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3 13:3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逸”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审美趣味和品文论艺的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构成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许慎《说文解字》曰:“逸,兔谩扡善逃也”,可见从文字学角度观之,“逸”的本义指如脱兔般善于疾跑逃逸。然而,就“逸”的文化内涵而言,“逸”可衍生出奔逸、隐逸、闲逸、逸乐等丰富含义,主要指古代文人因不满现实而逃离尘世追求闲适逸乐的一种情怀与心境,而后发展成古代士大夫对人格修养、艺术追求和作品品鉴的评价标准,从而成为古代文人心向往之的一种审美趣味。
在先秦时期,“逸”主要指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貌与生活态度,如“逸民”“逸士”“逸人”“逸才”等。第一个大力倡导并发扬“逸”的古代文人是庄子,他在《逍遥游)》《天下》等文章中阐发了“奔逸绝尘”的逍遥姿态和放逸精神。至魏晋时期,“逸”开始被纳入社会文化审美领域用以评价人之美,出现了“逸容”“逸志”“逸量”“逸迹”等词。与此同时,“逸气说”的产生更确立了“逸”在文艺美学范畴中的位置。曹丕指出刘桢的文章“有逸气,但未遒耳”,用“逸”评价文辞,标志着“逸”已由人物品藻领域拓展到文艺评论领域。由此,“逸”作为一个独立的文艺审美范畴得到确立,并发展成为一种传统审美趣味。
“逸”作为诗学概念用于诗歌评论,可追溯至东汉班固。其“学诗之士,逸在布衣”即指隐遁放逸在野,在班固看来,由于周道衰落,一批学诗之士被放逐于野而隐逸为布衣,故而作失志之诗赋,这是“逸”第一次被纳作诗赋评价维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逸”正式被视作一种诗歌评价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处用“逸”对诗歌内容、创作手法、语言、风格等进行评价,他指出屈原的《离骚》“惊才风逸”,称赞曹植“诗丽而表逸”,指出阮籍“响逸而调远”,表明“逸”的概念已深入诗学领域。当时诗坛上出现曹植“卓逸”、鲍照“俊逸”、陶潜“隐逸”、嵇康“超逸”、谢灵运“秀逸”等诗歌特征,呈现出诗人对“逸”作为诗学理念的认同。
及至唐朝,“逸”被划为一种独立诗品,分为“高逸”“逸格”“飘逸”等。皎然第一个将“逸”视为独立诗品,提出“逸格”之说,认为“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可见“逸”已被视为一种高等级诗品。李白的“飘逸”、王维的“闲逸”、孟浩然的“壮逸”等亦均体现出唐代诗人的“逸”风。而至宋元时期,“逸”在诗论中得到继续发展和高扬。严羽将诗品分为九品,“飘逸”被列为其一。朱熹广泛用“逸”评价诗歌,如杜甫的诗为“旷逸不可当”,李白的诗则为“才自逸荡”;苏轼和辛弃疾等曾标举“旷逸”和“豪逸”,创作出不少具有“逸”美的诗词。
由此发展脉络可知,“逸”已逐步确立其在诗学中的位置,并呈现出其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逸”已构成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从而建构起中国古代诗歌别具特色的标识性特征。
(节选自罗小凤《论古典诗学中的“逸”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不仅仅体现出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
B.“逸”从一种情怀与心境,发展为对人格修养、艺术追求和作品品鉴的评价标准,成为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审美趣味。
C.“逸”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被纳入诗歌评论视角,到了唐朝,“逸"被界定为一种独立的高等级诗品。D.随着“逸”在古典诗学中的发展,“逸”渐渐确立了其在诗学中的位置,并呈现出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按照历史时代顺序介绍了“逸”在古典诗学中的位置及其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影响。
B.选文引用曹丕的评语,说明“逸”已由人物品藻领域拓展到文艺评论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文艺审美范畴得到确立。
C.选文第5段分述了从唐朝至宋元时期,不同朝代“逸”在诗论与诗歌创作中得到继续发展.和高扬的情况。
D.选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介绍“逸”的诗学内涵和价值,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首次在《逍遥游》中阐发了“奔逸绝尘”的逍遥姿态和放逸精神,因而被认为是第一个大力倡导并发扬“逸”的古代文人。
B.在先秦时期,“逸”主要指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貌与生活态度,还没有被纳入到社会文化审美领域用以评价人之美。
