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签赏》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现当代散文签赏》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6 22:3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现当代散文签赏》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说明:本试卷共22小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副增长 融会贯通 擘画(bò) 越俎代庖(páo)
B.独角戏 绵里藏针 讣告(fù) 一哄而散(hònɡ)
C.座上宾 轻歌曼舞 馄饨(dùn) 大腹便便(pián)
D.编者按 严惩不怠 唱和(hè) 吹毛求疵(cī)
解析:选B。A.副—负;C.饨读“tun”;D.怠—贷。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3分)(  )
①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三孔”,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丰厚的文化________以及极高的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于世。
②记者在北京博士后研究员________会上看到,卫生、交通等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很迫切。
③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的________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A.积聚 引见 里程   B.积聚 引荐 历程
C.积淀 引荐 历程 D.积淀 引见 里程
解析:选C。积淀:积累沉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积聚:积累。引见: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引荐:推荐。“历程”指经历的过程。“里程”指发展的过程。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防治手足口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
B.要读懂陌生文言文,应先粗读文章,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事件,(几件事、事件之间的联系)涉及的人物,(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人物与事件是怎样的态度,做到心里有数,对于不理解的词暂且先不作深究。
C.它从哪里来呀?那歌声。在这么漫长的严酷之后,鸟儿们会这么快就复生?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
D.去年7月印发的被称为“中国未来10年教育蓝图”的教育规划纲要,就已将“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写入其中。
解析:选D。A.“说”后的冒号改为逗号;B.括号应放在逗号前;C.应改为“它从哪里来呀,那歌声?”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时下商业竞争愈演愈烈,实力强弱固然是决定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市场调查,调整结构也是出奇制胜对手的重要手段。
B.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绝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藩篱,从而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
C.如果把这些现有的曲艺概念奉为清规戒律来规范和约束现实中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曲艺艺术,就会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D.《密战》尝试大幅度引入科技元素,这既与当今时代保密防谍工作的高科技和信息化特色相结合,又呈现了令观众焕然一新的现代化荧屏景观。
解析:选B。A项,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后面不能带宾语。B项,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用在此处恰当。C项,清规戒律: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与语境不符,此处应用“金科玉律”。D项,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面貌。此处应改为“耳目一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前段经过有关部门整治,瓜渚湖上那些存在不安全隐患的无证乌篷船消失了,但最近由于气温上升,这些非法营运船又冒出来了。
B.半年多来,稀土又成为中美之间一个新的交锋点,无论美国媒体和贸易官员都死盯着中国有关稀土储备和管理的政策不放。
