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导入新课
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也还是有这样两个前途。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另一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开
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
探索争鸣:中国从站起来的民主之路到强起来的大国之路创造了哪些
“中国特色“?对社会主义有何重大发展?”中国特色“对
国内外社会产生了什么深远而又深刻的影响?
课程标准: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讲授新课
—— 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形成成熟
任务1: 结合导学案及教材,分析思考并整理本课讲述了从中
国独立解放的民主自由之路到强起来的大国之路,这
其中走出了哪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图为 1978 年 5 月 11 日的《光明日报》头版,从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了理论准备。
问题1:“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左”倾错误的延续,继续推行会束缚思想,使党的政治工作、经济工作徘徊不前。
“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考1: 结合导学案与教材,分析缘何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继遵义会议之后中共党史上的又一次转折性会议?
拨乱反正前 拨乱反正后
思想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 以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组织 个人崇拜 集体领导(以邓小平为核心)
★意 义:(“二转折+三标志”):
①两大转折
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体制方面: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②三大标志
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新起点
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一.历史转折之路:从徘徊到前进
问题2:有人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逐渐风清气
正,结合导学案与教材,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萧冬连《探路之役》
唯物史观: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有效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逐步建立并健全民主法制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2.平反冤假错案胡耀邦提出的“两个凡是”
★3.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民主建设 的初步构想;
②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
A.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C.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民主政治制度的重建
1.重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2)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
4.★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
意义: 政治上:推动政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经济上: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法制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利于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民主法制建设——1982年宪法
(1)背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意义: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放在“国家机构” 之前; 体现了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吸取了文化大革 命的教训。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制度化,法律化)。
十一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既然“优越”,为何贫穷?
地,种什么、什么时候种、怎么种,农民说了不算!
地,荒了,没问题;你敢自己种,就是阶级斗争,就要杀头!
“我们分田到户,保证完成上交公粮。如不成,坐牢杀头也甘心。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一年后,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并归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
二.国家富强之路:从徘徊到前进
1.农村的改革
思考2:自建国后,我党已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几
次调整,缘何还要进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且农业人口众多;
②农业生产力落后加之人民公社体制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③农村改革阻力较城市小,不易导致过激反应与社会统治问题;
④政治大环境较好,“包产到户”得到认可并得以推广;
⑤以农业哺育工业,实现农业高速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性,促进了农业恢复并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管理方式改革:(1983年)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问题3:何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有无从根本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
材 料: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两层意思,一是土地这一农业的基
本生产资料仍然归集体所有,性质不变;二是把土地的经营权、
管理权包给农民家庭,由集体与农民签订合同,约定多少年不变,
承包期间,由农民给国家交税,给集体交提留,余下的归农民自
己支配。 ——田纪云《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形成)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邓小平(酝酿)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中心两基本点
科学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企业发展。
中心: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国企改革)
内容: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所 有 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产权制度:十四大后,实行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 。
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1981年12月22日,在中央召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当时不少省市都向中央要求试办经济特区,陈云坚决不同意。他明确指出,特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
——新华社《试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内情》
全国来看,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结束。
——《粮票的故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仍以计划经济为主
思想包袱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邓小平理论的成熟时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影响: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征: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③国家的有力宏观调控
国内因素:①1989年前后,改革开放遇到重重阻力;②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③邓小平“南方讲话”奠定了思想基础。国外因素:①东欧剧变苏联解题社会主义事业受到重创;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提出理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2)确立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社会主市场经济目标
(3)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4)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基本建立:21世纪初期,商品琳琅满目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就没有 中国的今天; 没有改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习近平
思考3: 结合导学案与教材,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1)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 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 进一步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参国际竞争和合作。
时间 经济体制转变
1949—1956年 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经济,向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1978—90年代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从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济转变
归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1.从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2.从在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在全国逐步推广;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是改革的主要内容。
任务2: 结合导学案及教材,分析思考并整理中国
对外开放的原因,步骤与成就。
图片证史——感受中国速度
思考3: 结合导学案,教材以及上述图片,分析思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中国速度,体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什么精神素养?
继续拓宽并深化开放战略,反映了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国情;马列主义中国化之邓小平理论的成熟;世界经济全球化体系化制度化自由化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任务3: 结合导学案及教材,梳理并整理自建国后台湾与
大陆关系的基本史实,并简单谈谈你的感想认识。
●新中国成立时决定用武力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毛泽东提出(1956),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年代初)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四目:外交
统一于中央,台湾军政、人事安排委于蒋介石;台军政经济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
拨付;台社会改革从缓,条件成熟并尊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从武力解决到和平统一;
●1981年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人称叶九条;
●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198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一国两制”的政策。
中共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量,始终从民族大义出发,尽最大努力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也是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次创新与重大发展。
三.国家统一之路:从理论到实践
1982年,中英就香港问题开启会谈
1984年 《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 香港回归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 澳门回归
问题4: 结合导学案与教材,分析思考港澳回归的原因和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港澳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2)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科学性;
(3)群众基础: 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4)其他因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英中葡双方的共同努力。
★★★港澳顺利回归祖国的意义
(1)对中国:洗刷了中国人民被侵略的百年国耻;
(2)对港澳:开创港澳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3)对大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
(4)对台湾:对台湾回归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对世界:为世界和平提供典范做出贡献;
(6)对理论: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思考4: 结合导学案与教材,分析思考祖国对大陆
“一国两制”实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自古代至当代,中国始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同根同源统一是中国主题曲;
3.绝大多数台湾民众渴望和平统一回归祖国母亲怀抱;
4.中国以科技军事为代表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助统一;
5.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性;
6.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回归提供了良好范例和经验借鉴;
7.中国出台《反分裂国家法》为统一提供了法律支持。
内战无赢家,两岸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形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1993年4月,两岸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间交往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这是
建国以来国共两党领导的首次会面
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习近平在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时强调
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有利于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对于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韩正在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时致辞
本课主旨内容概述
探索争鸣:中国从站起来的民主之路到强起来的大国之路创造了哪些
“中国特色“?对社会主义有何重大发展?”中国特色“对
国内外社会产生了什么深远而又深刻的影响?
披荆斩棘力挽狂澜拨云见日扭转乾坤的历史转折之路;
建设发展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发展之路;
继续拓展外向型经贸交流和继续深化全球化开放富强之路;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再谱两岸兄弟血浓于水一家亲的和平统一之路
从脱贫攻坚的小康社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崛起的中国梦之路
路路畅通,路路如意,路路刻印中国印象和中华形象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群策群力,聚集体智慧之结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尊重国情,实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次次绝美升华;科学的思想解放理论是助力社会变革的行动先导,固而中国之路走出了中国特色,也走出了全球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中国特色之路也再次向全球证明了任何社会取向之路正确与否关键取决于本国国情;并且要辅以发展史观与科学行动不断助力其光辉前行。
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
追问:这些特色之路之间相互关系如何?
本课课后作业设计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问题: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并结合本课所学,尝试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