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10:55: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中的第一首,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应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情感。词的意境悲凉、状况,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他们可以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从而能够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作的主旨和词人的情感。
3.学会品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作的主旨和词人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直接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范仲淹苦读及第,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1040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延州为西夏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落城中。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个别范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四、赏析研读
1、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一般体例,引导学生展开自主研讨,让学生们试着结合具体词句和课下相关注释,赏析这首词。
核心问题:
上片写了什么景?有什么特点?
下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情感?
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方面的探讨结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帮助他们初步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
具体参考如下:
(1)词的一般体例: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这首词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的是塞下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景。
(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A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与家乡是大异的。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显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景象迥然不同。
(4)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句话可以读出?
思乡忧国。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读出来。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5)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面对一杯浊酒,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心情。
(6)探究写作特色:
A.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B.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使全词意境开阔苍凉,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C.题材上有了很大突破,写的是军旅生活,有别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写花前月下、儿女情思的婉约词,词的境界阔大,气魄雄伟。气概豪迈,词风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豪放派词风的先驱。
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塞外秋景荒凉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的情怀,同时反映了北宋王朝消极的防御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2、诗歌鉴赏方法小结。
六、拓展延伸:
方案一:推荐阅读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方案二:完成相关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