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据图1和图2可知( )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
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形态 D.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影响,古希腊建立了众多的城邦国家;优越的航海条件,使希腊人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根据材料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图2 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臣下,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由此可知,材料中图1、图2体现了地理环境影响了文明的形态,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
“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只与图1的主旨相符,排除B项;
图2反映的是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文明,解答本题需搞清地理环境的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考生需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项;
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分封制,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分封制的意义,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2022·安徽模拟)有学者在评价西周世官制时指出,“世袭权利仅仅作为一个人进入政府服务的资格,而不是担任其父、祖之前相同职位的绝对权利”;“要得到一个期望许久的职位并能够持续在周王任命的这个职位上工作……需要的是个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制度( )
A.固化了社会结构 B.体现出官吏选拔注重品行
C.维护了君主集权 D.有助于保持朝廷政治稳定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要得到一个期望许久的职位并能够持续在周王任命的这个职位上工作……需要的是个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西周世官制有利于维护政治延续和稳定,D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官制的作用,“固化了社会结构”属于消极影响,A项错误;
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是血缘关系,而非品行,B项错误;
西周时期君主没有实现集权,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世官制的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1972年出土的旟(yú)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该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周王后妃,曾多次代周王对臣下进行赏赐)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铸此鼎纪念。据此可知( )
A.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B.臣属接受封地后必须铸鼎
C.臣属对土地只有使用权 D.师栌触犯了周天子的权威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王姜(周王后妃,曾多次代周王对臣下进行赏赐)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分封主体,排除A项;
“必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是否触犯天子权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土地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王姜(周王后妃,曾多次代周王对臣下进行赏赐)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5.《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
A.优先考虑血缘宗亲关系 B.褒奖创建西周的功臣
C.尊崇远古文明的开拓者 D.安抚夏商王室的后裔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神农”“黄帝”“尧舜禹”都是古代为华夏文明发展进步有过大功之人,其后代得到周武王的封赏,C项正确;
先圣王与西周武王没有血缘关系(或无从考证),排除A项;
分封的这些人与西周的创建无关,排除B项;
分封的这些人除大禹后人,其他人也不属于商王室后裔(或无从考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结合“神农”“黄帝”“尧舜禹”地位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6.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如太公在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伯禽受封治鲁,则“变其俗,革其礼”;秦襄公在“岐以西之地"吸纳周边部族立国开疆。周代分封( )
A.创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 D.明确了君臣间的政治隶属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受封诸侯在封地因地制宜进行治理,与本地土著交融,或变革习俗,或因俗而治,促进了不同部族间文化的交融.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
夏朝创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排除A项;
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是指中央集权制度,B项错误;
君臣间的政治隶属关系是通过明确天子与诸侯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的,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 ”结合分封制的意义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7.西周有严格的姓氏制度,姓在于“明血缘”、“别婚姻”,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氏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秦统一后,姓氏不再作为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有自己的姓氏,且姓与氏之间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这一变化表明( )
A.姓氏制度影响力消失 B.贵族与平民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C.宗法制度逐渐地瓦解 D.国家统一影响传统的婚姻观念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姓氏由作为贵族身份的标志到成为一般平民百姓的称谓,实质说明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度逐渐地瓦解,C项正确;
“姓氏制度影响力消失”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A项;
B项“趋向平等”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反映姓氏制度的发展演变,无法体现婚姻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秦统一前后姓氏的变化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8.(2017高二下·葫芦岛期末)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B.地方相对独立
C.国家体制尚未健全 D.固化家国一体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A项春秋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
B项据材料“春秋的诸侯国……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地方相对独立,故“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故B项正确;
C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国家体制是否健全的问题,而是说明诸侯国的地位与权力的问题,故C项错误;
D项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家国一体淡化,故D选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9.有学者认为,周人从殷商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思想,即统治者的行为不合天道,因而失去天命;而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 )
