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课件(共7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百合花》课件(共7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08:5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革命战争的记忆
学习目标
1.学习《百合花》以小见大以及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分析形象是小说的重要考点,或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作用,或分析小说物象的含义、作用。[审美鉴赏与创造]
2.小说中对“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题型:解释句子含意、赏析语段(句子)和分析语言特色。[审美鉴赏与创造]
第一课时
1.了解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阅读课文
4.梳理情节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散文体小说
以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了的一种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它和叙述体小说不同,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以对话为辅;有的作品以描写生动的环境为主,以描写人物对话为辅。
这类作品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
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重意象,重象征,淡化情节,利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氛围,进而凸显小说主题。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
诗化小说的主要特点 情节 与传统小说相比,都不以情节取胜,选材以小见大,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人物形象 都是普通平凡的人物,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凸显人性美、人情美
环境(景物、意境) 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自然美与人性美融为一体
语言 充满诗意美,重视营造气氛,有诗的象征和意境,抒情性强。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通过人物形象(一个或几个人物)的塑造,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人物形象可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他人评价描写。人物描写方式有正面、侧面、细节。
1.人物
小说三要素
2.情节
3.环境
环境给了人物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人物性格受环境影响限制。其中——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背景;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关于小说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的性格在相应的情节活动中表现。情节由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激化、达到高潮的过程),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组成。
顺利
心想事成
祝福
高贵
百合
liào
qián
chǒu

niù
一 、 预习展示
(一)读准加点字的音。
撂( ) 木讷( ) 憨( )厚
搭讪( ) 嬷( ) 砦( )
磕( ) 瞅( ) 执拗( )
虔( )诚
发髻( ) 忸怩( )
尴尬( )
shàn
hān

zhài

niǔ ní

gān gà
(二)掌握下列字词。
1、张皇:
2、忸怩:
3、执拗:
4、尴尬:
5 讪讪:
6、虔诚:
难为情的样子。
恐慌,慌张。
(神色、态度)不自然。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恭敬有诚意。
知人论世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作家。1925年 9 月生于上海。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表现战争题材的,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厚谊;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于劳动妇女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茹志鹃
2.背景探寻
(1)《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1957年前后,茹志鹃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
丈夫处于岌岌可危之时,茹志鹃却无法救他,而且由于她与丈夫在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常常站在同一战线上,她也不得不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在承受着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地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之气。
《百合花》连环画
《百合花》电影
1.阅读全文,说说小说讲了什么事?(概述小说情节)
1946年的中秋
前沿包扎所
我,通讯员,新媳妇
带路、借被、牺牲、献被
1946年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一起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最后新媳妇执意将新被献给为救人而牺牲的小战士。
活动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活动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
开端(1—23):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发展(24—43):通讯员随“我”借被子。
高潮(44—57):通讯员救人牺牲。
结局(58-59):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任务二
鉴赏人物形象,关注细节描写
通讯员

新媳妇
1.分组讨论,找出文中描写 “通讯员”“新媳妇”的内容,根据给定的小说基础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文本内容 人物形象特点 手法
通讯员
新媳妇
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
外貌描写
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6.动作描写)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拚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8.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21.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28.语言描写)
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29.动作描写)
小通讯员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38.语言描写)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4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42.细节描写)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54.侧面烘托)
小通讯员
总结: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1)充满朝气,热爱生活。如文中写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和一枝野菊花。
(2)不善言辞,拘谨腼腆。如文中写“我”面对着通讯员坐着时,他“张皇”“局促不安”“脸涨得像个关公”。
(3)憨厚朴实,善良纯洁。如他认识到自己借被子的方法不对,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马上“松松爽爽地”带“我”前去解释;借到被子后,当他知道这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又立刻感到不安,想要把被子送回去。
总结: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4)关心同志,体贴别人。护送“我”时,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没让我撂得太远”;回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
(5)不畏牺牲,舍己为人。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着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危险。
形象小结
小通讯员是一个充满朝气,热爱生活,不善言辞,拘谨腼腆,憨厚朴实,善良纯洁,关心同志,体贴别人,不畏牺牲,舍己为人的军人形象。
2.小说中的新媳妇是个怎样的形象?文章用哪些手法来塑造这一人物?
①“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30.外貌)
②“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舍不得(30.神态、动作)
③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44.语言、神态)
新媳妇
④“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55.动作、神态)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56.动作)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他身上。”(58.动作、神态)
新媳妇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肖像描写
漂亮、质朴
细节描写
娴静、羞涩、淳朴
动作、心理描写
善良、深明大义
神态、动作描写
尊敬军人,品质高洁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
“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新媳妇
合作探究
1.新媳妇一改以前温和善良的形象,又是夺过被子,狠狠地瞪眼,又是气汹汹地嚷,这样写是否破坏了人物性格的统一
2. 明知给牺牲后的小通讯员缝补衣洞无实用意义,为什么新媳妇还坚持要缝补破洞?
1.新媳妇一直以柔美和善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在给通讯员缝“破洞”时一反常态,表现得很“凶”,强烈的前后对比突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那种果断坚毅、 不容商量的态度,表现了她对子弟兵的感情出自肺腑,是无法控制的深挚情感的自然倾泻。
2.这是无法控制的深挚情感的倾泻: 一是无法补救的歉疚之情,二是对舍己救人的英雄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 三是对这个年轻可爱的生命骤然离去的痛惜之情。
形象小结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善良、纯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崇敬,无私的品质。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对比。
第一件事: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
3.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
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我”: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特点:大方爽朗
善解人意
善于做群众工作
小说人物的作用“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情节。
②“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③“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④帮助读者理解人物和主旨。通过“我”和小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情节
人物
主题





