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7-13 17:3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材解读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1)噪声的来源;(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3)控制噪声。  教材首先指出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令人心烦意乱;随后教材从物理学角度出发,阐明了噪声的形成,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明了什么声音属于噪声;紧接着指出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分贝来表示,教材中列出表格,通过大量数据及各种分贝的声音下人的生理或心理反应做依据,阐明了噪声对人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减小噪声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材针对听到声音的条件,提出了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教材最后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改造自己的环境。  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教学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与教材前三节中相应知识相联系。例如:联系前面讲过的人耳听到声音所经历的全过程:声源的振动→介质(空气)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引导学生总结出可以从三种途径减弱噪声污染: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自己提出减弱噪声的方案。  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社区调查,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认识噪声;  ②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③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重 难 点 处 理 重点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采用视频录像及学生课下调查的方法明确噪声的来源,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或教师提供)明确噪声对人类及社会造成的危害。
难点  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声音的产生——传播——人耳听到声音三个方面分析,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并展示生活中减弱噪声的方法,明确是通过哪种途径减弱的,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行环保教育。
创新探究  课题:探究不同物质的隔音性能强弱。  材料:机械闹钟、衣服、泡沫塑料、锡箔纸。  方法:①将机械闹钟放入一小盒内,周围分别用不同隔音材料塞满;  ②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记录所处位置到闹钟的距离;  ③比较使用不同材料的情况下记录的距离。  结论:隔音性能由好到坏的顺序为:泡沫塑料、衣服、锡箔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引入: 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 请同学们听声音谈感受: 1.播放轻音乐片断、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能通过多媒体把声音与大自然的景色配合更好。 讨论回答感受:声音优美、令人愉快。 2.播放嘈杂的吵闹声、喇叭鸣叫声、建筑工地的隆隆声、工厂机器运转轰鸣声…… 讨论回答感受:声音难听、令人厌烦。 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什么是噪声 噪声是从哪里来的 噪声有什么危害 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 听声音片段,谈感受。 思考、交流、讨论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音和噪声,让学生体会到它们的不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索热情,彰显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噪声的来源 情景设置: 进程1:听一段优美的音乐。 进程2:用铁钉刮玻璃,听听产生的声音。 进程3:大家一起来唱一首歌。 进程4:让学生一起听一名同学讲故事,同时让另一名学生在旁边大声唱歌。 通过对比1和2,提问:你喜欢哪一种声音 通过对比3和4,提问:唱歌对大家听故事有什么影响 说明理由。 学生体验活动: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刮玻璃(或揉塑料盒),发出的声音刺耳难听。 学生猜想:乐音与噪声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呢 【演示实验】分别用示波器展现敲响音叉时产生的声音的波形和用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示波器的学校直接出示图片)。 提问:它们的波形有何不同 实验结果:用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波形是无规则的,音叉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归纳总结:噪声的含义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仔细思考,组内交流、讨论 仔细观察,思考示波器上的两种波形之间的区别。 根据学生说出的理由,非常自然地进入“噪声”的学习。 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 思考并讨论:请你想一想,你周围常有哪些噪声 你有什么感受 你能找到这些噪声的来源吗 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并回答,如:自习课时同学的说话声、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擦黑板声;街道上的拖拉机声;图书室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邻居家电视机过大的声音;等等。当听到噪声时感到心烦意乱,不能集中精力…… 【拓展延伸】同学们能对这些噪声进行分类吗 请你尝试一下。 引导学生对噪声进行分类。 知识窗: 交通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刹车声、排气声等。 工业噪声:车间的噪声、发动机运转声、电锯声、机床声、电钻声、机器切割声等。 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时的声音,机械运转声,工地爆破声等。 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的音乐声、集贸市场的吆喝声等。 探究点二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北京晚报》的报道:采石场机器轰鸣 养殖场牲畜“发疯” 房山一农民承包了村里的十几亩荒山并办起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当年,村里的养殖场边上又建起了一座石子厂。石子厂每天机器日夜轰鸣,噪声不断,结果养殖场内的牲畜出现各种异常情况:有的不进食;有的无睡眠;还有的牲畜到处乱窜,相互哄挤,造成部分小鸡骨折,许多小猪被踩死。眼看着损失与日俱增,养殖场主急在心头,一怒之下将石子厂告上了法院,要求消除噪声并赔偿经济损失60000元。 学生思考:噪声强弱是如何划分的 其等级怎么表示 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阅读课本P43,并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声音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等级。 0 dB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注意并不是0 dB就听不到声音了。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 dB会干扰人们的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90 dB以上的声音会严重影响听力,使人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症状。 突然到150 dB的环境会使鼓膜出血,双耳失去听力。 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并回答 各小组尝试对各种噪声进行分类,逐渐完善自己的分类结果。 学生听讲、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交流、讨论、总结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切身感受,促进其改正不良习惯,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对噪声的分类,了解噪声的来源,加深对噪声定义的理解,内化知识,同时增强环保意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阅读真实材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噪声的危害,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记忆噪声的危害:大于90 dB,会破坏听力; 大于70 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大于50 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拓展延伸】认识噪声监测装置。 你认识这是什么装置吗 它有什么作用 你知道上面的数字和符号是什么意思吗 温馨提示:它只起到监测噪声等级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噪声的作用。 探究点三 控制噪声 【过渡】让闹铃发声,然后提问:根据前边学过的知识,你能说出闹铃声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 【自主探究】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我们已经知道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如果要控制(或减弱)闹铃声,你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分组探究,并积极展示减弱噪声的方法:把闹钟关上或把电池拿掉(在声源处减弱);捂上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用报纸或海绵盖住闹钟,或者把闹钟放在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教师巡回指导。 【归纳总结】将学生提出的控制(或减弱)噪声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出控制(或减弱)噪声的措施: (1)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学以致用】下图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类 分析: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略) 听老师讲述:这是监测噪声等级的装置,图中显示噪声的等级是77 dB。 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积极思考。 学生分组探究,并积极展示减弱噪声的方法。 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结论,其他小组进行改正和补充。 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巩固所学的知识,注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拓宽学生视野。 因为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与听到声音的三个阶段相对应,故引导学生从引起听觉的三个环节入手分析,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控制噪声指出方向。 总结控制(或减弱)噪声的措施。 通过练习,增加学生的日常经验,注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对控制噪声措施的理解。