C.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D.事实上,互联网的绝对自由已经危害到所有国家的社会秩序,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国家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为互联网管理立法的事情。
解析:选D。A.“不安全隐患”说法不合逻辑,应改为“安全隐患”或“不安全因素”。B.“无论……和”搭配不当,应把“和”改为“还是”。C.“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有歧义。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来源:语文大师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节选自《宋书·朱修之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可谓不忝尔祖矣  忝:辱没
B.妻以宗室女 妻:妻子
C.累迁江夏内史 迁:升职
D.时竺超民执义宣 执:捉拿
解析:选B。妻:名词作动词,把……嫁给……做妻子。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修之能守节的一组是(3分)(  )
①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
②修之潜谋南归
③复欲率南人窃发
④而遣使陈诚于帝
⑤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⑥凡所赠贶,一无所受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选B。①仅仅说被围困,③所说的是徐卓,⑥说的是朱修之“治身清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不小的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B.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方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后来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C.在平定义宣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让他无功而返,最终杀了被竺超民抓住的义宣。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解析:选B。B项,“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不正确,回宋国是冯弘的派遣,并非出于传诏的帮助。
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时魏国屡屡攻打冯弘,有人劝说冯弘派朱修之回宋国求救,于是(冯弘)就派他去了。
(2)等到义宣在梁山被打败,独自驾船向南逃走,朱修之率领众部向南平定了余下的贼寇。
(3)有了军饷,有时候会接受,但很快就让属下分了,不会留给自己,只是以安抚招纳少数民族为要务。
参考译文:
朱修之,字恭祖,是义兴平氏人。曾祖父朱焘,是晋朝的平西将军。祖父朱序,做过豫州刺史。父亲朱谌,做过益州刺史。朱修之从州主簿升职为司徒从事中郎,宋文帝说:“你的曾祖父以前是丞相王导的中郎官,你现在是王弘的中郎官,可以说没有辱没你的祖先了。”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到彦之从黄河以南回去了,留下朱修之戍守滑台,被敌人包围,几个月粮食就吃完了,将士们只好烤老鼠吃,于是(城池)被敌人攻陷。
拓跋焘赞赏他能坚守节操,给他侍中的官职,并将宗室的女儿嫁给他。朱修之暗中谋划回南方,妻子怀疑他,常常流着眼泪问他的心意,朱修之很感动妻子的节义,但最终没有告诉她。后来鲜卑人冯弘自称燕王,拓跋焘讨伐他,朱修之与刑怀明一起跟从。还有一个叫徐卓的,又要准备率领军队中的南方人叛动,事情泄露而被杀了。朱修之与刑怀明非常害怕而去投奔了冯弘,冯弘并没有礼待他们。留了一年时间,适逢宋国的使者传诏来了,朱修之的名声地位本来就显著,传诏到了就马上拜见他。冯弘的国家敬重传诏,称他是“天子身边的人”,看到他对朱修之如此敬礼有加,才开始礼待朱修之。当时魏国屡屡攻打冯弘,有人劝说冯弘派朱修之回宋国求救,于是(冯弘)就派他去了。
元嘉九年,到了京城,宋帝让他做黄门侍郎,积累功劳升迁为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了,当地的很多少数民族大乱,朱修之作为征西司马去讨伐他们,但失败了。宋孝武初年,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外加都督的称号。朱修之为政宽容简单,士人百姓都乐于依附他。等到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叛乱,檄文给朱修之跟他一起起兵;朱修之假装同意和他一起叛乱,但派遣使者向宋孝武帝陈述了自己的诚心。宋孝武帝嘉奖了他,让他做荆州刺史。义宣听说朱修之不和自己同心,就用鲁秀作为雍州刺史,攻打襄阳。朱修之命令毁坏了马鞍山的道路,鲁秀没有办法前进,只好退回去了。等到义宣在梁山被打败,独自驾船向南逃走,朱修之率领众部向南平定了余下的贼寇。当时竺超民抓到了义宣,朱修之到了以后,就杀了他,因为功劳而被封为南昌县侯。
