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课外古诗词
第三单元
文本背诵
一、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名句理解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这句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备考提示
1.名句的理解及前后句的正确默写。
2.难写字。
遂(suì) 啸(xiào) 峭(qiào)
萧瑟(xiāo sè)
3.易错字。
(1)吟(√)— (×) (2)蓑(√)—衰(×)
(3)萧(√)— (×) (4)晴(√)—睛(×)
理解性默写
1.苏轼的《定风波》词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 。
2.苏轼的《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
。
3.苏轼的《定风波》词中的“ , ,
”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文本背诵
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名句理解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赏析: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作者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备考提示
1.名句的理解及前后句的正确默写。
2.难写字。
豪(háo) 疏(shū) 堪(kān)
3.易错字。
(1)疏(√)—蔬(×) (2)堪(√)—湛(×)
理解性默写
1.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的句子是 ,
。
2.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 , 。
3.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的诗句是: ,
。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文本背诵
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
道是,清光更多。
名句理解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作者张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这一想象更加离奇,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从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想念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这一神话材料具有扫荡黑暗、把光明带往人间的象征意义。
备考提示
1.名句的理解及前后句的正确默写。
2.难写字。
姮(héng) 乘(chéng) 欺(qī)
3.易错字。
(1)轮(√)—伦(×) (2)姮(√)—恒(×)
(3)斫(√)—砍(×) (4)娑(√)—沙(×)
理解性默写
1.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句子是: : , ?
2.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了作者要扫清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句子是: ,
, 。
3.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的句子是: ,
。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
欺人奈何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
清光更多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文本背诵
四、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名句理解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赏析:前两句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结尾句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感情无比真诚、真挚。
备考提示
1.名句的理解及前后句的正确默写。
2.难写字。
畔(pàn) 嘶(sī) 戍垒(shù lěi)
3.易错字。
(1)畔(√)—衅(×) (2)嘶(√)—斯(×)
(3)抹(√)—抺(×) (4)戍(√)—戌(×)
理解性默写
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和言明时节为秋的句子是: , ,
!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用了工整的对仗句勾勒出“远塞”的荒凉破旧景象的句子是: , 。
3.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抚今追昔,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对人生、世事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幽恨,表达悠远的遗憾的句子是: !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