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3 09:30:4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黄冈)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为了适应农作物灌溉的需要,各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A项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属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项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属于兼并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C项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因素,符合题意;
D项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黄冈)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两者都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旨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秦朝的措施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汉代的措施促进了思想的大一统,体现了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A项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表述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C项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表述不准确,入仕途径对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项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错误,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秦始皇采取的是焚书坑儒的措施,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识记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3·黄冈)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  )
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
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A项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错误,科举制的诞生,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合题意;
B项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错误,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不符合题意;
C项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错误,世家子弟通过科举考试中举入仕,不符合题意;
D项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记科举制的影响。
4.(2023·黄冈)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可知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A项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错误,根据材料“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可知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没有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不符合题意;
B项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错误,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并没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不符合题意;
C项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正确,符合题意;
D项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错误,根据材料“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地方的权力相应的得到提高,地方社会治理水平相应得到提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
5.(2023·黄冈)乾隆时,英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这表明(  )
A.清驻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务 B.清廷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D.清朝政治体制挫败了英国图谋
【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据材料“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可知,清王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A项清驻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务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清廷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符合题意;
C项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是在元朝,元朝时期在中央设立了宣政院,标志着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不符合题意;
D项清朝政治体制挫败了英国图谋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加强西藏地区管理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清朝加强西藏地区管理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3·黄冈)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除此,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
A.提高教育水平 B.开启西化浪潮
C.引领文明开化 D.为了洋务需要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洋务运动阶段,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
AC两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开启西化浪潮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并不是开启西化浪潮,不符合题意;
D项为了洋务需要是清政府此举的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3·黄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上述规定(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B.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 D.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据材料“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及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A项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错误,材料未涉及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
C项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此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
D项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错误,材料未涉及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3·黄冈)1927年,毛泽东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毛泽东认为,农村有强大的革命力量,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既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需要。由此可见,毛泽东(  )
A.脱离了中国实际 B.忽视了农民力量
C.找到了革命新路 D.建立了人民政权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据材料“毛泽东认为,农村有强大的革命力量,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既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需要。”及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使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A项脱离了中国实际错误,毛泽东开辟的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不符合题意;
B项忽视了农民力量错误,毛泽东开辟的革命道路重视农民的力量,不符合题意;
C项找到了革命新路,不符合题意;
D项建立了人民政权材料未涉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3·黄冈)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则共”方针:1937年7月,中共作出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同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B.团结抗战是救国的需要
C.国民革命社会基础扩大 D.反抗国民党的力量增强
【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据材料“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剿共’方针”“同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及所学可知,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握手言和,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了团结抗战是救国的需要。
A项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材料并未强调,不符合题意;
B项团结抗战是救国的需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国民革命社会基础扩大错误,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年至1927年,题干并没有反映国民革命社会基础扩大,不符合题意;
D项反抗国民党的力量增强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理解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3·黄冈)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这主要得益于(  )
A.创新技术广泛应用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据材料“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及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释放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销售收入。
A项创新技术广泛应用错误,材料无法得出企业广泛运用创新技术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
B项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意;
C项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3·黄冈)下表是对《汉谟拉比法典》中法律条文的不定全统计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法律条文 涉及内容归类
第44-47条、第78-88条、第268-272条、第276-277条 租货
第273条、第274条、第275条 雇佣
第35-41条、第71条、第278条、第279条、第281条 购买、交换
第89-96条、第117-119条 借贷
这表明古巴比伦(  )
A.法律体系完善 B.商品经济活跃
C.民主政治发达 D.社会等级森严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据材料“租贷、雇佣、购买、交换、借贷”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涉及商业贸易的法律内容较多,说明当时古巴比伦王国的商品经济较为活跃,法律内容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A项法律体系完善不符合主旨,材料体现不出古巴比伦法律体系完善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B项商品经济活跃,符合题意;