A.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影响
B.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执政理念中包含一定的积极因素
D.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而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可以看出商朝统治者因为不合天道,违背天命,所以灭亡。而西周正是应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反映周取得天下的合理性,也可以看出执政理念中有一定的天道影响,包含了一定的积极因素,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项;
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是董仲舒新儒学内容,排除B项;
材料中未涉及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政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而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0.据考古资料,在浙江好川墓地和温州老鼠山墓地以及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等,都发现了与良渚文化晚期玉璧和玉琮上图案一致的台形镶嵌玉片;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这说明新石器时代( )
A.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要特征 B.各大文明区相对稳定又不封闭
C.具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 D.神权与王权结合阶级社会到来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遗址中都出现,这说明古代中国各大文明区相对稳定但是又不封闭,B项正确;
材料没有将各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新石器时代以玉器开发为主要特征,排除A项;
同源同向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明,解答本题根据材中描述的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遗址中都出现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1.经学者考据,商代甲骨文卜辞中“王臣”一词仅指在商都附近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而到西周晚期的金文和传世文献记录中,“王臣”的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专制王权的确立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宗法分封的扩展 D.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商代王臣仅指在商都附近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西周晚期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王臣的范围扩大,是因为分封宗法制的推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专制王权的确立,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崩溃,排除B项;
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商代王臣仅指在商都附近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西周晚期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2.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据此推知当时( )
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B.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C.水利工程系统完善 D.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得出良渚古城已经能够组织进行修建水利系统,说明当时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D项正确;
仅从庞大水利系统并不能证明早期国家形成,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排除B项;
仅凭庞大水利系统并不能说明水利工程系统完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良渚文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13.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驱鬼辟邪”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 )
①良渚文明是中国最早的文明
②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
③夏商西周时期迈入阶级社会
④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夏代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通过饕餮纹的流变,说明先秦时期我国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说法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良渚文明并非中国境内最早的文明,夏商西周时期迈入阶级社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说法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明,解答本题需理清中国古代文明类型及特征,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里识记与理解能力。
14.如图为某学者根据中国文明孕育发展情况,绘制出的中国文化地理分区示意图。这表明,中华文明( )
A.源头的多元性 B.多元一体发展模式
C.注重文化认同 D.优于其他地区文明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由图中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孕育地区多达7个,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的特点,A项正确;
图中未提及中华文明的发展模式和文化认同情况,排除B项、C项;
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文明区域间的比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明,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孕育地区多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15.商朝卜辞中多次出现“丧众”(“众”为农业生产者),并有商王为“众”之事祈求祖先保佑的记载,这反映了商朝( )
A.民本思想孕育 B.神权束缚摆脱
C.井田制度瓦解 D.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跟警察“商朝卜辞中多次出现‘丧众’(‘众’为农业生产者)”可以看出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者,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的内涵,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没有体现神权束缚摆脱、井田制度瓦解、人身依附加强,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代政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商朝卜辞中多次出现‘丧众’(‘众’为农业生产者)”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可知,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据材料一中“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等信息可知,西周时期的都城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有城墙等防御设施。根据材料二中“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公民享有参政权;根据材料二中“希腊城邦……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根据材料二中“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根据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等方面思考作答。