朱修之为人清廉节约,凡是别人赠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有了军饷,有时候会接受,但很快就让属下分了,终究不会留给自己,只是以安抚招纳少数民族为要务。被征召做左民尚书,又转做领军将军。离开镇守的地方,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计算燃烧掉的油和牛马吃的谷物草食,用个人的钱十六万贯偿还。但生性节俭而缺少恩情,他的姐姐在乡里,饥寒交迫几乎没有立身之地,朱修之从没有供养她。曾经去看望姐姐,姐姐想要激他,为他准备很差的饭菜,但朱修之却说:“这是穷人家的好饭菜。”吃饱了才离开。
(二)诗歌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 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 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2)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意境淡雅。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2)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_______。(《楚辞》)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答案:(1)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2)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11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2.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解析:选A。A项,“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表述不正确,文中只是说“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并未说明已经形成。另外“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中“痕迹”也不能断定是“知识和观念”。
1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解析:选C。文中说“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不能理解为“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
14.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解析:选C。C项,“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不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文学类、实用类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石林颂
季羡林
①我怎样来歌颂石林呢?它是祖国的胜迹,大自然的杰作,宇宙的奇观。它能使画家搁笔,歌唱家沉默,诗人徒唤奈何。但是,我却仍然是非歌颂它不可。在没有看到它以前,我已经默默地歌颂了它许多许多年。
②我曾有过种种幻想。我把一切我曾看到过的同“石”和“林”有关的东西都联系起来,构成了我自己的“石林”。我幻想:石林就像是热带的仙人掌,一根一根竖在那里,高高地插入蔚蓝的晴空。我幻想:石林就像是木变石,不是一株,而是千株万株,参差不齐,错错落落,汇成一大片森林。我又幻想:石林就像是一堆太湖石,玲珑剔透,嵯峨巉岩布满了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我觉得,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些形象都是异常美妙的,我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中。
③然而今天,我终于亲眼看到石林了,我发现,不管我发现那些幻想是多么奇妙,多么美丽,我眼前的石林完全不是那个样子。
④石林的深处,我看到一块块的青灰色的大石头,高达几十丈几百丈,仿佛是给魔术师从大地深处咒出来似的,森森棱棱,形成了一座巨大的迷宫。我仿佛走进了古代的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一条条的羊肠小道,阴暗崎岖。一处处的岩穴洞府,老藤穿壁,绿苔盈阶。有时候,我以为没有路了,但是转过一座石壁,却豁然开朗,眼前有清泉一泓,参天怪石倒映其中,显得幽深渺远,恍如仙境;有时候,我以为有路,但是穿涧越洞,猱升蛇行,爬得我昏头昏脑,终于还是碰了壁,不得不回头另找出路;也有时候,我左转右转,上上下下,弯腰曲背,碰头擦臂,以为不知道已经走了多远,然而站下来,定睛一看,却原来又回来了。我就像是陷入了八阵图中,心情又紧张,又兴奋。
⑤但是,在紧张和兴奋中,我并没有忘记欣赏四周的瑰奇伟丽的景色。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怪石头,我的脑海里映起了种种形象。我有时候想到古代希腊的雕塑,于是目光所到之处,全是精美的雕塑,有留着小胡子的阿波罗,有断了胳臂的维纳斯,我仿佛到了奥林匹亚神山之上,身处群神之中。我有时候想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这两句话,眼前立刻就出现了一幅幅吴道子的绘画,笔触遒劲,力透纸背。稍微换一个角度,我又看到南印度海边上用一块块大石头雕成的婆罗门教的神庙,星罗棋布地排在那里。再向前走两步,迎面奔来一群野象,一个个甩起了长大的鼻子,来势汹汹,漫山遍野。然而,眼睛一眨,野象又变成了大狮子,大大小小,跳踉游戏,爪子对着爪子,尾巴缠住尾巴,我仿佛能听到它们的吼声。如果眼睛再一眨,野兽就突然会变成花朵。这里是一朵云南名贵的茶花,那里是一朵北地蜚声的牡丹,红英映日,绿萼蔽天。这里的芙蓉花来自阆苑仙境,那里是西方极乐世界里的红莲。只要我心里一转,花朵又转成了人物。仙人骑着丹顶鹤驾云而至,阿罗汉披着袈裟大踏步地走下兜率天……