象作用
揭示小说主题,增强小说艺术感染力。
情节:
人物形象:
效果:
主题:
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丰富有趣。
(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品质,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小通讯员
新媳妇
“我”
是一个憨厚朴实,拘谨腼腆、舍己为人的通讯员形象。
是一个美丽、淳朴、善良的农村女性形象
是一个大方、爽朗、机灵的文工团女战士形象,是一个次要人物。
三位平凡普通的人,闪耀着人情美、人性美的光辉
第三课时
1.赏析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2.探究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地理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为故事情节的发生做铺垫,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提供人物行为的依据。
景物描写:
①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②营造、渲染某种氛围、气氛,奠定情感基调;③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某种象征或暗示(如暗示社会环境,时代特征);⑥突出深化主题思想。
社 会 环 境 人设环境 表现人物的某种特点、某种性格、某种情感。
时代风貌 风土人情 为故事的发生和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可以从中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可以暗示主题思想。
活动任务三
赏析环境描写,掌握环境作用
1.文中出现了几处环境描写,分别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4)
一方面符合“我”作为文工团女同志的身份,体现出我对周边环境的细心观察;另一方面写出了残酷战斗之前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衬托出 “我” 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环境描写
明确:
(2)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11)
写出了温馨静谧的乡村生活环境,引出“我”和小战士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生活的怀念,表现通讯员的淳朴、憨厚,也表达了战争年代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环境描写
明确:
(3)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上长出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交代包扎所的位置和陈设,说明部队作战条件非常艰苦,物资匮乏,为后文借被子的情节做铺垫。
环境描写
明确:
(4)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交代了总攻前的环境,敌人的狂轰滥炸和皎洁的月光凸显了部队进攻的困难,为下文写战斗的紧张和通讯员的牺牲作铺垫。
环境描写
活动任务四
赏析细节描写
2.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上有重要作用,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可以是一个事物、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表情、一个简短的情节。
主要分为三类:人物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生活细节描写
活动任务四
赏析细节描写
2.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上有重要作用,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
1.通讯员背上的枪桶
2.通讯员给“我”的馒头
3.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明确:
①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P7)
②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P42)
树枝
野菊花
热爱自然生命
纯真可爱
乐观主义
细节描写——步枪桶
明确:
①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P42)
②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P57)
通讯员细致和对“我”的关心,纯真的革命友谊
“我”因通讯员牺牲而感到悲愤,充满了深切地怀念。
细节描写——馒头
明确:
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P34)
②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P43)
交代破洞的来历,表现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和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
为后文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补衣服埋伏笔。
说明“我”一直目送他离去,情感真挚,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细节描写——破洞
明确:
③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P53)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P56)
证实了牺牲者是通讯员,表达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悲痛的心情。
体现了新媳妇的悔恨、歉疚及对通讯员的哀悼与敬重。
细节描写——破洞
活动任务五
探究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该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
深入探究
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
含义:
表层含义:指代的是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
深层含义:①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②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
作用:
情节方面: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人物方面:通过写百合花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主题方面:深化文章主题,突出了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
读者方面:以百合花为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深入探究
高考链接
理解标题意蕴
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
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结合标题所用表达技巧:常用的有双关、比喻、象征等
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进行挖掘
答题思路:
高考链接
分析标题作用
人物方面:
交代或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如《装在套子里的人》
情节方面:
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祝福》
环境方面: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感情基调;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如《在烈日和暴雨下》
主题方面:
寄托作者情感,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如《祝福》
手法效果:
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富,如《变色龙》
读者方面: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 引发读者思考。如问题式标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主题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之本的道理。
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为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而骄傲!向那些在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致敬!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像百合花一样美好幸福的生活,莫让年华付水流,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未来的日子里,活出一份精彩,活出一份高贵,因为我们心中都有盛开着一朵美丽的百合花!
《极限人生》(朱彦夫的自传)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在其散《青春》中曾这样描述:“青春不只是指生命的一段时间,而且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它并不只是指红润的面颊、透红的嘴唇和灵便的腿脚,而且是指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感情,它是指生命的源头活水的清新之感。”
很多战士几天几夜都没合眼了,倒下便睡着了。
军民骨肉情
军民骨肉情
军民骨肉情
军民骨肉情
脱下军装,他们有的还只是十七八岁的孩子;穿上军装,他们就得是什么苦都能吃的边防军人。在四五千米的高原、在祖国边境一线、在我们的视线之外,他们默默坚守、顽强战斗、以身许国,他们说,祖国山河寸土不让!很荣幸,我们拥有这样的年轻人。辛苦了,向他们致敬!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魏巍《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