故答案为:(1) 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政治制度和古希腊城邦特点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意义以及古希腊城邦的特点等知识,考生需要有扎实的基础。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渐发展以后,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居,开给有了文字记,形成了讲人伦、重礼治的观念,此前“无意识”地出现的方城形制,则因其体现了统治阶级“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国被周王朝作为“礼制”的内容或化身,融入了城市与建筑。
——摘编自万艳华《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
材料二 唐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城,其中宫城与皇域主要为城市的政治功能空间,外郭城为居住功能空间和商业贸易功能空间,以坊里为区域位,共有109坊,分三种类型。首先是市坊,东西两市,为城市商业贺易功能空间;其次是以居住为主的坊里,为域市居住功能空间;再次是功能单一的坊里,如个别大型寺院、国林、军营校场等独占一坊之地。通过这样的城市布局,唐长安城实现了严格的功能分区,三者分割,互不打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实行功能分区,逐渐演化成坊市混杂,出现复合功能空间。城市布局虽依然分官城、内城和外城三层,内城的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北宋开封的商业功能空间突破了东市、西市的固定空间限制,而是流动地弥漫于荷巷、桥头、城门乃至寺院等城市空间。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虽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摘编自牛鹏《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与疫情防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远古到商周时期城市形制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由唐到宋城市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答案】(1)变化:由圆形到方形。原因:生产力发展;定居生活;人伦、礼治观念形成;王权思想的强化。
(2)变化:由唐代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到宋代出现复合功能空间(由坊市分立到坊市混杂)。
影响:城市功能增多;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3)以政治功能为主;等级森严;功能完备;封闭。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可概括出由圆形到方形。原因:根据材料“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渐发展以后”“华夏民族定居”可概括出生产力发展;定居生活;根据材料“讲人伦、重礼治的观念”可概括出人伦、礼治观念形成;根据材料“‘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可概括出王权思想的强化。
(2)变化:根据材料“唐长安城实现了严格的功能分区,三者分割,互不打扰”“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实行功能分区,逐渐演化成坊市混杂,出现复合功能空间”可概括出由唐代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到宋代出现复合功能空间(由坊市分立到坊市混杂)。影响:根据材料“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可概括出城市功能增多;根据材料“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可概括出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可概括出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根据材料“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可概括出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3)根据材料中唐宋城市的功能、影响并结合所学从以政治功能为主;等级森严;功能完备;封闭等角度概括。
故答案为:(1) 变化:由圆形到方形。原因:生产力发展;定居生活;人伦、礼治观念形成;王权思想的强化。
(2) 变化:由唐代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到宋代出现复合功能空间(由坊市分立到坊市混杂)。
影响:城市功能增多;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3) 以政治功能为主;等级森严;功能完备;封闭。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城市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据图1和图2可知( )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
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形态 D.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2022·安徽模拟)有学者在评价西周世官制时指出,“世袭权利仅仅作为一个人进入政府服务的资格,而不是担任其父、祖之前相同职位的绝对权利”;“要得到一个期望许久的职位并能够持续在周王任命的这个职位上工作……需要的是个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制度( )
A.固化了社会结构 B.体现出官吏选拔注重品行
C.维护了君主集权 D.有助于保持朝廷政治稳定
4.1972年出土的旟(yú)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该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周王后妃,曾多次代周王对臣下进行赏赐)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铸此鼎纪念。据此可知( )
A.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B.臣属接受封地后必须铸鼎
C.臣属对土地只有使用权 D.师栌触犯了周天子的权威
5.《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
A.优先考虑血缘宗亲关系 B.褒奖创建西周的功臣
C.尊崇远古文明的开拓者 D.安抚夏商王室的后裔
6.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如太公在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伯禽受封治鲁,则“变其俗,革其礼”;秦襄公在“岐以西之地"吸纳周边部族立国开疆。周代分封( )
A.创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 D.明确了君臣间的政治隶属关系
7.西周有严格的姓氏制度,姓在于“明血缘”、“别婚姻”,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氏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秦统一后,姓氏不再作为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有自己的姓氏,且姓与氏之间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这一变化表明( )
A.姓氏制度影响力消失 B.贵族与平民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C.宗法制度逐渐地瓦解 D.国家统一影响传统的婚姻观念
8.(2017高二下·葫芦岛期末)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B.地方相对独立
C.国家体制尚未健全 D.固化家国一体
9.有学者认为,周人从殷商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思想,即统治者的行为不合天道,因而失去天命;而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 )
A.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影响
B.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执政理念中包含一定的积极因素
D.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10.据考古资料,在浙江好川墓地和温州老鼠山墓地以及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等,都发现了与良渚文化晚期玉璧和玉琮上图案一致的台形镶嵌玉片;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这说明新石器时代( )
A.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要特征 B.各大文明区相对稳定又不封闭
C.具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 D.神权与王权结合阶级社会到来
11.经学者考据,商代甲骨文卜辞中“王臣”一词仅指在商都附近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而到西周晚期的金文和传世文献记录中,“王臣”的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专制王权的确立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宗法分封的扩展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2.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据此推知当时( )
