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鸡西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11:2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鸡西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切记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允许将答题卡折叠、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文学视野中,中国的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网络文学以青春的姿态奋发向上,展现出成长的蓬勃。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文学网站驻站作者数量多达百万以上,且逐年增长。作品总数已超过2000万部。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创作类型不断细分,创造性发展,持续性改进,用以满足更多读者的多元化需求。网络创作从最先的幻想为主,走向更多分类,目前分类有200余种。在众多的分类当中,孕育了巨大的创造力,成为网络文学旺盛生命力的重要表征。
从网络文学内容生成的发展轨迹看,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提升创作品质。现实题材创作得到更多重视,更多作者加入现实题材创作中。在理论评论的持续发力下,幻想类、历史类作者在创作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网络文学作者素质有高有低,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然而随着政府部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文学团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学逐渐向主流化、经典化迈进,并以其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大众阅读指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网络文学自生成起,自发、自觉地探索,形成了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模式。众多文学网站的兴起,汇聚为网络文学行业,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蔚然成风,以欧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落地传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网络文学从生成之日起,天然具有海外传播的因子。早在2001年,起点中文网的前身“中国玄幻文学协会”开启了中国网络小说海外传播之旅。经过漫长的十几年的探索发展,新时代伊始,国家对“文化走出去”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
(摘编自肖惊鸿《网络文学:丰富世界网络文学创造》)
材料二: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内涵复杂,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文章”专论。据陈书良统计,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共享“文章”一词26处,除了几处表示“典章制度”“德行”意思外,大多表示“文辞、作品的泛称”“文采、声律”,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所以讲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魏晋南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刘勰《文心雕龙》着书的出发点即探究“为文之用心”(《文心雕龙·序志篇》),即如何写好文章,所以对文章艺术非常重视。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文心雕龙·丽辞篇》),当然这主要是对骈体文的要求。对于其他各式文体,刘勰也强调文采。刘勰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散发式的片言只语,那还是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在魏晋以前,《史记》《汉书》等也有不少地方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防的《文章缘起》是专门的文章文体学论著。这些专论虽然篇幅不多,但从其所涉内容来看,俨然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一门学问的成立,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迹,只是昙花一现,那这门学问并没有“立”起来。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文章(包括骈体文和散文)的兴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不开。理论上,比如唐宋古文运动讲文道关系,从“文以明道”到“文以载道”,再到“作文害道”,这实际是《文心雕龙》“道术之辨”的延续。清代袁枚说:“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不独杜少陵也。韩、柳两家文字,其浓厚处,俱从此出。”(《随园诗话》卷七)刘熙载:“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许涟说:“三唐奥窔,未有不胎息六朝者。”(《六朝文挈原序》)上面三人的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唐代文章成就之所以如此之高,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滋养。
(摘编自吴中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网络文学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潜力,不管是从作者数量还是从作品数量上看,网络文学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B.中国的网络文学虽然开辟了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作者的素质、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
C.“文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但最初并没有文章学上的意义,就连《文心雕龙》中也依然有“典章制度”等意思。
D.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昉的《文章缘起》的虽篇幅不多,但从其涉及的内容看,可以算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部门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能对其加以管理和引导,还可以进行有关项目扶持。
B.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一开始就具有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网络文学的发展是以文学网站为基础的。
C.文章应当讲求艺术这一观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受重视,而且在当时是普遍风气。
D.《文心雕龙》体系完整严密,对当时和后世的文章创作影响深远,是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3.(3分)下列选项中的“文章”,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的一项是( )
A.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楚辞·九章·橘颂》)
B.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
C.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
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
4.(4分)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内容给文章学下定义。
5.(4分)网络文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学问”?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二、文学类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捕蛇者说
朱雅娟
(1)代病怏怏的皇子出家,是我中了状元,做了翰林之后的事。我是唐宣宗时的宰相裴休的第二个儿子,叫裴文德。
(2)在沩山的密印寺,面向长安,我流下了两行热泪。寺是父亲建的,今天用来囚禁他自己的儿子。
(3)落发仪式是主持灵佑禅师亲自进行的,一旁的沙弥用盘子接住我的长发,我侧身望了一眼,宛若一条死去的黑蛇。
(4)死蛇,也是会咬人的。儿时,在宰相府偌大的后花园,我就被一条五步蛇袭击过。那本是已经被护院拦腰砍断的死蛇,两截身子都已经像枯枝。但当我的手抚到它的三角脑袋时,它居然张开嘴咬了我。
(5)差点就死了,还是父亲请来御医,才保住了我的小命。我的胳膊像烂掉的柿子,更像那条黑质白花的毒蛇。自此,我喜欢上了捕蛇,拜了许多捉蛇为生的农民为师。
(6)灵佑禅师替我摩完顶后,沉吟半晌,然后说,从此,你就叫法海吧。
(7)我鲜衣怒马的生活就此戛然而止。云游是我后半生的爱好,我去过许多名山大川,但没有一个地方能留住我。到了镇江,我去了金山。金山有一破寺,但屋漏顶塌,我便到半山崖的石洞内面壁打坐。未几,一股腥风在脑后袭来,我没有回头,兀自诵经。我听到有樵夫扔了柴担大叫着跑开了,蟒,白色巨蟒!
