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细看稻菽千重浪》
学习 目标 把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通过分析探究,引导写作。 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巨大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学习 重点 1、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 2、了解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品质。
学习 难点 掌握人物通讯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学习 方法 阅读分析、研究探讨
课时 安排 二课时
知 识 链 接 1、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 1、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2、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 年世界粮食奖” 3、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5、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6、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文体知识——通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1)通讯属于新闻题材,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2)通讯的结构: a.纵式结构:按事情发展 b.横式结构,将几个侧面集纳。 c.纵横结合的结构 (3)通讯的几种表达方法: ① 叙述: a从头到尾的叙述法; b头足倒置或中心开花的叙述法; c中断过程穿插材料的叙述法; d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叙述法。 ② 描写: a人物描写; b场景描写: c细节描写 ③ 议论、抒情: a开头之处作诱导; b关节之处难渲染; c衔接之处作揉和: d结尾之处作抒发 (4)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本文属于人物通讯。人物通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褐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3、人物通讯 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①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创新
情景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背景介绍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率先在世界上突破传统理论禁区,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被国际稻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记者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三、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人。历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副刊部主编。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等。 四、通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 音正形准 ①稻菽( shū ) ②饥馑( jǐn ) ③分蘖( niè ) ④田埂( ɡěnɡ ) ⑤一蔸( dōu ) ⑥籼稻(xiān ) (二)本文采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写法,试简要分析其各自作用。 作用:(1)正标题:①引用诗句,富有文学色彩,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表现袁隆平的突出成就,同时用“喜”字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真挚赞叹。 副标题:点明人物及其学术地位。 课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时间+人物+事件)?体现了袁 隆平怎样的品质?(6分) 典型事例 人物精神2001 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事业1960 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但试种失败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1964 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1997年袁隆平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稻勇于担当,不断进取
(二)精读 第一小标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1、读标题,本文标题有何特点? 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这里特指稻谷丰收,突出了袁隆平的科学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以及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及其所获得的奖项。 2、读文本,文章是如何引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 先交代人物出场的自然环境:薄雾笼罩,细雨飘零。以此来烘托袁隆平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然后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眯起”“打量”“跨过”“蹲下”“翻看”等,引出所要描述的人物,突出袁隆平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3.袁隆平发现真理的实践过程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 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第二小标题: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1、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1)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2) 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2、在本节第二段引用“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有何作用? 突出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舆论阻力,反衬出他的坚定决心。 3、概括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1)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2)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 (3)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克服任何困难。 第三小标题: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问题:有人贬斥杂交水稻是“三不稻”,袁隆平是怎样做的?体现了他的何种精神品质? (1)他用具体的数据、充足的事实戳穿谣言。做法:寄信给《人民日报》 (2)体现了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捍卫科学的精神。 第四小标题: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问题:本节在说明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多处运用了数据,有什么作用? 这些数据有力的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袁隆平的卓越贡献。(更具有说服力、真实性) 小结 细看稻菽千重浪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工作态度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学术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道德操守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理想志向 深入探究 1、一篇好的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课文选取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的宝贵品质。 ① 2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② 1961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 1964 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④ 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 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⑥ 袁隆平的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写人物通讯,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 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形式灵动。 ② 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如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时,采用了倒叙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 1961 年7 月的一天——发起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3、写法 (1)本文的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么选? 特点: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原因: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 如立面前。 (2)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袁隆平水稻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线索,分别运用了四个小标题叙述了袁隆平水稻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这样不仅条理清晰明白,而且重点突出,能够更好的表现人物品质。 (3)、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作用。 ①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这些动作生动的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②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些神态描写写出袁隆平发现奇特水稻的欣喜。 (4)本文多处引用了数据,请找出来并谈谈他们的作用。 (举例)“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水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 “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 这些准确的数据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 袁隆平的贡献。 七、总结 1.全文详细的记述了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从中我们要学习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敢于挑战,坚韧不拔的科学家精神。 2.本篇人物通讯的特点:第一,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件,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突显重点,新闻性)。第二,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丰富细节,文学性)。 3.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说明理由。 ①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 ②袁隆平先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言之有理即可) 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预习下一课。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板书 设计 细看稻菽千重浪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工作态度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学术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道德操守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理想志向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