C项民主政治发达错误,《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当时的古巴比伦不存在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等级森严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3·黄冈)1800年,美国费城的75名自由黑人在向联邦国会递交的废奴请愿书中声称:“如果《权利法案》和《独立宣言》是正确的,我们请求我们作为人类的与生俱来的自由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应该被得到认可。”由此可知,美国的废奴运动(  )
A.延续了美国的核心政治理念 B.充分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
C.已经违背了美国的建国原则 D.成为美国南方发动战争的借口
【答案】A
【知识点】《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如果《权利法案》和《独立宣言》是正确的,我们请求我们作为人类的与生俱来的自由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应该被得到认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以来,黑人废奴主义者的持续抗争,为废奴运动提供了政治话语和抗争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废奴主义者充分调用“自由、平等、权利"等美国政治的核心理念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A项延续了美国的核心政治理念正确,符合题意;
B项充分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的是1862年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不符合题意;
C项已经违背了美国的建国原则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成为美国南方发动战争的借口的是林肯当选总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美国《独立宣言》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美国《独立宣言》的相关内容,理解美国废奴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3·黄冈)《剑桥欧洲经济史》指出,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表明(  )
A.企业开始利用科学技术服务生产
B.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为时代潮流
C.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
D.工业革命促进了应用技术的革新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 “……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企业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技术创新说明企业开始利用科学技术服务生产。
BC两项,材料展示的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无法说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为时代潮流,也没有正面展示科技创新对工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不符合题意;
D项工业革命促进了应用技术的革新错误,材料重点反映的不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应用技术的革新这一影响,而是企业主动推动科技创新并利用科技创新服务于生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3·黄冈)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  )
A.沿袭西方的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照顾了农民利益 D.协调了经济比例
【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据题干“苏联……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等都属于重工业,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ACD三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说明苏联的工业化沿袭西方的道路、照顾了农民利益、协调了经济比例,不符合题意;
B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综合题
15.(2023·黄冈)【中国古代的经济】
材料一 宋室南渡以后,南宋政府不断功谕农民广种春差,或频下功种麦的诏今,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南迁的北方人带看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来到南方,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唐朝时期,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渐新超过北方。
——摘编自周方高,宋患聪《咯论宋代农业技术推广》
材料二 清胡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同时,长论贸易和大宗贸易活动异常活跃,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果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等,而中国的说器、茶叶等也流行于亚、欧、非三洲。
——摘编自人民教有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商贸兴盛的影响。
【答案】(1)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南方教育水平的提升。
(2)特点:商业贸易发达,形成商业网和商帮。 影响: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南迁的北方人带看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来到南方,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唐朝时期,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渐新超过北方”,联系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南方教育水平的提升。
(2)根据材料“清胡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同时,长论贸易和大宗贸易活动异常活跃,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联系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商业贸易发达,形成商业网和商帮。根据材料“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每两条对外贸易果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等,而中国的说器、茶叶等也流行于亚、欧、非三洲”,联系所学可知,商贸兴盛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故答案为:(1)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南方教育水平的提升。
(2)特点:商业贸易发达,形成商业网和商帮。 影响: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商贸兴盛的影响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理解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商贸兴盛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3·黄冈)【新中国的发展】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加紧进行,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21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并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所赢得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
——精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很难成功开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8日《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并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答案】(1)努力: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指导等。
(2)关系:二者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可知,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之一是建立新中国,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了土地改革,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从“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知,进行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从“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可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从“民主法制建设也加紧进行”可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因此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有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根据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指导;由“2021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并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所赢得的历史性胜利”,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指导等。
(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可知,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由“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很难成功开创”可知,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因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二者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故答案为:(1)努力: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指导等。
(2)关系:二者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识记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三、论述题
17.(2023·黄冈)【图片中的历史】
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温度的媒介。围绕“图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论述: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共同体,人口、资源、环境、贫困、疫病等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是观点提取类小论文试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材料“图1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会场”及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了两大集团对崚的冷战局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因此可确定论题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论述时围绕不结盟运动的史实及影响、欧洲、日本的崛起及影响进行说明。故答案为:观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论述: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共同体,人口、资源、环境、贫困、疫病等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以“图片中的历史”为探究主题,考查不结盟运动、中国新时代外交成就、世界贸易组织、信息时代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不结盟运动、中国新时代外交成就、世界贸易组织、信息时代等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黄冈)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2.(2023·黄冈)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3.(2023·黄冈)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  )
