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专题十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期末专题复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此石经始①禹②凿,河中漱广③,夹岸崇深④,倾崖返捍⑤,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
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⑥悸⑦魄⑧。其水尚崩浪万寻⑨,悬流千丈,浑洪⑩赑 怒,鼓 若山腾 ,浚波 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 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①经始:开始。②禹:治水的大禹。③广:开阔。④崇深:高深。⑤捍:捍卫。⑥深:深处。⑦悸:惊动。⑧魄:心魂。⑨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⑩浑洪:水势浩大。 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浚波:大的波浪。 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乙】此石经始①禹②凿,河中漱广③,夹岸崇深④,倾崖返捍⑤,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⑥悸⑦魄⑧。其水尚崩浪万寻⑨,悬流千丈,浑洪⑩赑 怒,鼓 若山腾 ,浚波 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 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①经始:开始。②禹:治水的大禹。③广:开阔。④崇深:高深。⑤捍:捍卫。⑥深:深处。⑦悸:惊动。⑧魄:心魂。⑨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⑩浑洪:水势浩大。 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浚波:大的波浪。 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参考译文:
【乙】这块石头当初是由大禹凿通,河道受水冲击而变得开阔起来,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反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常常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高悬的激流似从千丈高处泻落,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下龙门的时候,乘坐的竹筏在激流中飞快地漂流而下,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
逆流而上
消失
冲击,冲荡
看,望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答案示例: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答案示例: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答案示例:
甲文:(示例一)“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示例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示例三)“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示例一)“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示例二)“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流的湍急。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答案示例:
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②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澈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毛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有改动)
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作者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乙】元丰二年,中秋节后一天,我从吴兴来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有位辨才大师,写书信邀请我到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的竹轿,(参寥)说:“(你)来得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
开了。” ,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毛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一起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走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泉水,靠在石头上喝。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毛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有改动)
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作者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参考译文:
(单扇的)门
只是
信,书信
洗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濯足于惠因涧 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 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 何陋之有
D.明日乃还 家祭无忘告乃翁
A
解析:
A项,介词,在;
B项,动词,登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C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副词,才/代词,你的。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答案示例:(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喝。
8.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一:
甲文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乙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交代行踪(游踪),写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
答案示例二:
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乙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的清明,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幽寂(幽静)。
解析:
(1)观察角度。结合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作者描绘的只有庭院中的月夜景色,属于定点观察。结合乙文“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可知,作者一路前行,景色是不断变化的——庐舍、灯火、草木、流水、佛寺等,属于移步换景,通过交代游踪,展现了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2)感官角度。结合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这句具体描绘了庭中的月色,运用比喻手法,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描绘了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是眼前所见,是从视觉角度进行的描写。结合乙文“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毛发”可知,有视觉角度的描写,突出月色的清明;结合“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可知,也有听觉角度的描写,用流水的声音侧面烘托了夜晚环境的幽静。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饣甫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①醨:薄酒。②察察:洁净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皎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垢。
参考译文:
【乙】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诵,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了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都是沉醉的,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通达的人,不为外物所拘束,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为什么不能随从世俗,与之同流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呢?为什么保持高洁美好的志向节操而让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谁又能让自己洁净的身躯遭受外物的污染呢?宁愿前往江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让自己高尚纯洁的美德,被俗世蒙上尘垢呢?”就写了《怀沙赋》。……于是抱着石头,就自己投汨罗江而死。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饣甫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①醨:薄酒。②察察:洁净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皎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垢。
常法
同“披”,披散
于是,就
真正,确实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答案示例:(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答案示例:聪明通达的人,不为外物所拘束,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改变(自己)。]
11.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答案示例:
