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3 09:30:4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新疆)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明贾湖居民学会了水稻种植和畜养动物,已经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学会保存火种,排除A;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学会农耕生活,没有体现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排除B;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学会农耕生活,没有体现制作乐器骨哨,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古代文明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古代文明遗址的相关史实。
2.(2023·新疆)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材料信息“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是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青铜文化是商周文明的典型代表,所以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缫丝养蚕等,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成就是铁犁牛耕,不俣题干信息,排除C;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周青文化,与战国社会变革没有关联,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青铜文明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识记与图片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掌握商周青铜文化的相关史实。
3.(2023·新疆)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是指曹操,官渡之战,曹操消灭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平定关中势力,最终完成北方的统一,所以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只是完成北方的统一,没有结束州郡割据局面,排除B;
根据所学知识,没有体现曹操对民族关系改善的史实,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权派卫温到达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曹操的历史贡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曹操的历史活动。
4.(2023·新疆)北宋后期,东南户数已占到全国一半,加上西南则超出三分之二。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材料旨在说明(  )
A.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B.江南地区初步开发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信息“北宋后期,东南户数已占到全国一半,加上西南则超出三分之二。”“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可知,材料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是在南宋,题干材料是北宋,排除A项;
江南地区初步开发是在东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识记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5.(2023·新疆)明朝中晚期科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技术的总结,而且蕴含着某些带有近代意味的科学精神。下列著作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明朝中晚期科技”“农业科学巨著”,结合所学可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时针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排除B项;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识记,主要知识考点是《农政全书》,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古代中国的科技著作等相关史实。
6.(2023·新疆)某史学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战争结束后52年,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祖师爷”是中国,所以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国,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两国,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甲午中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记忆,解题关键要牢记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7.(2023·新疆)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D.鼓舞全国人民斗志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目的是终结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终结君主专制制度的目的和决心,“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 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鼓舞全国人民斗志”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C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的目的,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8.(2023·新疆)“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这次运动”是指(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促使先进知识分子关注马克思主义,所以五四运动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
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开始的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人民大革命,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理解分析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9.(2023·新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暴动。其中,集中体现中国革命正确方向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城市工人起义
C.农民武装暴动 D.敌后战场抗战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大革命失败后……集中体现中国革命正确方向”,结合所学知识,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但不题干信息,排除B项;
仅靠农民武装暴动难以取得革命胜利,不是中国革命正确方向,排除C项;
敌后战场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10.(2023·新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  )
A.国民党统治陷于孤立的状态
B.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
C.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D.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夺取全国胜利阶段
【答案】B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开展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农民利益的坚决维护者,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统治陷于孤立的状态,与材料土地改革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
抗战胜利后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秋大决战开始,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夺取全国胜利阶段,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知识理解能力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11.(2023·新疆)70多年前的那一场战争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罗盛教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是(  )
A.红船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战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
【答案】D
【知识点】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70多年前”“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罗盛教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黄继光和罗盛教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不合题意,排除A项;
长征精神是红军长征过程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无坚不摧的精神,排除B项;
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不怕牺牲、勇于抗战的爱国精神,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运用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精神,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志士体现的民主革命精神,以此结合材料分析,逐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2023·新疆)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积极奋斗。由此,全国人民以极高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投身于(  )
A.一五计划建设 B.社会主义改造
C.民主政治建设 D.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1953年”“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积极奋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此可知,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故A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
题干信息与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社会主义改革,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理解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记忆与题干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牢记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
13.(2023·新疆)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由此可见,太阳历的制定(  )
A.体现了法老的权威 B.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
C.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定期泛滥滋养了埃及文明,说明人类文明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D项正确;
材料反映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没有体现法老的权威,排除A项;
材料反映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没有体现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排除B项;