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
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4.(2023·黄冈)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5.(2023·黄冈)乾隆时,英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这表明(  )
A.清驻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务 B.清廷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D.清朝政治体制挫败了英国图谋
6.(2023·黄冈)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除此,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
A.提高教育水平 B.开启西化浪潮
C.引领文明开化 D.为了洋务需要
7.(2023·黄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上述规定(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B.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 D.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
8.(2023·黄冈)1927年,毛泽东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毛泽东认为,农村有强大的革命力量,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既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需要。由此可见,毛泽东(  )
A.脱离了中国实际 B.忽视了农民力量
C.找到了革命新路 D.建立了人民政权
9.(2023·黄冈)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则共”方针:1937年7月,中共作出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同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B.团结抗战是救国的需要
C.国民革命社会基础扩大 D.反抗国民党的力量增强
10.(2023·黄冈)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这主要得益于(  )
A.创新技术广泛应用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2023·黄冈)下表是对《汉谟拉比法典》中法律条文的不定全统计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法律条文 涉及内容归类
第44-47条、第78-88条、第268-272条、第276-277条 租货
第273条、第274条、第275条 雇佣
第35-41条、第71条、第278条、第279条、第281条 购买、交换
第89-96条、第117-119条 借贷
这表明古巴比伦(  )
A.法律体系完善 B.商品经济活跃
C.民主政治发达 D.社会等级森严
12.(2023·黄冈)1800年,美国费城的75名自由黑人在向联邦国会递交的废奴请愿书中声称:“如果《权利法案》和《独立宣言》是正确的,我们请求我们作为人类的与生俱来的自由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应该被得到认可。”由此可知,美国的废奴运动(  )
A.延续了美国的核心政治理念 B.充分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
C.已经违背了美国的建国原则 D.成为美国南方发动战争的借口
13.(2023·黄冈)《剑桥欧洲经济史》指出,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表明(  )
A.企业开始利用科学技术服务生产
B.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为时代潮流
C.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
D.工业革命促进了应用技术的革新
14.(2023·黄冈)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  )
A.沿袭西方的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照顾了农民利益 D.协调了经济比例
二、综合题
15.(2023·黄冈)【中国古代的经济】
材料一 宋室南渡以后,南宋政府不断功谕农民广种春差,或频下功种麦的诏今,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南迁的北方人带看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来到南方,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唐朝时期,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渐新超过北方。
——摘编自周方高,宋患聪《咯论宋代农业技术推广》
材料二 清胡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同时,长论贸易和大宗贸易活动异常活跃,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果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等,而中国的说器、茶叶等也流行于亚、欧、非三洲。
——摘编自人民教有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商贸兴盛的影响。
16.(2023·黄冈)【新中国的发展】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加紧进行,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21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并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所赢得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
——精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很难成功开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8日《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并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三、论述题
17.(2023·黄冈)【图片中的历史】
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温度的媒介。围绕“图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为了适应农作物灌溉的需要,各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A项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属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项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属于兼并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C项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因素,符合题意;
D项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两者都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旨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秦朝的措施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汉代的措施促进了思想的大一统,体现了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A项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表述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C项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表述不准确,入仕途径对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项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错误,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秦始皇采取的是焚书坑儒的措施,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识记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A项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错误,科举制的诞生,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合题意;
B项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错误,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不符合题意;
C项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错误,世家子弟通过科举考试中举入仕,不符合题意;
D项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记科举制的影响。
4.【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可知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A项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错误,根据材料“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可知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没有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不符合题意;
B项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错误,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并没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不符合题意;
C项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正确,符合题意;
D项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错误,根据材料“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地方的权力相应的得到提高,地方社会治理水平相应得到提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
5.【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据材料“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可知,清王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A项清驻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务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清廷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符合题意;
C项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是在元朝,元朝时期在中央设立了宣政院,标志着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不符合题意;
D项清朝政治体制挫败了英国图谋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加强西藏地区管理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清朝加强西藏地区管理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洋务运动阶段,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
AC两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开启西化浪潮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并不是开启西化浪潮,不符合题意;
D项为了洋务需要是清政府此举的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据材料“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及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A项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错误,材料未涉及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