(8)我微微笑了——倘我仍在朝廷为官,我的官衣也应该是白蟒缠身了吧。
(9)那条白蟒静默着,良久,我似乎听到妇人轻微的叹息声。回头看时,白蟒乌亮的眼睛正盯着我,与我的眼神相接,它竟然垂下头。我说,相识即缘,做一个道友如何?它微微一怔,拧身倏然离去。据说它游入长江。
(10)我在金山寺住下了,并开始驱魔捉妖。我捉的最多的就是各种毒蛇,将他们关进笼子里。转眼几百年过去了,再遇到那条白蟒蛇,它已化为人形,和杭州一个药店学徒许仙结为夫妻,他们在河坊街开了一家药店“保和堂”。许仙我并不陌生,他时常会到镇江来求我的毒蛇,特别是五步蛇,因为它是名贵的中药材,是皇家医药贡品。用柳宗元的话来讲:“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11)明明知道蟒无毒,但我还是替许仙捏了一把汗。思忖许久,我先找到了白蛇——那个化名为白素贞的蛇娘子。白素贞的眼睛依旧乌亮,只是,此刻她不是蛇,却是一个已经有孕在身的女人。她长袂飘飘,长发飘飘,肌肤如雪,气若幽兰。一条蛇,她居然可以美丽如斯!
(12)突然想起,几百年前我高中状元时,打马夸官,意气风发,身旁缺少的就是这么一位美丽大方、贤良淑德的女子。
(13)我劝诫她,还是去修行吧,或者,我还可以帮你。
(14)但她坚定地摇摇头。
(15)只有让许仙知道她是一个蛇精,他才会离开她,而她才可能会做我的道友。我不奢望她每天陪着我,我只求可以某天在西天佛祖讲经的圣坛上邂逅。
(16)一壶雄黄酒,终于让许仙看到了他的蛇娘子。许仙死了,却又活了,是白素贞冒着生命危险盗来了灵芝仙草,医活了他。
(17)他们的爱情甜美,我却站在他们的爱情之外。
(18)不得不行我调虎离山之计,我强行带许仙上了金山寺,让他做了和尚。或者,这种方式,可以成全我们三个,有一天都可以位列仙班。失去丈夫的白素贞发了蛇性,她和她情同姐妹的小青蛇一起施法水漫金山,淹没了良田,淹死了百姓,我的袈裟孤独地盖在金山寺,将洪水抵挡在寺门外边。
(19)小沙弥放跑了许仙,我没有去追,我听任许仙和白蛇的幸福肆虐,因为在白蛇生下儿子许仕文后,我将奉天命把这个涂炭生灵的妖孽拿下。产子之后的白蛇被我用金钵捉住了,并压在了西湖雷峰塔下。塔,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我镇她于塔下,就是想让她能够潜心修佛,和我一样逃离人世间的纷纷扰扰。
(20)那天,西湖上雷电交加,大雨滂沱。陡然忆起,许多年前,我被父亲强行送入佛门的一幕。十八年后,小青蛇学成法术,推倒了雷峰塔。而高中状元的儿子许仕文和父亲许仙一起接回了白蛇。看着他们一家团圆,我突然无地自容,在我眼中世俗的爱情竟然如此不可抵挡。
(21)我躲进了螃蟹的壳里,在壳里,千年沉寂。
(选自《有故事的石榴》)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有父亲建寺囚子,后有法海镇白蛇于塔下,其本质都是强权对正常人性的摧残,对世俗情感的压迫。
B.法海是白蛇许仙悲剧的制造者,他反对二人在一起,但是却也羡慕他们爱情的甜美,这其中充满了矛盾。
C.白蛇水漫金山时,法海的袈裟“孤独地盖在金山寺”,这里孤独的不仅是袈裟,更是被隔绝在尘世之外的法海。
D.面对白蛇一家团圆的场面,法海无地自容,最终选择躲进螃蟹的壳里沉寂千年,这是其逃避现实的懦弱表现。
7.(3分)文中多次写到“我”高中状元、在朝为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中状元、在朝为官”代表的是世俗的生活,与“我”遁入空门的世外生活形成对照。
B.法海多次回忆当年意气风发的生活,看似云淡风轻,实则难掩心中的不平和不甘。
C.法海明明自己贪恋红尘,却还要强迫白蛇潜心修佛,表现了他的虚伪和自私。
D.法海由美丽的白蛇想到当年身边缺少这样的女子,暗含了法海对世俗情感的渴望。
8.(6分)请简要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9.(6分)民间传说《白蛇传》的主角是白蛇和许仙,本文却将主角设置成法海,这一改变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注]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渫,xiè,除去、淘去污泥。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B.《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C.《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D.《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王”指楚王熊槐,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孝公”均为国君谥号。
B.“属”意为连接,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思相同。
C.“短”意为诋毁,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中的“短”意思不同。
D.“迁”意为放逐,与《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意思不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虽与楚人一样怨恨子兰劝怀王入秦,且被流放在外,但他仍然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希望为国效力。
B.作者认为,楚怀王因为有意疏远忠诚贤能的人,任用奸邪的小人,才导致自己身死异国的悲惨下场。
C.渔父认为,聪明通达的人,应该不为外物所拘束,能够随世道的变化而变化,在随性自适中恬然自安。
D.屈原认为,德行高尚纯洁的人应该不被世俗蒙尘,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4分)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4分)
14.(3分)屈原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怀沙》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表现战士们浴血奋战、勇于为国献身的诗句是“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两句通过写鸟兽难以翻越来表现蜀道山高路险的情况。