材料反映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没有体现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理解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埃及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答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埃及文明的相关知识,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4.(2023·新疆)“马克思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上和写作上。在他的一生中,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与1848年马克思的“尝试”相关联的是(  )
A.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 B.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
C.参与组建国际工人协会 D.移居伦敦撰写著作《资本论》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马克思的一生中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1848年马克思的‘尝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应邀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并且在伦敦正式出版,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博士毕业后,开始从事政治活动,多次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但不是为了组织和鼓动工人们,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于1864年,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撰写了《资本论》,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题干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史实。
15.(2023·新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到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立的国家占了多数。这反映出(  )
A.民族民主运动开始兴起 B.社会主义力量得到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独立运动彻底改变世界
【答案】C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到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立国家占了多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宣告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瓦解,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民主运动开始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独立运动与拉美独立运动,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中没有提涉及社会主义力量加强,排除B项;
“独立运动彻底改变世界”夸大了独立运动的影响力,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瓦解,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记忆与题干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相关史料。
二、综合题
16.(2023·新疆)通过不同类别的材料,我门可以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将以上材料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只填写字母)
①文献类:   ;②实物类:   ;③图像类:   。
(2)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材料是   和   。(只填写字母)
【答案】(1)B;A;C
(2)A;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1)分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是指前人遗留下来的有关口耳相传的人类言行和文字记载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简明新疆地方史》属于文献史料,故①填B;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迹、遗物等,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属于实物史料,因此,②填A;图像史料是指当时留下的照片、影像资料等,左宗棠的照片属于图像史料,故③填C。
(2)材料: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与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罐相似,新疆书籍《福乐智慧》中有大量关于国家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阐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些都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故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材料是A和B。
故答案为:(1)B; A; C。
(2)A; B。
【点评】(1)本题是历史史料分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区分与认知,是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要正确掌握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内涵。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与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相关史实。
17.(2023·新疆)某班同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与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活动课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相关问题。
(1)在“个人自主学习”时,有同学总结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程”简表(见下表)。你认为A处应该补写的内容是什么?以“隋唐”或“元明清”时期边疆治理方面的两例史实说明其“特点”。
时期 特点
秦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A
隋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和繁荣
元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
(2)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某小组以示意图的方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部分内容(见下图)。B处实行的制度是什么?概括C处的共同作用。
(3)在“班级专题论坛”上,同学们分享了小组搜集到的以下人物的名言名句。据此谈谈,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你的费任与担当是什么?
【答案】(1)①建立和巩固。
例:隋唐时期:①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元明清时期:①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②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2)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有利于祖国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例: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践行理想信念,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隋唐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所以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和繁荣时期。
元明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的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例如,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2)B:根据图片信息“B与民族大团结对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力。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国两制,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二者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祖国统一。
(3)责任与担当:根据材料信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杨靖宇:白山黑水齐出动,复兴我中华”“”钱学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从这此名言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把祖国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连在一起,所以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我们应该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践行理想信念,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
故答案为:
(1)①建立和巩固。 例:隋唐时期:①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元明清时期:①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②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2)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有利于祖国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例: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践行理想信念,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程,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解题主要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统一多民族巩固发展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理解运用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关键从材料名人名言理解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8.(2023·新疆)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三次产业技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农业革命】
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有两个阶段。14和15世纪是第一价段。这时,西欧的封建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工业革命】
煤的许多衍生物的开发是工业研究实险的实际应用的一个最惊人的例子。煤不仅能生产焦炭和谋气,还能产生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们发现,在煤焦油中藏着真正的宝贝:数百种染料、阿司匹林、糖精、消毒剂、香水、烈性炸药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信息革命】
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当代观察家将我们这一时代贴上了“存取时代”的标签。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耳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
——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所全球史》
(1)材料中西欧的“最初形态”在农业方面的显著表现是什么?有何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煤的大量开采与哪一动力机器的使用有关?它的衍生物“染料”等的出现反映出哪一新型工业的产生?
