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签赏》单元综合检测(二)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现当代散文签赏》单元综合检测(二)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6 22:29: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国现当代散文签赏》单元综合检测(二)及答案
(说明:本试卷共22小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朔风(shuò) 堆砌(qiè)  创可贴(chuānɡ) 博闻强识(zhì)
B.浸渍(zì) 氛围(fèn) 下巴颏(kē) 寡廉鲜耻(xiǎn)
C.商贾(ɡǔ) 殒身(yǔn) 庇护权(pì) 否极泰来(pǐ)
D.贿赂(lù) 股肱(ɡōnɡ) 应声虫(yìnɡ) 栉风沐雨(zhì)
解析:选D。A.砌读“qì”,B.氛读“fēn”,C.庇读“b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瑕疵  编篡  馏馒头  沧海一栗
B.暮蔼  蹊跷  势力眼  为虎作伥
C.俯瞰  倾泄  擦边球  磬竹难书
D.辩驳  桀骜  座右铭  名列前茅
解析:选D。A.编纂,沧海一粟;B.暮霭,势利眼;C.倾泻,罄竹难书。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________的光阴。
②政府的房市调控效益没有马上显现,于是有人把房地产市场看作间歇性发作的精神病人,认为其不可________。
③北京目前规划发展11个新城,都是为了缓解中心城的人口、交通、居住等压力,并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区。新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______要完善,这既要靠政策引导,也要靠市场的力量。
A.流逝 捉摸 必须  B.流逝 琢磨 必需
C.流失 捉摸 必需  D.流失 琢磨 必须
答案:A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尽管近年采取了加开临时客车等措施,但春运出行难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各大火车站万头攒动,众多旅客重足而立,交通场面拥挤不堪。
B.黔东南从党扭村至加榜乡所在地绵延25公里的山路两旁,线条优美的梯田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美不胜收。
C.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的里氏9.0级强烈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令许多欲前往日本的游客退避三舍。
D.目前,引进版图书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不忍卒读,不仅对阅读造成伤害,也不利于市场的正常运作与健康发展。
解析:选B。A.重足而立: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C.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D.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正在研制最大载荷25吨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有望于2014年完成对月球车、大卫星和空间站的发射。
B.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威海以公共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保证各项活动顺应民意,贴近民心。
C.周恩来总理的高尚人格、崇高品德和卓越功勋,永远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来源:语文大师语文大师]
D.高铁运行了大约40分钟左右,我们被“破例”允许到驾驶室参观。驾驶室不大,我在司机右边的位子上坐下来,前方铁路一览无余。
解析:选B。A.结构混乱,可在“研制”后面加“的”;C.搭配不当,可在后一个分句前加“他”;D.重复赘余,可删去“大约”或“左右”。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 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解析:选B。渝:改变,违背。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3分)(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A。②说的是齐国百姓现在的处境,④⑥均说的是齐桓公在内政外交方面落实管仲建议的具体措施,并非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①说的是关心百姓疾苦,③说的是对百姓减少刑罚赋税,⑤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①③⑤均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解析:选C。管仲对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并没有“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而是提出了如何称霸天下的政治主张。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中的两个“以”均作介词,用;“惧”“止”均为使动用法,其后省略了宾语。(2)“改”即成语“朝令夕改”之“改”。(3)“若”,表假设;“霸王”做动词,成就霸王之业;“本事”即“根本之事”。
答案:(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竭近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感怀;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所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
桓公又问道:“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天下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是怎样的?”管子回答说:“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连,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少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即位之后,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它们生有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自谦?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在坐席上挺直身子,向前挪了挪,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坚持能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
(二)诗歌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色香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既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又表明它颜色洁白,香气高雅,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一树寒梅,疏影横斜,闲静独幽,胜境超然,涵咏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2)对比,下阕描写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3)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1)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
(2)三十而立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3)干戈寥落四周星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杨朝明 刘续兵