C.东汉班固认为,因为周道衰落,一批学诗之士被放逐于野而隐逸为布衣,才使得“逸”第一次被纳作诗赋评价维度。
D.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呈现出旷逸之韵;而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折射出其飘逸之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农耕文明后,全球人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更大。根据2015年世界银行的统计,到2050年,全球需要1.5倍当前粮食总量以支持90亿人的需求。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数量、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对农作物改造的需求愈加强烈,要求也越来越高。
早在公元1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从他们生活的环境中搜寻食物。同时,为了更好的品质和更高的产量,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改造和驯化农作物的“祖先”,最终将这些野生植物变成了可以为人类稳定生产食物的栽培作物,而且使它们具备了更多优良的性状。杂交育种就是他们改造和驯化农作物的有效方式。传统杂交育种就是通过品种间杂交,在杂交后代中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新个体,直至获得性状稳定的新品种。且杂交育种仅限于同一个物种内或亲缘关系比较近的同属的不同物种内。杂交后代的新性状可能单独来自父本或母本,也有可能来自父母本的组合。传统的杂交育种会产生性状各异的后代,包含了符合人们预期以及与期望差距较远的性状。这一切源于父母本DNA的随机组合。虽然人们可以控制父母本,但是无法改变遗传规律,从而导致后代性状的不可控。因此,传统杂交育种耗时耗力,需要进行大量的父母本杂交组配筛选符合目标性状的子代,再经过多年的追踪获得性状稳定的新个体。通过杂交培育一个新品种一般需要12-15年。
(摘编自《从“野生”到“圈养”,农作物们是如何被“驯服”的 》)
材料二
得益于生物遗传规律的发现,农业生物技术在近几个世纪得到了迅猛发展,农业朝着更高效的方向前进。1940年,作物育种科学家们发现,辐射或化学物质处理等因素可以诱发植物基因产生变异,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植株,并从中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即人工诱变育种。自1940到1970年间,人工诱变育种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人类获得了超过2500种具有新性状的农作物,包括大米、小麦、生菜、葡萄柚以及一些其他水果。然而,人工诱变虽然提高了基因变异频率,加快了育种进程,但产生的基因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变异少;且诱变剂多为有毒物质,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危害。更高效的农业技术,必然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以美国为例,为满足全美粮食供应需求,1870年,美国3800万人口,其中有53%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而到了21世纪,美国接近3亿人口,仅有1.8%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就可以满足全美粮食需求。
(摘编自《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DNA重组技术的诞生,科学家们将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促进了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转基因育种可以跨越物种隔阂,基因来源更广,而且可以对物种进行目标性状的精准改良,效率更高。其实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人工诱变育种技术是一脉相承的,本质都是通过改变作物基因来获得我们需要的优良性状。但是转基因技术作为新兴技术有可能造成遗传基因污染,给人类带来未知的潜在风险。对于科学性专业性较强的新技术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出现到被公众广泛接受的认知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社会生活向精准化、高效化和智能化发展,新的生物育种技术也将会更好地造福人类。
(摘编自《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应用上的利与弊》)