⑥我左思右想,眼花缭乱。我想到什么东西,眼前就出现什么东西。眼前出现什么东西,我就想到什么东西,我认为自己并不缺乏想象力。可今天面对着这一堆石头,我的想象却像是给剪掉了翅膀,没法活动了。我只好停下来,干脆什么都不想。
⑦我现在觉得,倒是本地人民的幻想要比我的幻想好得多。他们是这样说的:有一天,仙人张果老用鞭子赶着一群石头,想把南盘江口堵住,把路南一带变成大海,让村庄淹没,人畜死亡。这时候,正巧有一对青年男女在旷野里谈情说爱。他们看到这情形,就同张果老打起来。结果神仙被打败了,一溜烟逃走,丢下这一群石头,就变成了现在的石林。
⑧这些幻想的故事是多么朴素,但又多么涵义深远呀!相形之下,自己那些幻想真显得华而不实。我于是便下定了决心,不再胡思乱想,坐对群石,潜心静观,让它们把影子投入我心里那一面晶莹澄澈的镜中。
⑨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抑压不住自己的激情,我不能沉默无言。石林能使画家搁笔,歌唱家沉默,诗人徒唤奈何。我既非画家,又非歌唱家,更非诗人。我只能用这样粗鄙的文字,唱出我的颂歌。
15.文章第②段写到了作者对石林产生的幻想,有何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②段的幻想表现了作者对石林美景的向往之情,为下文见到石林后的描写作铺垫(或:烘托出下文石林景观的瑰奇伟丽)。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在没有看到它以前,我已经默默地歌颂了它许多许多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未见石林前,作者心中已经有了关于它的种种美丽的幻想,表现了作者对石林神往已久的感情。
(2)不再胡思乱想,坐对群石,潜心静观,让它们把影子投入我心里那一面晶莹澄澈的镜中。(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觉得自己的幻想华而不实,开始静心观赏石林美景(或:将石林的种种客观形态放在心中慢慢品味)。
17.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石林?请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喻,将石林喻作“迷宫”(或“阿房宫”“八阵图”),形象地表现了石林奇幻迷离、姿态万千的特点。(2)引用,引用《阿房宫赋》中的句子,表现了石林景观规模宏大、布局精巧的特点。(3)排比,“有时候……有时候……也有时候……”的排比,突出了石林景观的变化多端。
18.本文题目是“石林颂”,作者眼前的石林有怎样的特点?他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颂”石林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点:完整丰富奇妙的石林:既有自然之奇伟,又有艺术之瑰丽,更有人情之美妙。
(2)从三个方面歌颂石林:①写所见石林,赞美石林形状之奇,布局之妙;②写由石林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赞美石林的瑰奇伟丽、变化无穷;(丰富神奇,给人无穷想象)③写本地人民的幻想,赞美石林人的朴素、智慧、浪漫和爱家乡的情怀。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史铁生:在墙上开窗的人
萨 苏
深夜,忙完一天的事情,正想静下来写点儿东西。忽然接到一条短信:“铁生走了。”
默默地看了半晌,没有回信去问究竟。来信的是新闻界的一位友人,平时热情爽朗的一个人,却只写了这四个字,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
还用问什么呢?
有的人会让人以为他永远不会走,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双腿瘫痪,从肾炎发展到尿毒症,几乎半生在靠透析维持生命,对有些人来说,这种情况下的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而史铁生不一样,他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其实,他的职业,除了生病和写作,还曾经是在鸭蛋上画仕女的街道工厂工人,他画得很好,作为一个残疾人足以靠手艺养活自己,只是不知道他画的那些鸭蛋,今天流落在谁家?
只是他最终还是成了一名作家,仿佛一颗野草的种子,即便落在高墙上也会发芽。
史铁生的作品,都是在病痛的折磨中完成的,而他的作品,却总是如黎明时军营的号角,充满了对生命的主宰和希望的精神。
那里面没有无病呻吟,没有哗众取宠,这样一个随时在生死边缘上行走的人,对此大约连不屑的时间都没有,有的只有平静中的感动。在他刚毅的文字背后,只有了解史铁生的人,才会留意那背后的一丝伤感是那种对于人间秋意凋零的慨叹,而没有自怨自艾。
史铁生走到了21世纪,他的文风和思想没有取悦时代的任何迹象,他坚持的,不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东西,而是属于永恒的东西。
永恒的东西,有的时候未必适合每个时代,所以时代的弄潮儿大可嘲笑他的落伍,却不知道,几百年后,史铁生可能还在,潮却早已退了。
有时候我看他的书,不由自主地想,会不会病痛之于史铁生,更像一种磨砺,让他的思想越发出色?