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来源:语文大师]
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2.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祀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析:选A。A项,这是现象,B、C、D三项都是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有明确主张和深意,这都是原因所在。
13.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话含意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制下的代代相传。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解析:选B。B项,是解释什么叫“孝”,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基价值;A项,由“孝”到有仁德,到人的为人,已涉及到与伦理的这种联系;C项,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中的“这样”,“这样”呼应本段开头的“孝”,应指“孝的礼制”;D项,是“亲亲”与“文化品格”联系的判断,明显正确。
1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解析:选B。B项是原文意思的变换说法,语意没有变化,故正确。A项,第五代之后、四十二代以前的墓也都没有确切位置,已不可考,此选项的时间跨度错了。C项,因果关系错乱: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所以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因为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所以才可喻示着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另外,“使”也改变了原意。D项,“兵连祸结”、“礼崩乐坏”时人们祭祀孔子的目的,只是不完全列举,不代表一般或全部。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文学类、实用类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背井离乡,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洗礼。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在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甫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田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
(选自《十月》,有删节)
15.文章第③段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细节,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使人身临其境。
16.文章第⑥段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
17.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
18.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2)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3)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4)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5)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6)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一个34岁的青年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这个青年人接到钱三强交给的任务后,就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生活,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这个人就是邓稼先。
28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是中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这一声巨响的后面,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他就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并不知道在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的那一年开始,邓稼先就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深处里风餐露宿着,用最原始的办法探寻着原子弹的奥秘。作为同行,杨振宁无法想象,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年轻的新中国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让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巨响震撼全球。
要解开这一个个疑问,还需要从邓稼先的经历说起。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的铁砚山房。邓稼先出生八个月后,就被抱到了北京,因为父亲邓以蛰已经学成归国并在北大任教授了。学贯中西的父亲在他上小学时候就开始让子女们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同时也要读世界名著,学习英文、数学等。
邓稼先的童年生活,充满着书香并且是快乐的,快乐得甚至都有些顽皮。但他在同学们中间有种傻乎乎的诚恳,这种憨厚的天性,伴随了他整整一生的道路。
就在他的人生观开始萌芽的时候,平静的学习生活被侵略者践踏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7月29日,北平沦陷。1937年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邓稼先终生难忘。父亲有个老朋友很快就在伪政府里谋了一个差事,拿着伪政府发的薪饷。有一天这个朋友夹着公文包前来拜访,叫邓以蛰去伪政府任职。邓以蛰立即勃然大怒,对来人喝斥道,你给我滚出去。这件事多年后邓稼先数次和弟弟提起。
那个年代,日军每攻占我国的一个城市后,都要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的所谓胜利。
有一次邓稼先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狠狠踩了又踩。这事发生后,为安全起见,邓以蛰只好让大姐带着邓稼先南下昆明。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那里汇集了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使邓稼先的学业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进一筹,在各个科目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留学美国。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坚实基础此时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显露出来,三年的博士课程,邓稼先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便读完学分,并完成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
1950年的8月29日,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收拾行李毅然回到还处于贫穷中的祖国。