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B.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C.水利工程系统完善 D.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13.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驱鬼辟邪”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 )
①良渚文明是中国最早的文明
②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
③夏商西周时期迈入阶级社会
④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如图为某学者根据中国文明孕育发展情况,绘制出的中国文化地理分区示意图。这表明,中华文明( )
A.源头的多元性 B.多元一体发展模式
C.注重文化认同 D.优于其他地区文明
15.商朝卜辞中多次出现“丧众”(“众”为农业生产者),并有商王为“众”之事祈求祖先保佑的记载,这反映了商朝( )
A.民本思想孕育 B.神权束缚摆脱
C.井田制度瓦解 D.人身依附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渐发展以后,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居,开给有了文字记,形成了讲人伦、重礼治的观念,此前“无意识”地出现的方城形制,则因其体现了统治阶级“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国被周王朝作为“礼制”的内容或化身,融入了城市与建筑。
——摘编自万艳华《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
材料二 唐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城,其中宫城与皇域主要为城市的政治功能空间,外郭城为居住功能空间和商业贸易功能空间,以坊里为区域位,共有109坊,分三种类型。首先是市坊,东西两市,为城市商业贺易功能空间;其次是以居住为主的坊里,为域市居住功能空间;再次是功能单一的坊里,如个别大型寺院、国林、军营校场等独占一坊之地。通过这样的城市布局,唐长安城实现了严格的功能分区,三者分割,互不打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实行功能分区,逐渐演化成坊市混杂,出现复合功能空间。城市布局虽依然分官城、内城和外城三层,内城的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北宋开封的商业功能空间突破了东市、西市的固定空间限制,而是流动地弥漫于荷巷、桥头、城门乃至寺院等城市空间。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虽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摘编自牛鹏《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与疫情防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远古到商周时期城市形制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由唐到宋城市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影响,古希腊建立了众多的城邦国家;优越的航海条件,使希腊人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根据材料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图2 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臣下,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由此可知,材料中图1、图2体现了地理环境影响了文明的形态,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
“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只与图1的主旨相符,排除B项;
图2反映的是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文明,解答本题需搞清地理环境的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考生需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2.【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项;
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分封制,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分封制的意义,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要得到一个期望许久的职位并能够持续在周王任命的这个职位上工作……需要的是个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西周世官制有利于维护政治延续和稳定,D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官制的作用,“固化了社会结构”属于消极影响,A项错误;
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是血缘关系,而非品行,B项错误;
西周时期君主没有实现集权,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世官制的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王姜(周王后妃,曾多次代周王对臣下进行赏赐)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分封主体,排除A项;
“必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是否触犯天子权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土地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王姜(周王后妃,曾多次代周王对臣下进行赏赐)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神农”“黄帝”“尧舜禹”都是古代为华夏文明发展进步有过大功之人,其后代得到周武王的封赏,C项正确;
先圣王与西周武王没有血缘关系(或无从考证),排除A项;
分封的这些人与西周的创建无关,排除B项;
分封的这些人除大禹后人,其他人也不属于商王室后裔(或无从考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结合“神农”“黄帝”“尧舜禹”地位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受封诸侯在封地因地制宜进行治理,与本地土著交融,或变革习俗,或因俗而治,促进了不同部族间文化的交融.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
夏朝创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排除A项;
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是指中央集权制度,B项错误;
君臣间的政治隶属关系是通过明确天子与诸侯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的,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 ”结合分封制的意义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姓氏由作为贵族身份的标志到成为一般平民百姓的称谓,实质说明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度逐渐地瓦解,C项正确;
“姓氏制度影响力消失”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A项;
B项“趋向平等”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反映姓氏制度的发展演变,无法体现婚姻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秦统一前后姓氏的变化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A项春秋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
B项据材料“春秋的诸侯国……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地方相对独立,故“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故B项正确;
C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国家体制是否健全的问题,而是说明诸侯国的地位与权力的问题,故C项错误;