余生也晚,等我识字的时候,史铁生已经在出书了。
史铁生一生最厌倦别人把他称做老师,他一听这两个字就会出现气喘,血压升高。
所以我不知道该怎样称呼他。
但是,他的确应该说是一个老师。史铁生和他的朋友,用呐喊擦亮了人们心中的灯。他们这一代作家,是文化上撕裂黑暗的人。
这是一个要求无限勇气的事情,而史铁生的文字却把它平静地完成了,或许,一个把死亡看做节日的人,勇气已经不是问题。
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一个人的潜力可以有多少,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依然可以怀有对世界的感恩之心。
只是,史铁生是一个太让人放心的人。每天和死亡玩着游戏,渐渐让人们以为这早已是常态。我们几乎以为,世间的人里面,史铁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家伙,他和死神可能已经交了朋友。于是,早上和一位朋友说起他的离去,朋友的反应是万分意外:“每年元旦,我们夫妻都去看望铁生的,今年,却是去不成了。”
铁生不是靠死神的友谊,而是靠他的坚韧和倔犟活着。
一个完全懂得生命的人,再倔犟起来,死神也只能让这个坚强的人走过新的世纪,再完完整整地多活上十年。
和史铁生比,谈劳累,简直就是对生命的儿戏。
我想起他和丁玲的交往。徐晓曾在她的作品中写过这一段,或许出于同时对于和自己性别相同的女作家的珍重而写得很委婉,甚至有些不似那个敢于坐牢的徐晓。然而,她还是写出了史铁生的倔犟——尽管屡次蒙召,史铁生最终也没有去见过丁玲女士。
而我记得更牢的是史铁生后来说的话,那时,丁玲女士已经去世了。
史铁生写道:“年龄可以是一堵墙,但墙可以有门和窗。一个人,不管有什么样的政治见解和文学主张,只要是真诚的,是自己的,她(他)的死都是一座纪念碑。”
史铁生,在我的心中,就是那个在墙上开门和窗的人。
(《名人传记》2011年第2期)
15.如何理解“仿佛一颗野草的种子,即使落在高墙上也会发芽”这句话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史铁生出身平凡,曾做过街道工厂的工人,再加之双腿瘫痪、重病在身。即便如此,却写出了“如黎明时军营的号角,充满了对生命的主宰和希望的精神”的杰出作品。
16.请简要说明“有的人会让人以为他永远不会走,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一段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赞颂;(2)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是概括上文所述史铁生去世的事实,同时引出下文对史铁生人生遭际和文学创作情况的叙述与歌颂。
17.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史铁生是一个平静,追求永恒,勇气无限,坚韧、倔犟而又真诚的当代作家。
18.文章说“他的文风和思想没有取悦时代的任何迹象”,这表现了对“文风”不“取悦时代”的充分肯定。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对史铁生不取悦时代的“文风”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史铁生的作品中虽没有迎合当今时代的哗众取宠,但几百年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史铁生和他的作品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意志却会依然存在。古往今来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当今能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可以证明这一点。
示例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对史铁生不取悦时代的“文风”虽然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史铁生的作品中没有迎合当今时代的哗众取宠,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思想与精神,但是几百年之后的情况谁也无法预料,从这一点上说,作者的观点过于武断。古往今来虽有不少文学作品依然流传,但是属于现代乃至未来的东西毕竟有限。
四、表达题(12分)
19.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连贯、语序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然后概括梧桐叶的特点,不超过20个字。(4分)
①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片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
②窗前植了几株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③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之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
④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挂到树顶。
⑤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③①⑤④②;(2)特点:梧桐叶大并且数目繁多,充满绿意。
20.下面是新疆卫视的台标,请仔细观察画面,用简明的语言介绍这一台标的创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台标形似一位翩翩起舞的维族少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整个图案又是新疆的汉语拼音“XJ”的组合体;丝带代表着丝绸之路,也代表了新疆人民渴望与内地沟通与交流的愿望。
21.参照下列现代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以“夏”或者“冬”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注意诗歌的格式以及修辞手法)(4分)

一夜箫声吹红了姑娘的唇
绿色不是犯人
冲开了土地的牢门

沉甸甸的枝头挂满了记忆和炊烟
妹妹挎着小篮子
摘走了红苹果的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仿写《春》

一曲琴音拨动了浪的舞衣
湖水恐是寂寞
奏响了风荷的婆娑
示例2:仿写《秋》

舞动的精灵演绎着梦幻和轮回
大地珍藏起小秘密
沉睡于造物主的亲吻
五、作文(60分)[来源:语文大师]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有个小孩一直很怕蛇。父亲问他为什么怕蛇,他说:“蛇难看,还咬人,所以我怕。”父亲又问:“是不是所有人都怕蛇?”“不是,你就不怕,我有一些同学也不怕。”父亲接着问:“同样是蛇,有人怕有人不怕,那是由谁来决定怕不怕的呢?”儿子想了想,回答:“是自己决定的。”“自己能决定吗?”“……”儿子无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