(3)依据材料,使“地球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一例说明信息革命给你的学习带来的便利。
【答案】(1)表现:租地农场出现。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面貌。
(2)动力机器:蒸汽机。新型工业:化学工业。
(3)原因:网络计算机的应用(或:互联网的普及)。举例:网上查阅学习资料,上网课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1)表现:结合材料信息“14和15世纪是第一价段,西欧的封建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关系的变化推动农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面貌。
(2)机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促进煤的大量开采。
新型工业: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在煤焦油中藏着真正的宝贝:数百种染料、阿司匹林、糖精、消毒剂、香水、烈性炸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的衍生物“染料”等的出现反映出化学工业的产生。
(3)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耳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可知,使“地球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第碱次科学技术革命深入发展,网络计算机的应用普及。
举例说明:上网课,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网上查阅学习资料,方便了我们的学习。
故答案为:
(1)表现:租地农场出现。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面貌。
(2)动力机器:蒸汽机。新型工业:化学工业。
(3)原因:网络计算机的应用(或:互联网的普及)。举例:网上查阅学习资料,上网课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西欧中世纪庄园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以此分析运用材料。
(2)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成果,试题简单,解题关键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料。
(3)本题主要考查网络计算机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与分析运用,解题关键要掌握信息技术革命的相关史料。
三、论述题
19.(2023·新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与世界年代尺(部分)
参照“示例”,任选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三个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观点:中国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贡献
选择的史实: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闸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二十大倡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论述: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筹建和成立亚投行,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2年,中共二十大组倡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答案】观点:国家联盟或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论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美国并不能独霸世界;因为,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盟,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欧洲实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现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推动着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一带一路”;战后的欧洲的联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是历史论文试题。
观点:根据图片材料,参照题目“示例”,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苏联解体、1993欧盟成立、2010中国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这三个事件可以得出观点:国家联盟或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阐述清楚苏联解体对旧的国际格局的影响,并列举欧盟成立、中国发展对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影响即可。具体论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美国并不能独霸世界;因为,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盟,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欧洲实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现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推动着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
观点:国家联盟或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论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美国并不能独霸世界;因为,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盟,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欧洲实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现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推动着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现代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选取三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主题,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新疆)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2.(2023·新疆)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2023·新疆)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4.(2023·新疆)北宋后期,东南户数已占到全国一半,加上西南则超出三分之二。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材料旨在说明(  )
A.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B.江南地区初步开发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5.(2023·新疆)明朝中晚期科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技术的总结,而且蕴含着某些带有近代意味的科学精神。下列著作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6.(2023·新疆)某史学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战争结束后52年,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2023·新疆)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D.鼓舞全国人民斗志
8.(2023·新疆)“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这次运动”是指(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9.(2023·新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暴动。其中,集中体现中国革命正确方向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城市工人起义
C.农民武装暴动 D.敌后战场抗战
10.(2023·新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  )
A.国民党统治陷于孤立的状态
B.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
C.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D.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夺取全国胜利阶段
11.(2023·新疆)70多年前的那一场战争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罗盛教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是(  )
A.红船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战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
12.(2023·新疆)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积极奋斗。由此,全国人民以极高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投身于(  )
A.一五计划建设 B.社会主义改造
C.民主政治建设 D.社会主义改革
13.(2023·新疆)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由此可见,太阳历的制定(  )
A.体现了法老的权威 B.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
C.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
14.(2023·新疆)“马克思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上和写作上。在他的一生中,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与1848年马克思的“尝试”相关联的是(  )
A.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 B.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
C.参与组建国际工人协会 D.移居伦敦撰写著作《资本论》
15.(2023·新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到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立的国家占了多数。这反映出(  )
A.民族民主运动开始兴起 B.社会主义力量得到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独立运动彻底改变世界
二、综合题
16.(2023·新疆)通过不同类别的材料,我门可以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将以上材料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只填写字母)
①文献类:   ;②实物类:   ;③图像类:   。
(2)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材料是   和   。(只填写字母)
17.(2023·新疆)某班同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与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活动课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相关问题。
(1)在“个人自主学习”时,有同学总结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程”简表(见下表)。你认为A处应该补写的内容是什么?以“隋唐”或“元明清”时期边疆治理方面的两例史实说明其“特点”。
时期 特点
秦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A
隋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和繁荣
元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
(2)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某小组以示意图的方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部分内容(见下图)。B处实行的制度是什么?概括C处的共同作用。
(3)在“班级专题论坛”上,同学们分享了小组搜集到的以下人物的名言名句。据此谈谈,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你的费任与担当是什么?