(3)杜甫《蜀相》中写诸葛亮大业未成,让后世英雄惋惜不已的两句是“____,_____”。
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一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注]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注]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
16.(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凸显四件器物的精妙绝伦,五彩缤纷,先声夺人。
B.五六句写出红颜难驻、岁月迟暮,这一人生的悲哀不为美酒、雕琴消解。
C.“裁悲”“减思”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的劝慰,即要懂得节制和排遣悲伤。
D.本诗承接处自然妥帖、转折处突兀峭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心理。
17.(6分)请简述诗歌最后两句的作用。
语用综合题(20分)
文章一(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田径曾经有一个梦,那就是在百米赛场上,中国选手能占有___①___。苏炳添在第三十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百米赛场“飞人”大战中一飞冲天,成功圆梦。
梦想的实现,浸透着奋斗的汗水。每次站上赛场,苏炳添拿着卷尺测量起跑器距离的细节已经广为人知。训练场上,他一遍又一遍地蹬踏起跑器,一次又一次地回看录像,压低身体向前,起身,冲出跑道,再回到起点,蹲身,冲出跑道……每个细节都练到极致,每个动作都___②___力求完美,每场训练都全力以赴、力求突破。通过成千上万次的严苛训练,最终使他实现了赛道上的卓越成绩。
反复淬火才能百炼成钢,竞技场上没有一蹴而就的胜利,苏炳添也不例外。25岁时,为消除抢跑门阴影而萌生更换起跑脚想法的苏炳添要与自己在长期训练中形成的习惯和可能出现的一连串不理想成绩对抗。30岁时,腰伤和骨裂的困扰一度令他 ③ ,但最终苏炳添凭借顽强的意志走出低谷。不因困难屈服、不向挫折低头,苏炳添用自强不息的拼劲和自我超越的勇气为体育精神写下生动注脚。
(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分)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文章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荜茇是一种 ①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无论是山间密林下、河谷沟壑旁,还是道旁荒地里,都能看到它们青翠碧绿的身影。荜茇 ② ,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浇水,一年四季都能旺盛生长,保持常绿。特别可贵的是,这种四季常青的香草植物既能用作烹饪调味,又可直接拿来做菜。
除了蛋白质、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物质外,荜茇的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富含胡椒碱、十六烷酸、荜茇明碱、双异桉脂素等特殊物质,营养极为丰富,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野生蔬菜。荜茇含有非常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因此具有特殊的辛辣和芳香气息,是在南方普遍使用的一种调味香料。
把荜茇 ③ ,可取其叶片或果穗,直接用于烧、烤、烩、炸、涮等烹制过程,有矫味、增香的神奇功效。特别是在制作各种肉食时,荜茇都是首选的调料。
荜茇的干燥果穗更是制作调味香料粉的天然材料,在粤莱卤味、川莱火锅、兰州拉面等地方特色美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广东卤水和重庆火锅的汤料中,荜茇都是秘密调料里的重要角色。
21.(3分)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与文中“特别”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这座佛塔与别处不同,是一种特别的样式。
B.她长得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的。
C.散会之后,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研究问题。
D.他十分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去郊游。
22.(6分)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说:“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和解析
1.C 2.D 3.A 4.文章学是讲文章艺术的,以探讨如何写好文章为根本目的,研究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的一门学问。 5.①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已经具有了200多种分类,不管是内容还是质量都是可圈可点的,将其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就可能成为“一门学问”。②一门学问的成立,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目前,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并且随着我国相关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有较大影响力,如果影响力能持续扩大,就可成为“一门学问”。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是文章学成立的标志”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文章烂兮”意思是“花纹色彩简直灿若霞辉”,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其他三项意思是“作品”,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给重要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结合“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等内容可知文章学是一门学问。
