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1课时
知识回顾
化 学
组成
结构
变化
规律
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
性质
日常生活中的变化
制成桌椅
做成纸张
燃烧木炭
日常生活中的变化
开采矿石
冶炼钢铁
铁水铸锅
日常生活中的变化
节日烟火
木柴燃烧
钢铁生锈
牛奶变质
食物腐烂
溶洞的形成
实验 1-1
1.水的沸腾
2.研磨胆矾
3.硫酸铜与
氢氧化钠反应
4.大理石与
稀盐酸反应
实验1-1(1):水的沸腾
操作: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
现象:
试管中的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在玻璃片上凝结成小水珠。
结论:
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1(2):研磨胆矾
操作:
现象:
1.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
2.用研杵把胆矾研碎。
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为蓝色粉末。
结论:
硫酸铜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1(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操作:
现象:
1.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
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
2.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两支试管都有有蓝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变浅,最终变为无色。
结论: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操作:
现象:
2.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导管的另一端伸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1.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2.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结论: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1.把少量石灰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
实验记录
实验 序号 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2) 块状的胆矾 粉末状的胆矾
(3)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4) 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等 二氧化碳气体等
试管中的水沸腾产生
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在
玻璃片上凝结成小水珠。
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为
蓝色粉末。
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
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无
无
有
有
实验记录
(3)硫酸铜+氢氧化钠
硫酸钠 + 氢氧化铜
(4)碳酸钙+盐酸
氯化钙 + 水 + 二氧化碳
蓝色沉淀
气体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在实验(1)和实验(2)中,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特征?
2.在实验(3)和实验(4)中,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特征?
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都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其他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冰融化、汽油挥发、铁水凝固、蜡烛熔化、
水果榨汁、玻璃破碎
如:木柴燃烧、铁的生锈、食物腐烂、溶洞的形成、
所有的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联系: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生
成
沉
淀
生
成
沉
淀
放
出
气
体
发
光
放
热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这种能量变化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课堂精练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发光、放热
B.有新物质生成
C.有气体生成
D.有沉淀生成
B
课堂精练
2. 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纸张燃烧
铁水铸锅
灯泡发光
钢铁生锈
粮食酿酒
水果榨汁
物
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变化角度看,下列诗句与其他三句有本质区别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香炉峰
课堂精练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
B.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C.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物质从液态变成该物质的气态发生的一定是物理变化
C
课堂精练
5. 把一种无色溶液倒入另一种无色溶液中,既没有气体放出,又没有沉淀生成,且溶液仍为无色,根据上述现象判断 ( )
A.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B.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D.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
C
有些化学反应是没有现象的!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