18.(2023·新疆)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三次产业技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农业革命】
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有两个阶段。14和15世纪是第一价段。这时,西欧的封建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工业革命】
煤的许多衍生物的开发是工业研究实险的实际应用的一个最惊人的例子。煤不仅能生产焦炭和谋气,还能产生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们发现,在煤焦油中藏着真正的宝贝:数百种染料、阿司匹林、糖精、消毒剂、香水、烈性炸药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信息革命】
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当代观察家将我们这一时代贴上了“存取时代”的标签。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耳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
——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所全球史》
(1)材料中西欧的“最初形态”在农业方面的显著表现是什么?有何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煤的大量开采与哪一动力机器的使用有关?它的衍生物“染料”等的出现反映出哪一新型工业的产生?
(3)依据材料,使“地球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一例说明信息革命给你的学习带来的便利。
三、论述题
19.(2023·新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与世界年代尺(部分)
参照“示例”,任选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三个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观点:中国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贡献
选择的史实: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闸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二十大倡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论述: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筹建和成立亚投行,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2年,中共二十大组倡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明贾湖居民学会了水稻种植和畜养动物,已经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学会保存火种,排除A;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学会农耕生活,没有体现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排除B;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学会农耕生活,没有体现制作乐器骨哨,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古代文明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古代文明遗址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材料信息“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是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青铜文化是商周文明的典型代表,所以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缫丝养蚕等,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成就是铁犁牛耕,不俣题干信息,排除C;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周青文化,与战国社会变革没有关联,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青铜文明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识记与图片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掌握商周青铜文化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是指曹操,官渡之战,曹操消灭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平定关中势力,最终完成北方的统一,所以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只是完成北方的统一,没有结束州郡割据局面,排除B;
根据所学知识,没有体现曹操对民族关系改善的史实,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权派卫温到达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曹操的历史贡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曹操的历史活动。
4.【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信息“北宋后期,东南户数已占到全国一半,加上西南则超出三分之二。”“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可知,材料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是在南宋,题干材料是北宋,排除A项;
江南地区初步开发是在东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识记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明朝中晚期科技”“农业科学巨著”,结合所学可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时针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排除B项;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识记,主要知识考点是《农政全书》,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古代中国的科技著作等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祖师爷”是中国,所以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国,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两国,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甲午中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记忆,解题关键要牢记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目的是终结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终结君主专制制度的目的和决心,“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 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鼓舞全国人民斗志”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C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的目的,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促使先进知识分子关注马克思主义,所以五四运动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
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开始的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人民大革命,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理解分析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大革命失败后……集中体现中国革命正确方向”,结合所学知识,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但不题干信息,排除B项;
仅靠农民武装暴动难以取得革命胜利,不是中国革命正确方向,排除C项;
敌后战场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10.【答案】B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开展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农民利益的坚决维护者,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统治陷于孤立的状态,与材料土地改革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
抗战胜利后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秋大决战开始,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夺取全国胜利阶段,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知识理解能力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70多年前”“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罗盛教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黄继光和罗盛教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不合题意,排除A项;
长征精神是红军长征过程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无坚不摧的精神,排除B项;
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不怕牺牲、勇于抗战的爱国精神,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运用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精神,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志士体现的民主革命精神,以此结合材料分析,逐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1953年”“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积极奋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此可知,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故A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
题干信息与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社会主义改革,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理解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记忆与题干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牢记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
13.【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定期泛滥滋养了埃及文明,说明人类文明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D项正确;
材料反映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没有体现法老的权威,排除A项;
材料反映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没有体现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排除B项;