结合第二段中“追求”“根本目的”“根本要义”“专门探讨文章”等词语可以提取出关键句“文论追求文章艺术”“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讲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据此整合信息,删除重复信息,组成“文章学是一门……的学问”的句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中国的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目前分类有200余种”“相关文学团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学逐渐向主流化、经典化迈进,并以其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大众阅读指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散发式的片言只语,那还是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可知,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已经具有了200多种分类,不管是内容还是质量都是可圈可点的,将其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就可能成为“一门学问”。
结合“一门学问的成立,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可知,一门学问的成立,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结合网络文学的特点“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蔚然成风,以欧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落地传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国家对‘文化走出去’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可知,目前,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并且随着我国相关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有较大影响力,如果影响力能持续扩大,就可成为“一门学问”
6.D 7.C 8.①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真实自然,让人更有代入感;
②运用插叙手法(回忆),使故事更加丰富完整;
③注重心理描写,用细致的笔触展现法海的心理活动,细腻动人。
④叙述语言冷静克制又暗含波涛,符合法海作为一名难忘世俗的出家人的复杂矛盾身份。 9.①从人物上看,以法海为主角,使法海一改原传说冷酷无情的扁平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
②从情节上看,以法海为主角的故事,是基于传统的创新,充满新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③从主旨上看,借法海被迫入空门以及劝诫白蛇修行的历程,表达了对何为真正修行的思考以及对世俗真挚情感的赞美。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这是其逃避现实的懦弱表现”错误,结尾写法海无地自容,最终选择躲进螃蟹的壳里沉寂千年,是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谓修行不是拒绝红尘,而是身在红尘的济世慈悲心。并不是法海“逃避现实的懦弱表现”。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C.“贪恋”“虚伪和自私”错误。文中多次写到法海高中状元、在朝为官,这种回忆表现的是法海对世俗情感的渴望,而非“贪恋”;法海强迫白蛇潜心修佛,表现了法海作为一名难忘世俗的出家人的复杂矛盾心情,表述成“虚伪自私”程度太重。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
本文的主角是法海,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使故事娓娓道来,可谓道尽了法海的前世今生、因果佛缘,这样叙述使文章真实自然,让人更有代入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突然想起,几百年前我高中状元时,打马夸官,意气风发,身旁缺少的就是这么一位美丽大方、贤良淑德的女子”“陡然忆起,许多年前,我被父亲强行送入佛门的一幕”,文章运用插叙手法回忆往事,使前后情节更加连贯,使故事更加丰富完整,主题更加鲜明。
作品以白蛇传的故事为范本基础,侧重表现了法海的情感和心理世界,抑或说讲述的是法海遁入空门后的修行心路。文章注重心理描写,如“倘我仍在朝廷为官,我的官衣也应该是白蟒缠身了吧”“突然想起,几百年前我高中状元时,打马夸官……”,文章用细致的笔触展现法海的心理活动,细腻动人,使法海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
