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1.4 测量平均速度(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1.4 测量平均速度(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7-13 17:3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材解读  “测量平均速度”是一个学生实验。通过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引导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全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物理计算的步骤。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重 难 点 处 理 重点  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用实验法教学,让学生观察实验仪器,了解它们在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明确如何测量这些物理量,理解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对应哪步的测量结果。
难点  计时。分小组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可以有发令成员,负责使小组各位同学准备就绪后统一进行实验;有手持小车准备实验的成员,当听到发令后进行实验;有记录成员,当小车到达金属片时,听到撞击声就记录停表对应的时间,三个成员共同完成本实验。
创新实验  学生用刻度尺测路程和用公式v=求平均速度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具体用停表测物体运动的时间,尤其只有几秒钟的短时间,还是第一次。因此,用停表测时间既是本实验的重点,又是难点。按教材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是难以突破这个难点的。主要原因:在室内分组实验的情况下,不可能采用超过2 m的大尺度斜面,而小车能在2 m长的斜面上正常滑行时间不到3 s,一半路程中所用的时间只有1 s多。用手表测如此短的时间显然是不行的,即使用停表,也带来附加难点,学生必须熟悉停表的读数和使用方法,而且要求有较快的操作反应速度。所以,设计室内大尺度斜面,使物体运动时间尽可能长一些,是突破本实验难点的关键。可设计一个室内大尺度斜面实验装置,具体做法如下:  (1)器材准备:找一根8 m左右、抗拉强度大、自重轻、弹性小的细线(如水泥袋口缝包线,不锈钢丝更好);小塑料滑轮一个,把滑轮的支架一端弄短一些,另一端绕几圈铁丝或保险丝,使滑轮的重心移到轮缘外;金属片(最好是能撞响的铃铛);停表一块(教师用);卷尺;两颗铁钉。  (2)器材装配:让线穿过滑轮,把线的一端系在教室前门的上框边,另一端经过讲台后系在窗框的立柱上,用钉子做固定点,尽力拉紧线的两端。线的坡度与线的平直光滑程度和滑轮结构有关,需要事先多次试验,以看到滑轮做明显的加速运动为好。最后系上金属片即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引入: 请学生回忆小时候玩滑梯的经历,引起兴趣,自然过渡到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 提出问题: (1)骑自行车下坡时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 (2)测斜面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 怎样计算 根据公式v=我们可以知道,要测量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今天我们就用停表和刻度尺来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思考、交流 从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测得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玩具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 实验装置: 学生明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为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思考: (1)分组实验时,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 为什么 (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 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立即按下停表) 实验方法:将小车下滑的路程分为几段,用刻度尺测出每段路程的长度,用停表分别测得小车通过这几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利用公式v=即可计算出小车在各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t1v1s2t2v2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分析论证:(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交流与评估:(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是如何解决的 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 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略)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及金属片的作用。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分组实验。 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交流、评估、反思 培养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设计实验步骤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验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协调的能力。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而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