材料反映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没有体现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理解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埃及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答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埃及文明的相关知识,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4.【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马克思的一生中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1848年马克思的‘尝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应邀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并且在伦敦正式出版,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博士毕业后,开始从事政治活动,多次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但不是为了组织和鼓动工人们,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于1864年,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撰写了《资本论》,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题干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到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立国家占了多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宣告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瓦解,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民主运动开始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独立运动与拉美独立运动,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中没有提涉及社会主义力量加强,排除B项;
“独立运动彻底改变世界”夸大了独立运动的影响力,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瓦解,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记忆与题干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相关史料。
16.【答案】(1)B;A;C
(2)A;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1)分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是指前人遗留下来的有关口耳相传的人类言行和文字记载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简明新疆地方史》属于文献史料,故①填B;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迹、遗物等,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属于实物史料,因此,②填A;图像史料是指当时留下的照片、影像资料等,左宗棠的照片属于图像史料,故③填C。
(2)材料: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与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罐相似,新疆书籍《福乐智慧》中有大量关于国家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阐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些都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故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材料是A和B。
故答案为:(1)B; A; C。
(2)A; B。
【点评】(1)本题是历史史料分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区分与认知,是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要正确掌握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内涵。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与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相关史实。
17.【答案】(1)①建立和巩固。
例:隋唐时期:①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元明清时期:①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②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2)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有利于祖国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例: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践行理想信念,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隋唐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所以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和繁荣时期。
元明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的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例如,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2)B:根据图片信息“B与民族大团结对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力。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国两制,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二者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祖国统一。
(3)责任与担当:根据材料信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杨靖宇:白山黑水齐出动,复兴我中华”“”钱学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从这此名言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把祖国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连在一起,所以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我们应该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践行理想信念,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
故答案为:
(1)①建立和巩固。 例:隋唐时期:①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元明清时期:①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②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2)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有利于祖国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例: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践行理想信念,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程,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解题主要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统一多民族巩固发展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理解运用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关键从材料名人名言理解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表现:租地农场出现。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面貌。
(2)动力机器:蒸汽机。新型工业:化学工业。
(3)原因:网络计算机的应用(或:互联网的普及)。举例:网上查阅学习资料,上网课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1)表现:结合材料信息“14和15世纪是第一价段,西欧的封建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关系的变化推动农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面貌。
(2)机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促进煤的大量开采。
新型工业: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在煤焦油中藏着真正的宝贝:数百种染料、阿司匹林、糖精、消毒剂、香水、烈性炸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的衍生物“染料”等的出现反映出化学工业的产生。
(3)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耳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可知,使“地球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第碱次科学技术革命深入发展,网络计算机的应用普及。
举例说明:上网课,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网上查阅学习资料,方便了我们的学习。
故答案为:
(1)表现:租地农场出现。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面貌。
(2)动力机器:蒸汽机。新型工业:化学工业。
(3)原因:网络计算机的应用(或:互联网的普及)。举例:网上查阅学习资料,上网课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西欧中世纪庄园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以此分析运用材料。
(2)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成果,试题简单,解题关键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料。
(3)本题主要考查网络计算机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与分析运用,解题关键要掌握信息技术革命的相关史料。
19.【答案】观点:国家联盟或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论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美国并不能独霸世界;因为,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盟,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欧洲实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现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推动着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一带一路”;战后的欧洲的联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是历史论文试题。
观点:根据图片材料,参照题目“示例”,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苏联解体、1993欧盟成立、2010中国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这三个事件可以得出观点:国家联盟或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阐述清楚苏联解体对旧的国际格局的影响,并列举欧盟成立、中国发展对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影响即可。具体论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美国并不能独霸世界;因为,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盟,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欧洲实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现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推动着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
观点:国家联盟或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论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美国并不能独霸世界;因为,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盟,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欧洲实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现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推动着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现代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选取三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主题,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