C项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此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
D项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错误,材料未涉及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据材料“毛泽东认为,农村有强大的革命力量,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既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需要。”及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使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A项脱离了中国实际错误,毛泽东开辟的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不符合题意;
B项忽视了农民力量错误,毛泽东开辟的革命道路重视农民的力量,不符合题意;
C项找到了革命新路,不符合题意;
D项建立了人民政权材料未涉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据材料“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剿共’方针”“同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及所学可知,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握手言和,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了团结抗战是救国的需要。
A项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材料并未强调,不符合题意;
B项团结抗战是救国的需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国民革命社会基础扩大错误,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年至1927年,题干并没有反映国民革命社会基础扩大,不符合题意;
D项反抗国民党的力量增强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理解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D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据材料“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及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释放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销售收入。
A项创新技术广泛应用错误,材料无法得出企业广泛运用创新技术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
B项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意;
C项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据材料“租贷、雇佣、购买、交换、借贷”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涉及商业贸易的法律内容较多,说明当时古巴比伦王国的商品经济较为活跃,法律内容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A项法律体系完善不符合主旨,材料体现不出古巴比伦法律体系完善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B项商品经济活跃,符合题意;
C项民主政治发达错误,《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当时的古巴比伦不存在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等级森严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A
【知识点】《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如果《权利法案》和《独立宣言》是正确的,我们请求我们作为人类的与生俱来的自由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应该被得到认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以来,黑人废奴主义者的持续抗争,为废奴运动提供了政治话语和抗争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废奴主义者充分调用“自由、平等、权利"等美国政治的核心理念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A项延续了美国的核心政治理念正确,符合题意;
B项充分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的是1862年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不符合题意;
C项已经违背了美国的建国原则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成为美国南方发动战争的借口的是林肯当选总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美国《独立宣言》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美国《独立宣言》的相关内容,理解美国废奴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 “……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企业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技术创新说明企业开始利用科学技术服务生产。
BC两项,材料展示的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无法说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为时代潮流,也没有正面展示科技创新对工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不符合题意;
D项工业革命促进了应用技术的革新错误,材料重点反映的不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应用技术的革新这一影响,而是企业主动推动科技创新并利用科技创新服务于生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据题干“苏联……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等都属于重工业,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ACD三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说明苏联的工业化沿袭西方的道路、照顾了农民利益、协调了经济比例,不符合题意;
B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15.【答案】(1)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南方教育水平的提升。
(2)特点:商业贸易发达,形成商业网和商帮。 影响: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南迁的北方人带看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来到南方,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唐朝时期,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渐新超过北方”,联系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南方教育水平的提升。
(2)根据材料“清胡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同时,长论贸易和大宗贸易活动异常活跃,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联系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商业贸易发达,形成商业网和商帮。根据材料“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每两条对外贸易果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等,而中国的说器、茶叶等也流行于亚、欧、非三洲”,联系所学可知,商贸兴盛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故答案为:(1)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南方教育水平的提升。
(2)特点:商业贸易发达,形成商业网和商帮。 影响: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商贸兴盛的影响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理解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商贸兴盛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1)努力: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指导等。
(2)关系:二者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可知,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之一是建立新中国,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了土地改革,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从“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知,进行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从“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可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从“民主法制建设也加紧进行”可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因此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有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根据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指导;由“2021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并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所赢得的历史性胜利”,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指导等。
(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可知,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由“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很难成功开创”可知,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因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二者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故答案为:(1)努力: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指导等。
(2)关系:二者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识记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观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论述: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共同体,人口、资源、环境、贫困、疫病等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是观点提取类小论文试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材料“图1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会场”及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了两大集团对崚的冷战局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因此可确定论题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论述时围绕不结盟运动的史实及影响、欧洲、日本的崛起及影响进行说明。故答案为:观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论述: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共同体,人口、资源、环境、贫困、疫病等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以“图片中的历史”为探究主题,考查不结盟运动、中国新时代外交成就、世界贸易组织、信息时代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不结盟运动、中国新时代外交成就、世界贸易组织、信息时代等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