当时对于制造原子弹,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经过艰难的探所与研究,邓稼先终于找到了方向。他决定,从中子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压下物质性质三个方向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这等于是找到了原子弹喉咙的位置。
研究人员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甚至纸笔来计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算完的纸一扎扎、一捆捆地装在麻袋里,堆满了屋子。在1960年,他们曾经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苏联专家以前曾经随口说出一个关键数值,后来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和苏联专家说的并不符合。就这样,邓稼先带领大家反复演算了九遍,演算纸都从地面堆到了房顶。最终证实苏联专家的数值是错误的。
1961年,经过整整三年的计算,邓稼先带领的研究人员终于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原子弹的蓝图基本成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氢弹的研制,我国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原子弹制成到氢弹爆炸:美国的间隔是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的间隔是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中国呢,两年零八个月。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时,核弹直接从高空摔在地上,并没有出现蘑菇云。当时,作为理论设计总负责人的邓稼先硬是推开所有人,登上吉普车亲自去寻找碎片,查明原因。而因为这次找碎片,邓稼先受到严重的辐射。
1980年以后,邓稼先开始衰老得特别快,1985年,最终因癌症住进了医院。即使躺在病床上,邓稼先也时刻没有忘记我国的核武器发展事业,在此期间,他和老搭档于敏等同志又做了一件事,这件事情,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5、1986年期间,邓稼先向中央提出并起草一份建议书,建议书指出,世界核大国的理论水平已经接近极限,并且,他们已经可以达到计算机模拟的程度,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发展,因此很有可能通过限制别人试验来维持自己核大国的地位。
邓稼先敏锐的远见,使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继续辉煌了十年,使中国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在临终时刻,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太远……
(有删改)
15.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交待主人公邓稼先研制原子弹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生历程。(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3)为下文作铺垫。
16.分析文章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的含义和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学识渊博的杨振宁很清楚年轻的新中国自主研发原子弹面临的种种艰辛,而对于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又难以想象,借此说明邓稼先的贡献巨大。
17.文章多次写到邓稼先的父亲,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说明邓稼先受到父亲良好的影响,为他日后在原子弹研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和人格基础;(2)父子二人相互映衬,使邓稼先的学品人品得以更鲜明、更丰满的体现。
18.结合文章内容,探究邓稼先终成一代原子弹之父的原因。(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坚实的学问是根基。邓稼先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学师从名家,留学美国,勤奋攻读,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2)崇高的爱国情感是动力。邓稼先撕踩日本旗、学成归国、临终不忘祖国核事业等都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他坚持不懈的原动力。(3)无私的献身精神是支柱。二十八年隐姓埋名,不顾个人安危进入核试验现场寻找原因,没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是不可能的。(4)持之以恒的攻关是保证。面对原子弹研究一片空白的情况,邓稼先率领科研小组经过多年的发奋攻关,才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
四、表达题(12分)
19.下面是四副被打乱的对联,请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把它们重新组合,配成四副对仗工整的对联(填序号)。(4分)
①棕树剥皮成光棍 ②细羽家禽砖后死
③贾岛醉来非假倒 ④小犬无知嫌路窄
⑤大鹏展翅恨天低 ⑥花椒开口见黑心
⑦粗毛野兽石先生 ⑧刘伶饮尽不留零
第一副______________   第二副______________
第三副______________   第四副_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⑥ ③——⑧ ④——⑤ ②——⑦
20.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4分)
根据《唐律疏议》可知,在中国唐代,一旦某种食物变质,已经让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须立刻焚烧,否则要被杖打90下。如果不毁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就要被判刑一年。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食品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本应被焚烧但未被焚烧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过失杀人来处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唐代严格杜绝有毒有害食品的流通。
21.汉字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仿写画线的句子。由汉字“人”联想展开,用比喻来形象地阐述“‘人’是什么”这一问题。(4分)
人是什么?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加缪说,人是西西弗斯,每天都好像在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其实从“人”这一汉字的联想来看,可以获得许多感悟:人是由一“撇”和一“捺”组成的。这一“撇”一“捺”,组合起来就像一个“坡”,人就是在不停地爬坡下坡中度过一生的,人是需要直面困难的勇气的;这一“撇”一“捺”,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撇”一“捺”,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组合起来就像一个屋顶,人就是在精神小屋的庇护下栖居的,人是需要面对繁杂生活的淡定的 组合起来就是一双翅膀,人就是在羽翼驾驭中前行的,人是需要追逐梦想的执着的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只老鼠担心被猫逮着,惶惶不可终日。它祈求佛祖把自己变得厉害点儿。佛祖就把它变成了一只猫。变成为猫后,它开始怕狗,天天如惊弓之鸟。佛祖可怜它,把它化成狗形。可没过几天,变成狗的老鼠听说附近有豹子出没,于是它食不下咽,每天躲在地窖里发抖。它再次求佛祖开恩,佛祖没有办法,只好把它变成豹子。但变成豹子的它马上想到自己可能成为猎人的晚餐。“求您把我再变强些吧!”它对佛祖苦苦哀求道。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