本文叙述语言冷静克制而又暗含波涛,叙述了法海的前世今生以及对待白蛇和许仙爱情故事的态度,法海其实是白蛇与许仙悲欢离合爱情的见证者,说反对他们的爱情,还不如说羡慕他们的甜蜜,法海对于白蛇和许仙的一再施压和阻拦,颇有借佛门戒律疗伤之嫌,文章语言符合法海作为一名难忘世俗的出家人的复杂矛盾身份。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人物上,以法海为主角,法海是白蛇和许仙爱情故事的见证者,他既反对二人的爱情,又羡慕二人感情的深厚,这种描述方式使法海一改原传说冷酷无情的扁平形象,使其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情节上,民间传说《白蛇传》的主角是白蛇和许仙,而本文以法海为主角叙述故事,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充满新意,这样叙述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主旨上,文章将主角设置成法海,法海记忆深处被父亲强行送入佛门的一幕,已然成为了法海修行过程中难易逾越的一个坎,纵是身在佛门无非也是人间寺院,一道山门岂能轻易阻断红尘的纷扰。法海既反对白蛇和许仙的爱情,又羡慕他们爱情的甜蜜,文章叙述了法海作为一名出家人的对世俗的难忘的情感,借法海被迫入空门以及劝诫白蛇修行的历程,表达了对何为真正修行的思考以及对世俗真挚情感的赞美。
10.A 11.B 12.B 13.(1)国君无论愚味、聪明、贤能、昏庸,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
(2)屈原来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脸色憔悴,身形面容枯瘦。 14.屈原被放逐,渔父劝他与世俗同进退,但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写下《怀沙》。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
“《易》曰”中“曰”是断句标志,应在“曰”后断开,可排除BD;
“心恻”意思是心里难过的意思,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
“王之不明”是主谓结构,与“王明”是相对的两种情况,不能断开,排除CD。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意思相同”错。“属”,连接/致意,引申为劝酒。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是接连发生/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
C.正确。“短”,诋毁/与“长”相对。句意: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
D.正确。“迁”,放逐/官职变动,“左迁”,贬官,降职。句意: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楚怀王因为有意疏远忠诚贤能的人,任用奸邪的小人”错。由原文“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可知,楚怀王非有意疏远忠诚贤能的人,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身死异国。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无论;“不肖”,不才,昏庸;“自为”,宾语前置,帮助自己;“自佐”,宾语前置,辅助自己。
(2)“被”,通“披”;“颜色”,脸色;“形容”,身形面容。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顷襄王怒而迁之”可知当时屈原被放逐;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可知,渔父劝他与世俗同进退,但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写下《怀沙》。
参考译文: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使楚国重新富强。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5.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勋、鹤、猿猱、捷、襟。
16.A 17.①内容上,写出了当年歌舞胜地,汉武帝时的柏梁台,魏武帝时的铜雀台,而今没有了清音绕梁,凸显“我”的歌声也是稍纵即逝的。②情感上,表现出作者对人生苦闷的感知与慰藉、想排解却又无法排解的心情。③结构上,是对上句“听我抵节行路吟”的补充说明。④形式上,宕开一笔,援引古人古事,更增添了诗歌摇曳不尽的韵味。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运用白描的手法”错误,结合“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可知,以“奉君”二字领起了下面四个排比句:“美酒”而盛以“金卮”,“雕琴”而饰以“玳瑁玉匣”,羽毛制作的帐幔间绣出了“七彩芙蓉”的图案,锦缎织成的被面上绽开着“九华蒲萄”的花纹。奉献到你面前的吃的、玩的、用的器物,无一不精美绝伦、色彩缤纷,足令人赏心悦目、忘忧解闷。这一赋体铺排手法的发端,为整个乐曲的演唱蓄足了气势,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并非是“白描”手法。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内容上,结合“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可知,没见到吗,汉武帝时的柏梁台,魏武帝时的铜雀台,当年歌舞胜地,乐声盈耳,曾几何时,风流云散,而今哪还有清音绕梁呢?凸显“我”的歌声也是稍纵即逝,要听就请抓紧吧。
情感上,这两句既是慰人减忧,又是慰己宽心。汉武帝建造的柏梁台,魏武帝建造的铜雀台,想当年辉煌无比,可今日不也是人去台空吗?有谁还能听到柏梁铜雀台上的管乐清吹呢?人生不过如此,一切都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功名富贵到头来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没有必要为此忧愁悲哀,还是放宽心寻求开心吧,何苦要自伤呢?纵观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诗人有着进取抗争的精神,但在官僚垄断的社会黑暗势力下,其力量是十分微弱的,所以诗人在疾呼《行路难》中,以一种消极的生命智慧,关照大家看淡功名,节思减忧,善待短暂的生命,以减轻心灵的痛苦。
