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3 13: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本人此次……系应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讨团结建国大计。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这番谈话是毛泽东在( )发表的。
A.广州 B.南京 C.北平 D.重庆
2. 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一组是( )
①重庆谈判 ②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③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④北平和平解放。
A.②③④①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④③②①
3. 1946年10月,周恩来谈到重庆谈判时说:“我们并不因为蒋(介石)破坏了这些协定,就以为没有了收获,因为全国人民都承认了这样的事实,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这段话说明了( )
A.重庆谈判使共产党赢得了民心
B.国共实现了和平建国的愿望
C.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D.解放区的自卫反击取得成效
4. 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主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其共同作用是(  )
A.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D.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5. 下列关于解放战争的叙述,史实和史论正确的是( )
A B.B C.C D.D
6.1945年8月到10月间,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关注点是( )
A. 北伐战争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重庆谈判
7.1949年春,在北平西苑机场阅兵时,毛泽东对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原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说:“北平和平解放,宜生兄功不可没。”这里的“宜生”是指( )
A. 李宗仁 B. 张学良 C. 佟麟阁 D. 傅作义
8.1945年,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 渴望和平,争取民主
9.“图像是可视的历史。”下面这幅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发生在1949年4月23日,它标志着( )
A. 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 国民党反动派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被基本消灭
D.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
10. 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
A. 避免内战,实现和平
B. 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C. 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D. 商讨恢复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
11.1948年辽沈战役中,某国民党军官在锦州被解放军俘获后,感叹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据此可知,解放军攻克锦州( )
A.截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
B.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12.邓小平在论述某一战略行动时说:“正像刘司令员(刘伯承)所讲,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这里刚好是个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这个战略行动(  )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13.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战役是( )
A.青化砭战役 B.沙家店战役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4.毛泽东曾称赞他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北平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的榜样。他是( )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15.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的东北解放纪念碑,记载了东北三省军民浴血奋战解放全东北的业绩。与东北解放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16.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指的是(  )
A.解放军转战陕北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开始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17.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是(  )
A.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D.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18.如图是某纪念馆半景画展馆和大决战展厅之间的走廊,墙上刻满了电报报文,这些刻制的“电报”来源于三大战役时的电报原样。整个电报廊长56米,展出电报37份,多为毛泽东亲笔所书。你判断这一纪念馆所在地应是(  )
A.上海 B.瑞金 C.延安 D.西柏坡
19.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国民政府垮台(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南京解放 D.北平和平解放
20.抗战胜利后,人们渴望和平与民主。但全面内战烽火再次点燃,其标志性事件是(  )
A.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
B.国民党进攻上党邯郸地区
C.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D.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全面彻底的土地改革,不仅完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而且通过没收地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配给贫苦农民的办法,改善了农村贫苦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缩小了农村的贫富差距。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兴修水利、增加农贷、城乡交流和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办法促进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增加农民收入。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农民生活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全国按农村人口的人均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1950年为21.7元,到1952年则提高到30.7元,平均每年递增18.9%。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农民利益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关系。
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青年学生首先奋起抗争;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1935年10月)
材料三: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中后四句诗反映了长征中的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3)材料三中国共谈判的地点在哪里?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什么协定?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抱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材料二: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谈论重庆谈判时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要和平、要团结的谣言。他们连发三封电报给我们。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条件都要由我们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坚持这个协定,要国民党兑现,继续争取和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叫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表面理由是什么?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面对蒋介石的邀请,中同共产党作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
(3)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
(4)《双十协定》达成后落实情况怎样?其落实情况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
答案
1-5DBACC 6-10DDDDA 11-15ACCCA 16-20DADCC
21、(1)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2)没收地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配给贫苦农民;兴修水利、增加农贷、城乡交流和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
(3)依靠农民,为了农民,农民的支持是中共战胜强大的敌人的力量源泉;中共的胜利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22.(1)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军事行动: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红军会师。
(3)地点:重庆;协定:《双十协定》。
23、(1)表面的理由是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和平大计。真实目的是为内战准备充足的时间,借和谈之机部署内战,欺骗人民。
(2)决定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因为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去谈判,可以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符合题意即可)
(3)经过43天的谈判,于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蒋介石撕毁协定并发动了内战;影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