D项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家国一体淡化,故D选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9.【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而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可以看出商朝统治者因为不合天道,违背天命,所以灭亡。而西周正是应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反映周取得天下的合理性,也可以看出执政理念中有一定的天道影响,包含了一定的积极因素,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项;
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是董仲舒新儒学内容,排除B项;
材料中未涉及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政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而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天道,所以取代商而得天下”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遗址中都出现,这说明古代中国各大文明区相对稳定但是又不封闭,B项正确;
材料没有将各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新石器时代以玉器开发为主要特征,排除A项;
同源同向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明,解答本题根据材中描述的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遗址中都出现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商代王臣仅指在商都附近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西周晚期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王臣的范围扩大,是因为分封宗法制的推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专制王权的确立,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崩溃,排除B项;
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商代王臣仅指在商都附近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西周晚期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得出良渚古城已经能够组织进行修建水利系统,说明当时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D项正确;
仅从庞大水利系统并不能证明早期国家形成,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排除B项;
仅凭庞大水利系统并不能说明水利工程系统完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良渚文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夏代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通过饕餮纹的流变,说明先秦时期我国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说法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良渚文明并非中国境内最早的文明,夏商西周时期迈入阶级社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说法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明,解答本题需理清中国古代文明类型及特征,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里识记与理解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由图中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孕育地区多达7个,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的特点,A项正确;
图中未提及中华文明的发展模式和文化认同情况,排除B项、C项;
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文明区域间的比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明,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孕育地区多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跟警察“商朝卜辞中多次出现‘丧众’(‘众’为农业生产者)”可以看出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者,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的内涵,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没有体现神权束缚摆脱、井田制度瓦解、人身依附加强,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代政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商朝卜辞中多次出现‘丧众’(‘众’为农业生产者)”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16.【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可知,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据材料一中“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等信息可知,西周时期的都城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有城墙等防御设施。根据材料二中“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公民享有参政权;根据材料二中“希腊城邦……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根据材料二中“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根据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等方面思考作答。
故答案为:(1) 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政治制度和古希腊城邦特点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意义以及古希腊城邦的特点等知识,考生需要有扎实的基础。
17.【答案】(1)变化:由圆形到方形。原因:生产力发展;定居生活;人伦、礼治观念形成;王权思想的强化。
(2)变化:由唐代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到宋代出现复合功能空间(由坊市分立到坊市混杂)。
影响:城市功能增多;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3)以政治功能为主;等级森严;功能完备;封闭。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可概括出由圆形到方形。原因:根据材料“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渐发展以后”“华夏民族定居”可概括出生产力发展;定居生活;根据材料“讲人伦、重礼治的观念”可概括出人伦、礼治观念形成;根据材料“‘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可概括出王权思想的强化。
(2)变化:根据材料“唐长安城实现了严格的功能分区,三者分割,互不打扰”“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实行功能分区,逐渐演化成坊市混杂,出现复合功能空间”可概括出由唐代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到宋代出现复合功能空间(由坊市分立到坊市混杂)。影响:根据材料“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可概括出城市功能增多;根据材料“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可概括出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可概括出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根据材料“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可概括出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3)根据材料中唐宋城市的功能、影响并结合所学从以政治功能为主;等级森严;功能完备;封闭等角度概括。
故答案为:(1) 变化:由圆形到方形。原因:生产力发展;定居生活;人伦、礼治观念形成;王权思想的强化。
(2) 变化:由唐代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到宋代出现复合功能空间(由坊市分立到坊市混杂)。
影响:城市功能增多;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3) 以政治功能为主;等级森严;功能完备;封闭。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城市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