4.下列对育种方式的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杂交育种将同一个物种内或亲缘关系比较近的同属的不同物种进行杂交,从而获得具备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B.采用辐射或化学物质处理等因素诱发基因变异的人工诱变育种可以缩短新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周期。
C.转基因育种技术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在本质上与通过传统杂交和人工诱变实现育种是有传承性的。
D.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遗传基因污染会给人类带来潜在风险,因此这一技术还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接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无法改变遗传规律,所以通过传统杂交育种方式产生的后代可能出现人们预期或不合预期的性状。
B.采用辐射或化学物质处理的方式诱发植物基因变异,可以提高基因变异的效率,但也可能给人体和环境带来隐患。
C.杂交后代的新性状可能来自父本或母本,还可能来自父母本的组合,所以可以通过控制父母本的方式控制后代性状。
D.从传统杂交育种到人工诱变育种到转基因育种,每一次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6.学校生物兴趣小组近期要组织一次研讨活动,你需要就“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做一个主题发言。请你结合以上材料梳理发言要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窗外的苜蓿
王溱
他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脱个精光,抓起水杯咕噜咕噜往嘴里灌,缓了好一会儿才抹抹嘴长吁一口气。
脱下来的衣服皱巴巴躺在地上,像刚从廉价蔬菜上剥下来的保鲜膜。当然超市也有包装好一点儿的蔬菜,用塑料盒装,或者用印着“有机”的塑料袋装,都是高级品种。他觉得自己充其量也就是一株苜蓿,喂牲畜的,也就只配裹保鲜膜。
但那层“保鲜膜”经常让他窒息。
裹在衣服底下的每一个毛孔都像被人捂住了鼻孔似的,闷,热,难受。只要没人他就宁愿裸着,看电视,吃泡面,上网打游戏,睡觉……做什么都裸着。
他可不是什么“天体营爱好者”。他本质上还是个很传统的人,没法接受把裸体当成一种爱好。对他来说,不穿衣服只是因为找不到穿衣服的理由,正如没有哪棵蔬菜天生必须被襄到保鲜膜里。
裸着多好,洗澡方便,上厕所也方便。但这仅限于独处的时候,一有人来,比如房东来访或者要收个快递外卖什么的,就得急急忙忙套上衣服,也是烦人。记得有一次地震,整栋楼都摇起来了,他慌慌张张拿起衣服往头上套,套半天套不进去。直到忽然醒悟过来那是条裤子的时候,他反而淡定了,不跑了,懒懒地躺回沙发上。赤身裸体逃生的新闻事件并没有在他身上发生。真塌了又怎样 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慌什么
这就是他,一个“淡定哥”,做什么都淡定,包括找工作。
自从上次坚决不肯帮老板捂住逃税的丑闻而被开除之后,他已经连续三个月零三天没有工作了。
三个月零三天,若是蔬菜,早就腐烂无形了,但他还是鲜活的,活蹦乱跳的,还能锲而不舍地往企业邮箱里投简历,还能在微博、朋友圈慷慨激昂地指点江山。
支撑他的,大概就是窗外那一大片绿油油的苜蓿草吧。
窗外是一片荒地,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苜蓿草,有半人高。他不止一次想象自己在那里面奔跑,什么都不穿。当然他不可能真的去那里面奔跑,什么都不穿。他能做的就是站在窗户前,张开双臂,让每一个细胞都能尽情地呼吸,让微微的风抚摸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毛孔,然后随着风的节奏和苜蓿们一起摇摆肢体,一起沐浴阳光。这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就是苜蓿大军中的一员,与其他苜蓿团结,充满力量。他的感受正如网络里常说的“你不是一个人。”尽管低贱,但作为一株有灵魂的苜蓿是幸福的,如果能有识货的牛羊来吃的话,应该会更幸福。每每想到这里,他又不由为这片肥沃的苜蓿感到惋惜,也为自己感到惋惜。
陆陆续续投出去的简历,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吧 大部分都是石沉大海。偶尔有打电话来问情况的,他都会打足十二分的精神,像参加合唱团那样优雅地站出丁字步,右手拿手机,左手托着右手,稳稳当当正正式式地接听,吐出的话也考究,带着浑厚的播音腔,任你怎么也想象不到电话那头儿说话的人其实正光着身体。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对方依旧只随便问了几个问题便礼貌地挂了电话。他叹了口气,默默地开始穿衣服,打包自己的东西。房东太太昨天已经下了逐客令“有空就赶紧收拾东西吧,新租客很快就到。”
他原本还想跟房东太太商量商量多宽限几日的,但终究还是没说出口。房东太太盯着他那身衣服的时候一脸怜悯:“你该不会只有这一套衣服吧 唉,小伙子,不要怕吃苦呀,工作多的是……”
这叫他怎么接话呢 他只好安慰自己:一株苜蓿就应该在户外待着,要什么房子!