结构上,结合“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可知,这两句既是对上文“听我抵节行路吟”的补充申说,又是对诗中“人生苦”主题的点题和呼应。
形式上,最后两句转向援引古人古事,采用宕开一笔的写法,更增添了诗歌摇曳不尽的风神。
18.①一席之地;②精益求精;③萎靡不振/垂头丧气 19.①苏炳添想要消除抢跑阴影。
②他萌生了更换起跑脚的想法。
③他要与自己长期训练中形成的习惯对抗。
④他也要与可能出现的一连串不理想成绩对抗。 20.修改为:通过成千上万次的严苛训练,最终他取得了赛道上的卓越成绩。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曾经有一个梦”“百米赛场上”推断这个梦想是能在百米赛场上取得好成绩,有名次,故可填写“一席之地”。“一席之地”: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第二空:依据“再回到起点,蹲身,冲出跑道……”“练到极致”“力求完美”推断动作和细节是一样的要求,可填写和“力求完美”“练到极致”意思类似的成语,故填写“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已经很精致了,还要更加精致。
第三空:依据“腰伤和骨裂的困扰”推断病痛让他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故可填写“萎靡不振”或“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形容意志消沉,精神不振作。“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中,先找出描述的对象是“苏炳添”,然后再抓住“为消除抢跑门阴影”“更换起跑脚”“形成的习惯”“不理想成绩”等词语进行短句变换。
“为消除抢跑门阴影”是后面一系列想法和动作的目的,因此可以将“(苏炳添)想要消除抢跑门阴影”作为句子的主干;
“更换起跑脚”“形成的习惯”“不理想成绩”都是为了消除抢跑门阴影而做出的努力,而且主语都是“苏炳添”,故后面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第一句“(苏炳添)萌生了更换起跑脚的想法”,第二句“(苏炳添)要与自己长期训练中形成的习惯对抗”,第三句“(苏炳添)他也要与可能出现的一连串不理想成绩对抗”。
再根据句子的内在逻辑排列句序,增删改换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表达连贯通顺。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使”的运用,让句子成分残缺,没有主语,应该去掉“使”。
二是“实现”和“卓越成绩”搭配不当,应改为“取得”。
修改为:通过成千上万次的严苛训练,最终他取得了赛道上的卓越成绩。
21.D 22.①十分常见的乡野植物 ②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③作为调味品使用时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D项和文中加点处的“特别”都是副词,意为“尤其”。
A.“特别”是形容词,意为“与众不同,不普通”。
B.“特别”是形容词,意为“与众不同,不普通”。
C.“特别”是副词,意为“特地”。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后文“无论是山间密林下、河谷沟壑旁,还是道旁荒地里,都能看到它们青翠碧绿的身影”可知,语境是说荜茇在乡野之间很常见,故填“十分常见的乡野植物”之类的语句。
第②处,根据后文“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浇水”可知,语境是说荜茇对水肥的要求不高,生命力顽强,故填“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之类的语句。
第③处,根据下文“有矫味、增香的神奇功效”和“是首选的调料”可知,语境是说荜茇经常作为调味品使用,故填“作为调味品使用时”之类的语句。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毛泽东的话,肯定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毅力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展现了中国人奋斗不息的精神。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奋斗精神,以及中国人民身上的奋进力量。正是依靠努力奋斗的精神,无数中华儿女为了自己的伟大使命而奋勇前行,为民族的复兴而执着前进。坚韧与奋进,正是中华民族的一贯精神品格。正是依靠坚韧与奋进,中华民族在一场场战争中才能取得胜利。
写作时,可以从材料这句话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坚韧与奋进拓展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复兴大业,说明中国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坚韧与奋斗,强调坚韧或奋进等优秀品格对于中国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学生构思立意可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谈民族精神的坚韧奋进品格,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我们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内忧外患。
立意:
1.不屈不挠,民族本色。
2.拥有矢志奋斗的中华魂。
3.复兴之路,奋进导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