会回家乡,一出机场就被湿润紧紧相拥了”。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13.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家乡的雨,可提取“南方的家乡的雨,春天,多半是淅淅沥沥的。飘洒在身上,有春天回归、大地回暖的感觉,舔一舔,也有些微甜润。而夏天,雨经常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晶亮清澈,对炎热一阵鞭打,酷暑多少退却了几分。那种凉爽清冽是难以忘怀的”中的相关词语作答。而新疆的雨可提取“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一场豪雨”“我想追寻这一场雨,但她已幻化成一种传奇”等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4.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沙尘暴昏黄了纸页。像一只巨大的茧,密封了整个世界”运用典型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沙尘暴天气的恶劣状态外,还要答出雨的稀少可贵。
15.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内容上: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与亲近之情(中心)。结构上: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点睛】小题3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6. 大嫂、母亲 急性子、利索干净、泼辣、能干、慷慨 老妇人 阅尽沧桑、宽容、豁达 17.(1)梨花一枝春带雨。(2)杏花春雨江南。(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8.(1)作者用肯定的语气把雨比作女性,表现了雨的温柔和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意近即可)
(2)说她“阅尽沧桑”是因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说她“并不落寞”是指她正在描绘秋之图,并在不久之后,会有三月春雨随风而来。(意近即可) 19.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夏日的雨如母亲哺育孩子般的慷慨、无私,孕育着万物,表达对夏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意近即可)
【解析】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的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可以从文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作答。由“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可知把夏雨比作大嫂、母亲,写出了她急性子、利索、泼辣、能干的性格特征;由“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写出了她阅尽沧桑、宽容豁达的性格特征。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描写人物所使用的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即可从文中筛选出原句作答。题目要求概括出春雨所描绘出的三幅画面,对应的正是第⑤⑥两段的内容,第⑥段结尾“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可以看出作者描绘的是“梨花一枝春带雨”“杏花春雨江南”“小楼一夜听风雨”三幅春雨的图画。
18.试题分析:(1)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强调雨用“她”而不用“他”,这是作者为了突出“雨”的温柔的特点,把雨当作母亲来写,更体现了其滋养万物的特点,也就为下文描写雨和赞美“雨”定下了感情基调。(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判断。结合前文“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可以看出说她是“阅尽沧桑”的;第十四段写她“并不落寞”,是因为“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回答时可以用原文的语句作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作答。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是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
20.示例: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述能力。本语段有两段组成,通读明确中心句是“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然后从两方面介绍这一情况:有的地方,雨下得特别多,甚至天天在下雨;而有些地方却终年无雨。然后分别举例说明各自情况。所以探究结果可以是: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