好在他的行李也不多,就一个背包,背上就可以走了。正要走,房东太太领着一个穿衬衫西裤的小伙子过来了。
“喏,就是这间。”房东太太对那个小伙子说,“算你运气好,他今天刚好搬走,你立刻就可以入住。”
“谢谢,谢谢!”小伙子以一脸服务行业惯用的笑容送房东太太离去。
他趁机打量了那个小伙子几眼——西裤有点儿大,衬衫领子不服帖,很明显并不受身体的欢迎。他微笑着拍拍小伙子的肩膀:“这房间挺不错的,特别是窗外,有大片的苜蓿。”
小伙子似乎对什么窗户啊苜蓿啊并不感兴趣,一进房就忙着打扫布置,直到带来的行李都安顿好了,房间也干净利落了,他这才想起来拉开窗帘看看。
刚一拉开,小伙子就骂起来:“神经病,拿我寻开心。”
窗外明明是另外一栋房子的外墙,把窗户挡了个严严实实。
(选自《百花园》2021年8期)
文本二
王溱有她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技巧,能以魔幻的形式来讲述故事,却又以真实的心境来面对生活,这是她的不同寻常之处,才能够让她的作品有不同寻常之处。在这座公寓里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情的困惑、工作的艰难、灵魂的寄托,是以魔法的形式存在,又似真实的形式存在而被读者关注。
(选自余清平《给洁净的心灵辟一块栖息地》)
7.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他”回家后的行为以及“他”只要没人就裸着的喜好,从侧面体现了都市生活的压抑和烦躁。
B.毫不留情地下“逐客令”和一副教育的口吻,体现出房东太太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衬出主人公处境的艰难。
C.“他”认为自己与苜蓿草一样,对生活环境的物质要求不高,但是,他们的精神灵魂都是高洁的。
D.“他”眼中一大片苜蓿,小伙子看到的却是-~堵墙,结尾的突转出人意料,引发读者对这个群体生存状况的思考。
8.小说中主人公“他”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6分)
9.如何理解文本二中所说的“魔幻的形式”和“真实的心境” 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
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经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B.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C.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D.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殊俗”中“致”是招来的意思,和《张衡传》中“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中的“致”意思相。
B.“朝事”意思是臣服,这里的“朝”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每朝时,常称病”的“朝”含义相同。
C.“赍金币帛”意思是携带黄金布帛等财物,这里的“赍”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的含义不同。
D.持节,“节”指旄节,也叫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如《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以郎官的身份接受汉武帝招募,奉命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B.月氏没有向匈奴复仇的心思,是因为他们分割了土地肥沃富饶的大夏,社会安定。
C.张骞在离开月氏后,被匈奴捉住,扣押了十多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
D.张骞想说服乌孙返回原来居住地,但因乌孙并不了解汉朝的强大,且畏惧匈奴,故结盟失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5分)
(2)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3分)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兰陵王·春恨
宋·张元干
卷珠箔,朝雨轻阴乍阁。阑干外、烟柳弄睛,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怯杯勺。
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飘泊。
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细雨刚刚停歇,台阶上的芳草与芍药交相掩映,为抒情蓄势。
B.词人目睹东风吹落了花蓴,顿感百无聊赖,此刻只能醉酒来忘怀愁绪,烘托凄然的气氛。
C.词人回忆年少时的游乐情景,借欢愉、和畅的景象映衬自己当前孤寂与凄楚的境况。
D.全词从眼前伤春到追忆往昔,再转人现实相思,用“别恨”一气贯穿,环环相扣,逐层深人。
15.作为金兵南渡、北宋灭亡之后的作品,本词是如何曲折委婉地抒发作者国破家亡之悲痛的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游山西村》中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表现民风质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①______,不粘锅的涂层是特氟龙,但很少人知道它们是一种合成有毒塑料,即聚四氟乙烯。它是最著名和应用最广泛的PFAS之一,虽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但是当其与坚硬物体发生摩擦时,会形成微小(<5毫米甚至1微米)的塑料颗粒,并被人类摄入体内。你看到或看不到的不粘锅划痕,一直在向食物释放我们不知道的有毒塑料,②______地影响你的健康。
