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2 红 烛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2 红 烛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11:5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 烛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读懂诗意
(一)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1.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全诗。
红 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诵读指导(以1、2节为例)
红烛/啊! 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这样/红的/烛! “红的”拉长,且“红”重音
诗人/啊! 激情,上扬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心”重音;“比比”拉长,上扬
可是/一般/颜色? “是”重音;“颜色”重读,上扬
红烛/啊!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重音,上扬;“蜡”重音;“给你躯体”读出疑问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是谁”重音,上扬;“火”重音;“点着灵魂”充满疑惑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为何”上扬;“烧蜡”重音;“成灰”重音,语调深沉
然后/才/放光/出? “放光”重音;“出”拉长,上扬
一误/再误; “一误”的“误”重音;“再误”的“误”重读,拉长,深沉
矛盾!冲突! “矛盾”重音;“冲突”重读,上扬
(二)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品味意象之美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1.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手法之美
2.《红烛》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欣赏情感之美
4.诗歌第2节说“一误再误”,第3节则说“不误,不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4节“既制了,便烧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其音乐的美是指音尺、平仄、韵脚等听觉方面的;绘画的美则是词藻;建筑的美则是“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虽然在外在形态上,《红烛》无法体现这一点,但内在的情感变化其实有章可循,并且和谐对称,正是建筑之美的内在体现。试结合全诗对这一特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牺牲后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2)“三美”主张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2.背景展示
该诗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这本诗集编入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其时,诗人处在祖国的大洋彼岸。
3.作品拓展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美点点击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社会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共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一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词语和意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共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式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答案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4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5~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
第四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品味意象之美
1.答案 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
(二)赏析手法之美
2.答案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另外,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
3.答案 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欣赏情感之美
4.答案 诗人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诗人认为这很“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5.答案 “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是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认为自己有职责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把他们解放出来。
6.答案 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残风”隐指反动势力。红烛流泪是因为流得不稳而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
7.答案 《红烛》虽不算长篇大诗,但也可看出诗人的艺术实践,首尾引用正是与其他部分相结合的匠心独运,并不是与其他部分截然分开的,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首先,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的对象和情感,是冷静的缓冲;接下来,经由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1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2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3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4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5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6、7、8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第9节)。从引子到最后一节,《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从理性的平静到感性的热烈,最终回归理性的平静,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线圈结合式的情感结构水乳交融、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