①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③不会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解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根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语句概括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根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以概括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根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概括为:大丈夫不会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12.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 ”(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请你另举一个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
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示例一: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誓死不降元。
答案示例二:苏武,持节牧羊终归汉。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田单①将攻狄②,往见鲁仲子③。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⑤上之虞⑥,黄金横带⑦而驰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⑧之所及,援桴⑨鼓之,狄人乃下。
(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有改动)
①田单:战国时齐国临淄人。②狄:在今山东高青东南。③鲁仲子:鲁仲连,齐国高士。④夜邑:今山东莱州。⑤淄:水名。⑥虞:同“娱”,娱乐。⑦黄金横带:腰系黄金的带钩。⑧矢石:箭和垒石,是守城的武器。⑨援桴(fú):拿鼓槌。
参考译文:
【乙】田单将要进攻狄城,去拜见鲁仲连。鲁仲连说:“将军攻打狄城,不能攻下。”田单听了有些害怕,便问鲁仲连说:“先生说我攻不下狄城,请让我听听您的道理吧。”鲁仲连说:“现在,将军您东可收纳夜邑的租税,西可在淄水之上尽情地娱乐,腰系黄金的带钩,驰骋在淄水、渑水之间。只有活着的欢乐,而没有战死的决心,所以您不能取胜。”田单说:“我有决死之心,先生您记住我说的话(就看着)吧!”第二天,他就激励士气,巡视城防,站在敌人的石头箭弩能击中的地方,擂鼓助威,狄城终被攻下。
【乙】田单①将攻狄②,往见鲁仲子③。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⑤上之虞⑥,黄金横带⑦而驰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⑧之所及,援桴⑨鼓之,狄人乃下。
(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有改动)
①田单:战国时齐国临淄人。②狄:在今山东高青东南。③鲁仲子:鲁仲连,齐国高士。④夜邑:今山东莱州。⑤淄:水名。⑥虞:同“娱”,娱乐。⑦黄金横带:腰系黄金的带钩。⑧矢石:箭和垒石,是守城的武器。⑨援桴(fú):拿鼓槌。
同“增”,增加
违背
害怕
认为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将军攻狄,不能下也。
答案示例: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答案示例:将军攻打狄城,不能攻下。
15.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答案示例: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及。
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及
16.甲、乙两文表明一个共同的道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导致失败。
两文中体现这一道理的句子分别是(1) ;
(2) 。(请分别用文中原句回答)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①,加涂②其上,必将挠③。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④。”高阳应曰:“缘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
(选自《吕氏春秋·别类》)
①生:湿。②加涂:抹上泥。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
1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
20.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
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
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
【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①,加涂②其上,必将挠③。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④。”高阳应曰:“缘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
(选自《吕氏春秋·别类》)
①生:湿。②加涂:抹上泥。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
参考译文:
【乙】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答复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在它上面抹上泥,必定会被压弯的。用没干的木料来建造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坍塌。因为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泥,房子肯定不会坍塌。”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建造房屋。房屋刚盖成时很好,后来果然坍塌了。高阳应只喜欢从小处观察,却不懂得大的道理啊。
愁苦,这里指担心
好
18.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
解析:
此句句意为:用没干的木料来建造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断句为: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1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
答案示例: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答案示例:高阳应只喜欢从小处观察,却不懂得大的道理啊。
20.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
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
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
解析:
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做事应该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应全面考虑,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D
参考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的深涧中流淌而来,经过这里流入玉河。像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遮住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光线有一丈多长。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朱红的大门,黑红的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有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的螺壳形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上的风景也很好。
参考译文:
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张开的车盖。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人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的。我于是感慨西湖胜境,梦到很多次,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把职位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这天分韵各赋一首诗后分别。
多
距离
这样
像
2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殿 前 剔 牙 松 数 株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解析:
根据句意断句。句子介绍了剔牙松的情况,包括数量(“数株”)、松身颜色(“鲜翠嫩黄”)、松皮(“斑剥若大鱼鳞”)、大小(“大可七八围许”)等。
/
/
/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2)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答案示例: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的深涧中流淌而来,经过这里流入玉河。
答案示例: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张开的车盖。
24.选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
选文中,作者发出了身在官场不得自由的感叹,含蓄地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参考译文:
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收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担忧我,盼望来信,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 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②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①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②殚:尽,全。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
参考译文: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哀鸣。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
极
环绕
只
距离
26.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一个虚词,请根据文意依次填入,正确的选项是( )
(1) 置草堂 (2)飞泉落 檐间
(3)封题 时
A.之;于;因 B.于;之;因 C.因;于;之
解析:
(1)因,于是。(2)“于”引出“落”的地点。(3)“封题之时”,之,助词,的。
C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答案示例:想到您很久没有收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担忧我,盼望来信,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
28.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时,请结合本文最后 一段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元微之的思念之情。
解析:
结合“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可看出作者对故友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