这些塑料被称为“永不降解的化学物质”,几乎无法排出体外,对健康造成永久化学危害。近期研究表明,几毫米不粘锅划痕释放的塑料颗粒量已高达230万,并进入食物中被人体摄取。特别是妊娠早期或中期接触PFAS,会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的几率。长期接触PFAS不仅影响孩子的社交和身体发育,还会提高成年后患肾癌、睾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和骨髓癌的风险。因为不少人对这些新出现的污染物③______,我们应广而告之一食物中的这些聚四氟乙烯微粒可能是一个健康问题。这也给我们一个强烈的警告,必须谨慎使用和选择炊具,以免不污染食物。不要使用不粘锅,尤其是那些使用聚四氟乙烯产品的锅。鉴于特氟龙是PFAS的家族成员,建议开展更多研究来解决特氟龙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风险评估问题。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语段为了说明不粘锅的涂层的危害,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汤圆和元宵究竟有哪些不一样 ①______,一般有“北元宵、南汤圆”的说法。以前,北方由于糯米产量少,元宵只能作为正月十五特定的节令食品,取名为“元宵”,也体现了“不时不食”的传统。而糯米产量丰富的南方,用糯米夹馅的食物很普遍,“汤圆”的字面意思就是“热水中的圆子”。
从制作工艺上说,叫作“滚”元宵、“包”汤圆。元宵是“滚”出来的,将事先做好的馅料,放入装有干糯米粉的笸箩中摇一摇,再洒一点水使其表面再次获得黏性,反复摇晃,直至变成圆滚滚的样子且大小合适即可。②______,把生糯米粉先用水和成面团,然后把各种馅料包进去,团成圓圓的。因为汤圆用的是和好的面团,表面光滑黏糯,而元宵是直接用干粉一层层滚起来的,所以相对干燥松软。
从食用方法上分,可以炸元宵、炒汤圓。元宵和汤圓都可以水煮着吃,元宵因为用的干粉,煮的时间一般要10分钟以上,煮出来的汤会稍浓;而汤圆大概煮3-5分钟漂起来就可以了。③______,元宵还可以炸着吃,汤圆也能炒着吃。到底采用哪种食用方式,还得根据自己的口味。
20.结合文段内容,下列诗文内容与“元宵”无关的一项是(3分)
A.“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B.“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
C.“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D.“京人以某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窗外的苜蓿》中支撑年轻人的就是“窗外那一大片绿油油的苜蓿草"。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一种物支撑着你,让你觉得“是幸福”的
请以“窗外的______”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苜蓿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2.D3.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D5.C6.①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让粮食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人类的需求。②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大降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让更多的人从事其它行业。③从传统杂交育种到人工诱变育种到转基因育种,农业生物技术不断突破,育种周期不断缩短,育种范围不断扩大,大大促进了农业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B8.①追求自由,不受束缚。追求灵魂自由,不喜欢有层“保鲜膜”裏着自己。②求职艰难,生活清苦。衣着廉价,吃泡面,交不起房租被赶走。③为人正直,坚守原则。坚决不肯帮老板捂住逃税的丑闻而被开除。④坚持执着,积极乐观。锲而不舍地往企业邮箱里投简历,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
9.①“魔幻的形式”:是指窗外那片绿油油的苜蓿地,事实上却并不存在,窗户外只有一堵严实的墙;②“真实的心境”一是主人公在城市中面临失业、找工作等---系列现实问题时真实的心理状态。二是支撑他在都市打拼的像“苜蓿”一般的精神力量,这是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充满生命力的真实写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D11.A12.C
13.(1)如果真能在此时用丰厚的财物赠送乌孙,招引他们渐渐东迁,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汉朝结为兄弟之国。(2)长期以来--直臣服隶属于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3)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可以阻遏它了,然后才能计划着往南飞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B15.①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东风像是嫉妒花儿美艳,把枝头嫩萼都吹尽,凄凉的图景让词人伤感不已。②比喻。词人以“琼枝璧月”比喻美好生活,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共约等对昔日游乐汴京城的美好回忆,委婉书写对故国的留恋。③对比,衬托(或联想、虚写、虚实结合)。词人由今忆昔,对比当初故国仍在时欢愉和畅的游乐之景,反衬今日孤独漂泊的凄楚与悲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7.①众所周知②悄无声息/悄然无息③知之甚少
18.这也给我们一个强烈的警告,必须谨慎选择和使用炊具,以免污染食物。19.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如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的几率,提高成年后患各种癌的风险的例子,对不粘锅涂层对人体的危害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列数据。如“几毫米不粘锅划痕释放的塑料颗粒量己高达230万”,用具体的数据说明有毒颗粒数量的巨大,使说明更准确。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0.A21.①从食用地域来看②汤圆是"包”出来的③除了水煮外
四、写作(60分)
22.参考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