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了解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
【品读学习】
① 选自《曹操集》。《观沧海》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④〔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到达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诗人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赏析]
1.整首诗是围绕“ ”这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景·想象,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2.诗人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诗歌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诗人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龙标,唐朝县名,(现在湖南黔阳)。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这次被贬为龙标尉。
②〔杨花〕柳絮。
③〔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④〔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⑤〔五溪〕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创作背景]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 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抒发了诗人忧愁、无奈的 之情以及对朋友的 之情。
① 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湾,唐代诗人。
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③〔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④〔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山升起。残夜,指夜将近未尽之时
⑤〔江春入旧年〕江山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⑥〔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诗人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译文]
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赏析]
1.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描写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壮丽景色。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
尾联: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请说说妙在何处?
(1)从炼字着眼,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 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诗歌总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①选自《金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③〔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诗人简介]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 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1. 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 凝练而并不简陋,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渲染了一种 的氛围,
之情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写这句的作用?
。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表现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 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简要赏析。
“夕阳”点出了特定的时间,照应“昏”字,“断肠人”点出了人物及人物的心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一切悲苦全在“断肠”二字中凸显出来,点出了天涯游子的乡愁是何等的浓重。
[诗歌总结]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深秋晚景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知识链接】
诗歌文体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的《天净沙·秋思》。
情景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
触景生情:诗人心中隐含不显的情感,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面使之得以激发,引得诗人将其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中,借助对景物的描写达到抒情的目的。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沉浸在悲痛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情感融汇在景物之中,描写渲染同人物情感紧密相融。
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柔美的春色图。虽无一“情”字,但句句含情,表现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喜爱,寄寓了诗人在成都暂时安居之后的愉悦心情。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以景衬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也有以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花鸟虫鱼、山石竹木、斜阳古道、溪流沙漠、梧桐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景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好处: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使诗歌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引起读者共鸣。
[常考题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要结合诗句和意象具体描绘),营造了一种…的氛围(环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题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传递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述画面
写景抒情的诗歌常见这类问题,考查到了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答题时,首先要总括景色特点,然后看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再看其中的时间、地点和景物的具体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感受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答题格式]这两句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时间/季节/地点/景物,例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月夜山泉图)的景象/图画:……(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的大意,注意语言要生动)。
【课后练习】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进行简单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2分)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分)
(2)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或手法来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杨花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子规一声声鸣叫声音凄厉。这句诗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渲染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气氛。
2.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明月比作知人心意的信使,把诗人和友人的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谪的同情忧虑和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太阳和月亮的运转,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达作者拥有宏伟的政治抱负,以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1.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前行。展现的是一幅沦落他乡的游子在漂泊路上萧瑟孤独的画面。
2. 用了反衬的手法。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以此和当下游子漂泊他乡,萧瑟孤独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乐景写哀情,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1.描写的是一幅海潮涌起,风吹海面的宏阔图景。江潮上涨,水势升涌,与岸平齐,水面更显得开阔无边,江中行船顺风,一帆高挂。
2.这里采用设问/联想的手法,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